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婦科》~ 生化湯論
生化湯論
1. 生化湯論
一產後氣血暴虛,理宜大補。但惡露未盡,用補須兼行滯,能化又能生,攻塊無損元氣,行中又兼補,始得萬全。以四物湯理產,誤人多矣。地黃性寒滯血,白芍酸寒無補故也。
一產後有塊痛,名兒枕。世多專先耗散,後議補,又立消補混方。殊不知舊血須消化,新血當生養。若專攻舊,生亦不寧,世以濟坤丹(又名回生丹)治產,用以攻血塊,下胞落胎。雖見速效,其元氣未免虧損,平安產婦莫視良劑,不得已用一丸可矣,不必多服。
一生化湯因藥性功用而名也。夫產後血塊當消,新血宜生,若專消則新血不寧,如專生則舊血交滯。考諸藥性,惟芎、歸、桃仁善破舊血,驟生新血,佐以炮姜,甘草,引入肝肺,生血利氣,行中有補,化中有生,實產後妙方也。
生化湯,當歸(八錢),川芎(三錢),桃仁(去皮尖,十五粒),黑姜,炙甘草(各五分,一本有陳皮)
煎好,入酒七匙。帶熱服,要在一二時內未進飲食前連進三服,服多而頻則瘀速化,而驟生新血,自免暈症。若胎前稟弱,及產後勞倦,又當再服兩帖,以防危倦。且產婦服一帖,精神漸增,自不厭服藥之多。若照常間服一帖,只能扶危;若虛人見危症又熱症,墜胎或勞甚,身潮頭痛,服至四五帖必安矣。如血痛又當再服。
凡將產時,預製二三帖,至胞衣一破,速煎一帖,候見下地即服。不問正產、半產,雖少壯產婦平安無恙,宜服兩帖,以消塊生養新血。
新產及三日內服生化湯,兩三日痛塊未除再服。七日內血塊未除,不可加參、耆、術,致痛不止。
白話文:
生化湯論
產後婦女氣血大虛,理應大補。但若惡露未盡,補血時須兼顧排出瘀血,既能化瘀又能生血,才能在消散血塊的同時不傷元氣,補血的同時又能活血化瘀,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許多人用四物湯調理產後身體,往往效果不佳,這是因為地黃性寒,容易滯留瘀血;白芍性酸且寒涼,沒有補血的功效。
產後若有血塊疼痛,稱為「兒枕」。許多人先著急消散血塊,之後再考慮補血,甚至使用同時具有消瘀和補血功效的方劑。殊不知,舊血需要化解,新血需要滋養。若只專注於化解舊血,新血也難以生成。市面上以「濟坤丹」(又名回生丹) 治療產後血瘀,以攻破血塊,排出胎衣殘留物,雖然見效快,但卻容易損傷元氣。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服用一丸,不可多服,平安生產的產婦更不宜服用。
生化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藥性兼具化瘀和生血的功效。產後血塊需要化解,新血需要生成,如果只注重化瘀,新血便難以生成;如果只注重生血,舊血又會滯留。考究各藥材的藥性,只有川芎、當歸、桃仁能有效地化解舊血,迅速生成新血。再佐以炮薑、炙甘草,引導藥力進入肝肺,生血行氣,在活血化瘀的同時又能補血,真正做到了化中有生,生中有化,是產後調養的妙方。
生化湯的組成:當歸(八錢)、川芎(三錢)、桃仁(去皮尖,十五粒)、黑薑、炙甘草(各五分,有些方劑會加陳皮)。
煎好後,加入七匙酒。趁熱服用,最好在一兩個小時內、尚未進食之前連服三劑。服用頻率越高,瘀血化解越快,新血生成也越快,可以避免暈眩。如果孕期體質虛弱,或產後過於勞累,應該再服用兩帖,以防體虛。產婦服用一帖後,精神會逐漸好轉,因此不需擔心藥量過多。如果間隔服用,只能應急;如果體質虛弱,出現危急症狀和發熱、流產或過度勞累、身體潮熱頭痛等情況,服用四五帖後就能痊癒。如果還有血塊疼痛,則需要繼續服用。
建議在生產前準備好二三帖生化湯,一旦胎盤娩出,立即煎煮一帖,待產婦下床後服用。不論是順產還是難產,即使是年輕力壯、生產過程順利也建議服用兩帖,以化解血塊,滋養新血。
產後三天內服用生化湯,如果兩三天後血塊仍未排出,可以再服用。七天內若血塊仍未排出,不可添加人參、黃耆、白朮等補氣藥材,以免加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