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 (3)

1. 二十八、勞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大勞,虛而血氣空竭,為風邪所乘,致不平復,小運動,便四肢體節沉重,虛吸啜乏,汗出,連滯不瘥,小勞則極,故謂之勞注。

白話文:

「注」的意思是停滯不動,這指的是這個病會持續停留在體內,並且還可能傳染給身邊的人。人如果過度勞累,導致身體虛弱、氣血耗盡,就容易被風邪侵入,使得身體無法恢復。只要稍微活動一下,就會感到四肢關節沉重、虛弱無力、呼吸困難、容易流汗,而且這種不適會持續不斷,難以痊癒,稍微勞動一下就會非常疲憊,所以這種病症被稱為「勞注」。

2. 二十九、微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血氣虛損,為微風所乘,搏人血氣,在於皮膚絡脈之間,隨氣遊走,與氣相擊而痛,去來無有常處,但邪勢浮薄,去來幾微,而連滯不瘥,故謂之微注。

白話文:

所謂「注」就是停留的意思,意指這種疾病會持續連綿、停滯不前,而且還會傳染給其他人。這是因為人體的血氣虛弱損傷,受到微弱的風邪侵襲,風邪會侵入人體血氣,停留在皮膚與絡脈之間,隨著氣的運行而遊走,與氣相衝擊而產生疼痛。這種疼痛發作沒有固定的位置,但邪氣的勢力很弱,來去都很輕微,然而卻會持續連綿,難以痊癒,因此稱之為「微注」。

3. 三十、泄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腑臟虛弱,其氣外泄,致風邪內侵,邪搏於氣,乘心之經絡,則心痛如蟲齧,氣上搏喉間,如有物之狀,吞吐不去,發作有時,連注不瘥,故謂之泄注。

白話文:

「注」的意思是停留,這是在說明這種病症會連續滯留、停住不去的。而且如果病人死亡,這種病氣還會傳染給旁邊的人。這是因為人體的臟腑虛弱,體內的氣外洩,導致風邪入侵,邪氣和體內的氣互相搏鬥,如果邪氣侵入心臟的經絡,就會引起心痛,感覺像有蟲子在啃咬一般。病氣會往上衝到喉嚨,感覺好像有東西卡在那裡,吞也吞不下去、吐也吐不出來,而且發作時間不定。這種病會連續不斷,始終無法痊癒,所以稱之為「泄注」。

4. 三十一、石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血氣虛,為風冷邪氣客在皮膚,折於血氣,或痛或腫,其牢強如石,故謂之石注。

白話文:

所謂的「注」,意思是停留、停住的意思,這個病會持續連綿不斷地停留在身上,甚至會傳染給旁邊的人。這是因為人體氣血虛弱,風寒邪氣侵入皮膚,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身體有的地方會疼痛或腫脹,而且堅硬得像石頭一樣,所以才叫做「石注」。

5. 三十二、產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產後經絡空虛,血氣傷竭,為風邪所搏,致不平復,虛乏羸極,血氣減少,形體柴瘦,沉痼不已,因產後得之,故謂之產注。

白話文:

所謂「注」的意思就是停留。這裡說的病是指病況持續連綿、停滯不前,而且會傳染給身旁的人,甚至導致死亡。婦女在生產後,身體的經絡空虛,氣血耗損,容易受到風邪侵襲,導致身體無法恢復正常。由於身體虛弱至極,氣血減少,體型變得像柴一樣瘦弱,而且病情會一直持續下去,無法痊癒。這種病是因為生產後才得到的,所以稱為「產注」。

6. 三十三、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夫五行金木水火土,六甲之辰,並有禁忌。人稟陰陽而生,含血氣而長,人之五臟,配合五行,土內主於脾氣,為五行五臟之主,其所禁忌,尤難觸犯。人有居住穿鑿地土,不擇便利,觸犯禁害,土氣與人血氣相感,便致疾病。其狀,土氣流注皮膚,連入腑臟,骨節沉重,遍身虛腫,其腫自破,故謂之土注。

白話文:

所謂「注」,意思是停留、固定,也就是說這種病會持續不斷地停滯不前,而且患者死後,還容易將病傳染給旁邊的人。五行包含金、木、水、火、土,以及六甲的日子,都有各自的禁忌。人稟受陰陽之氣而生,靠著血氣來成長,人的五臟對應五行,其中土對應脾氣,是五行五臟的主導,因此關於土的禁忌,更是難以觸犯。有些人居住或開鑿土地時,不選擇適當的時機或地點,觸犯了禁忌,導致地土之氣與人的血氣互相感應,就會引發疾病。這種病發作的樣子,是土氣流竄到皮膚,甚至進入內臟,使骨頭關節感到沉重,全身虛弱腫脹,腫脹的地方還會自己破裂,所以稱之為土注。

7. 三十四、飲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飲水漿多,水氣不消,停積為飲,而重因體虛受風冷,風冷搏於飲,則成結實,風飲俱乘於腑臟,使陰陽不宣,寒熱來往,沉滯積月累時,故名為飲注。

白話文:

所謂「注」,意思是指停住,也就是說這種病會連續滯留、停住不走,甚至病患死了還會傳染給旁邊的人。人如果喝太多水或湯湯水水,體內水氣無法順利代謝,就會停積形成「飲」。如果又因為體質虛弱而受到風寒侵襲,風寒與停積的「飲」互相搏擊,就會形成硬塊。風、飲之邪一起侵犯臟腑,導致體內陰陽之氣無法正常運行,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病況沉重滯留,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所以稱之為「飲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