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卷之十六

2. 心痛病諸候(凡五論)

3. 一、心痛候

心痛者,風冷邪氣乘於心也。其痛發,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

心為諸臟主而藏神,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為真心痛,朝發夕死,夕發朝死。

心有支別之絡脈,其為風冷所乘,不傷於正經者,亦令心痛,則乍間乍甚,故成疹不死。

又,心為火,與諸陽會合,而手少陰心之經也。若諸陽氣虛,少陰之經氣逆,謂之陽虛陰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又,諸臟虛受病,氣乘於心者,亦令心痛,則心下急痛,謂之脾心痛也。

足太陰為脾之經,與胃合。足陽明為胃之經,氣虛逆乘心而痛。其狀腹脹,歸於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

腎之經,足少陰是也,與膀胱合;膀胱之經,足太陽是也。此二經俱虛而逆,逆氣乘心而痛者,其狀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為腎心痛也。

診其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脈沉緊,苦心下有寒,時痛。關上脈緊,心下苦痛。左手寸口脈沉,則為陰絕;陰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毒痛。

白話文:

心痛這種情況,是因為風寒邪氣侵入心臟所導致。這種疼痛發作時,有的會致命,有的不會,有的則會持續很久變成慢性疾病。

心臟是所有臟器的首領,也是精神的居所,它的主要經脈是不能受到傷害的,一旦受傷就會產生劇烈的疼痛,這稱為「真心痛」,早上發作,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作,早上就會死亡。

心臟還有分支的絡脈,這些絡脈如果被風寒侵襲,雖然沒有傷到主要經脈,也會引起心痛,這種痛會時好時壞、反反覆覆,所以會形成慢性疾病,但不會致命。

此外,心臟屬火,與其他陽氣相通,而手少陰心經也是心臟的經脈。如果陽氣虛弱,少陰心經的氣血運行就會不順暢,這稱為「陽虛陰厥」,也會引起心痛,這種痛會牽引到喉嚨。

另外,其他臟器如果虛弱生病,導致氣逆而侵犯心臟,也會引起心痛,這種痛會感覺到心下部位的急痛,稱為「脾心痛」。

足太陰脾經與胃經相連,足陽明胃經如果氣虛逆行而侵犯心臟,也會引起心痛,這種痛的症狀是腹脹,氣逆至心時疼痛加劇,稱為「胃心痛」。

腎經,也就是足少陰經,與膀胱經相連;膀胱經,也就是足太陽經。這兩條經脈如果都虛弱而氣逆,逆氣侵犯心臟就會引起心痛,這種痛的症狀是下半身沉重,身體無法自主控制,常會腹瀉、感覺寒冷,稱為「腎心痛」。

診斷時,如果發現心脈細微且急促,表示心痛會牽引到背部,而且會食慾不佳;如果寸口脈沉而緊,表示心下部位有寒氣,會時常疼痛;如果關上脈緊,表示心下部位會有劇痛;如果左手寸口脈沉,表示陰氣衰竭,陰氣衰竭就是沒有心脈的徵兆,會感到心下部位劇烈疼痛。

4. 二、久心痛候

心為諸臟主,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者,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別絡脈,為風邪冷熱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發作有時,經久不瘥也。

白話文:

心臟是所有臟器的主宰,它本身的經脈是不能受到損傷的,如果傷到,就會早上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上死亡,來不及醫治。而長久的心痛,是心臟分支的絡脈,被風邪、寒邪或熱邪侵襲所造成的疼痛,所以會形成慢性疾病而不會立即死亡,發作時間有規律,經過很久都不會痊癒。

5. 三、心懸急懊痛候

心與小腸,合為表裡,俱象於火,而火為陽氣也。心為諸臟主,故正經不受邪。若為邪所傷而痛,即死。若支別絡脈為風邪所乘而痛,則經久成疹。其痛懸急懊者,是邪迫於陽,氣不得宣暢,壅瘀生熱,故心如懸而急,煩懊痛也。

白話文:

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都屬於火的性質,而火就是陽氣。心臟是所有臟腑的主宰,所以正常的經脈不會受到邪氣侵擾。如果心臟被邪氣所傷而疼痛,就會導致死亡。如果是分支的絡脈被風邪侵襲而疼痛,就會拖延很久變成疹子。至於那種心臟好像懸空吊著一樣,又急又煩躁疼痛的,是邪氣逼迫陽氣,導致氣無法順暢宣洩,鬱積瘀滯產生熱,所以心臟感覺好像懸空又急迫,讓人煩躁懊惱疼痛。

6. 四、心痛多唾候

心痛而多唾者,停飲乘心之絡故也。停飲者,水液之所為也。心氣通於舌,心與小腸合,俱象火;小腸,心之腑也,其水氣下行於小腸,為溲便,則心絡無有停飲也。膀胱與腎俱象水,膀胱為腎之腑,主藏津液;腎之液上為唾,腎氣下通於陰,若腑臟和平,則水液下流宣利;若冷熱相乘,致腑臟不調,津液水飲停積,上迫於心,令心氣不宣暢,故痛而多唾也。

