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五 (2)
卷之十五 (2)
1. 三、脾病候
脾象土,王於長夏。其脈緩,其形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養形肉,其色黃而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胃為腑主表,脾為臟主裡。
脾氣盛,為形有餘,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飢,足萎不收,行善瘈,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後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待於夏;起於長夏。於日:愈於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待於丙丁;起於戊己。於時:日昳慧,平旦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瀉之;甘以補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也。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母之歸子,當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當瘥。脾脈長長而弱,來疏去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
病脾脈來,實而盛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堅銳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其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養生方·導引法》云:脾臟病者,體面上游風習習,痛,身體癢,煩悶疼痛,用嘻氣出。
白話文:
脾屬土,主宰長夏時節。脾的脈象是緩慢的,對應的形體是口,發出的聲音是歌唱,散發的氣味是香的,味道是甘甜的,分泌的液體是口水,滋養的是肌肉,對應的顏色是黃色,主導意念;足太陰脾經是它所屬的經絡。脾和胃相合,胃是腑,主外在,脾是臟,主內在。
脾氣旺盛,身體形體有餘,就會導致腹脹,小便不順暢,身體沉重而且容易飢餓,腳無力不能收縮,走路時會抽搐,腳底疼痛,這是脾氣實證,應該用瀉法來治療。脾氣不足,就會四肢無力,腹瀉,消化不良,嘔吐,腹脹,腸鳴,這是脾氣虛證,應該用補法來治療。
從四季來看:脾臟生病,在秋天容易好轉;秋天沒有好轉,會在春天加重,春天沒死,要等到夏天;病起於長夏時節。從日期來看:在庚日和辛日容易好轉;庚日和辛日沒有好轉,會在甲日和乙日加重;甲日和乙日沒死,要等到丙日和丁日;病起於戊日和己日。從時間來看:日落時脾氣最穩定,早晨時脾氣最盛,傍晚時脾氣最靜。脾喜緩,應吃甘味的食物來緩解它;用苦味的食物來瀉它;用甘味的食物來補它。禁止吃溫熱的食物、吃太飽、待在潮濕的地方、穿潮濕的衣服。
脾的部位,在右手寸關尺的關部。平穩的脾脈來時,是和緩柔順且彼此有間隔,就像雞在地上走動一樣,這叫做脾平穩。長夏時節以胃氣為根本。六月,脾土旺盛,脈象寬大、緩和,這叫做平脈。如果反而出現脈象弦急,這是肝氣侵犯脾,木剋土,是為大逆,十死不治;如果反而出現脈象微弱、澀滯、短促,這是肺氣侵犯脾,是子氣扶持母親,不治自癒;如果反而出現脈象浮而洪大,這是心氣侵犯脾,是母親歸向兒子,會好轉不會死亡;如果反而出現脈象沉濡而滑,這是腎氣侵犯脾,是水欺凌土,是為輕微的邪氣,會好轉。脾脈長而軟弱,來得疏散,去得急促,兩次搏動之間是正常的,三次搏動之間就離經了,四次搏動之間就喪失精氣,五次搏動之間就會死亡,六次搏動之間生命就會終結。
患病時的脾脈來時,脈象實而盛大急促,像雞抬起腳一樣,這叫做脾病。將死之人的脾脈來時,脈象堅硬尖銳像鳥的喙,像鳥的爪,像屋子漏水,像水滴下,這叫做脾死。真脾脈來時,微弱而時快時慢。如果臉色青黃不潤澤,毛髮斷裂,就會死亡。
《養生方·導引法》說:脾臟有病的人,身體表面會有風在遊走,會感到疼痛,身體發癢,煩悶疼痛,可以用嘻的發音來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