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四 (5)
卷之十四 (5)
1. 三、小便不禁候
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
尺脈實,小腹牢痛,小便不禁。尺中虛,小便不禁。腎病小便不禁,脈當沉滑,而反浮大,其色當黑反黃,此土之剋水,為逆,不治。
白話文:
小便無法控制,是因為腎氣虛弱,下腹部受到寒冷侵襲。腎臟主管體內水分,它的氣往下通到生殖器官。腎虛且下焦寒冷,無法溫煦和控制體內的水液,所以小便就無法控制。
如果把脈時,尺脈強實,而且小腹部脹痛,小便又無法控制,這也是小便失禁。如果尺脈虛弱,也會有小便失禁的情況。腎病導致的小便失禁,脈象應該是沉而滑,如果反而出現浮而大的脈象,並且臉色應該是黑色,卻反而是黃色,這是土剋水的現象,屬於逆證,難以治療。
2. 四、小便不通候
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此二經為表裡;而水行於小腸,入胞者為小便。腎與膀胱既熱,熱入於胞,熱氣大盛,故結澀,令小便不通,小腹脹滿氣急。甚者,水氣上逆,令心急腹滿,乃至於死。
診其脈,緊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
白話文:
小便不通,是因為膀胱和腎臟都有熱。腎臟主管體內的水液,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這兩個經絡互為表裡。水液經過小腸,進入膀胱的就成為小便。當腎臟和膀胱有熱時,熱就會進入膀胱,熱氣過盛就會造成阻塞,使得小便無法排出,導致小腹脹滿、呼吸急促。嚴重的話,水氣會向上逆行,使心跳加快、腹部脹滿,甚至會導致死亡。
把脈時,如果脈象是緊繃、滑動且直長的,就表示小便不通。
3. 五、小便難候
小便難者,此是腎與膀胱熱故也。此二經為表裡,俱主水,水行於小腸,入胞為小便。熱氣在於臟腑,水氣則澀,其熱勢微,故但小便難也。
診其尺脈浮,小便難。尺脈濡,小便難。尺脈緩,小便難有餘瀝也。
白話文:
小便困難的原因,是因為腎和膀胱有熱。這兩個經絡互為表裡,都主導水液代謝,水液經過小腸進入膀胱,形成小便。當臟腑有熱,水液就會運行不暢而澀滯,熱勢輕微,所以只會出現小便困難的症狀。
診斷時,如果尺脈浮,代表小便困難;尺脈濡,也代表小便困難;如果尺脈緩,代表小便困難,且解完小便後仍有餘瀝。
4. 六、遺尿候
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冷,不能約於水故也。膀胱為足太陽,腎為足少陰,二經為表裡。腎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小便者,水液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腑,腑既虛冷,陽氣衰弱,不能約於水,故令遺尿也。
診其脈來過寸口,入魚際,遺尿。肝脈微滑,遺尿。左手關上脈沉為陰,陰絕者,無肝脈也,苦遺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踞高一尺許,以兩手從外屈膝內入,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極力一通,令內曲入,利腰髖,治遺尿。
白話文:
遺尿的原因,是因為膀胱虛弱寒冷,無法約束住水液。膀胱屬於足太陽經,腎臟屬於足少陰經,這兩條經絡互為表裡。腎臟主管水液,腎氣向下通達到陰部。小便,是體內水液的剩餘部分。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當這個器官虛弱寒冷,陽氣衰弱時,就無法約束住水液,因此導致遺尿。
診斷時,如果把脈時發現脈象從寸口部位滑過,進入魚際穴,就可能是遺尿。肝脈微弱而滑,也可能是遺尿。左手關脈部位的脈象沉在底下,屬於陰虛,陰脈已經斷絕,沒有肝脈的情況,也會有遺尿的困擾。關於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治療方法,另有詳細的藥方,補養、疏導的原則,我會附在後面說明。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蹲下時,讓屁股離地約一尺高,將兩手從外側彎曲膝蓋向內,直到腳背上,快速用手握住腳的五個腳趾,用力將腳向內彎曲,這樣能疏通腰部和髖部,可以治療遺尿。
5. 七、尿床候
夫人有於眠睡不覺尿出者,是其稟質陰氣偏盛,陽氣偏虛者,則膀胱腎氣俱冷,不能溫制於水,則小便多,或不禁而遺尿。
膀胱,足太陽也,為腎之腑。腎為足少陰,為臟,與膀胱合,俱主水。凡人之陰陽,日入而陽氣盡則陰受氣,至夜半陰陽大會,氣交則臥睡。小便者,水液之餘也,從膀胱入於胞為小便,夜臥則陽氣衰伏,不能制於陰,所以陰氣獨發,水下不禁,故於眠睡而不覺尿出也。
