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3)

1. 十二、九氣候

九氣者,謂怒、喜、悲、恐、寒、熱、憂、勞、思。因此九事而傷動於氣,一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也;二曰喜則其氣緩,榮衛通利,故氣緩;三曰悲則氣消,悲則使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熱氣在內,故氣消也;四曰恐則氣下,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氣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五曰寒則氣收聚,寒使經絡凝澀,使氣不宣散故也;六曰熱則腠理開,腠理開則榮衛通,汗大泄;七曰憂則氣亂,氣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八曰勞則氣耗,氣耗則喘且汗,外內皆越,故氣耗也;九曰思則氣結,氣結則心有所止,故氣留而不行。

眾方說此九氣,互有不同,但氣上之由有九,故名為九氣類也。

白話文:

所謂的「九氣」,指的是怒、喜、悲、恐、寒、熱、憂、勞、思這九種情緒或狀態。這九件事會影響體內的氣,使其產生變化。第一,發怒會使氣往上衝,嚴重時會吐血,或是吃下東西後氣往上逆行。第二,高興會使氣舒緩,血脈運行順暢,因此氣會和緩。第三,悲傷會使氣消散,悲傷會使心脈繃緊,肺葉上提,導致上焦不通暢,熱氣鬱積在內,所以氣會消散。第四,恐懼會使氣下沉,恐懼會使精氣退縮,精氣退縮會使上焦閉塞,閉塞則氣往回走,氣往回走則下焦脹滿,所以氣無法運行。第五,寒冷會使氣收縮聚集,寒冷會使經絡凝滯不通,使氣無法疏散。第六,燥熱會使皮膚毛孔張開,毛孔張開則使血脈通暢,汗液大量排出。第七,憂愁會使氣紊亂,氣紊亂則使心無所寄託,精神無所歸屬,思慮無法安定,所以氣會紊亂。第八,過度勞累會使氣耗損,氣耗損則會喘氣且流汗,身體內外都虛弱,所以氣會耗損。第九,思慮過多會使氣鬱結,氣鬱結則會使心思停留在某處,所以氣會停滯而不運行。

各家對這「九氣」的說法不盡相同,但氣之所以上衝的原因有九種,因此將其歸為「九氣類」。

2. 十三、短氣候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故短氣。又,肺虛則氣少不足,亦令短氣,則其人氣微,常如少氣,不足以呼吸。

診其脈,尺寸俱微,血氣不足,其人短氣。寸口脈沉,胸中短氣。脈前小後大,則為胸滿短氣。脈洪大者,亦短氣也。

白話文:

一般人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卻覺得呼吸短促、氣不夠用,如果體格壯實,那就是體內氣太盛,氣太盛就會氣機逆亂不通暢,所以會呼吸短促。另外,肺氣虛弱也會使氣不足,導致呼吸短促,這種人會感覺氣很虛弱,常常覺得氣不夠用,呼吸也很費力。

診斷時,如果兩手的寸關尺脈都很微弱,代表氣血不足,這個人就會呼吸短促。寸口脈沉弱,代表胸中氣不足,也會呼吸短促。脈象呈現前小後大,代表胸悶氣短。脈象洪大,也表示呼吸短促。

3. 十四、五膈氣候

五膈氣者,謂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憂膈之病,胸中氣結,煩悶,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不為氣力。恚膈之為病,心下苦實滿,噫輒酢心,食不消,心下積結,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氣膈之為病,胸脅逆滿,咽塞,胸膈不通,噫聞食臭。寒膈之為病,心腹脹滿,咳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食不消,不能食肥。

熱膈之為病,臟有熱氣,五心中熱,口中爛,生瘡,骨煩,四肢重,唇口乾燥,身體頭面手足或熱,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氣及癖也。此是方家所說五膈形證也。

經云:陽脈結,謂之膈。言憂恚寒熱,動氣傷神;而氣之與神,併為陽也。傷動陽氣,致陰陽不和,而腑臟生病,結於胸膈之間,故稱為膈氣。眾方說五膈,互有不同,但傷動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氣。

白話文:

所謂的五膈氣,指的是憂愁導致的膈氣、憤怒導致的膈氣、氣滯導致的膈氣、寒冷導致的膈氣,以及熱邪導致的膈氣。

憂愁導致的膈氣,會使胸中氣機鬱結,感到煩悶,體內的水液運行不順暢,吃不下東西,身體消瘦且沒有力氣。

憤怒導致的膈氣,會感到心下部位脹滿難受,打嗝時會覺得胃酸上湧,吃東西難以消化,心下有積塊結在一起,牢牢地卡在胃中,大小便不順暢。

氣滯導致的膈氣,會感到胸脅部位脹滿不適,咽喉阻塞,胸膈氣機不通暢,打嗝時會聞到食物的腐臭味。

寒冷導致的膈氣,會感到心腹脹滿,咳嗽,腹部上方冰冷,肚子裡有雷鳴聲,肚臍周圍疼痛,吃東西難以消化,不能吃油膩的食物。

熱邪導致的膈氣,是因為體內臟腑有熱氣,五心煩熱,口中潰爛,長瘡,骨頭煩躁,四肢沉重,嘴唇乾燥,身體、頭面、手腳等部位發熱,腰背也感到疼痛,胸部疼痛牽引到背部,吃東西難以消化,不能吃太多,身體消瘦、氣虛,也容易有積塊。這些是醫家所說的五膈氣的症狀表現。

醫書上說:「陽脈鬱結,就稱為膈。」這表示憂愁、憤怒、寒冷、熱邪這些因素,都會擾動氣機,傷害精神;而氣和精神都屬於陽。陽氣受到損傷擾動,導致陰陽不調和,臟腑就會生病,病氣鬱結在胸膈之間,所以稱為膈氣。各家對於五膈氣的說法不盡相同,但導致氣機損傷的原因有五種,所以才稱為五膈氣。

4. 十五、逆氣候

夫逆氣者,因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上。

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能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臥,臥而喘者,皆有所起。

其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陽明者,為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氣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夫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絡脈之氣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此絡脈之疾人,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不得臥,臥而喘者,是水氣之客。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津液主臥而喘。

診其脈,趺陽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背痛溫溫然。寸口脈伏,胸中有逆氣。關上脈細,其人逆氣,腹痛脹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鼻納氣,自極七息,除癖逆氣。

白話文:

十五、逆氣候

所謂的「逆氣」,是因為發怒導致氣往上衝,嚴重時會吐血,或者吃飯時氣也往上逆。

有些人有逆氣的問題,導致無法躺平睡覺,呼吸時會有聲音;有些人生活作息正常,但呼吸時有聲音;有些人可以躺下,但走路時會喘;有些人既不能躺下,也不能走路,而且還會喘;有些人不能躺下,但躺下時會喘,這些情況都有其原因。

無法躺下,呼吸又有聲音,是屬於陽明經氣逆亂的現象。足三陽經的氣是往下走的,現在卻逆行往上,所以呼吸有聲音。陽明經是胃經,胃是六腑之海,它的氣也是往下走的,陽明經氣逆亂,氣無法順著正常的途徑運行,所以無法躺平睡覺。胃氣不和順,睡覺就會不安穩,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作息正常,但呼吸有聲音,是肺經的絡脈氣逆亂,絡脈的氣無法跟隨經脈上下運行,所以停留在經脈中無法順暢運行。這是絡脈的問題,所以生活作息正常,但呼吸會有聲音。

不能躺下,躺下就會喘,是水氣侵犯身體的緣故。水液是循著津液流動的,腎臟是水臟,掌管津液,津液的問題會導致躺下就喘。

診斷脈象,如果趺陽脈(足背動脈)過於強盛,就會讓人感到氣逆,背部隱隱作痛。如果寸口脈(手腕動脈)沉伏,表示胸中有逆氣。如果關上脈(手腕動脈)細弱,這個人就會有逆氣,腹痛脹滿。治療這些逆氣問題,用湯藥、溫熨、針灸等方法,都有專門的方子,可以配合補養和疏導,這些方法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仰臥,用左腳跟勾住右腳大拇指,用鼻子吸氣,數七次呼吸,可以消除體內的氣結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