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八 (1)
卷之十八 (1)
1. 卷之十八
2. 濕䘌病諸候(凡三論)
3. 一、濕䘌候
濕䘌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侵食成䘌也。多因下利不止,或時病後,客熱結腹內所為。其狀,不能飲食,忽忽喜睡,綿綿微熱,骨節沉重,齒無色,舌上盡白,細瘡如粟。若上唇生瘡,是蟲食五臟,則心煩懊;若下唇生瘡,是蟲食下部,則肛門爛開;甚者腑臟皆被食,齒下上齦悉生瘡,齒色紫黑,利血而濕,由水氣也。
脾與胃合,俱象土,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水穀之精,化為血氣,以養腑臟。若脾胃和,則土氣強盛,水濕不能侵之。脾胃虛弱,則土氣衰微,或受於冷,乍傷於熱,使水穀不消化,糟粕不儐實,則成下利,翻為水濕所傷。若時病之後,腸胃虛熱,皆令三尸九蟲,因虛動作,侵食五臟,上出唇口,下至肛門。
胃虛氣逆,則變嘔噦。蟲食腑臟傷敗,利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虛微,土氣衰弱,為水濕所侵,蟲動成䘌,故名濕䘌也。
又云:有天行之濕,初得不覺,行坐不發,恆少氣力,或微利,或不利,病成則變嘔吐,即是蟲內食於臟。
又云:有急結濕,先因腹痛下利,膿血相兼出,病成翻大小便不通,頭項滿痛,小腹急滿,起坐不安,亦是內食五臟。凡如此者,雖初證未發於外,而心腹亦常煩懊,至於臨困,䘌口及肛門方復生瘡,即死也。
白話文:
濕䘌病,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體內水濕過多而引起的,腹內有蟲在活動,侵蝕身體而形成䘌(潰瘍)。多半是因為長期拉肚子不止,或是生病後,體內有熱積聚在腹部所造成的。症狀是:不能好好吃飯,常常想睡覺,身體微微發熱,骨頭關節覺得沉重,牙齒沒有光澤,舌頭上佈滿白色,長出像小米一樣細小的瘡。如果上嘴唇長瘡,表示蟲正在啃食五臟,會感到心煩意亂;如果下嘴唇長瘡,表示蟲正在啃食下半身,會導致肛門潰爛;嚴重的話,全身的內臟都會被啃食,牙齦上下都會長瘡,牙齒顏色變成紫黑色,拉出來的血便帶有濕氣,這都是因為體內水氣過多的緣故。
脾和胃,都屬於土的屬性,胃是容納食物的器官,脾氣負責磨碎消化食物,將食物精華轉化為氣血,用來滋養身體。如果脾胃功能正常,土氣就會強盛,水濕就無法侵入。如果脾胃虛弱,土氣就會衰退,容易受到寒冷或燥熱的侵襲,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變成糟粕堆積,就會造成拉肚子,反而被體內的水濕所傷害。如果生病之後,腸胃積熱,也會讓三尸九蟲因為虛弱而活動,侵蝕五臟,向上跑到嘴唇,向下跑到肛門。
胃虛弱導致氣往上逆,就會引起嘔吐。蟲啃食內臟,導致內臟損傷敗壞,就會拉出瘀血,這樣的情況就會死亡。因為脾胃虛弱,土氣衰退,被水濕侵襲,蟲活動而形成䘌(潰瘍),所以稱為濕䘌。
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因為流行病造成的濕邪,剛開始沒有感覺,行走坐臥都沒有異狀,只是經常感到氣力不足,可能輕微拉肚子,也可能沒有拉肚子。等到病情加重,就會開始嘔吐,這表示蟲已經侵入內臟。
還有一種說法是:有突然發生的濕邪,一開始會肚子痛、拉肚子,拉出來的膿血夾雜在一起,病情嚴重時會導致大小便不通,頭頸脹痛,小腹急劇脹滿,坐立難安,這也是因為蟲在啃食內臟。凡是像這樣的,即使初期症狀不明顯,但心腹也會常常覺得煩躁不安,等到快要死亡時,䘌(潰瘍)才在嘴唇和肛門出現,這就表示病情已經到了末期。
4. 二、心䘌候
心䘌者,由臟虛,諸蟲在腸胃間,因虛而動,攻食心,謂之心䘌。初不覺他病,忽忽嗜睡,四肢沉重。此䘌或食心,則心煩悶懊痛,後乃侵食余處。
診其脈沉而細,手足冷,內濕䘌在心也。
白話文:
心䘌這種病症,是因為內臟虛弱,各種寄生蟲在腸胃間活動,因為虛弱而開始躁動,進而侵蝕心臟,這就稱為心䘌。初期沒有察覺其他疾病,只是突然感到昏沉嗜睡,四肢也覺得沉重。這種䘌如果侵蝕心臟,就會感到心煩悶、懊惱疼痛,之後還會侵蝕其他部位。
診斷時會發現脈象沉細,手腳冰冷,這是體內濕氣所生的䘌在心臟的表現。
