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 (2)

1. 三十二、癰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血氣,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癰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此等五逆者,皆不可治也。或熱或渴,非倉卒而急,可得漸治之也。

白話文:

由於寒氣入侵經絡,阻礙血氣運行,血流不暢,導致形成癰疽發背。

癰疽化膿後,出現以下情況:

  1. 眼白變青黑,眼睛縮小:第一個徵兆;
  2. 服用內藥後嘔吐:第二個徵兆;
  3. 腹痛口渴劇烈:第三個徵兆;
  4. 肩頸部不適:第四個徵兆;
  5. 聲音嘶啞,面色蒼白:第五個徵兆。

出現這五個徵兆,都無法治癒。

如果出現發熱或口渴,但不是突然發作,可以逐漸治療。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燥熱,渴而引飲,飲冷入腸胃,則變下利。胃虛氣逆,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噦也。

白話文:

患上背疽時,熱氣會流入內臟,膿液潰爛後,血氣會虛弱,內臟乾燥發熱,會口渴想喝水。但喝冷水進入胃腸後,會導致腹瀉。如果胃氣虛弱向上逆流,就會導致嘔吐。如果嘔吐時遇到寒氣,氣機不通暢,就會出現呃逆。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瘻也。

2. 三十三、癰發背後下利候

此是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癰發背後利者,由內熱而引飲,取冷太過,冷入腸胃,故令下利不止。胃虛氣逆則變嘔。所以然者,脾與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則肌肉受邪,胃虛則變下痢。下利不止,氣逆,故變嘔;嘔而遇冷析,氣逆不通,則噦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寄居在經絡中,阻滯了氣血的運行,使得血液凝滯不通,於是形成了癰疽。癰疽發在背部並伴有腹瀉症狀的,是由體內熱氣引發口渴,喝了太多冷飲,導致寒氣進入腸胃,因此腹瀉不止。胃部虛寒氣機上逆,就會變為嘔吐。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脾和胃相配合,都屬於土行元素,脾臟掌管身體的肌肉,胃是水穀的倉庫;脾虛就會導致肌肉遭受邪氣侵襲,胃虛就會變為腹瀉。腹瀉不止,氣機上逆,所以會變為嘔吐;嘔吐後遇寒就會導致氣機不通,於是就會出現呃逆。

3. 三十四、癰發背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也。癰發背,五臟熱盛虛燥,故渴。而冷飲入腸胃,則變利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犯經絡,阻礙氣血運行,導致氣血瘀滯不通,最後形成腫塊。腫塊長在背部,表示五臟熱盛而虛弱乾燥,所以會口渴。如果此時飲用冷飲,會傷及脾胃,導致腹瀉。

4. 三十五、癰發背兼嗽候

肺主氣,候於皮毛,氣虛腠理受寒,客於經絡,則血痞澀,熱氣乘之,則結成癰也。肺氣虛,其寒復乘肺,肺感於寒,則成咳嗽,故發癰而兼嗽也。

白話文:

肺臟主管氣,與皮膚呼吸系統有關。當肺氣虛弱時,皮膚毛孔容易受寒氣侵襲,進入經絡後會造成血流阻滯,熱氣乘虛而入就會形成腫脹發炎。此外,肺氣虛弱時,寒氣再次侵犯肺部,肺部受寒就會出現咳嗽,因此在發生腫脹發炎時常會伴隨著咳嗽症狀。

5. 三十六、癰發背大便不通候

此由寒客於經絡,血氣痞澀,則生熱,蘊結成癰。氣壅在臟腑,熱入腸胃,故令大便不通也。

6. 三十七、癰發背惡肉不盡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膿潰之後,外有風氣搏之,變而生惡肉,壅塞於瘡者,則毒氣內侵,須敷藥以食之。

白話文:

這是由於寒氣滯留在經絡中,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血液淤滯不通,於是形成膿腫和背部發炎。膿液排出後,外部風氣侵襲,轉變形成惡肉,阻塞在傷口處,導致毒氣侵入體內,需要敷藥來消散它。

7. 三十八、疽發背候

疽發背者,多發於諸臟俞也。五臟不調則發疽,五臟俞皆在背,其血氣經絡周於身。腑臟不調,腠理虛者,經脈為寒所客,寒折於血,血壅不通,故用結成疽,其發臟俞也。熱氣施於血,則肉血敗腐為膿也。疽初結之狀,皮強如牛領之皮是也。疽重於癰,發者多死。

白話文:

背上長疽瘡,大多長在五臟俞穴(背部臟腑經絡交會的穴位)上。五臟功能失調就會長疽瘡,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這些俞穴的氣血經絡遍佈全身。內臟腑器官功能失調,導致皮膚腠理虛弱,經脈被寒邪侵襲,寒邪阻滯於血液中,血液運行不暢,因此結成疽瘡,長在臟腑的俞穴上。熱氣作用於血液,就會導致肌肉血液敗壞腐爛化膿。疽瘡剛開始形成時,皮膚會像牛脖子上的皮膚一樣堅硬結實。疽瘡比癰瘡更嚴重,得了疽瘡的人大多會死亡。

