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2)

1. 九、溫病八日候

溫病八日以上病不解者,或是諸經絡重受於病,或經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不罷也。

白話文:

溫病如果過了八天還沒好,可能是因為多條經絡同時受到病邪侵擾,或是因為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後,病邪毒氣還沒完全清除,所以病症才會持續不退。

2. 十、溫病九日以上候

溫病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三陰,所以停滯累日,病證不罷,皆由毒氣未盡,表裡受邪,經絡損傷,腑臟俱病也。

白話文:

溫病如果超過九天還沒好,有些是一開始生病就沒有按照規律傳變,有些是已經傳遍了三陽經卻無法傳到三陰經,這些情況導致病情停滯拖延多日,病症無法消除,都是因為體內的毒邪還沒完全清除,表裡都受到邪氣侵擾,經絡受損,連帶臟腑都生病了。

3. 十一、溫病發斑候

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瘡。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戾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發泄,至夏遇熱,溫毒始發出於肌膚,斑爛隱軫如錦文也。

白話文:

有的人冬天感染了寒邪毒氣,到了春天疾病才發作。剛開始病在表層,可能已經發過汗、吐、或瀉,但表層的症狀還沒消除,毒氣也沒有散去,所以就長出斑疹。還有一種情況是冬天天氣溫暖,人感染了不正的邪氣,當時沒有馬上發病,到了春天又被積存的寒氣壓制,毒氣無法發散,到了夏天遇到熱,溫熱的毒氣才從皮膚發出來,斑疹呈現出像錦繡花紋一樣的色彩。

4. 十二、溫病煩候

此由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氣在於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而繞臍痛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所以身體發熱而感到煩躁。如果毒邪之氣影響到心臟而引起的煩躁,就會讓人感到胸悶想吐。如果是因為腸胃裡有乾燥的糞便導致的煩躁,就會出現胡言亂語和肚臍周圍疼痛的症狀。

5. 十三、溫病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其非素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爭而外並於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戚,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聞視也。

白話文:

病人如果病情嚴重,就會出現脫衣奔跑、爬高歌唱,甚至可能好幾天不吃飯,還會翻牆上屋頂,這些行為都不是他平常能做到的;如果生病後反而能做出這些事,都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調,邪氣與陽氣相爭,導致陽氣過盛於外。四肢是陽氣的根本所在,邪氣旺盛時,四肢會感到充實有力,有力氣才能爬高歌唱;身體發熱嚴重,所以才會脫衣想跑;陽氣過盛,所以會胡言亂語、罵人,不顧親疏關係,這是因為全身都發熱,才會出現胡言亂語、產生幻聽幻視的現象。

6. 十四、溫病嗽候

邪熱客於胸腑,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令嗽。

白話文:

邪熱侵犯到胸腔和腹部,上焦(指身體上部,包含心肺等)有熱,這個人一定會想喝水。喝下去的水停留在心下(胃部附近),就會向上影響到肺,所以會引起咳嗽。

7. 十五、溫病嘔候

胃中有熱,穀氣入胃,與熱相併,氣逆則嘔。或吐下後,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

白話文:

胃裡有熱,食物消化產生的氣進入胃部,和熱結合在一起,氣向上逆行就會導致嘔吐。或者是在吐瀉之後,喝了太多水,導致胃虛寒冷,也會引起嘔吐。

8. 十六、溫病噦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致噦。

白話文:

潛藏的熱邪在胃裡,會讓人感到胸悶,胸悶就會導致氣往上逆,氣往上逆就會打呃。如果大量使用瀉藥後,胃氣虛弱寒冷,也會導致打呃。

9. 十七、溫病渴候

熱氣入於腎臟,腎臟惡燥,熱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

白話文:

熱邪侵入腎臟,腎臟厭惡乾燥,熱邪過盛就會導致腎臟乾燥,腎臟乾燥就會引起口渴而想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