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 (2)

1. 三十二、癰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血氣,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癰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此等五逆者,皆不可治也。或熱或渴,非倉卒而急,可得漸治之也。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燥熱,渴而引飲,飲冷入腸胃,則變下利。胃虛氣逆,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噦也。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瘻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導致血液凝滯不通,才會結成癰和發背。癰膿排出後,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是病情惡化的徵兆:眼白變青黑而且眼球縮小,這是第一種不好的情況;吃藥後就想嘔吐,這是第二種不好的情況;肚子痛而且非常口渴,這是第三種不好的情況;肩膀和脖子活動不靈活,這是第四種不好的情況;聲音嘶啞,臉色蒼白,這是第五種不好的情況。出現這五種不好的情況,都表示病況嚴重,難以治癒。如果只是發熱或口渴,但不是突然發生而且非常急迫的狀況,還可以慢慢地治療。

一般來說,發背會導致熱氣侵入內臟,膿液排出後,氣血會變得虛弱,內臟也會變得乾燥燥熱,所以會口渴而想喝水。如果喝了冷水,冷水進入腸胃,就會導致腹瀉。如果胃虛弱,氣往上逆,就會想嘔吐。嘔吐時如果又遇到寒冷,氣就更不順暢,就會打嗝。

如果瘡的膿汁沒有完全排乾淨,瘡口卻提早癒合,即使表面上痊癒了,之後還是會復發。如果膿液持續滯留在體內,就會變成瘻管。

2. 三十三、癰發背後下利候

此是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癰發背後利者,由內熱而引飲,取冷太過,冷入腸胃,故令下利不止。胃虛氣逆則變嘔。所以然者,脾與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則肌肉受邪,胃虛則變下痢。下利不止,氣逆,故變嘔;嘔而遇冷析,氣逆不通,則噦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血液凝滯不通,於是就形成了癰。癰長在背後卻出現腹瀉,是因為體內有熱,所以想喝水,但喝了太多冷飲,寒氣進入腸胃,導致腹瀉不止。如果胃氣虛弱,氣機上逆就會導致嘔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脾和胃相合,都屬於土的特性。脾主掌全身的肌肉,胃是水穀的匯聚之處。脾虛就會使肌肉容易受到邪氣侵犯,胃虛就會導致腹瀉。腹瀉不止,氣機上逆,所以會出現嘔吐。嘔吐又遇到寒冷,使氣機更加不順暢,就會引起打嗝。

3. 三十四、癰發背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也。癰發背,五臟熱盛虛燥,故渴。而冷飲入腸胃,則變利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導致血液滯澀不通,才會結成癰。癰如果長在背部,通常是五臟的熱氣過盛,導致體內虛弱乾燥,所以會感到口渴。如果這時喝了冰冷的飲料,反而會導致腸胃不適,引起腹瀉。

4. 三十五、癰發背兼嗽候

肺主氣,候於皮毛,氣虛腠理受寒,客於經絡,則血痞澀,熱氣乘之,則結成癰也。肺氣虛,其寒復乘肺,肺感於寒,則成咳嗽,故發癰而兼嗽也。

白話文:

肺臟主管氣,它的功能會表現在皮膚和毛髮上。如果肺氣虛弱,皮膚毛孔的防禦能力就會下降,容易受到寒邪侵襲,寒邪侵入經絡,會導致血液運行不順暢,停滯積聚,如果這時又受到熱邪的侵襲,就會結成癰瘡。因為肺氣虛弱,寒邪還會反過來侵犯肺臟,肺臟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引發咳嗽,所以長癰瘡的同時也會出現咳嗽的症狀。

5. 三十六、癰發背大便不通候

此由寒客於經絡,血氣痞澀,則生熱,蘊結成癰。氣壅在臟腑,熱入腸胃,故令大便不通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鬱積久了就會產生熱,熱邪積聚就形成癰瘡。如果氣機壅滯在內臟,熱邪就會進入腸胃,所以造成大便不通。

