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婦人規》~ 上卷 (48)

回本書目錄

上卷 (48)

1. 數墮胎

夫胎以陽生陰長,氣行血隨,營衛調和,則及期而產。若或滋養一有不利,則枝枯而果落,藤萎而花墜。故《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正此謂也。凡妊娠之數見墮胎者,必以氣脈虧損而然。而虧損之由,有稟質之素弱者,有年力之衰殘者,有憂怒勞苦而困其精力者,有色欲不慎而盜損其生氣者,此外如跌撲、飲食之類,皆能傷其氣脈。氣脈有傷而胎可無恙者,非先天之最完固者不能,而常人則未之有也。

且胎懷十月,經養各有所主,所以屢見小產、墮胎者,多在三個月及五月、七月之間,而下次之墮必如期復然。正以傷此一經,而再值此經則遇闕不能過矣。況婦人腎以系胞,而腰為腎之府,故胎妊之婦,最慮腰痛,痛甚則墜,不可不防。故凡畏墮胎者,必當察此所傷之由,而切為戒慎。

凡治墮胎者,必當察此養胎之源,而預培其損,保胎之法,無出於此。若待臨期,恐無及也。凡胎孕不固,無非氣血損傷之病,蓋氣虛則提攝不固,血虛則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產。故善保胎者,必當專顧血虛,宜以胎元飲為主而加減用之;其次則芍藥芎歸湯;再次則泰山磐石散或千金保孕丸,皆有奪造化之功,所當酌用者也。

胎元飲(見安胎)

芍藥芎歸湯(見《婦人規古方》)即芎歸補中湯。治氣血虛半產。

川芎,當歸,黃耆(炙),白朮(炒),人參,芍藥(炒),杜仲(炒),艾葉,阿膠(炒),五味子(杵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若脾氣虛弱,須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虛有火,宜用安胎飲。

泰山磐石散(見安胎論外方)

千金保孕丸(見安胎論外方)

又凡胎熱者,血易動,血動者,胎不安,故墮於內熱而虛者,亦常有之。若脾氣虛而血熱者,宜四聖散。肝腎虛而血熱者,宜涼胎飲。肝脾虛而血熱者,宜固胎煎。

四聖散(見胎漏)

涼胎飲(見安胎)

固胎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肝脾多火多滯而屢墮胎者。

黃芩(二錢),白朮(一、二錢),當歸,芍藥,阿膠(各錢半),陳皮(一錢),砂仁(五分)

水一鍾半煎服。

又立齋法:治血虛、血熱數墮胎者,於調補之外,時值初夏,教以濃煎白朮湯,下黃芩末二錢,與數十帖,得保而生,亦可法也。

此外,凡有他證而胎不安者,當於「安胎」條中酌而治之。

白話文:

數次流產的原因在於氣血虧損。這類虧損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先天體質虛弱,或是年老體衰,也可能是因憂慮、憤怒、勞累而耗損精力,或是不注意房事而損傷元氣。此外,跌打損傷或飲食不當等因素,也都會傷及氣脈。只有先天體質極其強健的人,才能在氣脈受損的情況下仍保住胎兒,一般人則做不到。

懷胎十月,每個階段的營養供給都有其重點。因此,多次流產多發生在懷孕三個月、五個月和七個月左右,下次流產的時間也往往會與上次相同。這是因為某一經絡受損,下次再次經過此經絡時,便無法順利通過。而且,婦女腎臟主胞胎,腰部是腎臟的府邸,所以懷孕婦女最怕腰痛,腰痛嚴重就會導致流產,必須小心預防。因此,想要避免流產,就必須找出導致流產的原因,並加以謹慎防範。

治療流產,必須先了解保胎的根本,預先調理其不足之處,保胎的方法就在於此。如果等到臨產才處理,恐怕就來不及了。凡是胎孕不穩,都是氣血受損所致。氣虛則無法有效地提攝胎兒,血虛則無法充分地滋養胎兒,因此很容易導致流產。所以,有效的保胎方法,必須著重於補血,宜以胎元飲為主方加減使用;其次是芍藥芎歸湯;再次是泰山磐石散或千金保孕丸,這些藥方都有神奇的功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酌情使用。

如果胎兒有熱症,則血液容易活躍,血液活躍,胎兒就容易不安,所以因內熱而虛弱而流產的情況也常見。如果脾氣虛弱而血熱,則應該使用四聖散;肝腎虛弱而血熱,則應該使用涼胎飲;肝脾虛弱而血熱,則應該使用固胎煎。

另外,一種方法是:針對血虛、血熱導致的反覆流產,除了藥物調理外,在初夏時節,可以服用濃煎白朮湯,再加入二錢黃芩末,服用數十帖,也能夠保胎成功。

如果還有其他症狀伴隨胎兒不穩,則應該參考「安胎」篇中的方法,酌情治療。

2. 胎不長

妊娠胎氣本乎血氣,胎不長者,亦惟血氣之不足耳。故於受胎之後而漏血不止者有之,血不歸胎也;婦人中年血氣衰敗者有之,泉源日涸也;婦人多脾胃病者有之,倉廩薄則化源虧而衝任窮也;婦人多鬱怒者有之,肝氣逆則血有不調,而胎失所養也。或以血氣寒而不長者,陽氣衰則生氣少也;或以血熱而不長者,火邪盛則真陰損也。

凡諸病此者,則宜補、宜固、宜溫、宜清。但因其病而隨機應之,則或以及期、或以過月,胎氣漸充,自無不長。惟是年邁血衰而然者,數在天矣,有非可以人力為也。

白話文:

胎兒發育不良,根本原因在於血氣不足。例如,懷孕後持續出血,代表血液沒有供給胎兒;中年婦女血氣衰弱,如同泉水乾涸;脾胃虛弱的婦女,如同糧倉空虛,導致氣血不足,衝任二脈虛弱;經常鬱怒的婦女,肝氣逆亂,導致血氣失調,胎兒營養不良。也有些情況是因為血氣虛寒,陽氣不足導致生機減少;或者血熱,火邪旺盛,損傷陰氣所致。

這些情況都需要採取補益、固攝、溫煦、清熱等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病因,對症下藥,就能讓胎兒發育正常,甚至提前或延遲生產。但若是年老體弱,血氣衰竭導致的胎兒發育不良,則屬天命所歸,人力難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