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五 (2)

1. 二十、疥候

疥者,有數種:有大疥,有馬疥,有水疥,有乾疥,有濕疥。多生手足,乃至遍體。大疥者,作瘡,有膿汁,焮赤癢痛是也。馬疥者,皮肉隱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此二者則重。水疥者,㾦瘰如小瘭漿,摘破有水出。此一種小輕。乾疥者,但癢,搔之皮起,作干痂。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

並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瘑蟲。此悉由皮膚受風邪熱氣所致也。

按九蟲論云:蟯蟲多所,變化多端,或作瘑、疥、痔、瘻,無所不為。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龍行氣,低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咽。

白話文:

疥瘡有許多種類:有大疥瘡、馬疥瘡、水疥瘡、乾疥瘡和濕疥瘡。大多長在手腳,甚至遍佈全身。大疥瘡會形成瘡,有膿汁,紅腫發熱又癢又痛。馬疥瘡會讓皮膚肌肉表面隆起,像樹根盤錯,搔抓時不覺得痛。這兩種情況比較嚴重。水疥瘡會長出像小水泡一樣的疹子,挑破會有水流出。這種情況比較輕微。乾疥瘡只有癢感,搔抓後皮膚會隆起,形成乾燥的痂皮。濕疥瘡則會長出小瘡,皮薄,常常會有汁液流出。

這些疥瘡都有蟲,人們常常可以用針頭挑出來,樣子像水裡的癩蟲。這些都是因為皮膚受到風邪和熱氣侵襲所導致的。

根據九蟲論的說法:寄生蟲種類繁多,變化多端,可能會變成癩、疥瘡、痔瘡、瘻管,無所不為。關於用藥湯薰洗、針刺、砭石治療的方法,另外有正規的方子,以及補養和疏導的療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像龍一樣運行氣息,低頭向下看,呼吸十二次。這樣可以治癒風邪引起的疥瘡、惡瘡,以及防止熱邪侵入咽喉。

2. 二十一、乾疥候

乾疥但癢,搔之皮起,作干痂。此風熱氣深,在肌肉間故也。

白話文:

乾疥的症狀是只會搔癢,搔抓之後皮膚會隆起,形成乾燥的結痂。這是因為風熱之氣深入到肌肉之間所導致的。

3. 二十二、濕疥候

濕疥起小瘡,皮薄,常有水汁出,此風熱氣淺,在皮膚間故也。

白話文:

濕疥這種病會長出小小的瘡,皮膚很薄,常常會有水狀的液體滲出,這是因為風熱之氣侵襲比較淺,停留在皮膚表面所導致的。

4. 二十三、熱瘡候

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因運動勞役,腠理則虛而開,為風邪所客,風熱相搏,留於皮膚則生瘡。初作瘭漿,黃汁出;風多則癢,熱多則痛;血氣乘之,則多膿血,故名熱瘡也。

白話文:

各種陽氣在身體表面運行,陽氣旺盛時,身體表面就會發熱。如果因為運動或勞累,導致皮膚的紋理變得虛弱而張開,就會被風邪入侵。風邪和熱氣互相搏擊,停留在皮膚就會產生瘡。剛開始時會出現像小水泡一樣的東西,流出黃色的液體;如果風邪比較多,就會感覺癢;如果熱氣比較多,就會感覺痛;如果血氣也跟著來,就會有很多膿和血,因此這種瘡就被稱為熱瘡。

5. 二十四、冷瘡候

凡身體發瘡,皆是風熱所為。然血虛者,亦傷於邪,若重觸風寒,則冷氣入於瘡,令血澀不行,其瘡則頑,令不知痛癢,亦經久難瘥,名為冷瘡。

白話文:

身體上長瘡,通常都是因為風熱引起的。但是,如果體質虛弱,也可能因為受到邪氣侵擾而長瘡。如果又再次受到風寒侵襲,寒冷的氣就會進入瘡裡面,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瘡就會變得僵硬,甚至感覺不到疼痛或搔癢,而且會拖很久都好不了,這種就叫做冷瘡。

6. 二十五、疽瘡候

此疽瘡,是瘑之類也,非癰疽之疽。世云瘑疽,即是此也。多發於指節腳脛間,相對生,幣幣作細孔,如針頭,其里有蟲,癢痛,搔之黃汁出,隨瘥隨發。皆是風邪客於皮膚,血氣之所變生。亦有因諸淺瘡經久不瘥,癢痛抓搔之,或衣揩拂之,其瘡則經久不瘥,而變作疽瘡者。里皆有細蟲。

白話文:

這種疽瘡,其實是瘑的一種,不是一般說的癰疽的疽。世俗說的瘑疽,指的就是這種。它多發生在手指、腳趾的關節或小腿脛骨附近,而且常常相對稱地長出來,皮膚表面會出現密密麻麻像針頭大小的小孔,裡面有蟲,會讓人覺得又癢又痛,如果去抓搔,就會流出黃色的汁液,雖然會暫時好轉,但很快又會復發。這些都是因為風邪侵入皮膚,導致血氣變化而產生的。也有一些是因為淺層的瘡久治不癒,因為癢痛而去抓搔,或者被衣服摩擦到,使得瘡不容易好,而轉變成這種疽瘡。這些疽瘡裡面都有細小的蟲。

7. 二十六、甲疽候

甲疽之狀,瘡皮厚,甲錯剝起是也。其瘡亦癢痛,常欲抓搔之,汁出。其初皆是風邪折於血氣所生,而瘡里亦有蟲。

白話文:

甲疽這種病症的樣子,是皮膚上的瘡很厚,指甲就像錯開一樣剝落翹起。這種瘡也會感到又癢又痛,常常會想要去抓搔它,然後會流出汁液。這種病一開始通常都是因為風邪侵擾血氣所造成的,而且瘡裡面也可能有蟲。

8. 二十七、查疽候

查疽之狀,隱胗赤起,如今查樹子形是也。亦是風邪客於皮膚,血氣之所變生也。其瘡內有蟲,亦癢痛,時焮腫汁出。

白話文:

觀察疽這種病,會看到皮膚下隱約有紅點突起,就像現在看到的樹子一樣。這也是風邪侵入皮膚,導致血氣變化而產生的。這種瘡裡面會有蟲,也會有癢痛的感覺,有時會紅腫發熱,流出膿汁。

9. 二十八、頑疽候

此由風濕客於皮膚,血氣所變,隱胗生瘡,癢而不痛,故名頑疽。

白話文:

這種病是因為風邪和濕氣侵入皮膚,導致體內氣血變化,皮膚下長出不明顯的疙瘩或瘡,會癢卻不會痛,所以叫做頑疽。

10. 二十九、棖疽候

棖疽,是諸雜瘡帶風濕,苦癢,數以手抓搔棖觸,便侵食,闊,久不瘥,乃變生蟲,故名棖疽。

白話文:

棖疽這種病,是各種雜瘡夾帶風濕引起的,會感到劇烈搔癢,常常因為用手抓撓摩擦,導致瘡口擴大,久久無法痊癒,時間長了甚至會產生蟲子,所以才叫做棖疽。

11. 三十、月食瘡候

月食瘡,生於兩耳及鼻面間,並下部諸孔竅側,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生死,因名之為月食瘡也。

又,小兒耳下生瘡,亦名月食。世云:小兒見月,以手指指之,則令病此瘡也。其生諸孔竅,有蟲,久不瘥,則變成瘻也。

白話文:

月食瘡,是長在兩耳和鼻子、臉頰之間,以及下方各個孔洞旁邊的瘡,會侵蝕皮膚,甚至傷到筋骨。這種瘡在月初的時候會比較嚴重,到月底的時候會比較衰退,因為它會隨著月亮的盈虧而變化,所以叫做月食瘡。

另外,小孩子耳朵下面長的瘡,也叫做月食瘡。民間傳說,小孩子看到月亮,用手指指月亮,就會得這種瘡。這種瘡如果長在孔竅附近,通常會有蟲,如果很久都沒有好,就會變成瘻管。

12. 三十一、天上病候

天上病者,人神采昏塞,身體沉重,下部生瘡,上食五臟,甚者至死。世人隱避其名,故云天上病也。此是腑臟虛,腸胃之間蟲動,侵食人五臟故也。

白話文:

一種稱為「天上病」的疾病,會使人精神萎靡、神情呆滯,身體感到沉重無力,下半身容易長瘡,而且會向上侵蝕五臟,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死亡。世人因為隱諱這種病的名字,所以才稱它為「天上病」。這種病其實是因為內臟虛弱,腸胃之間有蟲在活動,這些蟲會侵蝕人體的五臟所造成的。

13. 三十二、甜瘡候

甜瘡生面上,不癢不痛,常有肥汁出,汁所溜處,隨即成瘡;亦生身上。小兒多患之。亦是風濕搏於血氣所生。以其不癢不痛,故名甜瘡。

白話文:

甜瘡這種病會長在臉上,不癢也不痛,常常會有濃稠的液體流出來,液體流到哪裡,那裡就會跟著長瘡,也可能長在身體其他部位。小孩子比較容易得這種病。這也是因為風濕侵入體內,和血氣互相搏擊所導致的。因為它不癢也不痛,所以叫做甜瘡。

14. 三十三、浸淫瘡候

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於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後痛而成瘡,汁出,侵潰肌肉;浸淫漸闊,乃遍體。其瘡若從口出,流散四肢者,則輕;若從四肢生,然後入口者,則重。以其漸漸增長,因名浸淫也。

