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一 (3)
卷之二十一 (3)
1. 十三、疸水候
水病無不由脾腎虛所為。脾腎虛則水妄行,盈溢皮膚而令身體腫滿。此疸水者,言脾胃有熱,熱氣流於膀胱,使小便澀而身面盡黃,腹滿如水狀,因名疸水也。
白話文:
所有水腫都是因為脾和腎虛弱引起的。脾和腎虛弱就會導致水液亂流,充滿皮膚導致身體浮腫。所謂「疸水」是指脾胃有熱氣,熱氣流到膀胱,導致小便不順暢,身體和臉部都發黃,腹部脹滿像裝滿水一樣,因此被稱為疸水。
2. 十四、燥水候
燥水,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也。
白話文:
「燥水」,指的是水氣過多,溢出皮膚,導致身體腫脹,用手指在肉上畫過,就會留下隱約的文字痕跡,這種情況就叫做「燥水」。
3. 十五、濕水候
濕水者,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隨畫隨散,不成文字者,名曰濕水故也。
白話文:
所謂「濕水」,是指水氣過多,溢出體表,導致皮膚腫脹。用手指在腫脹的肉上畫過,指印會隨之消失,無法形成文字,這就是「濕水」的原因。
4. 十六、犯土腫候
犯土之病,由居住之處,穿鑿地土,犯之土氣而致病也。令人身之肌肉、頭面、遍體盡腫滿,氣急,故謂之犯土也。
白話文:
感染土氣的疾病,是因為居住環境中,挖鑿土地,觸犯了土中的氣息而造成的。會讓人身體的肌肉、頭臉、全身都腫脹,呼吸急促,因此稱之為感染土氣。
5. 十七、不伏水土候
不伏水土者,言人越在他境,乍離封邑,氣候既殊,水土亦別,因而生病,故云不伏水土。病之狀,身體虛腫,或下痢而不能食,煩滿氣上是也。
白話文:
「不伏水土」是指一個人離開熟悉的環境,初到異鄉,由於氣候和水土不同,身體一時無法適應,因而生病。病症表現為身體浮腫,或腹瀉、嘔吐,煩躁不安,氣息上逆。
6. 十八、二十四水候
夫水之病,皆生於腑臟。方家所出,立名不同,亦有二十四水,或十八水,或十二水,或五水,不的顯名證。尋其病根,皆由榮衛不調,經脈痞澀,脾胃虛弱,使水氣流溢,盈散皮膚,故令遍體腫滿,喘息上氣,目果浮腫,頸脈急動,不得眠臥,股間冷,小便不通,是其候也。
白話文:
所有水腫疾病都是由內臟所引起。中醫方家提出的水腫分類有多種,有稱為二十四水、十八水、十二水或五水的,但這些分類都沒有明確指出證狀。如果追究其病因,都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受阻,脾胃虛弱,導致水氣外溢,散佈在皮膚上,因此導致全身腫脹、呼吸困難、眼睛浮腫、頸動脈跳動劇烈、無法入睡、下體寒冷、小便不通,這些都是水腫的症狀。
7. 十九、水症候
水症者,由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腹內,大小腸不利所為也。其病腹內有結塊堅強,在兩脅間,膨膨脹滿,遍身腫,所以謂之水症。
白話文:
水腫是由於經絡阻塞不通,導致水氣停滯在腹中,大小腸不能正常運作所致。其病狀為腹中出現堅硬的腫塊,位於兩側腰間,腹部腫脹,全身浮腫,所以稱為水腫。
8. 二十、水瘕候
水瘕者,由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心下,腎經又虛,不能宣利溲便,致令水氣結聚,而成形叚,在於心腹之間,抑按作水聲,但欲飲而不用食,遍身虛腫是也。
白話文:
水瘕是指經絡阻塞不通,導致水液積聚,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心臟以下、腎經虛弱、無法利尿通便的時候。這使得水氣聚集,形成腹部腫塊,按壓時會發出水聲。患者會感到口渴,但不想吃東西,全身也會浮腫。
9. 二十一、水蠱候
此由水毒氣結聚於內,令腹漸大,動搖有聲,常欲飲水,皮膚粗黑,如似腫狀,名水蠱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水毒之氣在體內積聚,導致腹部逐漸膨脹,活動時發出聲響,經常感到口渴,皮膚粗糙發黑,看起來像是腫脹的樣子,稱為水蠱。
10. 二十二、水癖候
水癖,由飲水漿不消,水氣結聚而成癖,在於兩脅之側,轉動便痛,不耐風寒,不欲食而短氣是也。癖者,謂僻側在於脅間,故受名也。
白話文:
水癖:由於喝水後消化不良,導致水氣積聚,形成癖病。水癖位於兩側脅肋之間,轉動身體就會疼痛。患者不耐寒風,不想吃東西,還會氣促。癖字的意思是:偏於脅間,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