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三十八、風氣候
風氣者,由氣虛受風故也。肺主氣,氣之所行,循經絡,榮臟腑,而氣虛則受風。風之傷氣,有冷有熱,冷則厥逆,熱則煩惋。其因風所為,故名風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前拓使急,一手髮乳房,向後急挽之,不得努用力氣,心開下散,迭互相換手,三七,始將兩手攀膝頭,急捉,身向後極勢,三七。去腕悶疼,風府、雲門氣散。
白話文:
風氣這種病,是因為身體氣虛,受到風邪侵襲所引起的。肺臟主管全身的氣,氣的運行是依照經絡,來滋養臟腑,如果氣虛就容易受到風邪侵犯。風邪傷害氣,有寒冷的也有燥熱的,寒冷的會使氣血逆亂,燥熱的會使人心煩意亂。因為是風邪所引起的,所以稱為風氣。治療風氣的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方法,都有特定的處方,主要以補養氣血、疏通經絡為主,以下附上相關的養生方法。
《養生方·導引法》說:一手向前伸直,用力拉伸,另一手放在乳房上,向後用力拉,過程中不要過於用力,保持心情放鬆,讓氣向下散開。兩手交替進行,各做二十一次。接著,兩手抓住膝蓋,用力拉住,身體盡力向後伸展,也做二十一次。這樣可以消除手腕的悶痛,並使風府穴、雲門穴的氣血散開。
2. 三十九、風冷失聲候
風冷失聲者,由風冷之氣,客於會厭,傷於懸癰之所為也。聲氣通發,事因關戶。會厭是音聲之戶,懸癰是音聲之關。風冷客於關戶之間,所以失聲也。
白話文:
因為受到風寒侵襲而導致失聲,是因為風寒之氣停留在會厭部位,傷害到懸癰這個地方所造成的。聲音的發出,就像門戶開啟一樣需要通過關卡。會厭就像是聲音的門戶,懸癰就像是聲音的關卡。風寒停留在關卡與門戶之間,所以才會導致失聲。
3. 四十、中冷聲嘶候
中冷聲嘶者,風冷傷於肺之所為也。肺主氣,五臟同受氣於肺,而五臟有五聲,皆稟氣而通之。氣為陽,若溫暖則陽氣和宣,其聲通暢。風冷為陰,陰邪搏於陽氣,使氣道不調流,所以聲嘶也。
白話文:
聲音嘶啞,是因為身體受到風寒侵襲,傷到肺部所導致的。肺主管全身的氣,五臟的氣都從肺而來,而五臟各有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都依靠氣來傳達。氣屬於陽,如果身體溫暖,陽氣就能順暢運行,聲音就會清晰。風寒屬於陰,陰邪侵襲陽氣,導致氣的運行不順暢,所以聲音才會嘶啞。
4. 四十一、頭面風候
頭面風者,是體虛,諸陽經脈為風所乘也。諸陽經脈,上走於頭面,運動勞役,陽氣發泄,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病狀,頭面多汗,惡風,病甚則頭痛。又,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又,新沐頭未乾,不可以臥,使頭重身熱,反得風則煩悶。
診其脈,寸口陰陽表裡互相乘。如風在首,久不瘥,則風入腦,變為頭眩。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飽食仰臥,久成氣病頭風。
又云:飽食沐發,作頭風。
又云:夏不用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厚,喜成癬。一云作面風。
又云:人常須日已沒食訖,食訖即更不須飲酒,終天不幹嘔。諸熱食膩物,不飲冷醋漿,喜失聲失咽。熱食枕手臥,久成頭風目澀。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拓頤,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左右換手皆然。拓頤,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去臂膊風、頭風,眠睡。
又云: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以手復捋頭五,通脈也。治頭風,令發不白。
又云:端坐伸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止。除頭風。
又云:頭痛,以鼻納氣,徐吐出氣,三十過休。
又云:抱兩膝,自棄於地,不息八通。治胸中上至頭諸病,耳目鼻喉痛。
又云:欲治頭痛,偃臥閉氣,令鼻極乃息,汗出乃止。
又云:叉兩手頭後,極勢,振搖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七,頭欲得向後仰之,一時一勢,欲得倚斜四角,急挽之,三七。去頭掖膊肘風。
白話文:
所謂的頭面風,是因為身體虛弱,各種陽經的脈絡被風邪侵襲。這些陽經的脈絡,向上運行至頭面部,當人活動勞累時,陽氣會發散,導致皮膚毛孔打開而受風,這就稱為「首風」。病症表現為頭面部容易出汗、怕風,嚴重時會頭痛。另外,剛洗完頭就吹到風,也會導致首風。還有,剛洗完頭頭髮還沒乾就睡覺,會使頭部感到沉重,身體發熱,如果又吹到風,就會感到煩悶。
