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 (1)

1. 十七、緩疽候

緩疽者,由寒氣客於經絡,致榮衛凝澀,氣血壅結所成。其寒盛者,則腫結痛深,而回回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與皮肉相親著。熱氣少,其腫與肉相似,不甚赤,積日不潰,久乃變紫黯色,皮肉俱爛,如牛領瘡,漸至通體青黯,不作頭,而穿潰膿出是也。以其結腫積久,而肉腐壞遲,故名緩疽。

白話文:

緩疽是寒氣滯留在經絡之中,導致氣血凝結不通,氣血壅塞而形成的。如果寒氣較盛,腫脹疼痛將會非常深,而且反覆發作,沒有明確的頭尾。大的像拳頭,小的像桃李,寒氣緊緊附著在皮膚和肌肉上。熱氣較少,腫脹與肌肉相似,顏色不會很紅,長久不破潰,久了會變成紫暗色,皮膚和肌肉都爛掉,像牛脖子上的瘡,逐漸擴散到全身發青發暗,沒有形成膿頭,但會潰爛出膿。因為它腫脹積聚的時間很長,肌肉腐爛得很慢,所以叫做緩疽。

亦名肉色疽也。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乃死。

2. 十八、熛疽候

熛疽之狀,肉生小黯點,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實核,燥痛應心。或著身體。其著手指者,似代指,人不別者,呼為代指。不急治,毒逐脈上,入臟則殺人。南方人得此疾,皆截去指,恐其毒上攻臟故也。

白話文:

癤疽的症狀,肉上長出小而暗色的點,小的像粟米豆子,大的像梅子李子,顏色或紅或黑,時而發青時而發白,裡面有硬核,燥熱疼痛直達心臟。有的長在身體上。長在手指上的,就像代替手指一樣,人不分青紅皁白地把它叫做代指。如果不緊急治療,毒素就會沿著經脈向上蔓延,進入臟腑就會致命。南方人得了這種病,都把手指截掉,是怕毒素上攻臟腑。

又云:十指端忽策策痛,入心不可忍。嚮明望之,晃晃黃赤,或黯黯青黑,是熛疽。直截後節,十有一冀。

又云:風胗痛不可忍者,熛疽。發五臟俞,節解相應通洞,熛疽也。諸是熛疽皆死。又齒間臭熱,血出不止,熛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爾著人。

白話文:

還有記載:由於風病引起的胃痛劇烈難忍,導致了化膿性潰瘍。如果潰瘍發作在五臟的俞穴,而且節氣通暢,那就形成了化膿性潰瘍。所有這些化膿性潰瘍都會導致死亡。

另外,如果牙齒之間發臭發熱,出血不止,也是化膿性潰瘍的徵兆,七天就會死亡。對於無法治癒的潰瘍,可以用灰燼覆蓋傷口出血處,否則會傳染給他人。

又云:諸是熛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此皆毒氣客於經絡,氣血痞澀,毒變所生也。

3. 十九、疽發口齒候

寒氣客於經絡,血澀不通,結而成疽。五臟之氣,皆出於口;十二經脈,有入齒者,有連舌本者;榮衛之氣,無處不行。虛則受邪挾毒,乘虛而入脈故也。其發口齒者,多血出不可禁,皆死。

白話文:

寒氣侵入人體經絡,導致血流不暢,形成膿腫。五臟的氣血都從口腔釋放出來,十二經脈中有些通向牙齒,有些連接舌根;體內的營養物質和免疫細胞無處不在。如果人體虛弱,邪氣和毒素會趁機入侵經脈。如果這些邪氣和毒素從口腔和牙齒發作,往往會導致大量出血無法止住,最終導致死亡。

4. 二十、行疽候

行疽候者,發瘡小者如豆,大者如錢,往來匝身,及生面上,謂之行疽。此亦寒熱客於腠理,與血氣相搏所生也。

白話文:

