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九 (1)
卷之九 (1)
1. 卷之九
2. 時氣病諸候(凡四十三論)
3. 一、時氣候
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則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後有寒傷於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炙愈。不解者,二日在膚,法針,服行解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在肌,復發汗,若大汗即愈;不解,止勿復發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蒂散,吐已解,視病者尚未了了者,復一法針之當解。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雞子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熱承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之。不得下,胃中餘熱致此為病,二死一生。此輩不愈,胃虛熱入胃爛。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病人有強弱相倍也。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語言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井水,強令飲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不時吐者,此病皆多不瘥,勿以余藥治也。不相主當必危。若此病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
亦可先以法針之,尤佳。以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髮,即面氣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皯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白話文:
一、時氣候
所謂的時行病,是指春天應該溫暖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反而涼爽,秋天應該涼快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反而溫暖。這種不符合時令的氣候現象,導致一年之中,無論老少,得的病都差不多,這就是所謂的時行之氣。
從立春之後,如果沒有出現突然的極度寒冷,沒有冰雪,卻有人發高燒生病,這表示是屬於春天的陽氣,在冬天就提前發動,潛伏的寒氣轉變為溫病。從春分到秋分這段時間,如果天氣突然變冷,那都是時行的寒疫,又叫做時行傷寒。這是因為節氣後有寒氣侵犯人體,並非是自己不小心受寒所致。
如果三、四月出現突然的寒冷,因為當時陽氣還很虛弱,被寒氣壓制,發燒的病情會比較輕微;五、六月陽氣已經旺盛,被寒氣壓制,發燒的病情就會比較嚴重;七、八月陽氣已經衰退,被寒氣壓制,發燒的病情也會比較輕微。這種病和溫病、暑病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
一般來說,得了時行病,第一天病在皮膚表面,應該用按摩、塗藥膏、火烤等方式來治療,如果沒好,第二天病進入肌肉,要用針灸,服用能發汗的藥來治療,如果還沒好,第三天病進入肌肉深層,要再發汗,如果出了大汗就會好,如果還沒好,就不要再發汗。第四天病進入胸腔,服用藜蘆丸,微微吐出來就會好;如果病已經比較頑固,吃藜蘆丸沒有吐,就服用赤豆瓜蒂散,吐出來就會好,看看病人如果還沒有完全好,再針灸一次就會好。如果還沒好,第六天熱氣已經進入胃部,可以用雞子湯來瀉熱,大多都能有效,但要仔細觀察病情的進展和節氣的變化。
因為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疾病,也和時行病一樣,都會發燒、頭痛。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病,應該盡快用藥使腸胃通暢;時行病則應該等六七天再用藥使腸胃通暢。
時行病剛開始得病,第一天在皮膚,第二天在肌肉表面,第三天在肌肉深層,第四天在胸部,第五天進入胃部,進入胃部才可以瀉熱。如果熱氣還在胃部外面就用藥瀉熱,熱氣會趁虛進入胃部,那樣的話還需要再次瀉熱。如果不能瀉熱,胃中殘留的熱氣會導致疾病,十個病人有兩個會死。這種情況如果沒有治好,會因為胃虛,熱氣進入胃部腐爛。病情輕微的會出紅斑,十個病人會有五個會死;病情嚴重的會出黑斑,十個病人會有九個會死。病人的體質有強弱的差別,所以病情輕重不同。
如果得病沒有發燒,只是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狀態和言語都不能跟人正常交流,不要用火來烤逼汗,只要用豬苓散一小匙,用水調和服用,要用新汲的井水,強迫他喝一升或一升半的水,可以喝到兩升更好,然後用手指刺激他的喉嚨讓他吐,馬上就會好。如果沒有及時吐出來,這種病多數無法治癒,不要用其他藥物來治療,如果不能正常交流就一定會有危險。如果這種病沒有及時用豬苓散讓他吐出來,很快就會死亡。
也可以先用針灸治療,效果會更好。如果病人病情已經超過了時間,沒有及時用藥瀉熱,熱氣無法排除,也會導致胃部腐爛。關於湯熨、針灸、砭石等治療方法,另外有詳細的說明,以及補養、疏導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早上剛起床,用左右手交替從頭頂往上拉兩隻耳朵,再拉鬢髮,這樣臉部的氣血就會流通,使頭不變白,耳朵不聾。
另外,摩擦手掌使之發熱,然後用手掌按摩臉部,從上往下擦拭十四次,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使臉色有光澤。
另外,摩擦手掌使之發熱,然後用手掌從上到下摩擦全身,稱為「乾浴」。可以使人抵禦風寒、時氣,治療寒熱、頭痛等各種疾病。
4. 二、時氣一日候
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白話文:
時氣病發作第一天,是太陽經受到病邪侵襲。太陽經是三陽經的首位,主要掌管頭部和後頸部,所以發病第一天,會出現頭部、後頸部、腰部和背脊疼痛的症狀。
5. 三、時氣二日候
時氣病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熱,鼻乾不得眠。夫諸陽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白話文:
時氣病如果病程來到第二天,是陽明經受到了病邪侵襲。陽明經主要掌管肌肉,它的經脈連接著鼻子並通到眼睛,所以得病第二天,會出現肌肉發熱、鼻孔乾燥而無法入睡的症狀。因為所有的陽經都分佈在身體的表面,剛開始生病的時候,可以透過塗抹藥膏、艾草灸療等方式,使身體發汗,病就會好轉。
6. 四、時氣三日候
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可汗而愈。
白話文:
時氣病如果病程三天,是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少陽經的脈絡循行於脅肋,向上到頸部和耳朵,所以如果生病三天,會出現胸脅發熱、耳朵聽不清楚的症狀。這時是三陽經絡開始互相傳遞病邪的時候,還沒有進入到內臟,所以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