5. 三、疳䘌候
人有嗜甘味多,而動腸胃間諸蟲,致令侵食腑臟,此猶是䘌也。凡食五味之物,皆入於胃,其氣隨其腑臟之味而歸之。脾與胃為表裡,俱象土,其味甘,而甘味柔潤於脾胃。脾胃潤則氣緩,氣緩則蟲動,蟲動則侵食成疳䘌也。但蟲因甘而動,故名之為疳也。
其初患之狀,手足煩疼,腰脊無力,夜臥煩躁,昏昏喜妄,嘿嘿眼澀,夜夢顛倒,飲食無味,面失顏色,喜睡,起即頭眩,體重,䏶脛痠疼。其上食五臟,則心內懊惱;出食咽喉及齒齦,皆生瘡,出黑血,齒色紫黑;下食腸胃,下利黑血;出食肛門,生瘡爛開。胃氣虛逆,則變嘔噦。
急者數日便死;亦有緩者,止沉嘿,支節疼重,食飲減少,面無顏色,在內侵食,乃至數年,方上食口齒生瘡,下至肛門傷爛,乃死。
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膚枯燥,面失顏色。二是赤疳,內食人五臟,令人頭髮焦枯。三是蟯疳,食人脊膂,遊行五臟,體重浮腫。四是疳䘌,食人下部疼癢,腰脊攣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臟,多下黑血,數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輕,赤者次,蟯疳又次之,疳䘌又次之,黑者最重。
皆從腸里上食,咽喉齒齦並生瘡,下至穀道傷爛,下利膿血,嘔逆,手足心熱,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極。
又云:面青頰赤,眼無精光,唇口燥,腹脹有塊,日日瘦損者是疳。食人五臟,至死不覺。
又云:五疳緩者,則變成五蒸。五蒸者,一曰骨蒸,二曰脈蒸,三曰皮蒸,四曰肉蒸,五曰血蒸。其根源初發形候雖異,至於蒸成,為病大體略同。皆令人腰疼心滿,虛乏無力,日漸羸瘦,或寒熱無常,或手足煩熱,或逆冷,或利,或澀,或汗也。五蒸別自有論,與虛勞諸病相從也。
白話文:
人們如果特別喜歡吃甜食,就會導致腸胃間的寄生蟲活動,進而侵蝕內臟,這就是所謂的疳病。所有吃進去的食物,都會進入胃,它們的氣味會根據臟腑的特性而歸屬於各個臟腑。脾和胃是表裡關係,都屬於土,味道是甜的,而甜味能使脾胃變得柔潤。脾胃潤澤,氣的運行就會減緩,氣緩就會使蟲子活動,蟲子活動就會侵蝕身體而形成疳病。因為蟲子是因甜味而活動,所以這種病叫做疳。
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會出現手腳煩躁疼痛、腰背無力、晚上睡覺煩躁不安、精神恍惚、喜歡胡思亂想、眼睛乾澀、做夢顛三倒四、吃飯沒味道、臉色不好、喜歡睡覺、起床就頭暈、身體沉重、小腿痠痛等症狀。如果往上侵蝕五臟,就會感到心裡煩悶;如果侵蝕到咽喉和牙齦,就會長瘡,流出黑色的血,牙齒也會變成紫黑色;如果往下侵蝕腸胃,就會拉出黑色的血便;如果侵蝕到肛門,就會長瘡潰爛。如果胃氣虛弱而向上逆行,就會出現嘔吐。
病情急的,幾天就會死亡;也有病情慢的,只會變得沉默寡言、四肢關節疼痛沉重、食慾不振、臉色不好。這種情況會在體內慢慢侵蝕,甚至幾年後,才開始往上侵蝕口腔牙齦長瘡,往下侵蝕到肛門潰爛,最後死亡。
還有一種說法,疳病分為五種:一是白疳,會使皮膚乾燥、臉色不好;二是赤疳,會侵蝕五臟,使頭髮乾枯;三是蟯疳,會侵蝕脊椎,在五臟之間遊走,導致身體沉重浮腫;四是疳䘌,會侵蝕下半身,導致疼痛搔癢、腰背僵硬;五是黑疳,會侵蝕五臟,經常拉出黑血,幾天就會死亡。這五種疳病中,白疳最輕,赤疳次之,蟯疳又次之,疳䘌再次之,黑疳最嚴重。
這些疳病都是從腸道開始往上侵蝕,導致咽喉和牙齦長瘡,往下侵蝕到肛門潰爛,拉出膿血便,嘔吐,手腳心發熱,腰痛,嗜睡。秋冬季會好一些,春夏季節會更加嚴重。
還有一種說法,如果臉色發青、兩頰發紅、眼睛沒有精神、嘴唇乾燥、肚子脹氣有硬塊、每天都在消瘦,就是得了疳病。這種病會侵蝕五臟,甚至死亡都沒有感覺。
還有一種說法,五種疳病如果病情發展緩慢,就會轉變成五蒸病。五蒸病包括:一骨蒸,二脈蒸,三皮蒸,四肉蒸,五血蒸。它們最初的病狀可能不同,但發展到形成五蒸病的時候,症狀大致相同,都會導致腰痛、胸悶、虛弱無力、日漸消瘦,或者時而發冷發熱、或者手腳煩熱、或者手腳冰涼、或者腹瀉、或者大便不暢、或者多汗。五蒸病還有專門的論述,它和虛勞等疾病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