行疽的症狀:起初的瘡小如豆子,大如銅錢,周身遊走,甚至長在臉上,稱為行疽。這也是寒邪熱邪侵襲腠理,與血氣搏鬥形成的。

5. 二十一、風疽候

腫起,流之血脈,而攣曲疾痛,所以發瘡歷年,謂之風疽。此由風濕之氣,客於經絡,與氣相搏所成也。

《養生方》云:大解汗,當以粉粉身,若令自乾者,成風疽也。

6. 二十二、石疽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與血氣相搏,血澀結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則氣結聚而皮厚,狀如痤癤,堅如石,故謂之石疽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留在經絡中,與血氣相爭鬥,血變黏稠凝結而形成瘡。如果寒毒特別多,就會導致氣血凝結,皮膚增厚,形狀像粉刺,質地堅硬如石頭,因此稱為石疽。

7. 二十三、禽疽候

禽疽,發如胗者數十處。其得四日,腫合牢核痛,其狀若變。十日可刺。其初發,身戰寒,齒如噤,欲痙。如是者,十五日死也。此是寒濕之氣,客於肌肉所生也。

白話文:

禽疽,身上會長出好幾十個像雞胗一樣的疹子。四天後,疹子腫脹並形成堅硬的核,疼痛難忍,看起來像變質了。十天後可以刺開。剛發病時,會發抖發冷,牙齒緊咬,像痙攣一樣。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十五天後就會死亡。這是因為寒濕之氣侵入肌肉組織所導致的。

8. 二十四、杼疽候

杼疽者,發項及兩耳下。不瀉,十六日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見膿如癰者,死不可治。人年三十、十九、二十三、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皆在兩耳下,不可見血,見血者死。此是寒濕之氣客於肌肉,折於血氣之所生也。

白話文:

杼疽是一種發在後頸和兩耳下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十六天後會死亡。發病六天後可以針灸。如果症狀表現為黑色,並出現像癰疽一樣的膿液,那將無法治癒。

在人體的以下年齡:30、19、23、35、39、51、55、61、87、99 歲時,神氣都聚集在兩耳下方,這時不能見血,否則會死亡。杼疽是由於寒濕之氣侵襲肌肉,阻滯血氣運行所致。

9. 二十五、水疽候

此由寒濕之氣,客於皮膚,搏於津液,使血氣痞澀,濕氣偏多,則發水疽。其腫狀如物裹水,多發於手足,此是隨肌膚虛處而發也。亦有發身體數處而壯熱,遂至死。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由於寒濕之氣侵入皮膚,與津液結合,導致血氣不通暢,濕氣過多,就會長出水腫。水腫的形狀就像東西包裹著水一樣,多發生在手腳,這是因為濕氣會隨著皮膚虛弱的地方侵入。也有少數情況會在身體多處長出水腫,並伴隨發燒,甚至會導致死亡。

10. 二十六、肘疽候

肘疽,是疽發於肘,謂之肘疽。凡諸疽發節解,並皆斷筋節,而發肘者,尤為重也。此亦是寒濕之氣客於肌肉,折於血氣所生也。

白話文:

肘疽,指疽發於肘部,稱之為肘疽。所有發生在關節處的疽,都伴隨著關節筋斷裂,而發生在肘部的肘疽,更是嚴重。這也是寒濕之氣侵犯肌肉,導致血液運行不暢,所產生的疾病。

11. 二十七、附骨疽候

附骨疽者,由當風入骨解,風與熱相搏,復遇冷濕;或秋夏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節解間,丈夫及產婦、女人,喜著鼠䖱、髂頭、䏶膝間,嬰孩、嫩兒,亦著膊、肘、背脊也。其大人、老人著急者,則先覺痛,不得轉動,挪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生急,洪洪如肥狀,則是也。其小兒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便啼喚,則是支節有痛處,便是其候也。

白話文:

「附骨疽」是因風邪侵襲骨頭而引發的疾病。風邪與熱邪交相影響,再遇上寒濕之氣;或者在秋夏季節露宿野外,受寒氣所傷,風熱邪氣潛伏於體內,堵塞在骨頭附近形成「疽」。

這種病症容易發生在大關節部位,例如:丈夫和產婦喜著鼠蹊部、髂骨和膝關節間,嬰兒和幼兒也容易發病於肩部、手肘和後背。

對於成年人和老年人來說,患病時會先感到疼痛,無法轉動身體,移動時會觸碰到疼痛的骨頭。幾天後,皮膚和肌肉會腫脹發硬,就像肥肉一樣,這就是「附骨疽」的症狀。

對於年幼的孩子,他們還不會說話,當抱起他們時,如果靠近患處就會哭鬧,這說明他們的肢體上有疼痛的地方,也可能是「附骨疽」的症狀。

大人、老人著緩者,則先覺如肥洪洪耳,經日便覺痹痛不隨也。其小兒則覺四肢偏有不動搖者,如不隨狀,看支節解中,則有肥洪洪處,其名不知是附骨疽;乃至合身成膿,不潰至死,皆覺身體變青黯也。其大人、老人,皆不悟是疽,乃至於死也。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急者為賊風,其緩者謂風腫而已。

