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 (3)

1. 八、懸癖候

懸癖者,謂癖氣在脅肋之間,弦亙而起,咳唾則引脅下懸痛,所以謂之懸癖。

白話文:

所謂的「懸癖」,指的是病氣積聚在兩側脅肋之間,像弓弦一樣橫亙著。當咳嗽或吐痰時,會牽引脅肋下方產生懸吊般的疼痛感,這就是為什麼稱之為「懸癖」的原因。

2. 九、酒癖候

夫酒癖者,因大飲酒後,渴而引飲無度,酒與飲俱不散,停滯在於脅肋下,結聚成癖,時時而痛,因即呼為酒癖。其狀:脅下弦急而痛。

白話文:

所謂的「酒癖」,是因為大量喝酒後,覺得口渴而無節制地喝水,酒和水都無法代謝散去,停留在脅肋下方,聚集成病,時常會疼痛,因此就稱之為酒癖。它的症狀是:脅肋下方感覺緊繃且疼痛。

3. 十、酒癖宿食不消候

此由飲酒多食魚膾之類,腹內痞滿,因而成渴,渴又飲水,水氣與食結聚,兼遇寒氣相加,所以成癖。癖氣停聚,乘於脾胃,脾胃得癖氣不能消化,故令宿食不消。腹內脹滿,噫氣酸臭,吞酸,氣急,所以謂之酒癖宿食不消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飲酒過多,又吃了很多魚肉等食物,導致肚子裡面覺得堵塞脹滿,因此感到口渴,口渴又喝水,水氣和食物積聚在一起,再加上遇到寒氣侵襲,所以形成積聚的病症。這種積聚的病氣停留在體內,侵犯到脾胃,脾胃因為受到病氣影響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導致食物堆積不消化。肚子裡面脹滿,打嗝有酸臭味,吞酸,呼吸急促,這就是所謂的酒癖導致宿食不消。

4. 十一、飲酒人瘀癖菹痰候

夫飲酒人大渴,渴而飲水,水與酒停聚胸膈之上,蘊積不散而成癖也。則令嘔吐宿水,色如菹汁、小豆汁之類,酸苦者,故謂之酒癖菹痰也。

白話文:

喜歡喝酒的人,常常會覺得口渴,口渴了就喝水,水和酒停留在胸腔和橫膈膜之間,累積不去就形成了積塊。這樣就會導致嘔吐出積存在體內的水,顏色就像泡菜汁或是紅豆湯那樣,味道酸酸苦苦的,所以這種情況被稱為酒癖菹痰。

5. 痞噎病諸候(凡八論)

6. 一、八痞候

夫八痞者,榮衛不和,陰陽隔絕,而風邪外入,與衛氣相搏,血氣壅塞不通,而成痞也。痞者,塞也,言腑臟痞塞不宣通也。由憂恚氣積,或墜墮內損所致。其病腹納氣結脹滿,時時壯熱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痞。而方家不的顯其證狀,範汪所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云治八痞、五疝、積聚、伏熱、留飲、往來寒熱,亦不說八痞之名也。

白話文:

所謂的「八痞」,是因為身體的營氣和衛氣不協調,陰陽之氣阻隔不通,以致風邪從外侵入,和衛氣互相搏鬥,使得血氣壅塞不通暢,因此形成痞病。痞的意思就是阻塞,指的是五臟六腑痞塞不通。這種病通常是由於憂愁、憤怒導致氣機鬱積,或者因為跌倒摔傷造成內傷所引起的。症狀是肚子脹氣,感覺滿悶,而且會時不時地發熱。這種病有八種不同的情況,所以稱為「八痞」。但是,醫家並未明確指出這八種痞的具體症狀。范汪所記錄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提到可以治療八痞、五疝、積聚、伏熱、留飲、以及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症狀,但也沒說明八痞的具體名稱。

7. 二、諸痞候

諸痞者,榮衛不和,陰陽隔絕,腑臟痞塞而不宣通,故謂之痞。但方有八痞、五痞或六痞,以其名狀非一,故云諸痞。其病之候,但腹納氣結脹滿,閉塞不通,有時壯熱,與前八痞之勢不殊,故云諸痞。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努腰,胸仰舉頭,將兩手指相對,向前捺席使急,身如共頭胸向下,欲至席還起,上下來去二七。去胸肋痞、臟冷、臑疼悶、腰脊悶也。

