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 (1)

1. 一、諸疝候

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裡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

脈弦緊者,疝也。

白話文:

所有疝氣,都是因為體內的陰氣堆積,加上寒氣侵襲,導致氣血運行失調,體力虛弱,因此寒風進入腹部形成疝氣。疝氣就是疼痛。可能表現為小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暢;或者手腳冰冷,肚臍周圍疼痛,出白汗;或者寒氣上沖,刺痛心腹,造成心痛;或者裡急後重,腹痛。出現這些症狀沒有固定模式,所以稱為諸疝。

2. 二、寒疝候

寒疝者,陰氣積於內,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也。故令惡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遇寒即發,故云寒疝也。其脈弦緊者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寒疝是一種疾病,因陰氣積聚在體內,導致衛氣運行不暢,衛氣運行不暢,寒氣就會積聚。因此,患者會出現怕冷、不想吃東西、手腳冰涼、肚臍周圍疼痛、出虛汗,遇到寒冷時症狀會發作,所以稱為寒疝。患者的脈搏通常會弦緊。治療寒疝的方法有湯劑、針灸和熱敷,各有特定的處方。後文會附上補養和疏通的療法。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踞,以兩手舉足,蹲極橫。治氣衝腫痛,寒疝入上下。

致腎氣法:蹲踞,以兩手捉趾令離地,低跟極橫挽,自然一通,愈榮沖中痛。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蹲下,雙手舉起腳,蹲到極限時橫向伸展。此法可治療氣衝腫痛,寒疝侵入上下部位。

另一個方法,叫做「致腎氣法」:蹲下,雙手抓住腳趾使腳離地,腳跟低於腳尖,用力向橫方向拉伸,直到自然伸展,可治療榮沖部位的疼痛。

3. 三、寒疝心痛候

夫寒疝心痛,陰氣積結所生也。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痛上下無常,言冷氣上衝於心,故令心痛也。

白話文:

所謂的寒疝心痛,是因為體內陰氣積聚而引起的。陰氣無法散去,就會導致寒氣盛行,寒氣盛行,就會造成疼痛部位不定,忽上忽下。這是因為冷氣上衝至心臟,所以才會導致心痛。

4. 四、寒疝腹痛候

此由陰氣積於內,寒氣結搏而不散,腑臟虛弱,故風邪冷氣與正氣相擊,則腹痛裡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陰氣積聚,寒氣凝結在一起無法散開,導致臟腑虛弱,所以外來的風寒之氣與正氣相衝突,就會引起腹痛、腹脹、裡急後重等症狀。因此稱為寒疝腹痛。

5. 五、寒疝心腹痛候

此由腑臟虛弱,風邪客於其間,與真氣相擊,故痛。其痛隨氣上下,或上衝於心,或在於腹,皆由寒氣所作,所以謂之寒疝心腹痛也。

白話文:

這個疼痛是因臟腑虛弱,風寒進入體內,與人體正氣相交擊所致,故稱疼痛。疼痛會隨氣的上行或下行而轉移,有時會向上衝擊到心臟,有時會在腹部疼痛,這些都是由寒氣所引發的,因此稱為「寒疝心腹痛」。

6. 六、寒疝積聚候

積聚者,由寒氣在內所生也。血氣虛弱,風邪搏於腑臟,寒多則氣澀,氣澀則生積聚也。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生也,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但諸臟腑受邪,初未能為積聚,邪氣留滯不去,乃成積聚。其為病也,或左右脅下如覆杯;或臍上下如臂;或胃脘間覆大如盤,羸瘦少氣;或灑淅寒熱,四肢不收,飲食不為肌膚;或累累如桃李;或腹滿嘔泄,寒即痛。故云寒疝積聚也。

其脈快而緊,積聚;浮而牢,積聚。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死。

白話文:

積聚病是因體內寒氣所致。氣血虛弱時,風邪侵入臟腑,寒氣過多,氣血運行不暢,就會產生積聚。

積聚是由陰氣形成的,是由五臟所生,最初發作時不離開它所屬的部位,所以會表現出上下受限。聚則是由陽氣形成的,是由六腑所生,所以沒有固定的根基,上下都能停滯。

但凡臟腑受到邪氣侵犯,一開始還不能形成積聚,邪氣滯留不去,才會發展成積聚。積聚病的症狀有:

  • 兩側脅下或臍部脹滿,形狀像覆蓋的杯子或手臂
  • 胃脘部脹滿,形狀像盤子,患者消瘦氣短
  • 寒熱交替,四肢發冷,飲食不能化為肌肉和皮膚
  • 腹中腫塊累累,像桃李
  • 腹脹嘔吐腹瀉,受寒後疼痛

因此,積聚病又稱寒疝積聚。

7. 七、七疝候

七疝者,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

白話文:

七種疝氣分別是: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合稱七疝。

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也。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症疝也。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也。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也。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也。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行難,名曰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之所生。

白話文:

當心臟疼痛、腳部寒冷、各種食物嘔吐不出,稱為「厥疝」。當腹中氣體突然脹滿、心窩劇烈疼痛、氣體積聚成一團,稱為「症疝」。當食用寒涼食物時,導致肋下和腹部疼痛,稱為「寒疝」。當腹中氣體時而脹滿時而收縮導致疼痛,稱為「氣疝」。當腹痛位於肚臍旁邊,稱為「盤疝」。當肚臍下方腹中積聚物塊,稱為「胕疝」。當小腹和陰部疼痛相連,大便困難,稱為「狼疝」。總共有七種疝,都是因為氣血虛弱,飲食寒熱失調所引起。