白話文:

大人或老人身體虛胖的人,一開始會感覺身體像是水腫一樣鬆軟,過一天後就會感到麻木疼痛,無法自由活動。而小孩子則會感覺四肢偏側有一側無法動彈,像中風一樣。如果仔細觀察患處的關節,會發現有水腫的地方,這就是附骨疽。如果不及時治療,最終會全身化膿,不破潰就會導致死亡,這時患者會感覺身體變成青黑色。大人或老人通常不會意識到是附骨疽,等到病情嚴重至死時才會發現。另外,也有人無法辨識附骨疽,把急性發作的稱為「賊風」,慢性發作的則稱為「風腫」。

12. 二十八、久疽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凡疽發諸節及腑臟之俞,則卒急也。其久疽者,發於身體閒處,故經久積年,致膿汁不盡,則瘡內生蟲,而變成瘻也。

白話文:

這些疽瘡是由於寒氣侵襲經絡,阻滯氣血,導致血液運行不暢所造成的。疽瘡發作於關節或臟腑的俞穴部位,進展會比較迅速。時間較久的疽瘡,往往發作於身體的非關節部位,因此經過多年累積,膿汁排不盡,瘡口內便會長出蟲子,最後形成瘻管。

13. 二十九、疽虛熱候

此由寒搏於熱,結壅血澀,乃成疽。疽膿雖潰,瘥之後,餘熱未盡,而血已虛,其人吸吸苦熱惙惙虛乏,故謂虛熱也。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由於寒氣衝擊熱氣,導致血流阻塞不通暢,進而形成疽。雖然疽腫膿液已經潰出,傷口癒合後,但體內餘熱還沒有完全消散,而氣血已經虛弱,患者會感到持續的低熱、身體虛弱疲乏,這就是所謂的虛熱。

14. 三十、疽大小便不通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寒搏於血,血澀不通,壅結成疽。腑臟熱不泄,熱入大小腸,故大小便不通也。

15. 三十一、癰發背候

夫癰發於背者,多發於諸腑俞也。六腑不和則生癰,諸腑俞皆在背,其血氣經絡周於身,腑氣不和,腠理虛者,經絡為寒所客,寒折於血,則壅不通,故結成癰,發其俞也。熱氣加於血,則肉血敗化,故為膿。癰初結之狀,腫而皮薄以澤。

白話文:

如果癰瘡長在背部,大多發生在各臟腑的背俞穴上。六腑氣血不協調就會產生癰瘡,而各臟腑的背俞穴都位於背部,這些穴位上分佈的氣血經絡遍佈全身。如果臟腑氣血不協調,導致身體腠理虛弱,經絡就會遭到寒氣的侵襲。寒氣阻塞血液的運行,導致氣血不通,於是形成癰瘡,並發作在對應的俞穴上。如果熱氣加重於血液,就會導致肌肉和血液敗壞腐爛,因此形成膿液。癰瘡剛開始形成的樣子,會腫脹而皮膚薄且有光澤。

又云:背上忽有赤腫而頭白,搖之連根,入應胸裡動,是癰也。

又,發背若熱,手不可得近者,內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背膏大黃貼。若在背生,破無苦,良久不得膿,以食肉膏、散著甕頭,內癰口中。人體熱氣歇,服術散。五日後癰欲瘥者,服排膿內塞散

白話文:

另外,如果發背熱到無法用手的,內服王不留行散,外用發背膏和貼上大黃。如果發背長在背後,破了沒有問題,但如果很長時間都沒有膿,可以用食肉膏和散藥裝在甕頭裡,放在癰口的裡面。人體熱氣消退時,服用術散。五天後癰快要好的時候,服用排膿內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