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四 (6)
卷之十四 (6)
1. 二、大便不通候
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結,壅塞不通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龜行氣,伏衣被中,覆口鼻頭面,正臥,不息九通,微鼻出氣。治閉塞不通。
白話文:
大便不通暢,是因為三焦、五臟功能失調,體內寒熱之氣不協調。當熱氣偏盛進入腸胃,導致津液枯竭乾燥,使得食物殘渣結塊,阻塞不通。針對這種情況,湯藥、熱敷、針灸等治療方式,都有特定的有效方法。另外,透過補養身體、疏通導滯等方式也能改善,相關內容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以像烏龜一樣的方式運行氣息,將身體伏臥於被子中,遮蓋口鼻頭面,以正臥姿勢,不呼吸九次,然後微微從鼻孔出氣。此法可以治療便秘不通。
2. 三、大便失禁候
大便失禁者,由大腸與肛門虛弱冷滑故也。肛門,大腸之候也,俱主行糟粕,既虛弱冷滑,氣不能溫制,故使大便失禁。
白話文:
大便失禁的原因,是因為大腸和肛門虛弱、寒冷、滑脫的緣故。肛門是觀察大腸狀況的指標,兩者都負責排泄糞便。當它們虛弱、寒冷、滑脫時,氣的溫煦和制約功能就會不足,導致大便無法控制而洩漏。
3. 四、關格大小便不通候
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由陰陽氣不和,榮衛不通故也。陰氣大盛,陽氣不得榮之,曰內關。陽氣大盛,陰氣不得榮之,曰外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曰關格。關格則陰陽氣痞結,腹內脹滿,氣不行於大小腸,故關格而大小便不通也。
又風邪在三焦,三焦約者,則小腸痛內閉,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後,而手足寒者,為三陰俱逆,三日死也。
診其脈來浮牢且滑直者,不得大小便也。
白話文:
關格指的就是大小便都不通暢。大便不通叫做「內關」,小便不通叫做「外格」,如果大小便都不通,就叫做「關格」。會發生關格,是因為體內陰陽之氣不協調,導致體內營養和防禦系統無法正常運作。陰氣過於旺盛,陽氣無法得到滋養時,就形成「內關」;陽氣過於旺盛,陰氣無法得到滋養時,就形成「外格」;陰陽之氣都過於旺盛,無法互相滋養時,就形成「關格」。關格會導致體內陰陽之氣阻塞不通,腹部脹滿,氣無法在大小腸順利運行,所以才會大小便都排不出來。
此外,如果風邪侵入三焦,導致三焦功能失調,小腸會疼痛並導致閉塞,進而造成大小便不通。如果整天都無法排泄,而且手腳冰冷,這是因為體內三陰經的氣都逆亂了,通常三天內就會死亡。
診斷時,如果脈象呈現浮、牢、且滑直,就表示患者大小便都無法順利排出。
4. 五、大小便難候
大小便難者,由冷熱不調,大小腸有遊氣,遊氣在於腸間,搏於糟粕,溲便不通流,故大小便難也。
診其尺脈滑而浮大,此為陽干於陰,其人苦小腹痛滿,不能尿,尿即陰中痛,大便亦然。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以兩手交背後,名曰帶便。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羸。反叉兩手著背上,推上使當心許,踑坐,反到九通。愈不能大小便,利腹,愈虛羸也。
白話文:
大小便困難,是因為身體的寒熱不調,以及大小腸中有游移的氣體所導致。這些游移的氣體在腸道間,與食物殘渣相互搏動,使得大小便無法順暢排出,所以才會大小便困難。
診斷時,如果發現尺脈滑動且浮大,這是陽氣過盛而干擾了陰氣的現象。這樣的人會感到小腹脹痛,無法排尿,一旦排尿就會感到陰部疼痛,大便也是如此。對於這種情況,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都有其對應的治療方法。可以通過補養身體、疏通導引等方式來改善,這些方法將在後面附上。
《養生方·導引法》中記載:端正坐好,將兩手在背後交握,這個動作叫做「帶便」。這個動作可以改善大便不通暢的情況,有助於腹部氣機順暢,但如果體質虛弱的人做這個動作可能會更加虛弱。反過來,將兩手交叉放在背上,往上推到胸口的高度,然後像箕踞一樣坐著(屁股著地,兩膝張開),重複這個動作九次。這個動作可以改善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有助於腹部氣機順暢,但如果體質虛弱的人做這個動作可能會更加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