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九 (1)

1. 一、鼻衄候

經云: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脾,土也,肝,木也。木本剋土,今脾熱,為土氣翻盛,逆往乘木,是木之虛,不能制土,故受脾之移熱也。肝之神為魂,而藏血,虛熱則魂神不定,故驚也。凡血與氣,內榮腑臟,外循經絡,相隨而行於身,周而復始。血性得寒則凝澀,熱則流散;而氣,肺之所主也,肺開竅於鼻,熱乘於肺,則氣亦熱也。

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於鼻,為鼻衄。

診其寸口微芤者,衄血。寸脈血,苦寒,為是衄血。

白話文:

中醫經典中記載:脾臟的熱氣傳遞到肝臟,就會導致驚悸和鼻血。脾臟屬土,肝臟屬木。按照五行相剋原理,木克土。現在脾臟過熱,導致土氣過盛,反過來侵犯脾臟,這是因為肝臟虛弱,無法剋制脾臟,所以才會受到脾臟熱氣的侵襲。

肝臟的神魂為魂,同時也儲存著血液。虛熱則使魂神不定,所以會出現驚悸。所有血液和氣血,在體內滋養著五臟六腑,在外循行經絡,相伴相隨,運行全身,循環不息。血液遇寒則凝固,遇熱則流散;而氣血,是由肺臟主導的。肺臟通於鼻子,熱氣侵犯肺臟,氣血也會變熱。

寸脈微弱,尺脈澀,弱則發熱,澀為無血,其人必厥,微嘔。夫厥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為實,下虛上實,必衄也。

白話文:

脈搏:寸脈微弱,尺脈澀滯。 徵象:微弱的脈象預示發熱,澀滯的脈象表示貧血,此人必定會昏厥,並伴有輕微的嘔吐。 分析:昏厥時通常伴有眩暈,但此患者卻相反,表現為頭痛。頭痛表示陽氣上盛,下虛上實,必定會流鼻血。

肝脈大,喜為衄。脈陰陽錯而浮,必衄血。脈細而數,數反在上,法當吐而不吐,其面顴上小赤,眼中白膚上自有細赤脈如發,其趣至黑瞳子上者,當衄。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白話文:

肝經脈絡粗大,容易發生鼻出血。脈象陰陽混亂且浮,必定會流鼻血。脈象細小而頻繁,並且脈跳次數反常增多,應該會吐血但沒有吐,病人的顴骨上有輕微的潮紅,眼白上方有細小的紅色脈絡像頭髮一樣,延伸到瞳孔上方,就會流鼻血。病人面色蒼白,沒有發熱也沒有畏寒,脈象沉細而弦,表示會流鼻血。

衄發從春至夏,為太陽衄;從秋至冬,為陽明衄。連日不止者,其脈輕輕在肌,尺中自浮,目精暈黃,衄必未止;若暈黃去,目睛了慧,知衄今止。

白話文:

流鼻血發生在春季到夏季,是太陽經的流鼻血;發生在秋季到冬季,是陽明經的流鼻血。連續幾天不止的,脈象浮淺在皮膚表面,尺脈部位自行浮起,眼睛裡有黃暈,流鼻血肯定沒止住;如果黃暈消退,視力清晰明亮,說明流鼻血已經止住。

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診衄人,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不治也。鼻衄,脈沉細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養生方》云: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吐、衄血。

白話文:

脈搏滑利而微弱的人,預示著會生;脈搏有力而強壯的人,預示著會死。

診斷流鼻血的人,脈搏細小滑利的人會活,脈搏強勁而急躁的人會死,無法醫治。

鼻血流出,脈搏沉細的人會活,脈搏浮大而堅硬的人會死。

《養生方》中說:過度思考會傷害心臟,心臟受傷就會吐血或流鼻血。

2. 二、鼻衄不止候

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內榮腑臟,外循經絡。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於鼻者為鼻衄。臟虛血盛,故衄不止。

白話文:

肝臟儲存血液,肺臟主管氣息,並連通到鼻子。血液和氣息相伴而行,運轉於體內,滋養五臟六腑,並流動於經絡之中。

當五臟六腑產生熱氣時,熱氣就會影響血液和氣流的運行。血液受到熱氣影響,性質發生變化,就會溢出正常管道,外發於鼻子,表現為流鼻血。

如果臟腑虛弱,血液過多,往往就會持續流鼻血。

3. 三、鼻大衄候

鼻衄,由血氣虛熱故也。肝藏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循於經絡,榮於腑臟。若榮傷過度,腑臟生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從鼻出者,謂之衄。其云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鼻皆出血,故云鼻大大衄也。

白話文:

鼻子出血,是因為血氣過於虛熱。肝臟儲藏血液,肺臟管理氣,而鼻孔是肺臟和外界的通道。血液和氣相互伴隨流動,在經絡中運行,滋養腑臟。如果過度損傷,腑臟就會生熱,熱氣會影響血液和氣,血液在熱的影響下就會流散亂行。從鼻子出血的,稱為鼻衄。所謂「鼻大衄」,是指因為鼻衄,導致口鼻都出血,所以稱為鼻大衄。

4. 四、鼻久衄候

鼻衄,由熱乘血氣也。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勞損臟腑,血氣生熱,血得熱則流散妄行,隨氣發於鼻者,各為鼻衄。臟虛不復,勞熱停積,故衄經久不瘥。

白話文:

流鼻血,是由於熱邪侵襲氣血所致。肝臟儲藏血液,肺部主管氣息,並在鼻部開竅。過度勞累損傷臟腑,氣血就會生熱。血液受熱後會流動失常,隨著氣息發散到鼻子,就會造成流鼻血。如果臟腑虛弱,無法恢復正常,勞熱就會積聚,導致流鼻血持續不癒。

5. 五、鼻齆候

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鼻。若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臭香。若風冷傷於臟腑,而邪氣乘於太陰之經,其氣蘊積於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齆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肺主掌氣,它的經絡是手太陰肺經,這條經絡與鼻子相通。如果肺臟功能調和正常,鼻子的氣息就能通暢,能辨別氣味的香臭。如果風寒傷及臟腑,邪氣乘虛入侵太陰肺經,這些邪氣聚集在鼻子部位,就會導致津液壅塞,鼻子的氣息無法通暢,所以就無法辨別氣味的香臭,這就是鼻齆症狀的成因。至於治療鼻齆的湯藥、針灸、砭石等方法,另有專門的方劑,用於補養和疏通經絡。這些方劑收錄在後面的內容中。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兩孔,治鼻中患。交腳踑坐,治鼻中患,通腳癰瘡,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聞香臭。久行不已,徹聞十方。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

向東而坐,不斷重複三次呼吸練習。用手指捏住兩邊鼻孔,可以治療鼻部疾病。盤腿坐下,可以治療鼻部疾病,打通足部腫瘤和膿瘡,清除鼻涕和唾液,讓鼻道通暢,能夠聞到香味和臭味。長時間堅持練習,便可以通達十方,聽得清楚各個方向的聲音。

6. 六、鼻生瘡候

鼻是肺之候,肺氣通於鼻。其臟有熱,氣衝於鼻,故生瘡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瘡。

白話文:

鼻子是肺臟的外在表現,肺部的氣息會通過鼻子。如果肺臟有熱,氣息就會衝擊鼻子,所以就會長瘡。治療鼻瘡的方法,包括湯藥、熨灸、針灸和藥石,都有專門的方子。補養肺氣、疏通氣血的方法,我會在後面列出。

《養生方導引法》裡記載:坐著,雙膝合攏,雙腳張開,連續做五次鼻呼吸,可以治療鼻瘡。

7. 七、鼻瘜肉候

肺氣通於鼻。肺臟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齆。冷搏於血氣,停結鼻內,故變生瘜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肺部與鼻子相通。如果肺臟受到風寒侵襲,就會導致鼻氣不調,津液堵塞,造成流鼻涕。寒氣侵襲血氣,停滯在鼻腔內,因此會長出息肉。對於這些情況,會有特定的湯藥、針灸和藥石治療方法;至於補養和宣通的正方治療方法,會在後面說明。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伸腰,徐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捻鼻,徐徐閉目吐氣。除目暗,淚苦出,鼻中瘜肉,耳聾;亦能除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又云:東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兩孔。治鼻中瘜肉。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說:端正地坐著,伸展腰部,慢慢用鼻子吸氣,用右手捏住鼻子,慢慢閉上眼睛呼氣。可以去除眼睛昏暗,淚水苦澀的情況,以及鼻中息肉、耳聾的病症;還能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以出汗為度。