6. 三十七、癰發背惡肉不盡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膿潰之後,外有風氣搏之,變而生惡肉,壅塞於瘡者,則毒氣內侵,須敷藥以食之。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才會形成癰和背疽。膿液潰散之後,如果又受到風邪侵襲,就會轉變成惡性肉芽組織,堵塞在瘡口,這會使毒氣往內侵入,必須敷藥來清除這些惡性組織。

7. 三十八、疽發背候

疽發背者,多發於諸臟俞也。五臟不調則發疽,五臟俞皆在背,其血氣經絡周於身。腑臟不調,腠理虛者,經脈為寒所客,寒折於血,血壅不通,故用結成疽,其發臟俞也。熱氣施於血,則肉血敗腐為膿也。疽初結之狀,皮強如牛領之皮是也。疽重於癰,發者多死。

刺疽發,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也。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理。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膊髃,二十日不瀉即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膿見青者,死不治。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膊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白話文:

背部生疽,大多發生在各臟腑的俞穴部位。五臟功能失調就會長疽,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而人體的氣血經絡遍布全身。如果臟腑功能失調,加上皮膚毛孔虛弱,經脈容易被寒邪侵入,寒邪阻礙血液運行,導致血液瘀滯不通,因此形成疽,而疽又常發生在臟腑俞穴處。如果熱氣侵入血液,就會導致肌肉和血液腐敗化膿。疽剛開始形成的樣子,皮膚會像牛頸部的皮膚一樣堅硬。疽比癰更嚴重,長疽的人大多會死亡。

如果疽從肺俞或肝俞的位置長起,沒有適當的處理,二十天內就會死亡。在發病的第八天可以進行治療。如果疽發紅,上面有像花椒籽一樣的肉粒,就表示病入膏肓,無法醫治。人在十九歲、二十五歲、三十三歲、四十九歲、五十七歲、六十歲、七十三歲、八十一歲、九十七歲時,神氣都在背部,不能讓它見血,見血就會死亡。

如果背上長的疽像蜂窩一樣,並且從心俞或膊髃(肩膀)的位置長起,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二十天內就會死亡。在發病的第八天可以進行治療。如果疽的顏色是紅黑色,而且膿液呈現青色,就表示病入膏肓,無法醫治。人在六歲、十八歲、二十四歲、四十歲、五十六歲、六十七歲、七十二歲、九十八歲時,神氣都在肩膀,不能讓它見血,見血就會死亡。

8. 三十九、疽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發背。疽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皆不可治。自余或熱渴,或利嘔,非倉卒之急也,可得漸治。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積熱,渴而引飲,飲冷入於腸胃,則變下痢。胃虛氣逆,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即噦也。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瘻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血脈不通暢,才會形成背部癰疽。癰疽化膿流出後,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屬於病情惡化:眼白呈現青黑色,眼睛變小,這是第一種惡化;吃藥後就嘔吐,這是第二種惡化;腹痛且非常口渴,這是第三種惡化;肩膀和脖子活動不順暢,這是第四種惡化;聲音沙啞,臉色蒼白,這是第五種惡化。出現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癒。至於其他像是發熱口渴,或腹瀉嘔吐等情況,雖然也算危急,但不至於立刻致命,可以慢慢治療。

一般來說,背部癰疽是因為熱氣侵入內臟所致。膿液流出後,氣血會變得虛弱,內臟則會積熱,因此會感到口渴而想喝水,如果喝了冷水進入腸胃,就可能變成腹瀉。如果胃氣虛弱而上逆,就會導致嘔吐。如果嘔吐時又吃了冷食或吹到冷風,導致氣機不通暢,就會打嗝。

如果癰疽的膿汁沒有完全流出,傷口就過早癒合,雖然看似痊癒,但之後還是會復發,如果膿液持續積在體內,就會變成瘻管。

9. 四十、疽發背熱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疽發背,則腑臟皆熱,熱則臟燥,故渴也。而冷飲入腸胃,則變痢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瘀滯結聚形成毒瘡。毒瘡長在背部,會使內臟都感到熱,熱就會使內臟乾燥,所以會感到口渴。如果這時喝冷飲,冷飲進入腸胃,反而會轉變成痢疾。