白話文:

心痛而且常常吐口水,是因為體內停滯的痰飲侵擾了心臟的經絡。所謂的痰飲,就是指身體裡多餘的水液。心臟的氣與舌頭相通,心臟和小腸在五行中都屬火;小腸是心臟的腑,正常情況下,小腸會將體內的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成為小便排出,這樣心臟的經絡就不會有痰飲停滯。膀胱和腎臟在五行中都屬水,膀胱是腎臟的腑,主要負責儲藏體內的津液;腎臟的津液向上可以化為唾液,腎臟的氣向下可以通往陰部,如果身體的腑臟平和協調,那麼體內的水液就能順暢地向下流動排出;但是如果身體受寒或受熱,導致腑臟失調,津液、水飲就會停留在體內,向上侵擾心臟,使心氣無法順暢運行,所以才會感到心痛,並且常常吐口水。

7. 五、心痛不能飲食候

心痛而不能飲食者,積冷在內,客於脾而乘心絡故也。心,陽氣也;冷,陰氣也。冷乘於心,陰陽相乘,冷熱相擊,故令痛也。脾主消水穀,冷氣客之,則脾氣冷弱,不勝於水谷也。心為火,脾為土,是母子也,俱為邪所乘,故痛,復不能飲食也。

白話文:

心痛到吃不下東西,是因為體內積聚寒冷,寒氣侵入脾胃,進而影響到心臟的經絡。心臟屬於陽氣,寒冷屬於陰氣。寒氣侵襲心臟,陰陽兩股氣互相衝撞,導致疼痛。脾胃負責消化水穀食物,寒氣侵入脾胃,脾胃功能會變得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心臟屬火,脾胃屬土,如同母子關係,兩者都受到寒邪侵襲,所以會感到疼痛,而且吃不下東西。

8. 腹痛病諸候(凡四論)

9. 一、腹痛候

腹痛者,由腑臟虛,寒冷之氣,客於腸胃、募原之間,結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爭相擊,故痛。其有陰氣搏於陰經者,則腹痛而腸鳴,謂之寒中。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者也。

診其寸口脈沉而緊,則腹痛。尺脈緊,臍下痛。脈沉遲,腹痛。脈來觸觸者,少腹痛。脈陰弦,則腹痛。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脈當沉。若細而反浮大,故當愈矣。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臂中所痛者,正偃臥,口鼻閉氣,腹痛,以意推之,想氣往至痛上,俱熱即愈。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又云:正偃臥,以口徐徐納氣,以鼻出之。除裡急。飽食後嚥氣數十,令溫中;若氣寒者,使人乾嘔腹痛。口納氣七十所,大振腹;嚥氣數十,兩手相摩,令熱,以摩腹,令氣下。

又云:偃臥,仰兩足、兩手,鼻納氣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白話文:

腹痛的原因,是因為內臟虛弱,寒冷的氣侵入腸胃、胸腹之間,積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互相抗爭造成的疼痛。如果陰氣侵襲陰經,就會腹痛且腸鳴,這叫做「寒中」,是陽氣不足、陰氣過盛的表現。

診斷時,如果寸口脈象沉而緊,就表示腹痛;尺脈緊,是肚臍下方痛;脈象沉而遲緩,也是腹痛;脈搏跳動時有觸碰感,是下腹痛;脈象陰弦,也是腹痛。凡是腹部劇烈疼痛,這是身體內部的疾病,脈象應該是沉的。如果脈象反而細微且浮大,表示病將痊癒。如果病情沒有馬上好轉,那人必定會死亡,因為疾病與脈象相反。關於湯藥、熨燙、針灸等治療方法,另有正確的處方,以及補養與疏導的方法,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治療大腿、小腿、手臂疼痛的方法:將疼痛的腿或手臂彎曲,然後仰躺,閉住口鼻呼吸,當腹痛時,用意識引導氣,想像氣往疼痛的地方移動,等到感覺發熱就會痊癒。

另外還說:仰躺,伸直雙腿雙手,腳趾向上,用鼻子吸氣,慢慢吸七次,可以消除腹中像弓弦一樣的緊繃疼痛。

又說:仰躺,用口慢慢吸氣,再用鼻子呼氣,可以消除裡急(腹部絞痛)。吃飽飯後吞嚥幾十次氣,可以溫暖中焦;如果身體有寒氣,會使人乾嘔腹痛。用口吸氣七十次左右,讓腹部震動;吞嚥幾十次氣後,將兩手互相摩擦到發熱,再用手按摩腹部,讓氣往下走。

又說:仰躺,手腳都向上伸直,用鼻子吸氣七次,可以消除腹中像弓弦一樣的緊繃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