8. 八、五疝候

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陰疝,四曰妒疝,五曰氣疝,是為五疝也。而範汪所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云治八痞、五疝、積聚、伏熱、留飲、往來寒熱,而不的顯五疝之狀。尋此皆由腑臟虛弱,飲食不節,血氣不和,寒溫不調之所生也。

白話文:

第一種疝氣稱為石疝,第二種疝氣稱為血疝,第三種疝氣稱為陰疝,第四種疝氣稱為妒疝,第五種疝氣稱為氣疝,這五種就是疝氣。而範汪所記載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中提到可以治療八痞、五疝、積聚、伏熱、留飲、往來寒熱,卻沒有具體說明五疝的具體症狀。探究其原因,皆是由於臟腑虛弱、飲食無節制、血氣不和諧、寒溫失調所致。

9. 九、心疝候

疝者,痛也。由陰氣積於內,寒氣不散,上衝於心,故使心痛,謂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錐刀所刺,或陰陰而疼,或四肢逆冷,或唇口變青,皆其候也。

白話文:

疝氣,就是疼痛。是由於陰氣在體內積聚,寒氣無法散發,向上衝擊心臟,因此引起心痛,稱之為「心疝」。它的疼痛,有時候像錐子或刀子刺一樣劇烈,有時持續隱隱作痛,有時四肢發冷,有時嘴脣發青,這些都是它的症狀。

10. 十、飢疝候

陰氣在內,寒氣客於足陽明、手少陰之絡,令食竟必飢,心為之痛,故謂之飢疝。

白話文:

身體內部的陰氣不足,寒氣入侵足陽明經脈和手少陰經脈的絡脈,導致人即使吃飽了飯,也仍然感到飢餓,並且心臟會疼痛,因此稱為「飢疝」。

11. 十一、疝瘕候

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雖有結瘕,而虛假可推移,故謂之疝瘕也。由寒邪與臟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內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白話文:

疝氣,是一種疼痛;瘕,是一種塊狀物。這種疾病雖然有結塊,但是虛軟浮動,可以推動,所以稱為疝瘕。是由寒邪與臟腑相互爭鬥所形成的。症狀是:腹部劇烈疼痛,腰背相連牽引疼痛,也會引發小腹疼痛。

脈沉細而滑者,曰疝瘕;緊急而滑者,曰疝瘕。方云:干脯曝之不燥者,食之成疝瘕。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氣。去疝瘕,利孔竅。

白話文:

脈搏緩慢、細小、滑順的,稱為疝瘕;脈搏緊促、滑順的,也稱為疝瘕。醫方記載:曬乾的肉類沒有乾燥的,食用了會得疝瘕。其它的湯劑、敷貼、針灸、用藥等治療方法,另有專門的方劑。補養、疏通經絡的方劑,附錄於後。

又云:坐,舒兩腳,以兩手捉大拇指,使足上頭下,極挽,五息止,引腹中氣遍行身體。去疝瘕病,利諸孔竅,往來易行。久行精爽,聰明修長。

白話文:

又說:坐下來,伸開兩腳,用兩隻手抓住大腳趾,抬起腳尖,用力拉伸,保持五次呼吸,這將引導腹部氣血運行全身。它可以消除疝氣和腹痛等疾病,疏通身體各個孔竅,讓氣血運行順暢。長期堅持,可以讓精神煥發,聰敏高大。

12. 一、痰飲候

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其為病也,胸脅脹滿,水穀不消,結在腹內兩肋,水入腸胃,動作有聲,體重多唾,短氣好眠,胸背痛,甚則上氣咳逆,倚息,短氣不能臥,其形如腫是也。

脈偏弦為痰,浮而滑為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痰飲是一種因氣血不通,體液運行不暢而形成的疾病,水液停滯在胸腹部,凝結成痰。患有痰飲的人過去很肥胖,現在消瘦,體內的水液流到腸道,會發出「漉漉」的聲音。

痰飲的症狀包括:胸腔和肋骨脹滿、消化不良、腹部和兩肋有水液積聚、腸胃中有水液流動的聲音、體重增加、唾液多、呼吸短促、嗜睡、胸背疼痛。嚴重時,還會出現氣喘、咳嗽、坐立不安、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就像腫瘤一樣。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又有不消,以氣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飲也。

白話文:

《養生方法論:導引法》中說:左右側臥,不停地呼吸十二次,可以治療痰飲不消。右側有痰飲積滯,右側臥;左側有痰飲積滯,左側臥。如果仍然不消退,使用氣息排出,左右各呼吸十二次。可以治療痰飲。

13. 二、痰飲食不消候

此由痰水結聚在胸腑、膀胱之間,久而不散,流行於脾胃。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食也。或今腹裡虛滿,或水穀不消化,或時嘔逆,皆其候也。

白話文:

這是由痰水累積在胸腔和膀胱之間,長時間不散開,在脾胃中流動。脾胃怕濕,遇到水分就會脹大,脹大了就不能消化食物。有時會出現腹部脹滿,有時會出現水和食物消化不良,有時會出現嘔吐反胃等症狀,這些都是它的表現。

14. 三、熱痰候

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所生也。言陰陽痞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吸吸而熱,故云熱痰也。

白話文:

熱痰,是指飲用過多水分而導致的痰液堆積。由於陰陽失衡,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液相互作用,導致痰液聚而不散,從而使身體發熱、飲食受阻,頭部和麪部紅熱,所以稱為熱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