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1. 卷之二十
2. 疝病諸候(凡十一論)
3. 一、諸疝候
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裡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
脈弦緊者,疝也。
白話文:
各種疝氣,是因為體內陰氣積聚,又加上寒氣侵襲,導致身體的營衛功能失調,血氣虛弱。因此風寒之邪侵入腹部而形成疝氣。疝,意思是疼痛。有的表現為小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暢;有的則手腳冰冷,肚臍周圍疼痛,冒出冷汗;有的則是冷氣向上衝擊心腹,引起心痛;有的則腹部內部有緊迫感而引起腹痛。這些症狀不只一種,所以統稱為各種疝氣。
脈象呈現弦緊,也代表是疝氣。
4. 二、寒疝候
寒疝者,陰氣積於內,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也。故令惡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遇寒即發,故云寒疝也。其脈弦緊者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踞,以兩手舉足,蹲極橫。治氣衝腫痛,寒疝入上下。
致腎氣法:蹲踞,以兩手捉趾令離地,低跟極橫挽,自然一通,愈榮沖中痛。
白話文:
二、寒疝的症狀:
所謂的寒疝,是因為體內陰氣積聚,導致衛氣無法正常運行。衛氣運行不暢,寒氣就會更加旺盛。所以會出現怕冷、不想吃東西、手腳冰涼、肚臍周圍疼痛、出冷汗等症狀,遇到寒冷時容易發作,因此稱為寒疝。它的脈象呈現弦緊的狀態。至於藥湯、熱敷、針灸等治療方法,都有各自的正規處方,以及補養和疏導的方法,會在後面附上說明。
《養生方·導引法》說:蹲下,用雙手抓住腳,蹲到極限時身體橫向彎曲。這樣可以治療氣往上衝造成的腫痛,以及寒疝往上或往下竄的情形。
增強腎氣的方法:蹲下,用雙手抓住腳趾讓腳跟離地,身體盡量彎曲橫向拉伸,自然就能使氣血通暢,可以治療因氣血不順引起的衝擊疼痛。
5. 三、寒疝心痛候
夫寒疝心痛,陰氣積結所生也。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痛上下無常,言冷氣上衝於心,故令心痛也。
白話文:
寒疝引起的心痛,是因為陰氣積聚凝結所導致的。陰氣無法散開,就會使寒氣更加旺盛;寒氣旺盛,疼痛就會上下游移不定,甚至會感覺有冷氣向上衝擊到心臟,所以才會引起心痛。
6. 四、寒疝腹痛候
此由陰氣積於內,寒氣結搏而不散,腑臟虛弱,故風邪冷氣與正氣相擊,則腹痛裡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陰氣積聚,寒氣凝結而不散開,導致臟腑虛弱。所以風邪、冷氣與身體的正氣互相衝擊,就會產生腹痛、肚子裡急迫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寒疝腹痛。
7. 五、寒疝心腹痛候
此由腑臟虛弱,風邪客於其間,與真氣相擊,故痛。其痛隨氣上下,或上衝於心,或在於腹,皆由寒氣所作,所以謂之寒疝心腹痛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內臟虛弱,風邪侵入其中,與身體的真氣互相衝擊,所以才會疼痛。這種疼痛會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有時往上衝到心口,有時停留在腹部,這些都是寒氣所引起的,所以稱之為寒疝心腹痛。
8. 六、寒疝積聚候
積聚者,由寒氣在內所生也。血氣虛弱,風邪搏於腑臟,寒多則氣澀,氣澀則生積聚也。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生也,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但諸臟腑受邪,初未能為積聚,邪氣留滯不去,乃成積聚。其為病也,或左右脅下如覆杯;或臍上下如臂;或胃脘間覆大如盤,羸瘦少氣;或灑淅寒熱,四肢不收,飲食不為肌膚;或累累如桃李;或腹滿嘔泄,寒即痛。故云寒疝積聚也。
其脈快而緊,積聚;浮而牢,積聚。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死。
白話文:
積聚這種病,是由於體內寒氣積聚所引起的。當人體血氣虛弱時,風邪侵入臟腑,寒氣過多就會使氣機運行不暢,氣機不暢就會產生積聚。積是指陰氣造成的,由五臟產生,剛開始發病時不會離開它所屬的部位,所以上下都有一定的範圍。聚是指陽氣造成的,由六腑產生,因此沒有固定的根源,在身體上下到處流動,沒有停留的地方。