8. 八、鼻窒塞氣息不通候

肺氣通於鼻。其臟為風冷所傷,故鼻氣不宣利,壅塞成齆。冷氣結聚,搏於血氣,則生瘜肉。冷氣盛者,則瘜肉生長,氣息窒塞不通也。

白話文:

肺氣通過鼻子排出。肺臟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因此鼻子氣息不通暢,堵塞成鼻涕。寒氣積聚,與血液結合,就會生長息肉。寒氣旺盛時,息肉會增生,導致氣息窒息不通。

9. 九、鼻涕候

夫津液涕唾,得熱即乾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於鼻,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白話文:

津液、鼻涕、唾液會因為熱而乾燥,遇到冷就會流出,無法自行控制。肺氣與鼻子相通,肺部有寒氣,寒氣會隨著氣息進入鼻子,導致津液、鼻涕無法自行收斂。

10. 十、鼻痛候

肺氣通於鼻。風邪隨氣入於鼻內,搏於血氣,邪正相擊,氣道不宣,故鼻痛。

白話文:

肺部的氣息與鼻子相通。當風寒侵入體內時,會隨著氣息進入鼻腔,與血液中的氣息互相碰撞,邪氣與正氣交戰,導致氣道阻塞,所以會感到鼻子疼痛。

11. 十一、食諸物誤落鼻內候

頏顙之間,通於鼻道。氣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言語,或因噫咳而氣則逆,故食物因氣逆者誤落鼻內。

白話文:

鼻子和嘴巴之間的通道,連通着鼻腔。當氣體吸入時,如果食物還沒來得及嚥下,或者因為說話、打嗝、咳嗽而氣體逆流,就會導致食物隨著逆流的氣體進入鼻腔。

12. 一、耳聾候

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於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血氣,兼受風邪,損於腎臟而精脫,精脫者,則耳聾。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併時,並則有臟氣逆,名之為厥,厥氣相搏,入於耳之脈,則令聾。

白話文:

腎臟屬於足少陰經,藏精,氣通往耳朵。耳朵是身體所有脈絡匯集的地方。如果精氣調和,那麼腎臟就會強健,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如果過度勞累,損傷了氣血,又受到外來的風寒邪氣,就會損害腎臟,致使精氣流失。精氣流失,就會導致耳聾。然而,五臟六腑、十二條經絡都與耳朵相連,它們的陰陽之氣有時會相併,相併時就會導致臟氣逆行,稱為「厥」。厥氣相互衝擊,進入耳朵的脈絡,就會導致耳聾。

其腎病精脫耳聾者,候頰顴,其色黑。手少陽之脈動,而氣厥逆,而耳聾者,其候耳內輝輝焞焞也。手太陽厥而聾者,其候聾而耳納氣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如果腎病導致精氣流失,導致耳聾,可以觀察患者的面頰顴骨,其顏色會發黑。手少陽經脈跳動,同時氣血逆流,導致耳聾,這種情況下,患者的耳朵內部會出現閃爍發亮的光芒。手太陽經脈氣血阻滯導致耳聾,這種情況下,患者不僅耳聾,而且耳朵還會充氣。

對於這些耳聾患者的治療方法,包括湯藥、針灸和藥石,但具體的處方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補養宣導的法子在後文中另有介紹。

《養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治久寒不自溫、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

白話文:

《養生方》說:不要堵塞舊井和水溝,否則會導致耳聾眼盲。

《養生方·導引法》記載:坐在地板上,雙腳交叉,雙手從膝蓋彎曲處伸入,低頭,雙手交叉放在脖子後方。這個動作可以治療長期寒冷而不自知,以及耳朵聽不見聲音的毛病。

此外,書中還說:腳貼著脖子,持續做十二次呼吸。這樣做一定可以治癒嚴重的寒症,讓人感覺不到冷暖,以及長期頑固的寒冷疾病、耳聾、眼花。只要經常練習,就會成為習慣,身體會變得更加健康,並且難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