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1. 卷之二十九
2. 鼻病諸候(凡十一論)
3. 一、鼻衄候
經云: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脾,土也,肝,木也。木本剋土,今脾熱,為土氣翻盛,逆往乘木,是木之虛,不能制土,故受脾之移熱也。肝之神為魂,而藏血,虛熱則魂神不定,故驚也。凡血與氣,內榮腑臟,外循經絡,相隨而行於身,周而復始。血性得寒則凝澀,熱則流散;而氣,肺之所主也,肺開竅於鼻,熱乘於肺,則氣亦熱也。
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於鼻,為鼻衄。
診其寸口微芤者,衄血。寸脈血,苦寒,為是衄血。
寸脈微弱,尺脈澀,弱則發熱,澀為無血,其人必厥,微嘔。夫厥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為實,下虛上實,必衄也。
肝脈大,喜為衄。脈陰陽錯而浮,必衄血。脈細而數,數反在上,法當吐而不吐,其面顴上小赤,眼中白膚上自有細赤脈如發,其趣至黑瞳子上者,當衄。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衄發從春至夏,為太陽衄;從秋至冬,為陽明衄。連日不止者,其脈輕輕在肌,尺中自浮,目精暈黃,衄必未止;若暈黃去,目睛了慧,知衄今止。
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診衄人,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不治也。鼻衄,脈沉細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養生方》云: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吐、衄血。
白話文:
一、流鼻血的原因
醫書上說:脾的熱氣傳到肝臟,就會引起驚恐和流鼻血。脾屬土,肝屬木。木本來剋土,但現在脾有熱,導致土氣反而過盛,反過來去侵犯木,這表示木虛弱,無法控制土,所以才會承受脾的熱氣。肝臟所主管的神氣是魂,而且肝臟儲藏血液,如果肝虛有熱,就會導致魂魄不安,所以會感到驚恐。
一般來說,血和氣在體內運行,滋養內臟,並沿著經絡在全身循環。血液的特性是遇冷會凝結阻塞,遇熱則會流散;而氣,則由肺所主管,肺開竅於鼻,如果熱氣侵入肺,氣也會變熱。
當血和氣都變熱時,血會隨著熱氣從鼻子流出,就形成了流鼻血。
如果把脈時,寸口脈呈現微弱且中間凹陷的狀況,就表示正在流鼻血。寸脈主血,有寒冷的性質,因此流鼻血時寸脈會呈現這種狀況。
如果寸脈微弱,尺脈澀滯,微弱表示身體發熱,澀滯表示血液不足,這樣的人一定會昏厥,且可能想嘔吐。如果出現昏厥,應該會頭暈,但反而頭痛,頭痛表示實證,這代表下虛上實,一定會流鼻血。
如果肝脈過大,也容易流鼻血。脈象呈現陰陽顛倒且浮在表面,也表示會流鼻血。脈象細而快,快脈又浮在表面,正常來說應該會想吐卻吐不出來,臉頰顴骨上方會出現小片紅色,眼睛白眼球上會有像頭髮絲一樣細小的紅血絲,這些紅血絲朝著黑眼珠的方向延伸,都表示會流鼻血。病人如果臉色蒼白,沒有忽冷忽熱的感覺,但脈象是沉弦的,也表示會流鼻血。
流鼻血如果從春天到夏天發生,屬於太陽經的流鼻血;如果從秋天到冬天發生,則屬於陽明經的流鼻血。如果連續幾天流鼻血不止,脈象輕輕地浮在皮膚表面,而且尺脈中段也浮在表面,眼睛周圍出現黃色光暈,表示流鼻血還不會停止;如果黃色光暈消失,眼睛變得明亮清澈,就知道流鼻血即將停止。
脈象如果滑順且微弱,表示病情會好轉;如果脈象洪大而實,則表示病情危險。診斷流鼻血的病人,如果脈象是微弱而滑順,表示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是洪大而躁動,則表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癒。流鼻血時,脈象沉細的表示病情容易治癒,脈象浮大而強硬則表示病情危險。
《養生方》說:思慮過多會傷害心臟,心臟受傷就會導致嘔吐和流鼻血。
4. 二、鼻衄不止候
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內榮腑臟,外循經絡。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於鼻者為鼻衄。臟虛血盛,故衄不止。
白話文:
肝臟儲藏血液,肺臟主導氣的運行,而鼻子是它們與外界相通的孔竅。血液和氣是相互伴隨而行的,在體內滋養五臟六腑,在體外則運行於經絡之中。如果五臟六腑有熱,熱邪就會侵襲血氣,血液的性質遇到熱就會過度流動、亂竄,從鼻子流出來就形成鼻衄(流鼻血)。如果臟腑虛弱卻又血熱旺盛,就會導致鼻衄不止。