臟腑受到邪氣侵襲,剛開始並不會馬上形成積聚,但如果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去,就會慢慢形成積聚。這種病的症狀,有時在左右脅下出現像覆蓋的杯子一樣的腫塊;有時在肚臍上下出現像手臂一樣的腫塊;有時在胃脘間出現像大盤子一樣的腫塊,患者會變得消瘦、氣虛、少氣;有時會感到發冷發熱、四肢無力、吃下去的東西無法轉化為肌肉;有時腹部會摸到像桃李一樣大小的腫塊;有時會腹脹、嘔吐、腹瀉,受寒就會疼痛。所以說這是寒疝引起的積聚。
這種病的脈象,如果脈搏跳動快而緊,代表是積聚;如果脈搏浮在表面但按下去很實在,也代表是積聚。如果脈象堅強有力且急促,表示病情可以治癒;如果脈象虛弱無力且急促,則表示病情危險。
9. 七、七疝候
七疝者,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
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也。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症疝也。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也。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也。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也。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行難,名曰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之所生。
白話文:
所謂的「七疝」,指的是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總共這七種。
厥疝的症狀是:心痛,手腳冰冷,吃東西就想吐,完全無法下嚥。
症疝的症狀是:肚子裡有時脹滿,心口下很痛,感覺有氣積聚,像手臂一樣粗。
寒疝的症狀是:吃了寒冷的食物,胸脅下到腹部都會疼痛。
氣疝的症狀是:肚子裡一下子脹滿,一下子又消下去,並伴隨疼痛。
盤疝的症狀是:腹部疼痛的位置在肚臍旁邊。
胕疝的症狀是:腹部肚臍下方有腫塊或積聚。
狼疝的症狀是:小腹和陰部相互牽引著疼痛,排便困難。
這七種疝氣,都是因為身體氣血虛弱,飲食寒熱不調所造成的。
10. 八、五疝候
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陰疝,四曰妒疝,五曰氣疝,是為五疝也。而範汪所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云治八痞、五疝、積聚、伏熱、留飲、往來寒熱,而不的顯五疝之狀。尋此皆由腑臟虛弱,飲食不節,血氣不和,寒溫不調之所生也。
白話文:
第一種叫做石疝,第二種叫做血疝,第三種叫做陰疝,第四種叫做妒疝,第五種叫做氣疝,這就是所謂的五種疝氣。而范汪所記錄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它的藥方說明可以治療八種痞塊、五種疝氣、積聚、伏熱、留飲、以及忽冷忽熱的症狀,但是並沒有明確說明五種疝氣的樣子。仔細探究這些疾病,都是因為五臟六腑虛弱,飲食不節制,氣血不調和,以及沒有適當的調節寒熱所造成的。
11. 九、心疝候
疝者,痛也。由陰氣積於內,寒氣不散,上衝於心,故使心痛,謂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錐刀所刺,或陰陰而疼,或四肢逆冷,或唇口變青,皆其候也。
白話文:
所謂的「疝」,指的就是疼痛。這種疼痛是因為身體內的陰氣積聚,寒氣無法散去,向上衝擊到心臟,因此導致心痛,這種情況就稱為心疝。心疝的痛感有時像被錐子或刀子刺痛,有時則會隱隱作痛,或者出現四肢冰冷、嘴唇發青等現象,這些都是心疝的徵候。
12. 十、飢疝候
陰氣在內,寒氣客於足陽明、手少陰之絡,令食竟必飢,心為之痛,故謂之飢疝。
白話文:
體內陰氣虛弱,寒氣侵入足陽明經、手少陰經的絡脈,導致吃完飯後必定感到飢餓,並且會感到心痛,所以稱之為飢疝。
13. 十一、疝瘕候
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雖有結瘕,而虛假可推移,故謂之疝瘕也。由寒邪與臟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內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脈沉細而滑者,曰疝瘕;緊急而滑者,曰疝瘕。方云:干脯曝之不燥者,食之成疝瘕。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氣。去疝瘕,利孔竅。
