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九 (2)

1. 六、伏梁候

伏梁者,此由五臟之積一名也。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大如臂。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悸,腹中熱,面赤而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即唾血,身瘛瘲。夏瘥冬劇,唾膿血者死。又其脈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死。

白話文:

伏梁,指的是五臟積聚形成的一種病症名稱。心臟的積聚,就叫做伏梁,它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小像手臂一樣。

如果診斷出是心臟積聚的脈象,會是沉而中空的,而且跳動的位置時上時下不固定。病人會有心悸、腹中發熱、臉色發紅、喉嚨乾燥、心煩、手掌發熱的症狀,嚴重時會吐血,甚至全身抽搐。這種病通常夏天會好轉,冬天會加重,若是吐膿血就會死亡。另外,如果脈象堅實有力而且急促的,就表示還有生機;如果脈象虛弱無力而且急促的,就表示病情危險。

2. 癥瘕病諸候(凡十八論)

3. 一、症候

症者,由寒溫失節,致腑臟之氣虛弱,而食飲不消,聚結在內,漸染生長。塊叚盤牢不移動者,是症也,言其形狀,可徵驗也。若積引歲月,人即柴瘦,腹轉大,遂致死。

診其脈弦而伏,其症不轉動者,必死。

白話文:

所謂的「症」,是因為寒冷或溫熱的變化失調,導致臟腑之氣虛弱,進而食物消化不良,堆積在體內,逐漸滋長而成。這種硬塊堅硬且固定不移動的,就稱作「症」,這是根據它的形狀來判斷,可以據此驗證病情。如果這種情況累積經年累月,人就會變得非常消瘦,肚子反而越來越大,最終導致死亡。

診斷時,如果脈象呈現弦而伏的狀態,而且硬塊固定不動,那麼這個病人就必然會死亡。

4. 二、癥瘕候

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所生也。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

候其人發語聲嘶,中聲濁而後語乏氣拖舌,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病寒,口裡常水出,四體洒洒常如發瘧,飲食不能,常自悶悶而痛,此食症病也。

診其脈,沉而中散者,寒食症也。脈弦緊而細,症也。若在心下,則寸口脈弦緊;在胃脘,則關上弦緊;在臍下,則尺中弦緊。脈症法,左手脈橫,症在左;右手脈橫,症在右。脈頭大在上,頭小在下。脈來遲而牢者,為病症也。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寸口脈結者,癥瘕。脈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轉動,必死,不治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飲食大走,腸胃傷,久成癥瘕,時時結痛。

《養生方·導引法》云: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張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盪滌五臟,津潤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癥瘕散破即愈矣。

白話文:

癥瘕這種病,都是因為身體冷熱不協調、飲食消化不良,與臟腑之氣相互衝突糾結而產生的。如果病症固定不動,就直接稱之為「癥」。如果病症雖然有結塊,但可以推動移動,就稱之為「瘕」。「瘕」的意思是虛假的,可以移動的。

觀察病人,如果他講話聲音嘶啞,說話中間聲音低沉混濁,之後講話就沒力氣,舌頭也拖著,想說話卻說不出來,這個人就是因為食物積在肚子裡,而且是屬於寒性的病症。他口裡常常會冒出水來,全身會時常覺得像發瘧疾一樣忽冷忽熱,吃不下東西,常常感到悶悶的並且疼痛,這就是食積造成的癥病。

診斷他的脈象,如果脈象沉在底下而且散亂無力,就是寒性食積的癥病。如果脈象像繃緊的琴弦一樣又細又緊,那就是癥病。如果病症在心臟下方,那麼寸口脈(手腕橈動脈處)就會呈現弦緊的脈象;如果病症在胃部,那麼關上脈(手腕內關穴處)就會呈現弦緊的脈象;如果病症在肚臍下方,那麼尺中脈(手腕尺骨處)就會呈現弦緊的脈象。根據脈象來判斷病症,左手脈象橫向,病症就在左邊;右手脈象橫向,病症就在右邊。脈搏的起頭部位大,病症在上方;脈搏的起頭部位小,病症在下方。脈搏來得遲緩而有力,也是癥病的徵兆。腎脈、肝脈、心脈都細小而急促,而且跳動不鼓,這些都屬於瘕病。

寸口脈呈現結代脈,就是癥瘕。脈象弦而且沉伏,代表肚子裡有癥,而且不能移動,這種情況非常危險,通常無法醫治。至於用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正規處方,還有補養身體和疏通氣血的方法,我會附在後面。

《養生方》說:如果飲食過量,傷害到腸胃,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癥瘕,而且會時常感到結塊疼痛。

