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四 (3)

1. 三十四、瘰癧瘻候

此由風邪毒氣客於肌肉,隨虛處而停,結為瘰癧。或如梅、李、棗核等大小,兩三相連在皮間,而時發寒熱是也。久則變膿,潰成瘻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這是由於邪惡的風氣侵襲肌肉,趁虛而入,停留並形成瘰癧。有些像梅子、李子、棗核等大小,兩個或三個連在一起長在皮膚裡,有時會發作寒熱。時間久了就會化膿,潰爛成瘻管。醫治這些病的湯劑、敷藥、針灸和藥石療法,另有專門的方劑。這裡附帶說明一些補養和疏通經絡的方法。

《養生方·導引法》云:踑踞,以兩手從內曲腳中入,據地,曲腳加其上,舉尻。其可用行氣。愈瘰癧、乳痛。

2. 三十五、㿉瘻候

㿉病之狀,陰核腫大,有時小歇,歇時終大於常。勞冷陰雨便發,發則脹大,使人腰背攣急,身體惡寒,骨節沉重。此病由於損腎也。足少陰之經,腎之脈也,其氣下通於陰;陰,宗脈之所聚,積陰之氣也。勞傷舉重,傷於少陰之經,其氣下衝於陰,氣脹不通,故成疾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平躺著,雙手雙腳伸直,意念集中在肚臍部位,想像它像一個紅色的油囊包裹著一顆丹丸。這樣做可以去除下體濕氣、小便困難、腹痛、小腹沉重不適等症狀。如果腹中發熱,只需用嘴吸氣,從鼻子呼出,反覆幾十次,不需要慢慢吞嚥空氣。如果腹中有熱,只需這樣做七次,身體就會感到溫熱,再咽十幾次。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偃臥,直兩手、兩足,念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裹丹。除陰下濕、小便難、㿉、少腹重不便。腹中熱,但口納氣,鼻出之,數十,不須小嚥氣。即腹中有熱者,七息已溫熱,咽之十數。

3. 一、諸痔候

諸痔者,謂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也。其形證各條如後章。又有酒痔,肛邊生瘡,亦有血出。又有氣痔,大便難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

白話文:

所有的痔瘡,包括牡痔、牝痔、脈痔、腸痔和血痔。它們的形態和徵狀在後面的章節中分別說明。另外還有:

酒痔:肛門周圍長瘡,也會有血流出。 氣痔:大便困難且出血,肛門也會脫垂在外,很久都不會縮回。

諸痔皆由傷風,房室不慎,醉飽合陰陽,致勞擾血氣,而經脈流溢,滲漏腸間,沖發下部。有一方而治之者,名為諸痔,非為諸病共成一痔。痔久不瘥,變為瘻了。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所有的痔瘡都是因為受風寒、房事不節制、醉飽之時行房,導致血氣混亂,經脈血流溢出、滲入腸道,導致下部發作而形成的。有一帖藥方可以治療所有的痔瘡,叫做「諸痔方」,並不是各種疾病同時導致一個痔瘡。痔瘡如果長期不癒合,就會變成瘻管了。有關痔瘡的湯藥、敷料、針灸和砭石治療,都有各自的專門方劑。後續附上的內容是關於痔瘡的調養和引導治療。

《養生方》云:忍大便不出,久作氣痔。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痔、五勞、三里氣不下。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記載:一隻腳踏在地上,一隻腳彎曲膝蓋,雙手抱在鼻子下方,用力向身體拉,盡全力。左右互換,重複四到七次。可以治療痔瘡、五勞、三里氣不下。

又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兩通。治五痔。

又云:兩手抱足,頭不動,足向口面受氣,眾節氣散,來去三七。欲得捉足,左右側身,各各急挽,腰不動。去四肢、腰上下髓內冷,血脈冷,筋急悶,痔。

白話文:

還有一種方法:雙手抱住雙腳,頭部不要動,雙腳朝向嘴巴和臉部接受氣息,身體各部位的氣散開後,左右移動雙腳七次。想要抓住雙腳,左右側身,各自緊急拉拽,腰部不要動。散去四肢、腰部、上下的骨髓寒冷,血脈寒冷,筋脈緊張,腫脹,痔瘡。

又云:兩足相踏,向陰端急蹙,將兩手捧膝頭,兩向極勢,捺之,二七竟;身側兩向取勢,二七;前後努腰七。去心勞、痔病。

白話文:

再說,雙腳相對踐踏,往陰陽分界處迅速縮腿,雙手抱膝,雙向極盡用力,保持這個姿勢七次即可;身側雙向用力,七次;前後彎腰,七次。可以消除心煩意亂、痔瘡等疾病。

4. 二、牡痔候

肛邊生鼠乳,出在外者,時時出膿血者是也。

5. 三、牝痔候

肛邊腫,生瘡而出血者,脈痔也。

6. 四、脈痔候

肛邊生瘡,癢而復痛,出血者,脈痔也。

7. 五、腸痔候

肛邊腫核痛,發寒熱而血出者,腸痔也。

8. 六、血痔候

因便而清血隨出者,血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