《張氏婦科》~ 胎前諸症

回本書目錄

胎前諸症

1. 胎前諸症

婦人胎氣不固,常要小產:

人參(五分),加條芩,殼砂,杜仲,川斷,糯米(一撮炒)

孕婦因跌撞、壓觸、腹痛、血下、胎動:

川芎,黃芩,芍藥(各三錢),當歸,熟地,杜仲(各一錢),殼砂,川斷(各二錢),阿膠(一錢)

胎動下血,其腹絞痛,不知兒身死活:

川芎(六錢),當歸(三錢)

水酒煎,作三次服。胎活即安,胎死即下。

婦人下血不止,胎上衝心,四肢逆冷幾死:

阿膠,杜仲(各三錢),條芩(三錢),川芎(三錢),熟艾,桔梗(各二錢),陳皮,竹葉(各二錢)

妊婦小腹沉重,痛不可忍,二便閉塞不通,名胎壓膀胱:

升麻,川芎,條芩,杜仲,山藥,川斷(各二錢),人參(五分),黃連,茯苓(各一錢),白朮(土炒二錢)

孕婦胎孕上衝,痛不可忍,此為子懸血虛故也。大宜補血為主:

四物湯加條芩、殼砂、桔梗、陳皮。

胎孕不安,因氣血不足。血虛則隨氣上升,大宜補血為主;氣虛隨血下墜,大宜補氣為主,次宜安胎。若云「諸症不宜補」者,此醫家大誤事也。

孕婦厭食嘔吐,此因氣虛不得流通,便化為痰涎,多聚於胃,故有此症。宜補氣祛痰為主。

白朮,川貝(各三錢),茯苓,前胡(各二錢),旋覆花,香附,殼砂,陳皮(各一錢)

妊婦漏胎下血,竟如月水,若待血乾,非但損子,亦損其母:

熟地,白朮,薑炭,茯苓(各二錢),條芩(二錢),歸身,殼砂,阿膠(各一錢)

妊婦腹中煩悶者,氣血兩虛故也。心肺兩經火動,名為子煩:

條芩,麥冬,白朮,茯苓,芍藥(各二錢),知母,防風,前胡(各一錢)

孕婦尿澀,小便小道熱痛者,名子淋:

冬葵子,木通,粉草(各一錢),條芩,芍藥,赤茯苓(各二錢)

孕婦腹中胎鳴,因懸高而胎失氣管,故有此症,名子鳴:

川芎(三錢),川連(二錢)

妊婦小便頻鳴,名為轉胞,氣虛血熱也:

人參,茯苓,條芩(各二錢),歸身,川芎,芍藥,粉草(各一錢)

妊婦遍身浮腫,脾胃氣虛:

茯苓,澤瀉,白朮(各二錢),木通,豬苓,厚朴(各一錢)

妊婦二、三月期,心腹腰痛難忍,氣熱腎虛故也:

六味加條芩三錢,當歸、阿膠、甘草各一錢。

妊婦遍身疼痛,氣血兩虛,痰涎作痛:

人參加柴胡、前胡、川貝、生薑。

妊婦寒熱不快者,亦氣血兩虛故也:

逍遙散加條芩、殼砂、生薑。

妊婦傷寒,恐熱極損胎,必先安胎,後隨症治之。先用條芩、殼砂,後用本症之藥,切忌薑、桂、麻黃辛熱之物。

妊婦痢疾,必先用條芩、殼砂以安胎,次隨症治之。須忌檳榔、枳殼,恐其下胎,則病難治,須用仔細。

妊婦泄瀉虛寒,因久痢之後故有此症:

五苓散加良薑。

凡妊婦服藥,雖有諸症,條芩、殼砂必不可少。

黃芩安胎,清三焦之火,能降血下行;殼砂安胎,乃血中之要藥,又能止痛行氣;阿膠安胎,乃止血養血之藥,治血虛胎動。

妊婦小產與小產不同。小產損傷胎氣,不比大產瓜熟蒂圓,出於自然。以補中益氣為主。小產之後,雖有諸症,必因氣血虛寒而起。宜補氣血,以十全大補湯為主,或人參湯加阿膠、艾葉好。

冬葵子(五錢),枳殼,木通,蟬蛻(各二錢),車前子(五錢),歸尾(三錢)

