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5)

1. 二十五、氣分候

夫氣分者,由水飲搏於氣,結聚所成。氣之流行,常無壅滯,若有停積,水飲搏於氣,則氣分結而住,故云氣分。

白話文:

所謂的「氣分」,是由於體內的水液與氣結合,聚集而形成的。氣的運行通常是順暢無阻的,如果出現停滯積聚,水液便會與氣糾結在一起,導致氣的運行受到阻礙而停滯,這就是所謂的「氣分」病變。

2. 腳氣病諸候(凡八論)

3. 一、腳氣緩弱候

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

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膝脛洒洒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痛疼,或緩從不隨,或攣急;或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或有物如指,發於腨腸,逕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頭沖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有善忘誤者;或眼濁,精神昏憒者。此皆病之證也,若治之緩,便上入腹。

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日。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

病既入臟,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若病人脈得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若脈轉快而緊,宜服竹瀝湯。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此皆多是因虛而得。若大虛乏氣短,可以間作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若未愈,更作竹瀝湯。

若病人脈浮大而緊快,此是三品之最惡脈。脈或沉細而快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其形或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便死。如此之脈,急服竹瀝湯,日一劑,湯勢恆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內空無湯也。

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此湯竹汁多,服之,皆須熱服。不熱,輒停在胸膈,更為人患。若已服數劑,病及脈勢未折,而若脹滿者,可以大鱉甲湯下之。湯熱盡而不得下,可以丸藥助令得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趣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乃佳。

江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易傷於人。初得此病,多從下上,所以腳先屈弱,然後毒氣循經絡,漸入腑臟,腑臟受邪,氣便喘滿。以其病從腳起,故名腳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後屈一足,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向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遞互亦然。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痹、日日漸損。

又云:覆臥,傍視,立兩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腳痠疼,腳痹弱。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湧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卷,將兩手急捉腳湧泉,挽。足踏手挽,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送氣向下,三七,不失氣。數尋。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也。

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頭。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一手拓膝頭向下急捺,一手向後拓席。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白話文:

一、腳氣虛弱的病候

凡是腳氣病,都是因為感染風毒所引起的。得了這種病,很多人一開始沒有感覺,或者原本沒有其他疾病,卻突然就得了;也有些人是因為其他疾病之後才得到的。剛開始症狀很輕微,飲食和玩樂都如常,體力也沒有明顯變化,這時要仔細觀察。

病狀表現:從膝蓋到腳都有麻木感,或者像關節不靈活,或者感覺像有蟲子在爬,或者腳趾和膝蓋發冷顫抖,或者腳軟弱無力不能行走,或者輕微腫脹,或者極度發冷,或者疼痛,或者腳不聽使喚,或者抽筋;嚴重時,有些人還能吃東西,有些人則無法進食,或者看到食物就噁心嘔吐,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有些人會有像手指般的東西,從腳踝小腿肚那裡出現,直接向上衝到心臟,感覺氣往上湧;有些人會全身抽筋,或者發高燒、頭痛;有些人會胸悶心悸,躺臥時不喜歡光線;有些人會肚子痛又拉肚子;有些人會說話顛三倒四,容易忘事;有些人眼睛渾濁,精神恍惚。這些都是腳氣病的症狀,如果治療不夠及時,就會向上侵入腹部。

進入腹部後,可能腫脹,也可能不腫,胸脅脹滿,氣往上衝就會致命。病情急的,不到一天就會死亡;病情緩的,可能一兩天、兩三天也會死亡。剛開始得這種病,應該馬上治療,和一般的疾病不一樣。

病邪如果已經進入臟腑,脈象會有三種不同的情況,外在和內在的症狀相似,只是脈象不同而已。如果病人的脈象浮大而緩,應該服用續命湯兩劑。如果風邪盛,應該用越婢湯加白朮四兩。如果脈象轉為快速而緊,應該服用竹瀝湯。如果脈象微弱,應該服用風引湯兩三劑。這些情況大多是因為身體虛弱才得病。如果身體極度虛弱,氣短乏力,可以間隔服用一些補養的湯藥,根據病體的寒熱情況來使用。如果還沒有好轉,就繼續服用竹瀝湯。

如果病人的脈象浮大而且緊快,這是三種脈象中最差的一種。脈象如果沉細而且快,這種脈象和浮大而緊的脈象一樣,都是很差的脈象。浮大的,病邪在體表;沉細的,病邪在體內,治療方法也一樣,要仔細揣摩病況。如果外表看起來還好,但手腳還沒到很無力的程度,幾天之內,氣往上衝就會死亡。出現這種脈象,要趕快服用竹瀝湯,每天一劑,藥力要持續不斷,不要讓身體在半天內沒有藥力。

如果服用竹瀝湯後能排泄,情況就會好轉。竹瀝湯裡面竹汁很多,服用時一定要趁熱喝。如果不熱,就會停留在胸膈部位,反而引起其他疾病。如果已經服用了好幾劑,病情和脈象都沒有好轉,反而脹滿,可以用大鱉甲湯來幫助排泄。湯藥喝完沒有排泄,可以用丸藥幫助排泄;排泄後,再服用竹瀝湯,使脈象好轉,氣息順暢才算好。

江東、嶺南一帶,地勢低窪,風濕之氣容易侵襲人體。剛開始得這種病,多半從下往上發展,所以腳先會軟弱無力,然後毒氣沿著經絡,逐漸進入臟腑,臟腑受到邪氣侵襲,氣就會喘不過氣。因為這種病從腳開始,所以叫做腳氣。關於湯藥、熱敷、針灸等其他治療方法,還有補養和疏導的方法,我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坐著,兩腿伸直,放鬆身體,吸氣向下,使心裡柔和舒暢;然後彎曲一條腿,把腳放在膝蓋下面,伸直另一條腿,腳趾向上用力伸展;仰臥,頭部不要碰到床面,雙手向前用力伸展,頭部向上抬起。每次做這個動作,往返十四次,兩腿交替進行。這樣可以去除腳痛、腰背發冷、血液發冷、風痹,讓身體一天比一天好。

又說:俯臥,臉側向一邊,抬起雙腳腳跟,伸直腰部,用鼻子吸氣,盡量吸氣七次。可以去除腳中部的疼痛、抽筋、腳酸痛、腳麻木無力。

又說:伸直雙腿坐著,將氣散佈到腳底的湧泉穴,進行三次呼吸。當氣到達湧泉穴時才停止;右腳彎曲,用雙手用力抓腳底的湧泉穴,向上拉伸。腳踩手抓,同時用力,把氣向下送,呼吸二十一次,不要讓氣散失,數次尋找氣感。可以去除腎內的寒氣、膝蓋發冷、腳痛。

又說:彎曲一條腿,腳趾向上用力伸展;另一條腿放在膝蓋上。放鬆心情,讓雙腳腳跟的氣向下走。一隻手按住膝蓋向下用力,一隻手向後撐住床面。同時用力,左右腿輪流進行,往返十四次。可以去除膝蓋和大腿的疼痛。

又說:一隻腳踩在地上,一隻腳向後伸,把腳跟放在腳踝骨上。雙手用力向後伸展,身體側身旋轉,盡力伸展十四次,左右腿輪流進行。可以去除腳的疼痛、麻木、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