白話文:

各種痞證,是因為身體的氣血運行不順暢,陰陽之氣無法調和,導致臟腑阻塞不通,所以稱之為「痞」。雖然有八痞、五痞或六痞的說法,但因為它們的症狀表現不一,所以統稱為「諸痞」。這些病症的表現,主要是腹部脹滿,氣結不通,有時候會發熱,和前面提到的八痞症狀相似,因此歸類為諸痞。至於治療的藥方、熱敷、針灸等方式,都有專門的治療方法,需要補養和疏通,這些會在後面附上說明。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正確坐姿,用力挺腰,抬頭挺胸,將兩手手指相對,向前按壓蓆子,身體如頭胸向下,想要碰到蓆子時再起身,這樣上下來回做十四次。可以去除胸肋部的痞脹、臟腑虛冷、手臂疼痛發悶、腰脊悶脹等不適。

8. 三、噎候

夫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理也,是以成噎。此由憂恚所致,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陰陽失調,就會導致三焦機能阻礙不通暢。三焦機能不暢通,體內的水液就難以順利運行,所以會使得氣機鬱滯,無法正常調理,因此形成噎病。這種情況多半是由於憂愁惱怒所引起的,憂愁惱怒會使氣機鬱結,氣機鬱結就無法順利運行,因而導致噎塞。所謂的「噎」,指的就是食物或氣體在食道或咽喉部位阻塞,難以順暢通過。

9. 四、五噎候

夫五噎,謂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行,憂恚嗔怒所生,謂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白話文:

所謂的五種噎病,指的是:第一種是氣噎,第二種是憂噎,第三種是食噎,第四種是勞噎,第五種是思噎。雖然有這五種名稱,但它們都是因為身體的陰陽失調,三焦功能阻隔,導致身體的津液無法順利運行,以及因為憂愁、憤怒等情緒所引起的,所以稱之為五噎。所謂的噎,就是指咽喉或食道被阻塞不通。

10. 五、氣噎候

此由陰陽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填於胸膈,故氣噎塞不通,而謂之氣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調,臟腑機能不協調,寒氣聚集在胸腔膈膜之間,導致氣機堵塞不通暢,所以稱為氣噎。會使人呼吸急促、心悸,以及胸部和背部疼痛。

11. 六、食噎候

此由臟氣冷而不理,津液澀少而不能傳行飲食,故飲食入則噎塞不通,故謂之食噎。胸內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臟腑之氣虛寒而不調和,使得體內津液乾澀缺少,無法順利傳送飲食,所以食物進入體內便會阻塞不通,因此稱作「食噎」。病人會感到胸口疼痛,呼吸困難,食物無法下嚥,這就是食噎的症狀。

12. 七、久寒積冷候

此患由血氣衰少,腑臟虛弱,故令風冷之氣獨盛於內,其冷氣久積不散,所以謂之久寒積冷也。其病,令人羸瘦,不能飲食,久久不瘥,更觸犯寒氣,乃變成積聚,吐利而嘔逆也。

白話文:

這種病是因為身體的氣血衰弱減少,導致內臟功能虛弱,所以讓風寒之氣特別容易在體內積聚。這些寒氣長期累積無法消散,因此稱作「久寒積冷」。

這種病會使人變得消瘦,吃不下東西,久病難癒。如果再次受到寒氣侵襲,就會變成體內積塊,出現上吐下瀉和噁心想吐的症狀。

13. 八、腹內結強候

此由榮衛虛弱,三焦不調,則令虛冷在內,蓄積而不散也。又飲食氣與冷氣相搏,結強而成塊,有上有下,或沉或浮,亦有根亦無根,或左或右也,故謂之腹內結強。久而不瘥,積於年歲,轉轉長大,乃變成癥瘕病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身體的氣血虛弱,三焦功能失調,導致虛寒積聚在體內,無法散開。另外,飲食的氣與寒冷之氣互相搏擊,就會結成硬塊。這些硬塊有時在上、有時在下,有時摸起來深沉、有時浮淺,有的有根、有的沒有根,位置也可能在左邊或右邊。所以這種情況稱作腹內結強。如果長期不癒,累積多年,硬塊就會越來越大,最終變成癥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