白話文:

胎前諸症

孕婦胎氣不穩,容易流產:人參少許,黃芩、牡蠣、杜仲、續斷、炒糯米少許。

孕婦因跌撞、壓迫、腹痛、出血、胎動不安:川芎、黃芩、白芍各適量,當歸、熟地、杜仲少許,牡蠣、續斷適量,阿膠少許。

胎動伴出血,腹痛絞絞,不知胎兒死活:川芎適量,當歸少許,水酒煎服,分三次服用。胎兒存活則安,胎兒死亡則會排出。

孕婦出血不止,胎兒衝擊心臟,四肢冰冷,瀕臨死亡:阿膠、杜仲、黃芩、川芎各適量,艾葉、桔梗少許,陳皮、竹葉少許。

孕婦下腹部沉重疼痛難忍,大小便不通,稱為胎壓膀胱:升麻、川芎、黃芩、杜仲、山藥、續斷各適量,人參少許,黃連、茯苓、炒白朮適量。

孕婦胎兒向上衝擊,疼痛難忍,這是因為子宮懸空,血虛所致。應以補血為主:四物湯加黃芩、牡蠣、桔梗、陳皮。

孕婦胎兒不安,因氣血不足。血虛則氣隨之上升,應以補血為主;氣虛則血隨之下墜,應以補氣為主,再輔以安胎藥物。認為所有症狀都不宜補的說法是醫學上的大錯誤。

孕婦厭食嘔吐,這是因為氣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轉化為痰涎,積聚於胃部所致。應以補氣祛痰為主:白朮、川貝母各適量,茯苓、前胡少許,旋覆花、香附、牡蠣、陳皮少許。

孕婦漏胎出血,如同月經,若任其持續,不僅損傷胎兒,也損傷母體:熟地黃、白朮、薑炭、茯苓各適量,黃芩適量,當歸尾、牡蠣、阿膠少許。

孕婦腹部煩悶,是氣血兩虛所致,心肺經火旺盛,稱為子煩:黃芩、麥冬、白朮、茯苓、白芍各適量,知母、防風、前胡少許。

孕婦尿頻、尿道灼痛,稱為子淋:冬葵子、木通、益母草各少許,黃芩、白芍、赤茯苓適量。

孕婦腹中胎鳴,因胎兒位置過高,氣管受阻所致,稱為子鳴:川芎適量,川連少許。

孕婦小便頻繁,稱為轉胞,是氣虛血熱所致:人參、茯苓、黃芩各適量,當歸尾、川芎、白芍、益母草各少許。

孕婦全身浮腫,脾胃氣虛:茯苓、澤瀉、白朮各適量,木通、豬苓、厚朴各少許。

孕婦懷孕二三個月,心腹腰痛難忍,是氣熱腎虛所致:六味地黃丸加黃芩適量,當歸、阿膠、甘草各少許。

孕婦全身疼痛,氣血兩虛,痰涎阻塞:人參加柴胡、前胡、川貝母、生薑。

孕婦寒熱不適,也是氣血兩虛所致:逍遙散加黃芩、牡蠣、生薑。

孕婦傷寒,擔心高熱損傷胎兒,必須先安胎,再根據症狀治療。先用黃芩、牡蠣,然後再用針對病症的藥物,忌用薑、桂、麻黃等辛熱之物。

孕婦痢疾,必須先用黃芩、牡蠣安胎,再根據症狀治療。必須忌用檳榔、枳殼,以免滑胎,導致病情難治,用藥需謹慎。

孕婦久痢之後出現虛寒性腹瀉:五苓散加良薑。

所有孕婦服藥,即使有其他症狀,黃芩、牡蠣也必須使用。

黃芩安胎,清三焦之火,能使血液下降;牡蠣安胎,是重要的止血藥,又能止痛行氣;阿膠安胎,是止血養血的藥物,用於治療血虛胎動。

孕婦小產與自然分娩不同。小產損傷胎氣,與自然分娩不同,應以補中益氣為主。小產後,即使有其他症狀,也都是由於氣血虛寒引起的。應以補氣血為主,以十全大補湯為主,或人參湯加阿膠、艾葉。

冬葵子適量,枳殼、木通、蟬蛻、車前子各適量,當歸尾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