診斷時,會發現寸口的脈象陰陽表裡相互影響。如果風邪停留在頭部,久治不癒,風邪就會侵入腦部,變成頭暈。至於如何用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方法治療,另外有專門的處方,以及補養、疏導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說:吃飽飯後仰躺,時間久了會形成氣病頭風。
又說:吃飽飯後洗頭,也會造成頭風。
又說:夏天不要在露天睡覺,露水滴在臉上,會使臉皮變厚,容易長癬。也有人說會造成面風。
又說:人應該在太陽下山後吃完飯,吃完飯後就不要再喝酒,這樣整天都不會想嘔吐。吃各種熱食或油膩的食物,不要喝冰冷的醋漿,不然容易失聲或喉嚨不舒服。吃熱食時枕著手睡覺,久了會造成頭風和眼睛乾澀。
《養生方·導引法》說:一手托著下巴,盡力向上伸展,另一手向後伸直並用力,四個方向伸展手掌,同時盡力,重複二十八次。左右手交換做一樣的動作。托著下巴,雙手同時向頭部兩側用力,轉動身體十四次。可以去除手臂風、頭風,幫助睡眠。
又說:解開頭髮,面向東坐,緊握拳頭並閉氣一次,舉手左右導引,用手掩住兩耳。然後用手捋頭五次,可以疏通脈絡,治療頭風,使頭髮不變白。
又說:端正坐著,伸直腰部,左右傾斜,閉上眼睛,用鼻子吸氣,盡力吸氣七次後停止。可以去除頭風。
又說:頭痛時,用鼻子吸氣,慢慢吐氣,重複三十次後休息。
又說:抱著雙膝,身體自然倒向地面,不呼吸重複八次。可以治療胸部以上到頭部的各種疾病,包括耳、眼、鼻、喉的疼痛。
又說:想要治療頭痛,可以仰臥並閉氣,讓鼻子感到憋氣後再呼吸,直到出汗為止。
又說:雙手交叉放在頭後,盡力向後伸展,搖動十四次,然後手掌翻過來放在頭上七次,頭盡量向後仰,同時盡力向四個斜角牽拉,重複二十一次。可以去除頭、腋下、手臂、手肘的風邪。
5. 四十二、風頭眩候
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於上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又得陽維浮者,暫起目眩也。風眩久不瘥,則變為癲疾。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眩。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其上元。愈頭眩風癲。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大繩絆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愈頭眩風癲。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墮落。
又云: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頤,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膊內冷注、偏風。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倔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住,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眾病盡除。
又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治久寒不能自溫,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病。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也。
又云:低頭,不息六通。治耳聾、目癲眩、咽喉不利。
又云:伏,前,側牢,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隨左右聾伏,並兩膝,耳著地,牢,強意多用力至大極。愈耳聾目眩病。久行不已,耳聞十方,亦能倒頭,則不眩也。八件有此術,亦在病疾難為。
白話文:
四十二、風頭眩暈
風引起的頭暈,是因為身體血氣虛弱,風邪侵入腦部,影響了眼睛的脈絡所導致。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匯集到眼睛,血氣和脈絡在眼睛上方交會,向上連接著腦部,然後從頸部出來。當身體虛弱時,容易被風邪侵襲,風邪進入腦部就會導致腦部轉動,眼睛的脈絡也會變得緊張,脈絡緊張就會產生頭暈。
