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 (1)

1. 一、口舌瘡候

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腑臟熱盛,熱乘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是心的經絡,心的氣血通暢於舌頭。足太陰(脾經)是脾的經絡,脾氣血通暢於嘴巴。臟腑內熱太盛,熱氣侵入心脾,氣血衝擊嘴巴和舌頭,所以會導致嘴巴和舌頭長瘡。

診其脈,浮則為陽,陽數者,口生瘡。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人常覺脊背崛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挼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氣行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終盡除也。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記載:一般人經常感到脊背僵硬,不分時節,可以縮頭縮肩,仰起頭,使頸部肌肉向上伸展,頭部左右扭動,左右各做七次,停一下,等氣血流動穩定後,再繼續做。一開始動作緩慢,逐漸加快,不要先快後慢。即使沒有疾病,也應該在每天早上起牀、中午和傍晚這三個時間段各做兩次。有規律地做導引,可以消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疼痛、風濕痹症、口腔潰瘍、牙齒疼痛、頭暈等症狀。

2. 二、緊唇候

脾與胃合,胃為足陽明,其經脈起於鼻,環於唇,其支脈入絡於脾。脾胃有熱,氣發於唇,則唇生瘡。而重被風邪寒濕之氣搏於瘡,則微腫濕爛,或冷或熱,乍瘥乍發,積月累年,謂之緊唇,亦名瀋唇。

白話文:

脾臟和胃部相合,胃屬於足陽明經,它的經脈從鼻腔開始,繞過嘴脣,它的分支與脾臟相連。

如果脾胃有熱,熱氣會發散到嘴脣,就會出現嘴脣生瘡。如果嘴脣的瘡口再次受到風邪寒濕之氣的侵襲,就會出現輕微腫脹和濕爛,有時發冷,有時發熱,時而癒合時而復發,反覆發作數月或多年,這種情況稱為「緊脣」,也叫做「瀋脣」。

3. 三、唇瘡候

脾與胃合,足陽明之經,胃之脈也,其經起於鼻,環於唇,其支脈入絡於脾。脾胃有熱,氣發於唇,則唇生瘡。

4. 四、唇生核候

足陽明為胃之經,其支脈環於唇,入絡於脾。然脾胃為表裡,有風熱邪氣乘之,而沖發於唇,與血氣相搏,則腫結;外為風冷乘,其結腫不消,則成核。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的經脈環繞在嘴脣周圍,並與脾經相連通。脾和胃是表裡相應的臟腑,當風熱邪氣侵襲時,會衝到嘴脣,與血氣交結,導致嘴脣腫脹。如果外感風寒,則腫脹不會消退,逐漸形成硬塊。

5. 五、口吻瘡候

足太陰為脾之經,其氣通於口。足陽明為胃之經,手陽明為大腸之經,此二經脈交併於口。其腑臟虛,為風邪濕熱所乘,氣發於脈,與津液相搏,則生瘡,恆濕爛有汁,世謂之肥瘡,亦名燕口瘡。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氣通於嘴巴。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這兩條經脈交集於嘴巴。相關腑臟虛弱,受到風邪濕熱侵襲,氣沿著經脈發作,與津液交相搏擊,就會形成潰瘍,經常濕爛有膿水,俗稱「肥瘡」,也叫「燕口瘡」。

6. 六、唇口面皴候

唇口面皴者,寒時觸冒風冷,冷折腠理,傷其皮膚,故令皴劈。經絡之氣,諸陽之會,皆在於面,其脈有環唇夾於口者。若血氣實者,雖勁風嚴寒,不能傷之;虛則腠理於面受邪,故得風冷而皴劈也。

白話文:

嘴脣和臉部皮膚粗糙的人,是因為在寒冷的天氣接觸到冷風,導致皮膚組織受損,進而導致皮膚龜裂。經絡的氣血,以及人體的陽氣,都集中在臉部,其中有一條脈絡環繞嘴脣,與口腔相連。如果血氣充足的人,即便遇到強風嚴寒,也不會受傷;如果血氣虛弱的人,他們的臉部皮膚會容易受邪氣侵襲,因此接觸到冷風就會導致皮膚粗糙龜裂。

又,冬時以暖湯洗面及向火,外假熱氣,動於腠理,而觸風冷,亦令病皴。

7. 七、兔缺候

人有生而唇缺,似兔唇,故謂之兔缺。世云,由婦人妊娠時見兔及食兔肉使然。

8. 八、口臭候

口臭,由五臟六腑不調,氣上胸膈。然腑臟氣臊腐不同,蘊積胸膈之間,而生於熱,沖發於口,故令臭也。

《養生方》云:空腹不用見臭屍,氣入脾,舌上白黃起,口常臭也。

9. 九、口舌乾焦候

手少陰,心之經也,其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其氣通於口。腑臟虛熱,氣乘心脾,津液竭燥,故令口舌乾焦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它的氣通達舌頭;足太陰脾經,它的氣通達嘴巴。如果內腑發熱,氣上沖心脾,津液乾枯,就會導致口舌乾焦。

診其右手寸口名曰氣口以前脈,沉為陰,手太陰肺之經也。其脈虛者,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乾,無津液故也。又,右手關上脈,浮為陽,足陽明胃之經也。其脈虛者,病苦唇口乾。又,左手關上脈,浮為陽,足少陽膽之經也。其脈實者,病苦腹中滿,飲食不下,咽乾。

