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 (1)

1. 一、癭候

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入於脈,搏頸下而成之。初作與癭核相似,而當頸下也,皮寬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氣結成癭者,但垂核捶捶,無脈也;飲沙水成癭者,有核㿔㿔無根,浮動在皮中。

白話文:

癭這個病,是因鬱悶憤怒的氣結在一起而生長的,也叫喝沙水,沙跟着氣進入脈絡,在頸部以下搏動形成的。剛開始發病時跟癭核腫瘤相似,但在頸部以下,皮膚寬鬆不緊,下垂着並搖晃。由鬱悶憤怒之氣結成癭的,只是下垂着腫核並搖晃,沒有脈絡;因喝沙水而形成癭的,有浮動在皮膚中的腫核,沒有根基。

又云有三種癭:有血癭,可破之;有瘜肉癭,可割之;有氣癭,可具針之。

《養生方》云: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

白話文:

古人說,癭病有三種:一種是血癭,可以用藥物治療使其破除;一種是瘜肉癭,可以用手術切除;一種是氣癭,可以用針灸治療。

《養生方》中提到:那些從黑色土壤的山水中流出的泉水,不宜長期居住,常喝這種水會導致癭病,而且情緒波動會加重病情。

2. 二、瘤候

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如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又不結強。言留結不散,謂之為瘤。不治,乃至塸大,則不復消,不能殺人,亦慎不可輒破。

白話文:

腫瘤是指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突然腫起的東西,一開始像梅子或李子那麼大,之後逐漸長大,不會痛也不會癢,也沒有結塊。中醫認為它是留結不散造成的,稱之為「瘤」。如果不治療,可能會長到像石頭那麼大,之後就不會再消除了。雖然它不會致命,但也不可隨便刺破。

3. 三、腦濕候

腦濕,謂頭上忽生肉如角,謂之腦濕。言腦濕氣蘊蒸,衝擊所生也。

白話文:

腦濕,指的是頭上突然長出像角一樣的肉,這就是所謂的腦濕。意思是腦部濕氣積聚蒸騰,衝擊到頭部才導致長出肉角。

4. 四、黑痣候

黑痣者,風邪搏於血氣,變化所生也。夫人血氣充盛,則皮膚潤悅,不生疵瘕,若虛損,則黑痣變生。然黑痣者,是風邪變其血氣所生也;若生而有之者,非藥可治。面及體生黑點為黑痣,亦云黑子。

白話文:

黑痣是由於風邪與血氣相搏而形成的。當一個人的血氣充盈,皮膚就會紅潤光澤,不會產生皮膚問題。但是,如果血氣虛弱,就會導致黑痣生成。黑痣是風邪改變血氣所造成的;如果生來就有黑痣,則無法通過藥物治療。長在臉上或身上的黑色小點就是黑痣,也稱為黑子。

5. 五、赤疵候

面及身體皮肉變赤,與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錢大,亦不癢痛,謂之赤疵。此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白話文:

當臉部和身體的皮膚發紅,與正常的膚色不同,有的像手掌般大,有的像銅錢般大,但是不癢不痛,這種現象稱為「赤疵」。這是因為風邪入侵皮膚,導致氣血不調而造成的。

6. 六、白癜候

白癜者,面用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白話文:

白癜風:臉部、頸部、身體的皮膚顏色變白,與正常的膚色不同,也不會癢或痛。這是因為風邪入侵皮膚,導致氣血不協調而引起的。

7. 七、癧瘍候

癧瘍者,人有頸邊、胸前、掖下自然斑剝,點相連,色微白而圓,亦有烏色者,亦無痛癢,謂之癧瘍風。此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白話文:

癧瘍:指人身體上出現的斑點,大多出現在頸部、胸口、腋下。這些斑點會逐漸擴大,連成一片,呈現微白色或黑色的圓形,不會有疼痛或瘙癢感。這種現象稱為「癧瘍風」。這是由於風邪侵襲皮膚,導致血氣不調和而形成的。