10. 四十一、腸癰候

腸癰者,由寒濕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狀,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

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

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寮非者,是腸癰也。卒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殺人。

寸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難,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家成引日。

又,諸浮數脈,當發熱,而反洗淅惡寒,若有痛處者,當積有膿。脈滑澀相搏,腸癰出血者也。

《養生方》云:六畜卒疫死,及夏病者,腦不中食,喜生腸癰也。

白話文:

腸癰這種病,是由於寒濕侵襲身體,或者情緒起伏過大,導致邪氣干擾身體的正常運行,邪氣停留在腸道內,遇到熱就會加重,使得血氣積聚,最後結成腫塊。熱氣積聚不散,血肉腐爛,就會化成膿。這種病的症狀是,小腹感覺沉重且稍微僵硬,按壓就會疼痛,小便次數頻繁像淋病一樣,時常出汗,又會怕冷,皮膚粗糙像鱗片一樣,腹部皮膚緊繃,看起來像腫起來一樣。診斷時,如果脈象洪大且快速,表示已經化膿;如果脈象遲緩且緊繃,表示尚未化膿。

嚴重時,腹部會脹大,翻身時可以聽到肚子裡有水聲;或者肚臍周圍長出瘡,瘡破後流出膿;或者膿從肚臍流出;或者大便排出膿血。這種情況一定要趕快治療。

還有說法是,大便有膿血,看起來像赤白痢疾,但實際上不是,這就是腸癰。如果突然得了腸癰卻不知道,治療錯了,會導致死亡。

寸脈滑而快速,滑代表實證,快速代表熱證;滑代表營分,快速代表衛分;衛分快速下降,營分滑利上升;營衛互相干擾,血液就會混濁敗壞。小腹脹滿堅硬,小便可能困難,會出汗,或者又會怕冷,這表示膿已經形成。如果脈象遲緩緊繃,表示是瘀血積聚,讓瘀血排出就會痊癒,如果久不處理就會拖延時日。

另外,各種浮大且快的脈象,本應發熱,卻反而發冷怕寒,如果又有疼痛的地方,那應該是積聚了膿。脈象滑澀搏擊,表示腸癰正在出血。

《養生方》中說:家畜突然得了瘟疫死亡,以及夏天生病的人,腦部虛弱,不宜吃東西,容易產生腸癰。

11. 四十二、內癰候

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氣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癰也。

胸內痛,少氣而發熱,當入暗室中,以手按左腿,而其右眼見光者,胸內結癰也;若不見光,熛疽內發。若吐膿血者,不可治也,急以灰掩其膿血,不爾才著人。腸內有結痛,或在脅下,或在臍左近,結成塊而壯熱,必作癰膿。

診其脈數,而身無熱者,內有癰。

《養生方》云:四月勿食暴雞肉,作內癰,在胸掖下,出瘻也。

白話文:

內癰這種病,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忽冷忽熱,導致寒氣侵入體內,可能在胸腔或腸胃。寒氣阻礙血液循環,使血氣停滯,與寒氣互相搏擊,壅塞凝結而無法消散。如果這時又受到熱氣的影響,就會化膿,所以稱作內癰。

如果胸部內部疼痛,呼吸短促而且發熱,這時應該進入暗室中,用手按住左腿,如果右眼能看到光,就表示胸腔內已經結成內癰;如果看不到光,則是體內已經發了熛疽。如果吐出膿血,就表示病情無法醫治,必須趕快用灰燼掩蓋住膿血,不然會傳染給其他人。腸道內有結塊疼痛,可能在脅下或肚臍左邊附近,結成硬塊而且發高燒,這必定會形成內癰膿腫。

診斷時如果發現脈搏跳動很快,但身體沒有發熱,就表示體內有內癰。

《養生方》說:四月份不要吃太多雞肉,否則會導致內癰,長在胸部腋下,並形成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