白話文:

診斷右手的寸口脈,叫做氣口以前的脈,沉脈為陰,屬於手太陰肺經。如果此脈虛弱,會導致呼吸困難、氣息不足,喉嚨乾燥,沒有津液。

此外,右手的關上脈,浮脈為陽,屬於足陽明胃經。如果此脈虛弱,會導致嘴脣和口腔乾燥。

再者,左手的關上脈,浮脈為陽,屬於足少陽膽經。如果此脈實大,會導致腹部脹滿,食物下不去,喉嚨乾澀。

10. 十、舌腫強候

手少陰,為心之經,其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其氣通於口。太陰之脈起於足大指,入連舌本。心脾虛,為風熱所乘,邪隨脈至舌,熱氣留心,血氣壅澀,故舌腫。舌腫脈脹急,則舌腫強。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氣血會流經舌頭;足太陰脾經的氣血會流經嘴巴。太陰脾經的經絡從腳的大拇指開始,連接到舌根。如果心脾氣血虛弱,受風熱邪氣侵襲,邪氣就會隨著經絡流到舌頭,熱氣傷心,氣血瘀滯,導致舌頭腫脹。如果舌頭腫脹且脈搏緊促,那麼舌頭腫脹會更加嚴重。

11. 十一、謇吃候

人之五臟六腑,稟四時五行之氣,陰陽相扶,剛柔相生。若陰陽和平,血氣調適,則言語無滯,吐納應機。若陰陽之氣不和,腑臟之氣不足,而生謇吃。此則稟性有闕,非針藥所療治也。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受到四季五行之氣的影響,陰陽互相調和,剛柔互相生化。如果陰陽和平相處,氣血運行流暢,那麼說話流利,呼吸順暢。如果陰陽之氣不協調,腑臟之氣不足,就會產生口吃。這種口吃是由於天生的缺陷造成的,不是針灸藥物所能治癒的。

若腑臟虛損,經絡受邪,亦令語言謇吃。所以然者,心氣通於舌,脾氣通於口,脾脈連舌本,邪乘其臟,而搏於氣,發言氣動,邪隨氣而干之,邪氣與正氣相交,搏於口舌之間,脈則痞澀,氣則壅滯,亦令言謇吃,此則可治。

白話文:

如果內臟衰弱受損,經絡受到邪氣侵犯,也會導致說話結巴。這是因為心氣通達於舌頭,脾氣通達於嘴巴,脾脈連接舌根。邪氣侵犯這些臟器,與氣血搏鬥。說話時氣血運轉,邪氣便隨著氣血而阻礙。邪氣與正氣相互交爭,阻塞在口腔之間,導致經脈氣血不通暢,氣血壅滯,也會導致說話結巴。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

《養生方》云:憤滿傷神,神通於舌,損心則謇吃。

12. 十二、重舌候

舌,心之候也。脾之脈起於足大指,入連於舌本。心脾有熱,熱氣隨脈衝於舌本,血脈脹起,變生如舌之狀,在於舌本之下,謂之重舌。

白話文:

舌頭是心的表徵。脾經從大腳趾開始,與舌頭根部相連。如果心脾有熱,熱氣會隨著經脈衝擊舌頭根部,血脈充盈腫脹,形狀就像舌頭,出現在舌根部下方,這種情況稱為重舌。

13. 十三、懸癰腫候

懸癰,為音聲之關也。喉嚨,氣之所上下。五臟六腑有伏熱,上衝於喉咽,熱氣乘於懸癰,或長或腫。

14. 十四、咽喉垂倒候

喉嚨者,氣之所上下也,五臟六腑,呼吸之道路。腑臟有風邪,熱氣上衝咽喉,則腫垂,故謂之垂倒。

15. 十五、失欠頷車蹉候

腎主欠,陰陽之氣丁引則欠。諸陽之筋脈,有循頷車者,欠則動於筋脈,筋脈挾有風邪,邪因欠發,其急疾,故令失欠頷車蹉也。

白話文:

腎臟主管打呵欠的動作,當陰陽之氣不調時,就會出現打呵欠的情況。人體的陽經筋脈中,有一條經過下巴的稱作「頷車」,打呵欠時,這條筋脈會受到牽動。如果筋脈中挾有風邪,打呵欠會引發風邪,導致急劇的疼痛,使得頷車部位失去平衡而脫臼。

16. 十六、數欠候

腎主欠,而腎為陰也。陽氣主上,陰氣主下。其陰積於下者,而陽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二氣交爭,而挾有風者,欠則風動,風動與氣相擊,故欠數。

白話文:

腎臟主司呵欠,腎臟屬於陰性。陽氣傾向上升,陰氣傾向下降。陰氣積聚在下,而陽氣尚未完全消失,陽氣向上牽引,陰氣向下牽引,陰陽互相牽引,兩氣交爭。如果同時伴有風氣,呵欠時風氣會隨之而動,風氣和氣息相互衝擊,所以會頻繁呵欠。

17. 十七、失枕候

失枕,頭項有風,在於筋之間,因臥而氣血虛者,值風發動,故失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