8. 八、疣目候

疣目者,人手足邊忽生如豆,或如結筋,或五個,或十個,相連肌里,粗強於肉,謂之疣目。此亦是風邪搏於肌肉而變生也。

白話文:

疣目:人的手腳邊上突然長出豆子大小或像結節一樣的東西,有五個或十個,連在肌肉裡,比肉還要粗大結實,這就是疣目。這也是風邪侵襲肌肉而變生的病症。

9. 九、鼠乳候

鼠乳者,身面忽生肉如鼠乳之狀,謂之鼠乳。此亦是風邪搏於肌肉而變生也。

白話文:

「鼠乳」是一種病症,患者的身體表面會突然長出像老鼠乳房一樣的肉塊,就被稱為「鼠乳」。這也是因為風邪侵犯肌肉而導致變化的結果。

10. 十、多忘候

多忘者,心虛也。心主血脈而藏於神,若風邪乘於血氣,使陰陽不和,時相併隔,乍虛乍實,血氣相亂,致心神虛損而多忘。

《養生方》云:丈夫頭勿北首臥,神魂不安,多愁忘。

白話文:

健忘是由於心氣虛弱造成的。心臟主宰血脈,藏匿神志。如果風邪入侵血氣,導致陰陽失衡,時而交替阻隔,時而虛弱時而實熱,血氣混亂,造成心神虛損、健忘。

11. 十一、嗜眠候

嗜眠者,由人有腸胃大,皮膚澀者,則令分肉不開解,其氣行則於陰而遲留,其陽氣不精神明爽,錯塞,故令嗜眠。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嗜睡的人,是因為腸胃太大了,皮膚粗糙的人,是因為分肉不分開,氣血在陰處運作緩慢,陽氣不足,精神不振,氣血瘀塞,所以嗜睡。治療嗜睡的方法有湯藥、針石等,另有專門的方劑,用於補養和促進氣血順暢,現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踑踞,交兩手內屈腳中入,且兩手急引之,愈久寐,精氣不明。交腳踑踞。凡故言踑踞,以兩手從內屈腳中入,左手從右趺腕上入左足,隨孔下;右手從左足腕上入右足,隨孔下;出抱兩腳,急把兩手極引二通。愈久寐,精神不明。久行則不睡,長精明。

白話文:

《養生法·導引法》中記載:蜷縮著身體,雙手交叉放在彎曲的腳掌下,同時快速用雙手拉伸。這樣做得時間越長,精神就會越萎靡。交叉雙腳蜷縮著身體。凡是說到蜷縮著身體,都是指用雙手從內側彎曲的腳掌中伸進去。左手從右腳踝向上伸入左腳,順著孔洞向下;右手從左腳踝向上伸入右腳,順著孔洞向下;伸出來抱住兩隻腳,迅速用力將雙手完全拉開。這樣做時間越長,精神就會越萎靡。長期堅持做,就不會失眠,精神也會越來越好。

又云:一手拓頦,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左右換手皆然。拓頦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去臂膊風,眠睡。尋用,永吉日康。

白話文:

另外一種說法:一隻手捧住下巴,向上用力;另一隻手向後用力伸展,手掌朝著四個方向極力伸展,同時用力到極致,每組動作重複四到七次。左右手交替進行。捧下巴的手兩隻手一起放在頭上,轉動身體,每組動作重複兩到七次。這樣可以減輕手臂疼痛,改善睡眠。定期堅持,在吉日會恢復健康。

12. 十二、鼾眠候

鼾眠者,眠里喉咽間有聲也。人喉嚨,氣上下也,氣血若調,雖寤寐不妨宣暢;氣有不和,則衝擊喉咽而作聲也。其有肥人眠作聲者,但肥人氣血沉厚,迫隘喉間,澀而不利,亦作聲。

白話文:

打鼾是指在睡眠中喉嚨和咽喉之間發出聲音。

人的喉嚨是氣息上下流通的通道,如果氣血運行正常,即使在睡覺時也不會受到阻礙;如果氣息不順暢,就會衝擊喉嚨和咽喉而發出聲音。

有些人體重過重會打鼾,這是因為肥胖者氣血旺盛,壓迫了喉嚨,導致氣息不通暢而發出聲音。

13. 十三、體臭候

人有體氣不和,使精液雜穢,故令身體臭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以手掩口鼻,臨日微氣,久許時,手中生液,速以手摩面目。常行之,使人體香。

白話文:

如果人體氣血不調和,就會導致精液混濁,因此造成身體有臭味。治療這種情況,有湯藥、熨灸、針灸、藥石等方法,都各有適當的方子,可以補益身體、疏通氣血,這些方法我會在後面列出來。

《養生方》中記載:用一隻手捂住口鼻,面向太陽微微吸氣,持續一段時間後,手掌會產生一些汗液,然後用這隻手按摩臉部。經常這樣做,可以使人體散發香氣。

14. 十四、狐臭候

人腋下臭,如蔥豉之氣者,亦言詔狐貍之氣者,故謂之狐臭。此皆血氣不和,蘊積故氣臭。

白話文:

人的腋下有臭味,像蔥和豆豉的味道,也有人說像是狐狸的味道,所以叫做狐臭。這些都是因為血氣不調,積累起來而產生臭味的。

15. 十五、漏腋候

腋下常濕,仍臭生瘡,謂之漏腋。此亦是氣血不和,為風邪所搏,津液蘊瘀,故令濕臭。

白話文:

腋下經常潮濕,而且還會發出臭味並長瘡,這在中醫上稱為「漏腋」。這是因為氣血不調,受到風邪的侵襲,導致津液停滯瘀積,所以才會出現潮濕、臭味和長瘡的情況。

16. 一、丹候

丹者,人身體忽然焮赤,如丹塗之狀,故謂之丹。或發手足,或發腹上,如手掌大,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有疽之類,不急治,則痛不可堪,久乃壞爛,去膿血數升。若發於節間,便斷人四肢;毒入腹,則殺人。小兒得之最忌。

白話文:

丹毒是指人體突然出現像丹砂一樣鮮紅的炎症。它可以發生在手足或腹部,面積約為手掌大。這種情況是由風熱毒邪引起的。嚴重時可能發展成類似毒瘡的病症。如果不緊急治療,疼痛難忍,時間久了會潰爛敗壞,流出大量的膿血。如果丹毒發生在關節部位,可能會導致四肢壞死;如果毒邪進入腹部,甚至會危及生命。特別是對於兒童,丹毒是最為忌諱的。

17. 二、白丹候

白丹者,初發癢痛,微虛腫,如吹,軫起不痛不赤面白色。由挾風冷,故使色白也。

白話文:

白丹,指的是剛開始發病時,皮膚會癢痛,輕微腫脹,像被風吹過一樣,稍微碰觸就會覺得癢,但不會痛也不會發紅,呈現白色。這是因為體內夾雜了風寒,所以才會導致皮膚發白。

18. 三、黑丹候

黑丹者,初發亦癢痛,或熛腫起,微黑色,由挾風冷,故色黑也。

白話文:

黑丹,剛開始出現時也會癢痛,或是有紅腫,顏色偏黑,這是因為夾雜了風寒,所以呈現黑色。

19. 四、赤丹候

赤丹者,初發軫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豆,肉上慄如雞冠肌理。由風毒之重,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

白話文:

赤丹,就是剛開始發病時長出來的疹子,大的像連錢幣,小的像麻豆,肉上起雞皮疙瘩一樣的紋理。這是因為風毒過重,所以才會出現紅色。也叫做茱萸丹。

20. 五、丹軫候

丹軫者,肉色不變,又不熱,但起隱軫,相連而微癢,故謂之丹也。

白話文:

所謂「丹軫」,就是皮膚顏色沒有變化,也不發熱,但會出現隱隱的癢痛,而且這些癢痛會相互連接,輕微地發癢,所以稱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