5. 三、鼻大衄候
鼻衄,由血氣虛熱故也。肝藏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循於經絡,榮於腑臟。若榮傷過度,腑臟生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從鼻出者,謂之衄。其云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鼻皆出血,故云鼻大大衄也。
白話文:
鼻出血,是因為身體的血和氣虛弱產生熱的緣故。肝臟儲藏血液,肺臟主管氣,而鼻是肺的通道。血和氣是相伴而行的,它們在經絡中運行,滋養各個臟腑。如果過度勞累損傷身體,臟腑就會產生熱,熱邪會隨著血和氣運行,血液遇到熱就會流散亂行。如果從鼻子流出來,就叫做鼻衄。這裡說的「鼻大衄」,是因為鼻出血的同時,口和鼻子都出血,所以才叫做鼻大衄。
6. 四、鼻久衄候
鼻衄,由熱乘血氣也。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勞損臟腑,血氣生熱,血得熱則流散妄行,隨氣發於鼻者,各為鼻衄。臟虛不復,勞熱停積,故衄經久不瘥。
白話文:
鼻出血,是因為熱邪侵入血氣所導致的。肝臟儲藏血液,肺臟主導氣的運行,而鼻孔是氣血出入的通道。當身體過度勞累損傷了內臟,導致血氣產生熱,血液遇到熱就會不受控制地流散亂竄,隨著氣的運行從鼻孔而出,這就是各種鼻出血的原因。如果內臟虛弱不能恢復,加上勞累產生的熱邪積聚,鼻出血就會持續不斷,難以痊癒。
7. 五、鼻齆候
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鼻。若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臭香。若風冷傷於臟腑,而邪氣乘於太陰之經,其氣蘊積於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齆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兩孔,治鼻中患。交腳踑坐,治鼻中患,通腳癰瘡,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聞香臭。久行不已,徹聞十方。
白話文:
五、鼻塞的症狀
肺主管呼吸之氣,它的經脈是手太陰肺經,肺的氣是通往鼻子的。如果肺的功能正常協調,那麼鼻子的呼吸就會順暢,就能分辨氣味的香臭。如果風寒侵襲內臟,導致邪氣侵入太陰肺經,邪氣積聚在鼻子,就會使津液阻塞,鼻子的呼吸不通暢,所以不能分辨香臭,這就形成了鼻塞。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如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都有專門的處方,並且有補養和疏導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面向東方坐好,不要呼吸三次,用手捏住兩個鼻孔,可以治療鼻子的毛病。交叉雙腿坐好,可以治療鼻子的毛病,並且能疏通腳上的癰瘡,把鼻涕和唾液清除,使鼻道暢通,就能夠聞到香臭。長期堅持這樣做,就能夠清晰地聞到四面八方的氣味。
8. 六、鼻生瘡候
鼻是肺之候,肺氣通於鼻。其臟有熱,氣衝於鼻,故生瘡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瘡。
白話文:
鼻是肺的外在表現,肺的氣息是與鼻子相通的。當體內肺臟有熱氣時,熱氣會往上衝到鼻子,所以鼻子就會長瘡。至於使用湯藥、熱敷或針灸等方法治療,各有其對應的正確藥方。而關於補養身體、疏通氣血等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以蹲坐的姿勢,兩膝併攏,兩腳張開,憋氣五次。這樣可以治療鼻瘡。
9. 七、鼻瘜肉候
肺氣通於鼻。肺臟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齆。冷搏於血氣,停結鼻內,故變生瘜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伸腰,徐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捻鼻,徐徐閉目吐氣。除目暗,淚苦出,鼻中瘜肉,耳聾;亦能除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又云:東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兩孔。治鼻中瘜肉。
白話文:
七、鼻瘜肉的病因