診斷時,如果脈象呈現洪大而長的,就是風引起的頭暈。如果脈象又出現陽維脈浮現的,則是暫時性的頭暈。風引起的頭暈如果長期不癒,可能會轉變為癲癇。治療的湯藥、熱敷、針灸和砭石等方法,另有詳細的處方,以及補養和疏導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中提到:用兩手抱住右膝,靠近胸前,可以去除風引起的頭暈。
又提到:用兩手支撐身體,將腳倒過來懸掛在上方,可以治療頭暈、風癲。坐在地上,伸直兩腳,用繩子綁住,大繩綁好後,將轆轤拖動上下,用兩手拉繩子,使腳在上頭在下,讓身體離開地面,如此重複十二次。可以治療頭暈、風癲。長期練習,身體可以懸空,也不會墜落。
又提到:一隻手伸直,手掌向上;另一隻手抓住下巴,向外拉。用力到極限,重複十四次。左右兩邊都這樣做。然後手不動,向兩側用力到極限,用力拉扯,重複十四次。可以去除頸部僵硬、頭痛頭暈、喉嚨腫痛、肩膀內側的冷感、半身不遂等症狀。
又提到:凡是經常感到脊背僵硬的人,不論季節,都要縮緊脖子和肩膀,仰面,努力將肩膀向上抬起,頭部左右轉動,左右各轉動二十一次,停頓一下,等待血氣運行後再繼續,開始動作要慢,然後加快,不要先快後慢。如果沒有病,也要經常在早晨、中午和傍晚三個時辰練習,每個時辰練習十四次。可以去除寒熱病、脊椎腰部頸部疼痛、風濕麻痹、口內生瘡、牙齒疼痛、頭暈等各種疾病。
又提到:坐在地上,交叉雙腳,用兩手從彎曲的腳中間伸進去,低下頭,兩手交叉放在頸後。可以治療長期體寒難以溫暖、耳朵聽不清聲音等症狀。
又提到:腳放在頭頂上,停止呼吸十二次,可以治療體寒不覺溫熱、長期怕冷、耳朵失聰、眼睛昏花等疾病。長期練習就能成為一種功法,此功法很穩定,不容易改變。
又提到:低下頭,停止呼吸六次,可以治療耳朵失聰、眼睛昏花、咽喉不適。
又提到:趴著,身體側向一邊固定好,停止呼吸六次,可以治療耳朵失聰、眼睛昏花。根據左右耳聾的情況,側向不同方向趴著,並將兩膝併攏,耳朵貼著地面,用力到極限。可以治療耳朵失聰、眼睛昏花等疾病。長期練習,可以聽到四面八方的聲音,也能倒立而不頭暈。共有八種功法,都是在生病難以治療時使用的。
6. 四十三、風癲候
風癲者,由血氣虛,邪入於陰經故也。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故邪入於陰,則為癲疾。又人在胎,其母卒大驚,精氣並居,令子發癲。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原其癲病,皆由風邪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夫人見十步直牆,勿順牆而臥,風利吹人,必發癲癇及體重。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此是常法。
《養生方·導引法》云:還向反望,不息七通。治咳逆、胸中病、寒熱癲疾、喉不利、咽乾咽寒。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上元。愈頭眩風癲。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以大繩絆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愈頭眩風癲。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墜落。
白話文:
風癲這種病,是因為身體的血氣虛弱,導致外邪侵入陰經所引起的。如果一個人血氣不足,就會心虛、精神渙散,魂魄也跟著胡亂遊走,因此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當風邪侵入陰經,就會形成癲疾。另外,母親在懷孕時突然受到驚嚇,導致精氣錯亂,也可能使孩子出生後罹患癲癇。癲癇發作時,患者會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失去意識。追溯癲癇的病因,大多是因為風邪所造成的。治療癲癇的湯藥、外敷、針灸等方法,都有特定的處方,主要以補養身體、疏通經絡為主,這些方法將附在後面說明。
《養生方》提到:人看到十步長的直牆,不要順著牆壁躺臥,因為風容易吹進來,必定會引發癲癇,也會使身體沉重。春夏時節睡覺要頭朝東,秋冬時節要頭朝西,這是養生的基本原則。
《養生方·導引法》中提到:將頭部反向後看,並配合七次呼吸,可以治療咳嗽、胸悶、寒熱交替的癲癇、喉嚨不適、咽喉乾燥或寒冷。
另外還提到:用雙手抓住轆轤,讓身體倒掛,腳在上方。這樣可以治療頭暈和風癲。也可以坐在地上,伸直雙腳,用繩子綁住,然後再用大繩子綁住,拖動轆轤使身體上下移動,雙手拉住繩子,讓腳在上頭在下,使身體離開地面,重複十二次。這樣可以治療頭暈和風癲。如果長時間練習,身體可以懸在空中而不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