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1. 卷之二十一
2. 脾胃病諸候(凡五論)
3. 一、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候
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盛飲食者也;脾氣磨而消之,則能食。今脾胃二氣俱虛弱,故不能飲食也。
尺脈浮滑,不能飲食;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
白話文:
脾是臟器,胃是腑器。脾和胃的氣,互相為表裡關係。胃是容納水穀的海洋,主要負責接受盛裝飲食;脾的氣負責磨化消化食物,這樣人就能夠進食。現在脾和胃的氣都虛弱,所以就不能夠進食。
如果把脈時,尺脈呈現浮滑的脈象,代表病人不能進食;如果脈象快速急促,代表食物不能消化,這是因為脾氣沒有發揮磨化功能。
4. 二、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候
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虛實不等,水穀不消,故令腹內虛脹,或泄,不能飲食,所以謂之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欹身,兩手一向偏側,急努身舒頭,共手競扒相牽,漸漸一時盡勢。氣共力皆和,來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項前後兩角緩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縱身心,搖三七,遞互亦然。去太倉不和、臂腰虛悶也。
白話文:
脾是臟器,胃是腑器。脾和胃的二種氣,互相為表裡。胃接收食物,而脾負責磨碎消化,當兩者氣機平和協調時,食物就能被消化,人就能正常進食。如果脾胃的虛實不平衡,水穀無法被消化,就會導致腹內空虛脹滿,或者腹瀉,而無法進食,這就是所謂的脾胃氣不和導致無法飲食。至於湯藥、敷熨、針灸等治療方法,有其專門的處方,補養和疏導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身體傾斜,兩手往同一側偏斜,用力伸展身體,頭部放鬆,兩手互相像在扒東西一樣牽引,慢慢地一次將力量用盡。氣和力都協調,左右兩側的動作也是一樣,各做三次七下。頭部前後兩側,緩慢地伸展手,像向外扒東西一樣,放鬆身心,搖動三次七下,左右交替也是如此。這樣可以去除腸胃不適、手臂腰部虛弱悶脹的感覺。
5. 三、胃反候
榮衛俱虛,其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穀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往寒熱,甚者食已即吐。
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為胃反。
白話文:
這是因為身體的營氣和衛氣都虛弱,導致體內血氣不足,停滯的水液和積存的飲食物停留在胃部,使得胃的內臟變得寒冷。內臟寒冷會讓脾胃的消化功能衰退,脾胃無法磨碎食物,以致於食物無法消化,這些氣向上逆行,就形成了胃反的狀況。這樣就會出現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的現象,而且心下部位會感覺硬實,像杯子一樣大,常常會忽冷忽熱,嚴重的時候甚至吃下去就立刻吐出來。
這種情況的脈象是緊而弦,緊代表身體有寒氣,弦代表身體虛弱,虛寒相互搏擊,所以才會吃下東西就吐出來,這種情況就叫做胃反。
6. 四、五臟及身體熱候
榮衛不調,陰陽痞隔,若陽氣虛,陰氣盛,則生寒冷之病。今陰氣虛、陽氣實,故身體五臟皆生熱,其狀吸吸而熱,唇口乾,小便赤也。
白話文:
身體的營氣和衛氣失調,體內陰陽之氣不和睦,如果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就會產生寒冷的疾病。現在的情況是陰氣虛弱、陽氣旺盛,所以身體五臟都產生熱象,症狀是身體發熱,呼吸時感覺熱氣逼人,嘴唇和口部乾燥,小便顏色赤黃。
7. 五、肺萎候
肺主氣,為五臟上蓋。氣主皮毛,故易傷於風邪。風邪傷於腑臟,而血氣虛弱,又因勞役,大汗之後,或經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絕,肺氣壅塞,不能宣通諸臟之氣,因成肺萎也。其病咳唾而嘔逆涎沫,小便數是也。咳唾咽燥,欲飲者,必愈。欲咳而不能咳,唾干沫而小便不利者,難治。
診其寸口脈數,肺萎也,甚則脈浮弱。
白話文:
肺是主導全身氣機的臟器,它像五臟的屋頂一樣覆蓋在上。氣的運行主導著皮膚毛髮的營養和開闔,所以肺很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風邪侵入體內,傷害到內臟,如果加上身體氣血虛弱,又因為勞累過度、大量出汗之後,或是經歷過腹瀉等情況導致身體津液喪失,當津液耗竭,肺氣就容易阻塞不通,無法將氣輸送到其他臟器,就會形成肺萎的病症。這種病症的表現是咳嗽、吐口水而且會想嘔吐,吐出很多帶有泡沫的痰,小便次數也會增加。如果咳嗽、吐口水時感到喉嚨乾燥,想喝水,這就表示病情會好轉。但如果想咳卻咳不出來,吐出的痰很乾、沒有水分,而且小便不順暢,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療。
診斷時摸到寸口的脈搏跳動很快,就代表是肺萎,如果病情嚴重,脈象就會變成浮而無力的狀態。
8. 嘔噦病諸候(凡六論)
9. 一、乾嘔候
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
白話文:
乾嘔這種情況,是因為胃的氣向上逆反的緣故。它表現為想吐卻吐不出來,雖然有嘔吐的動作,卻沒有東西可以吐出來,所以稱之為乾嘔。
10. 二、嘔噦候
嘔噦之病者,由脾胃有邪,穀氣不治所為也。胃受邪氣,逆則嘔;脾受邪氣,脾脹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噦也。
白話文:
嘔吐噦逆這種病,是因為脾胃受到邪氣侵擾,使得消化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當胃受到邪氣侵犯,胃氣上逆就會引起嘔吐;當脾受到邪氣侵犯,脾氣脹滿而氣機上逆,若又遇到寒冷使其阻滯,氣機逆亂不通暢,就會引起噦逆。
11. 三、噦候
脾胃俱虛,受於風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傳化,故谷之氣與新谷相干,胃氣則逆,胃逆則脾脹氣逆,因遇冷折之,則噦也。
右手關上脈沉而虛者,善噦也。
白話文:
脾胃都虛弱,又受到風邪侵襲,導致新吃的穀物進入胃裡後,無法正常消化,使得穀物的氣與胃中原有的氣互相干擾,胃氣就會向上逆行。胃氣上逆,就會導致脾氣脹滿、氣機上逆,如果又遇到寒冷刺激,就會發生呃逆(打嗝)。
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沉而虛弱的人,容易發生呃逆(打嗝)。
12. 四、嘔吐候
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於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胃內有久寒,則嘔而吐。其狀:長大息,心裡澹澹然,或煩滿而大便難,或溏泄,並其候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飲不消,或為反胃。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兩手向後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左右蹺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病,食苦嘔。
又云: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叉兩腳底,兩腳痛,舒。以頭抵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白話文:
嘔吐的原因,大多是因為脾胃虛弱,受到風邪侵襲所導致。如果風邪侵入胃部,就會引起嘔吐;若是胸膈之間有停滯的痰飲,或者胃裡有長期的寒氣,也會導致嘔吐。嘔吐的症狀通常是:會長長地嘆氣,心裡覺得空虛不適,或者感到煩躁脹滿而且大便困難,也可能腹瀉,這些都是嘔吐會出現的情況。治療嘔吐,可以使用湯藥、外敷、針灸等方法,各有不同的正確處方,主要以補養脾胃、疏導氣機為主,這些方法在後面會詳細說明。
《養生方》說:八月不要吃薑,另外有一說是被霜打過的瓜也不要吃,否則到了冬天容易引發寒熱疾病和溫病,會出現想吐的情況,或者心中有停滯的飲水無法消化,甚至會出現反胃。
《養生方·導引法》說:正坐,兩手向後抓住手腕,然後向後撐開身體盡力伸展,使腹部繃緊,上下重複七次,然後左右換手做同樣的動作。這樣可以去除腹部冷風、累積的宿氣、胃部寒冷的問題,並改善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的情況。
又說:仰躺,伸直兩腿和兩手,左右腳跟輪流抬起,用鼻子吸氣,盡力吸氣七次。這樣可以消除腹中的疾病,以及吃苦味食物想吐的症狀。
又說:坐著,將兩腿伸直,用兩手抓住兩腳,重複十二次。這樣可以改善腸胃不能消化食物、嘔吐的情況。再用兩手交叉抓住兩腳底,如果腳痛就伸直。然後用頭抵住膝蓋,重複十二次。這樣可以改善腸胃不能消化食物、嘔吐的情況。
13. 五、噫醋候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穀,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
白話文:
「噫醋」這種情況,是因為上焦部位有痰液停滯,加上脾胃裡有長久的寒冷,所以無法消化食物。食物無法消化,就會導致腹脹滿悶、氣往上逆,因此會頻繁打嗝且吞酸水,呼出的氣味帶有醋酸般的臭味。
14. 六、噁心候
噁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積飲所為也。心主火,脾主土,土性剋水,今脾虛則土氣衰弱,不能克消水飲,水飲之氣不散,上乘於心,復遇冷氣所加之,故令火氣不宣,則心裡澹澹然欲吐,名為噁心也。
白話文:
噁心的症狀,是因為心下部位有停滯的水液或積聚的飲邪所造成的。心屬火,脾屬土,土的特性是能夠剋制水,現在脾氣虛弱,土氣衰敗,就不能夠剋制或消除水飲,水飲的氣機無法散開,向上侵擾到心,又加上受到寒冷的氣影響,所以導致心火之氣無法宣發,這樣就會覺得心裡淡淡的想吐,這就是所謂的噁心。
15. 宿食不消病諸候(凡四論)
16. 一、宿食不消候
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噫氣醋臭,時復憎寒壯熱是也,或頭痛如瘧之狀。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脈亦微而澀者,則宿食不消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食訖,覺腹內過飽,腸內先有宿氣,常須食前後,兩手撩膝,左右欹身,肚腹向前,努腰就肚,左三七,右二七,轉身按腰脊極勢。去太倉腹內宿氣不化、脾痹腸瘦、臟腑不和。得令腹脹滿,日日消除。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置齊下,小口微出氣十二通,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不寒。
又云: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中寒食不消。
又云:端坐伸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所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又云:鶩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鶩行氣者,身直頸曲,排氣下行十二通,愈宿食。
又云:雁行氣,低臂推膝踞,以繩自縛拘左,低頭倚臂,不息十二通。消食輕身,益精神,惡氣不入,去萬邪。一本云:正坐,仰天,呼吸天精,解酒食飲飽。出氣吐之數十,須臾立飢且醒。夏月行之,令人清涼。
白話文:
一、食物積滯不消化
食物積滯不消化,是因為臟腑的氣血虛弱,寒氣停留在脾胃之間,所以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舊的食物還沒消化完,新的食物又進來,脾氣已經虛弱,所以不能磨化食物,於是食物就會積滯過夜而不能消化。這會讓人感到肚子脹、呼吸急促、打嗝有酸臭味,有時會覺得忽冷忽熱像發燒,或者頭痛像瘧疾一樣。
把脈時,寸口的脈象浮大,按下去反而澀滯,尺脈也微弱而澀,這就表示有食物積滯不消化。治療方法包含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補養身體、疏通氣機。這些治療方法我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凡是吃完飯,覺得肚子太飽,腸子裡原本就有積滯的氣,常常需要在飯前飯後,兩手扶著膝蓋,身體向左右傾斜,肚子向前挺,努腰去貼近肚子,左邊做三次七次,右邊做二次七次,然後轉身按摩腰脊到最大限度。這樣可以去除儲存在腸胃裡無法消化的舊氣、脾臟麻痺、腸子消瘦、臟腑不調和的情況。每天這樣做,可以消除腹脹。
又說:閉上嘴巴輕微呼吸,正坐面向生氣的方位,張開鼻子吸氣,將氣逼迫到肚臍下方,然後用小口輕微吐氣十二次,這樣可以消除體內結聚的氣。接著低頭不呼吸十二次,這樣可以幫助消化飲食,讓身體輕盈強健。照這樣做,冬天也不會覺得冷。
又說:端正坐好,伸直腰部,舉起左手,手心朝上,用右手托住右邊的脅肋。用鼻子吸氣,連續吸氣七次到極限,這樣可以去除胃裡的寒氣和沒有消化的食物。
又說:端正坐好,伸直腰部,舉起右手,手心朝上,用左手托住左邊的脅肋。用鼻子吸氣,連續吸氣七次到極限,這樣可以去除胃寒,如果胃寒引起的食物不消化就會痊癒。
又說:像鴨子走路一樣的導引方法,低著頭靠著牆壁,不呼吸十二次。用意識引導,讓痰飲和積滯的食物從下部排出,就會自然痊癒。像鴨子走路一樣的導引方法,就是身體挺直,脖子彎曲,將氣向下排十二次,這樣可以治好食物積滯不消化。
又說:像大雁飛行一樣的導引方法,手臂下垂、推著膝蓋蹲踞,用繩子將左邊身體綁住,低著頭靠著手臂,不呼吸十二次。這樣可以幫助消化,讓身體輕盈,精神飽滿,惡氣不會入侵,可以去除各種邪氣。另一種說法是:正坐,仰頭,呼吸天地的精華,可以解除酒食過飽的情況。然後吐氣幾十次,不久就會覺得肚子餓而且清醒。夏天這樣做,會讓人感到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