《養生方·導引法》說:早上起床,去掉枕頭,身體平躺,伸直手臂和腿,閉上眼睛和嘴巴,停止呼吸,盡力將肚子鼓起,然後兩腳也盡力伸直,之後再呼吸一次。稍等一下,再吸氣收腹,同時把兩腳彎曲握拳,稍微放鬆呼吸。這樣反覆進行。春天做三次,夏天做五次,秋天做七次,冬天做九次。這樣可以清洗五臟,滋潤六腑,各種疾病都會痊癒。如果肚子裡有積聚的腫塊,鼓起肚子和收縮肚子,熱感就會停止。癥瘕就會逐漸消散,病也就好了。

5. 三、暴症候

暴症者,由腑臟虛弱,食生冷之物,臟既虛弱,不能消之,結聚成塊,卒然而起,其生無漸,名曰暴症也。本由臟弱,其症暴生,至於成病,死人則速。

白話文:

暴症這種病,是因為體內臟腑虛弱,又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臟腑更加虛弱,無法消化食物,使得食物結成硬塊,突然之間發病。這種病發生得很突然,沒有逐漸發展的過程,所以叫做暴症。它的根本原因是臟腑虛弱,而症狀卻是突然出現,一旦發病就會迅速惡化,甚至很快導致死亡。

6. 四、鱉症候

鱉症者,謂腹內癥結如鱉之形狀。有食鱉觸冷不消生症者,有食諸雜物得冷不消,變化而作者。此皆脾胃氣弱而遇冷,不能克消故也。癥病結成,推之不動移是也。

白話文:

鱉症指的是,肚子裡面有腫塊,形狀像鱉一樣。有的情況是因為吃了鱉又受了寒,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而產生腫塊;有的情況是因為吃了各種雜物又受了寒,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變化而形成腫塊。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又遇到了寒冷,導致無法消化食物的緣故。這種腫塊一旦形成,推它不會移動,就是這種情況。

7. 五、蝨症候

人有多蝨而性好齧之,所齧既多,腑臟虛弱,不能消之,不幸變化生症,而患者亦少。俗云蝨症人見蝨必齧之,不能禁止。蝨生長在腹內,時有從下部出,亦能斃人。

白話文:

有的人身上有很多蝨子,而且喜歡去咬牠們,被咬的地方多了,導致內臟虛弱,消化功能也變差,如果不幸發生變化產生病症,但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少見。民間說法是,得了蝨子病的人看到蝨子就一定要咬牠們,無法控制自己。蝨子如果長在肚子裡面,有時候會從下體排出,也可能會因此喪命。

8. 六、米症候

人有好啞米,轉久彌嗜啞之。若不得米,則胸中清水出,得米水便止,米不消化,遂生癥結。其人常思米,不能飲食,久則斃。

白話文:

有些人有種奇怪的嗜好,特別喜歡吃煮得很爛的米,而且時間越久越喜歡。如果沒吃到這種爛米,胸口就會冒出像清水一樣的液體,一旦吃到爛米,液體就會停止流出。但是這些米都不能被消化,時間久了就會在體內形成腫塊。這種人常常想著要吃爛米,卻無法吃其他東西,時間久了就會因此喪命。

9. 七、食症候

有人卒大能食,乖其常分,因飢值生蔥,便大食之,乃吐一肉塊,繞畔有口,其病則難愈,故謂食症。特由不幸,致此妖異成症,非飲食生冷過度之病也。

白話文:

有的人突然變得非常能吃,超過平常的食量,因為肚子餓,剛好有生蔥,就大量吃下,結果吐出一塊肉狀物體,周圍有像嘴巴的開口,這種病就難以治癒,所以稱之為「食症」。這種情況是因為不幸,導致這種怪異現象變成疾病,並不是因為飲食過度或吃了太多生冷食物所造成的。

10. 八、腹內有人聲候

夫有人腹內忽有人聲,或學人語而相答。此乃不幸,致生災變,非關經絡腑臟冷熱虛實所為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肚子裡突然發出人聲,或者模仿人說話並對答,這是不好的徵兆,會導致災禍變故發生,這和經絡、腑臟的寒熱虛實沒有關係。

11. 九、發症候

有人因食飲內誤有頭髮,隨食而入成症。胸喉間如有蟲上下來去者是也。

白話文:

有人因為飲食時不小心吞入頭髮,隨著食物進入體內而生病。症狀是感覺胸口到喉嚨之間好像有蟲在上下爬動。

12. 十、蛟龍病候

蛟龍病者,云三月八月蛟龍子生在芹菜上,人食芹菜,不幸隨食入人腹,變成蛟龍。其病之狀,發則如癲。

白話文:

蛟龍病這種病,據說是三月或八月時,蛟龍的幼子會生在芹菜上,如果人吃了帶有幼子的芹菜,不幸地讓牠們跟著食物進入肚子裡,就會變成蛟龍病。這種病的症狀,發作時會像癲癇一樣。

13. 十一、瘕病候

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臟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

白話文:

瘕病這種疾病,是因為身體受到寒冷或溫熱的不適影響,加上飲食消化不良,導致這些因素與內臟的氣相互衝撞,累積在腹部裡面,形成可以摸到的硬塊,並且會感到疼痛,這個硬塊會隨著氣的流動而移動。之所以稱之為「瘕」,是形容這個硬塊虛假不牢固的緣故。

14. 十二、鱉瘕候

鱉瘕者,謂腹中瘕結如鱉狀是也。有食鱉觸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諸雜肉,得冷變化而作者。皆由脾胃氣虛弱而遇冷,則不能克消所致。瘕言假也,謂其有形,假而推移也。昔曾有人共奴俱患鱉瘕,奴在前死,遂破其腹,得一白鱉,仍故活。有人乘白馬來看此鱉,白馬遂尿,隨落鱉上,即縮頭及腳,尋以馬尿灌之,即化為水。

其主曰:吾將瘥矣。即服之,果如其言,得瘥。

《養生方》云:六月勿食澤中水,令人成鱉瘕也。

白話文:

所謂的「鱉瘕」,指的是腹部內有腫塊,形狀像鱉一樣。有的是因為吃了鱉,又受了寒冷,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而產生;也有的是因為吃了各種雜肉,又受寒冷,變化而形成的。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又遇到寒冷,導致脾胃無法消化食物所造成的。「瘕」的意思是「假」,意思是說它雖然有形狀,但卻是虛假的、會移動的。

以前曾經有人和他的僕人同時得了鱉瘕,僕人先死了,於是剖開他的腹部,發現裡面有一隻白色的鱉,竟然還活著。後來有人騎著白馬來看這隻鱉,白馬撒尿,尿液滴到鱉身上,鱉立刻縮回頭和腳,接著再用馬尿灌牠,鱉就化成水了。

這個人的主人說:「我的病快好了。」就服用了這些水,果然如他所說,病就好了。《養生方》說:六月的時候不要喝沼澤裡的水,喝了會讓人得鱉瘕。

15. 十三、魚瘕候

有人胃氣虛弱者,食生魚,因為冷氣所搏,不能消之,結成魚瘕,揣之有形,狀如魚是也。亦有飲陂湖之水,誤有小魚入人腹,不幸便即生長,亦有形,狀如魚也。

《養生方》云:魚赤目,作鱠食之,生瘕。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胃氣虛弱,吃了生魚,由於寒冷之氣侵入,無法消化,結果結成了魚瘕。用手去摸可以感覺到有腫塊,形狀像魚。也有人喝了池塘湖泊的水,不小心讓小魚進入腹中,不幸地就在體內生長,也會形成腫塊,形狀像魚。

《養生方》說:魚的眼睛是紅色的時候,拿來做成魚膾生吃,會產生魚瘕。

16. 十四、蛇瘕候

人有食蛇不消,因腹內生蛇瘕也。亦有蛇之精液誤入飲食內,亦令病之。其狀常苦飢,而食則不下,喉噎塞,食至胸內即吐出。其病在腹,摸揣亦有蛇狀,謂蛇瘕也。

白話文:

人如果吃了蛇而消化不良,就會因為這樣在肚子裡產生像蛇一樣的腫塊。也有可能是因為蛇的精液不小心混入食物中,也會讓人因此生病。這種病的症狀常常會感到飢餓,但吃了東西卻吞不下去,喉嚨好像被堵住一樣,食物到了胸腔就吐出來。病灶在肚子裡,摸起來也像有條蛇的樣子,這就叫做蛇瘕。

17. 十五、肉瘕候

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訖,又思之,名為肉瘕也。

白話文:

有人生病時常常想吃肉,吃到肉之後,又繼續想吃,這種情況就叫做肉瘕。

18. 十六、酒瘕候

人有嗜酒,飲酒既多,而食谷常少,積久漸瘦。其病遂當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復能食。云是胃中有蟲使之然,名為酒瘕也。

白話文:

有人嗜好喝酒,喝的酒很多,卻常常吃的很少,時間久了就漸漸消瘦。這種病發作時會很想喝酒,沒有酒喝就會想吐,而且會多睡,也吃不下東西。據說是胃裡面有蟲子作怪才這樣,這種情況就叫做酒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