刺疽發,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也。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理。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白話文:

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膊髃,二十日不瀉即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膿見青者,死不治。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膊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8. 三十九、疽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發背。疽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皆不可治。自余或熱渴,或利嘔,非倉卒之急也,可得漸治。

白話文:

這種疾病是由於寒氣侵襲經絡,導致氣血不通暢,血液瘀阻而成,形成疽發背(背部長膿瘡)。疽發背後膿汁流出,若出現以下症狀,則不可治療:

  1. 眼白發青變黑且眼睛變小
  2. 服藥後嘔吐
  3. 腹痛和口渴嚴重
  4. 肩膀和頸部僵硬難以轉動
  5. 聲音嘶啞、面色蒼白

除了這些情況,如果患者出現發熱口渴、腹瀉嘔吐等症狀,病情雖然嚴重但並非突然發作,可以逐漸治療。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積熱,渴而引飲,飲冷入於腸胃,則變下痢。胃虛氣逆,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即噦也。

白話文:

凡是發生背部發熱,表示熱氣已經進入腑臟。當背部發熱化膿破潰後,血氣就會虛弱,腑臟積聚熱氣。此時感到口渴就會喝水,冷水進入腸胃後會變成腹瀉。胃氣虛弱上衝,就會變成嘔吐。如果嘔吐後遇到受寒,導致氣血不通,就會變成呃逆。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瘻也。

9. 四十、疽發背熱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疽發背,則腑臟皆熱,熱則臟燥,故渴也。而冷飲入腸胃,則變痢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滯氣血,血流不暢,就形成了癤腫。癤腫發生在背部,則會引起五臟六腑熱盛,熱盛就會導致臟腑燥熱,因此會口渴。如果此時飲用冷飲進入腸胃,就會轉變成痢疾。

10. 四十一、腸癰候

腸癰者,由寒濕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狀,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

白話文:

腸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寒濕之氣侵襲,情緒失控導致邪氣與氣血運行相抗爭,停滯在腸道內。遇熱加劇後,氣血蘊積,聚集形成癰腫。熱量堆積不散,導致血肉腐敗,化為膿液。

腸癰的症狀包括:小腹有沉重感且略微發硬,按壓時疼痛,小便次數多且類似於尿急尿頻,有時出汗,復又怕冷,皮膚龜裂,腹壁緊繃,類似腫脹的狀態。

通過脈象診斷,脈搏洪大而數,說明已經化膿;如果脈搏遲緩而緊澀,說明還沒有化膿。

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

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寮非者,是腸癰也。卒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殺人。

寸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難,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家成引日。

白話文:

寸脈跳動快而有力,有力表示體內有實證,跳動快表示有熱證;有力表示血液迴流良好,跳動快表示衛氣運行良好;衛氣跳動快表示下行,血液迴流良好表示上升;衛氣和血液相互作用,導致血液變渾濁敗壞。小腹腫堅硬,小便有時困難,出汗,或又出現惡寒,表示膿液已經形成。假設脈搏跳動慢而緊繃,表示有瘀血積聚,瘀血排出後病情就會好轉,(胸腔積)膿液會在固定時間內排出。

又,諸浮數脈,當發熱,而反洗淅惡寒,若有痛處者,當積有膿。脈滑澀相搏,腸癰出血者也。

《養生方》云:六畜卒疫死,及夏病者,腦不中食,喜生腸癰也。

11. 四十二、內癰候

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氣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癰也。

白話文:

內癰:是由於飲食失調,寒熱不調導致寒邪侵犯體內,可能在胸膈或腸胃中。寒邪阻滯血液循環,血氣瘀滯,與寒邪相搏,壅塞不散,熱氣乘虛而入,化為膿液,所以稱為內癰。

胸內痛,少氣而發熱,當入暗室中,以手按左腿,而其右眼見光者,胸內結癰也;若不見光,熛疽內發。若吐膿血者,不可治也,急以灰掩其膿血,不爾才著人。腸內有結痛,或在脅下,或在臍左近,結成塊而壯熱,必作癰膿。

白話文:

如果胸部疼痛,氣短且發燒,應該進入黑暗的房間,用手按住左腿,如果右眼看到亮光,表示胸部有膿瘍;如果沒有看到亮光,則是內部有癰瘡。如果是吐出膿血,則無法醫治,應立即用灰燼覆蓋膿血,否則會傳染給他人。如果腸道內有結塊疼痛,可能在肋骨下方或肚臍附近,形成硬塊並發高燒,一定會形成膿瘍。

診其脈數,而身無熱者,內有癰。

《養生方》云:四月勿食暴雞肉,作內癰,在胸掖下,出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