白話文:
婦女在睡覺時,無法察覺就尿出來,這是因為她們天生的體質陰氣偏盛,陽氣偏虛。這樣會導致膀胱和腎的氣都寒冷,無法溫暖控制體內的水液,小便就會變多,或者無法控制而尿床。
膀胱,是足太陽經循行的部位,是腎的腑。腎,是足少陰經循行的部位,是臟,和膀胱相合,都主掌體內的水液。一般來說,人的陰陽氣,在日落時陽氣消退,陰氣開始滋長,到了半夜陰陽氣最盛,交會之時人就會入睡。小便,是體內水液代謝後的剩餘產物,從膀胱進入胞中形成小便。晚上睡覺時,陽氣衰弱潛伏,無法制約陰氣,所以陰氣獨自發動,水液無法控制地向下流出,因此在睡覺時會不自覺地尿出來。
6. 八、胞轉候
胞轉者,由是胞屈闢,小便不通,名為胞轉。其病狀:齊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此病或由小便應下,便強忍之,或為寒熱所迫。此二者,俱令水氣還迫於胞,使胞屈闢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外內相壅塞,故令不通。此病至四五日,乃有致死者。飽食、食訖,應小便而忍之,或飽食訖而走馬,或小便急因疾走,或忍尿入房,亦皆令胞轉,或胞落,並致死。
白話文:
膀胱轉位,是因為膀胱彎曲阻塞,導致小便無法排出,這種情況稱為膀胱轉位。它的症狀是:肚臍下方會劇烈疼痛,而且小便不通。這個病可能是因為應該排尿的時候,卻強忍著不排,或者受到寒冷或發熱的影響。這兩種情況都會讓水氣回流到膀胱,使得膀胱彎曲阻塞,無法正常擴張,體外的水分無法進入,體內的尿液也無法排出,內外互相阻塞,所以才會小便不通。這個病嚴重的話,到四、五天就會有致命的危險。吃飽飯後,應該排尿卻忍著不排,或是吃飽飯後立刻跑馬,或是小便很急卻快速奔跑,或是忍著尿意就進行房事,這些都會導致膀胱轉位,或者膀胱脫垂,甚至會因此喪命。
7. 大便病諸候(凡五論)
8. 一、大便難候
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並結故也。
胃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化為榮衛,其糟粕行之於大腸以出也。五臟三焦既不調和,冷熱壅澀,結在腸胃之間。其腸胃本實,而又為冷熱之氣所並,結聚不宣,故令大便難也。
又云:邪在腎,亦令大便難。所以爾者,腎臟受邪,虛而不能制小便,則小便利,津液枯燥,腸胃乾澀,故大便難。
又,渴利之家,大便也難,所以爾者,為津液枯竭,致令腸胃乾燥。
診其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少陰經也。脈沉為陰,陰實者,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牢狀,大便難。脈緊而滑直,大便亦難。
跗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大便難而腳痛,此虛寒從上向下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直兩手,捻左右脅。除大便難、腹痛、腹中寒。口納氣,鼻出氣,溫氣咽之數十,病愈。
白話文:
大便困難的原因,是由於五臟功能失調,體內陰陽偏虛或偏實,也就是三焦不協調,導致寒熱之氣互相交結。
胃是消化食物的場所,食物的精華轉化為營養物質,其糟粕則由大腸排出體外。如果五臟三焦不協調,寒熱之氣壅塞,積聚在腸胃之間。如果腸胃本身就強健,又受到寒熱之氣的侵擾,導致氣機鬱結不暢,就會造成大便困難。
還有一種說法,邪氣侵入腎臟,也會導致大便困難。這是因為腎臟受邪氣侵擾,變得虛弱而不能控制小便,導致小便過多,津液耗損,腸胃變得乾燥,因此大便難解。
另外,經常口渴、小便多的人,也容易大便困難。這是因為津液過度耗損,導致腸胃乾燥。
診斷時,如果左手寸口脈(人迎穴之前)的脈象沉,表示體內陰氣過盛,這種情況會出現便秘、腹脹、四肢沉重、身體發熱、胃部脹滿等症狀。右手關脈的脈象偏實,表示脾的功能過盛,會感到腸道內部好像被牢籠束縛一般,也會大便困難。如果脈象緊而滑順,也代表大便難解。
如果跗陽穴的脈象微弱且帶有弦的感覺,一般來說應該會感到腹部脹滿,如果沒有腹脹,那一定是會大便困難並且腳痛,這是虛寒之氣從上向下流竄的結果。治療的方法,例如湯藥、熱敷、針灸或砭石等,都有特定的配方,可以補養身體、疏通氣機,這些方法將會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記載:仰臥,伸直雙手,交替按揉兩側肋部,可以緩解大便困難、腹痛和腹中寒冷。同時,用口吸氣,用鼻呼氣,將溫氣吞咽數十次,病症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