肺部的氣息與鼻子相通。當肺臟受到風寒侵襲,導致鼻子的氣息不協調,津液阻塞不暢,就會形成鼻塞。寒氣侵入血氣,停留在鼻子內部凝結,因此會產生鼻瘜肉。對於治療鼻瘜肉的湯藥、熱敷、針灸等方法,有其特定的處方,以及補養和疏通的原則,這些都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端正坐姿,挺直腰背,慢慢用鼻子吸氣,然後用右手按住鼻子,慢慢閉上眼睛吐氣。這個方法可以治療眼睛昏暗、經常流淚、鼻中長瘜肉、耳聾等症狀;也能夠緩解傷寒引起的頭痛,但都要以微微出汗為標準。
另外還提到:面向東方坐,不呼吸三次,用手按住鼻子的兩個孔。這個方法可以治療鼻中的瘜肉。
10. 八、鼻窒塞氣息不通候
肺氣通於鼻。其臟為風冷所傷,故鼻氣不宣利,壅塞成齆。冷氣結聚,搏於血氣,則生瘜肉。冷氣盛者,則瘜肉生長,氣息窒塞不通也。
白話文:
肺的氣息與鼻子相通。如果肺臟受到風寒侵襲,導致鼻子的氣息無法順暢運行,就會堵塞而變成鼻塞。寒氣凝聚,與體內的血氣互相搏擊,就會產生鼻息肉。如果寒氣更盛,鼻息肉就會生長,使呼吸更加不順暢,甚至堵塞不通。
11. 九、鼻涕候
夫津液涕唾,得熱即乾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於鼻,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白話文:
人體的津液,像是鼻涕、口水等,遇到熱就會乾燥,遇到冷就會流出來,無法自己停止。肺部的氣是通往鼻子的,如果肺臟有寒氣,寒氣就會隨著氣進入鼻子,所以才會讓鼻涕無法自己停止。
12. 十、鼻痛候
肺氣通於鼻。風邪隨氣入於鼻內,搏於血氣,邪正相擊,氣道不宣,故鼻痛。
白話文:
肺部的氣息是與鼻子相通的。當風邪隨著氣息進入鼻子內部,與鼻子內的血氣互相搏擊,邪氣和正氣互相抗衡,導致氣的通道不通暢,所以就會產生鼻子疼痛的症狀。
13. 十一、食諸物誤落鼻內候
頏顙之間,通於鼻道。氣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言語,或因噫咳而氣則逆,故食物因氣逆者誤落鼻內。
白話文:
鼻腔上部(即鼻咽部位)與鼻道相通。當氣體進入時,有些食物可能還沒來得及吞嚥到喉嚨,或者因為說話、打嗝、咳嗽等動作使氣流逆向,導致食物因為氣流逆行而誤入鼻腔內。
14. 耳病諸候(凡九論)
15. 一、耳聾候
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於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血氣,兼受風邪,損於腎臟而精脫,精脫者,則耳聾。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併時,並則有臟氣逆,名之為厥,厥氣相搏,入於耳之脈,則令聾。
其腎病精脫耳聾者,候頰顴,其色黑。手少陽之脈動,而氣厥逆,而耳聾者,其候耳內輝輝焞焞也。手太陽厥而聾者,其候聾而耳納氣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治久寒不自溫、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
白話文:
耳朵聽不見的原因:
腎臟是足少陰經所屬,負責儲藏精氣,而精氣可以通達耳朵。耳朵是身體各種脈絡匯聚的地方。如果精氣調和,腎臟就會強壯,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如果因為過度勞累損傷血氣,又加上受到風邪侵襲,就會損害腎臟,導致精氣流失,精氣流失就會造成耳聾。
另外,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都有分支與耳朵相連。當這些陰陽經脈的氣交會時,可能會導致臟腑之氣逆亂,這種情況稱為「厥」。當逆亂的氣互相衝擊,進入耳朵的脈絡,就會導致耳聾。
因為腎臟病變導致精氣流失而耳聾的人,他們的臉頰和顴骨部位會呈現黑色。如果是手少陽經脈氣血逆亂導致的耳聾,耳朵裡面會感覺到嗡嗡作響。如果是手太陽經脈氣血逆亂導致的耳聾,耳朵會聽不到聲音,並且感覺耳朵裡面充滿了氣。針對這些情況的湯藥、外敷、針灸和砭石等療法,都有專門的治療方法。另外還有補養和疏導的方法,這些附在後面。
《養生方》提到:不要堵塞舊有的水井和排水溝,否則會導致耳聾和失明。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坐在地上,兩腿交叉,用雙手從彎曲的腿中間穿過,然後低頭,雙手在後頸交叉。這個方法可以治療長期的寒冷,身體自己無法溫暖,以及耳朵聽不到聲音。
又說:把腳放在脖子上,屏住呼吸十二次。一定能治好嚴重的寒冷,身體感覺不到溫暖,以及長期的頑固寒冷,耳聾和頭暈眼花。長期練習就能熟練掌握這個方法,身體的姿勢固定下來,就不能再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