又云:坐,舒兩腳,以兩手捉大拇指,使足上頭下,極挽,五息止,引腹中氣遍行身體。去疝瘕病,利諸孔竅,往來易行。久行精爽,聰明修長。
白話文:
所謂的「疝」,是指疼痛;「瘕」,則是假性的意思。這種病症雖然有腫塊,但這些腫塊是虛假的,可以被推動移位,所以稱為「疝瘕」。這種病是因寒邪侵入,與臟腑相互搏擊而成。它的症狀是腹內劇烈疼痛,腰背部也跟著牽引疼痛,甚至會牽引到下腹部疼痛。
如果把脈,脈象呈現沉細而滑,或是緊急而滑的,都稱為疝瘕。古書上說:曬乾的肉脯,如果曬不乾,吃了就會形成疝瘕。關於湯藥、熱敷、針灸等療法,另外有詳細的正規處方,以及補養和疏通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中提到:拉住兩腳的腳趾,維持五個呼吸的時間,同時引導腹中的氣。這樣可以去除疝瘕,並使身體的孔竅通暢。
書中又說:坐著,伸直兩腳,用兩手抓住大拇指,讓腳抬起,頭部向下,盡力拉伸,維持五個呼吸的時間,同時引導腹中的氣運行全身。這樣可以去除疝瘕的毛病,使身體的各種孔竅通暢,氣血流通順暢。長期練習,會使精神清爽,變得聰明且身形修長。
14. 痰飲病諸候(凡十六論)
15. 一、痰飲候
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其為病也,胸脅脹滿,水穀不消,結在腹內兩肋,水入腸胃,動作有聲,體重多唾,短氣好眠,胸背痛,甚則上氣咳逆,倚息,短氣不能臥,其形如腫是也。
脈偏弦為痰,浮而滑為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又有不消,以氣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飲也。
白話文:
痰飲的形成,是因為體內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體液無法正常流動,水液和氣停滯在胸腔和腹腔,凝結成痰。另外,有些人原本體格健壯,後來卻變得消瘦,這也是因為體內的水液流到腸道之間,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這也稱為痰飲。
痰飲引起的疾病,會讓人感到胸部和脅肋部脹滿,消化不良,食物積聚在腹腔兩側,水進入腸胃時會有聲音,身體沉重、容易多痰,呼吸短促、嗜睡,胸部和背部疼痛,嚴重時會氣喘、咳嗽,呼吸困難,必須靠著東西才能休息,呼吸短促到無法躺下,身體看起來就像腫脹一樣。
脈象偏弦代表有痰,脈象浮而滑代表有飲。對於痰飲的治療,像是用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方法,都有特定的治療方針。另外,透過補養和疏導的方式也有幫助,這些治療方法將在後面附上。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左右側臥,各呼吸十二次,可以治療痰飲不消。如果右邊有痰飲,就向右側臥;如果左邊有痰飲,就向左側臥。如果這樣還不能消除,就用氣來排出,左右側各呼吸十二次,也可以治療痰飲。
16. 二、痰飲食不消候
此由痰水結聚在胸腑、膀胱之間,久而不散,流行於脾胃。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食也。或今腹裡虛滿,或水穀不消化,或時嘔逆,皆其候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痰液和水液積聚在胸腔和腹腔、膀胱之間,時間久了沒有散開,就流動到脾胃。脾臟不喜歡潮濕,如果受到水液浸潤就會脹大,脹大了就不能消化食物。可能會出現腹部虛脹飽滿的感覺,或者食物沒有辦法消化,有時候還會想吐,這些都是這種情況的症狀。
17. 三、熱痰候
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所生也。言陰陽痞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吸吸而熱,故云熱痰也。
白話文:
熱痰,指的是喝進去的水液或漿狀物,在體內結積而產生的。這是因為體內陰陽之氣不調和,阻礙了氣機的運行,導致上焦部位產生熱,熱氣與痰水相互搏擊,凝聚在一起無法消散,因此會使身體產生虛熱,影響食慾,頭部和臉部也會感到發熱,這就是所謂的熱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