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4)

1. 四、寒熱候

夫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陽者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不通則寒獨留於外,故寒慄也。陰虛內生熱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胸中,故內熱也。陽盛而外熱者,上焦不通利,皮膚緻密,腠理閉塞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也。

陰盛而內寒者,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不通,脈則盛大以澀,故中寒。陰陽之要,陰密陽固,若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凡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骨寒熱,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爪槁,死不治。診其脈,沉細數散也。

白話文:

陽氣虛弱,就會感到體表寒冷;陰氣虛弱,則會產生體內發熱的感覺。陽氣過盛,就會感到體表發熱;陰氣過盛,則會產生體內寒冷的感覺。陽氣是從上焦(身體上部)吸收能量,用來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部位。現在寒氣停留在體外,導致上焦氣機不通暢,不通暢寒氣就會獨自停留在體表,所以會感到寒冷顫抖。陰氣虛弱而產生內熱,是因為過度勞累、身體虛弱、飲食消化不良,導致上焦氣機不通暢,下腹部也不通暢,胃氣化熱向上蒸騰,熏烤胸腔,所以會感到內熱。陽氣過盛而感到體表發熱,是因為上焦氣機不通暢,皮膚緻密,毛孔閉塞不通,衛氣無法正常向外散發,所以會感到體表發熱。

陰氣過盛而感到體內寒冷,是因為氣機逆亂向上,寒氣積聚在胸腔而無法排出,無法排出就會導致溫熱之氣消散,寒氣獨自停留,使血液凝滯不暢,血液凝滯不暢就會導致脈絡不通,脈絡不通,脈象就會變得粗大而澀滯,所以會感到體內寒冷。陰陽的關鍵在於,陰氣要能收斂,陽氣要能固護,如果兩者不協調,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要使它們調和,這才是治病養生的最高原則。所以,如果陽氣過於強盛,而不能使陰氣收斂,那麼陰氣就會耗竭。

因為受風著涼,就會產生發冷發熱的症狀。凡是骨骼細小、肌肉瘦弱的人,容易罹患發冷發熱的疾病。

骨頭裡感到發冷發熱,病情會讓人坐立不安,汗流不止。如果牙齦萎縮,要從陰股的少陰經脈尋求治療;如果牙齦和指甲都枯槁,就屬於不治之症。診斷其脈象,會呈現沉、細、數、散的狀態。

2. 五、寒熱往來候

夫寒氣並於陰則發寒,陽氣並於陽則發熱,陰陽二氣虛實不調,故邪氣更作,寒熱往來也。

脈緊而數,寒熱俱發,必當下乃愈。脈急如弦者,邪入陽明,寒熱。脾脈小甚為寒熱。

《養生方》云:已醉飽食,發寒熱也。

白話文:

當寒氣聚集在陰經時就會發冷,陽氣聚集在陽經時就會發熱,如果陰陽二氣虛實不調和,邪氣就會交替發作,產生忽冷忽熱的現象。

如果脈象呈現又緊又數的情況,並且同時發冷發熱,通常需要使用瀉下的方法才能痊癒。如果脈象急促如弓弦,表示邪氣已經進入陽明經,也會出現忽冷忽熱。脾脈變得細小無力,也會導致忽冷忽熱的症狀。

《養生方》這本書說:酒醉飯飽後,也會引發忽冷忽熱的症狀。

3. 六、冷熱不調候

夫人榮衛不調,致令陰陽痞塞,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冷。上焦有熱,或喉口生瘡,胸膈煩滿;下焦有冷,則腹脹腸鳴,絞痛泄痢。

白話文:

人體內的營氣和衛氣失調,導致體內陰陽之氣運行不順暢而阻滯。陽氣偏盛於上,就會出現上身發熱的症狀;陰氣偏盛於下,就會出現下身發冷的症狀。上焦(心肺部位)有熱,可能會出現喉嚨或口腔生瘡、胸悶煩躁等症狀;下焦(腹部、腸道部位)有寒冷,就會出現腹脹、腸鳴、絞痛、腹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