白話文:

浸淫瘡,是因為心臟的火氣與風邪過盛,在皮膚上發作。剛開始長的時候很小,先是發癢,之後變成疼痛,形成瘡,流出膿汁,侵蝕潰爛肌肉;瘡的範圍逐漸擴大,甚至遍佈全身。如果瘡從嘴巴附近長出,然後擴散到四肢,情況比較輕微;如果瘡從四肢開始長,然後蔓延到嘴巴附近,情況就比較嚴重。因為這種瘡會漸漸地擴大生長,所以叫做浸淫瘡。

15. 三十四、反花瘡候

反花瘡者,由風毒相搏所為。初生如飯粒,其頭破則血出,便生惡肉,漸大有根,膿汁出。肉反散如花狀,因名反花瘡。凡諸惡瘡,久不瘥者,亦惡肉反出,如反花形。

白話文:

反花瘡這種病,是由於風邪和毒邪互相搏擊所造成的。剛開始長出來的時候像米粒一樣小,頭部破掉就會流血,接著就會長出不好的肉芽,而且會越長越大、有根,還會流出膿液。肉芽會像花一樣向外翻散開來,所以才叫做反花瘡。一般來說,各種不好的瘡,如果很久都不好,也會長出不好的肉芽,呈現像反花一樣的形狀。

16. 三十五、瘡建候

人身上患諸瘡,熱氣盛者,腫焮痛,附畔別結聚,狀如瘰癧者,名為瘡建,亦名瘡根也。

白話文:

人身上長各種瘡,如果體內熱氣旺盛,就會出現紅腫、發熱、疼痛,而且瘡的周圍還會另外結出像瘰癧(淋巴結腫大)一樣的東西,這種情況就叫做「瘡建」,也叫做「瘡根」。

17. 三十六、王爛瘡候

王爛瘡者,由腑臟實熱,皮膚虛,而受風濕,與熱相搏,故初起作瘭漿,漸漸王爛,汁流浸潰爛,故名王爛瘡也。亦名王灼瘡,其初作熛漿,如湯火所灼也。又名洪燭瘡,初生如沸湯灑,作瘭漿,赤爛如火燭,故名洪燭也。

白話文:

王爛瘡這種病,是因為體內臟腑有過多的實熱,加上皮膚虛弱,又受到風濕侵襲,與熱邪互相搏擊所導致的。一開始會出現像水皰一樣的小膿包,然後逐漸潰爛擴大,流出膿液浸泡周圍皮膚,造成大面積潰爛,所以稱作王爛瘡。它又被稱為王灼瘡,因為剛開始出現時,看起來像被熱湯或火燙傷一樣。還有人稱它為洪燭瘡,是因為初期發病時,看起來像沸水灑過,產生小膿包,紅腫潰爛的樣子又像火燭燃燒,因此稱為洪燭瘡。

18. 三十七、白頭瘡候

白頭瘡者,由體虛帶風熱,遍身生瘡,瘡似大疥,癢,漸白頭而有膿,四邊赤,疼痛是也。

白話文:

白頭瘡這種病,是因為身體虛弱又帶有風熱,導致全身長瘡,瘡的樣子像很大的疥瘡,會癢,慢慢地瘡頭會變成白色且有膿,瘡的周圍會紅腫,而且會疼痛。

19. 三十八、無名瘡候

此瘡非癰非疽,非癬非疥,狀如惡瘡,或瘥或劇,人不能名,故名無名瘡也。此亦是風熱搏於血氣所生也。

白話文:

這種瘡不是癰也不是疽,不是癬也不是疥,外觀看起來像惡性的瘡,有時好轉有時惡化,讓人無法說出是什麼病,所以叫做無名瘡。這也是因為風熱之邪侵入,和體內的血氣互相搏鬥所產生的。

20. 三十九、豬灰瘡候

豬灰瘡者,坐處生瘡,赤黑有竅,深如大豆許,四邊青,中央坼作臼陷,而不甚痛,狀如豬灰,因以為名。此亦是風熱搏於血氣所生也。

白話文:

豬灰瘡,是指在屁股或坐的地方長瘡,呈現紅黑色且有洞,瘡的大小像黃豆一樣,周圍是青色的,中間裂開像個臼一樣凹陷下去,但不會很痛,形狀像豬的灰燼,因此才這樣稱呼。這也是因為風熱之邪侵入血氣所造成的。

21. 四十、不痛瘡候

諸瘡久不瘥,觸風冷,有惡肉,則搔、針、灸不覺痛,因以不痛為名。

白話文:

各種瘡瘍如果很久都沒好,又吹到風或受寒,長出不好的肉,這時候去搔抓、針刺或艾灸,都不覺得痛,因此就用「不痛」來稱呼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