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二 (3)

1. 十六、疽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成疽發。疽潰之後,有逆有順。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內藥而嘔者,二逆也;腹痛渴甚者,三逆也;膊項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脫者,五逆也。除此者併為順矣。此五種皆死候。

凡發癰疽,則熱流入內,五臟焦燥,渴而引飲,兼多取冷,則腸胃受冷而變下利。利則腸胃俱虛,而冷搏胃氣,氣逆則變嘔。逆氣不通,遇冷折之,則噦也。

白話文:

疽這種病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血流不暢,才會形成瘡瘍。瘡瘍潰爛之後,會有好轉和惡化的情況。如果出現眼白青黑且眼珠變小,這是第一種惡化的徵兆;如果內服藥物後反而嘔吐,這是第二種惡化的徵兆;如果腹痛且極度口渴,這是第三種惡化的徵兆;如果頸部和背部活動不便,這是第四種惡化的徵兆;如果聲音嘶啞且面色憔悴,這是第五種惡化的徵兆。如果沒有這些情況,都屬於好轉的現象。以上這五種情況都是死亡的徵兆。

凡是長癰疽,熱邪就會侵入體內,導致五臟乾熱焦躁,感到口渴而大量飲水,如果又多喝冷飲,就會使腸胃受寒而導致腹瀉。腹瀉會使腸胃都變得虛弱,寒氣侵襲胃部,導致胃氣逆行而引起嘔吐。逆行的氣無法順暢運行,遇到寒冷就會被阻礙,因此會發生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