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十九

2. 積聚病諸候(凡六論)

3. 一、積聚候

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腑臟之氣所為也。腑者,陽也。臟者,陰也。陽浮而動,陰沉而伏。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㾬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得之,何以言之?肺病當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之肥氣季夏得之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得之,何以言之?腎病當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旺,腎冬適旺,旺者不受邪,心欲復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也。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得之,何以言之?肝病當傳脾,脾當傳腎,腎冬適王,旺者不受邪,脾欲復遠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也。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肋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以春甲乙得之,何以言之?心病當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欲復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㹠。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㹠賁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萎少氣。以夏丙丁得之,何以言之?脾病當傳腎,腎當傳心,心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欲復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㹠以夏得之。此為五積也。

診其脈,快而緊,積聚。脈浮而牢,積聚。脈橫者,脅下有積聚。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脈來細沉附骨者,積也。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以部處之。

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皮膚寒,秋愈夏劇。主皮中時痛,如蝨緣狀,其甚如針刺之狀,時癢,色白也。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悸,腹中熱,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即唾血。主身瘛瘲,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䐜起與谷爭,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主肌肉損,季夏瘥春劇,色黃也。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小腹,男子積疝也,女子病淋也。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青也。

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痛,飢則見,飽則減。病腰痛,小腹裡急,口乾,咽腫傷爛,目茫茫,骨中寒,主髓厥,喜忘,冬瘥夏劇,色黑也。

診得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脈虛弱急者死。

又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左足踐右足上。除心下積。

又云:病心下積聚,端坐伸腰,向日仰頭,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過而止,開目作。

又云:左脅側臥,申臂直腳,以口納氣,鼻吐之,周而復始。除積聚、心下不便。

又云:以左手按右脅,舉右手極形。除積及老血。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置臍下,小口微出氣,十二通。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又云:端坐伸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納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上喬。除脅下積聚。

又云: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不息,極張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盪滌五臟,津潤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癥瘕散破,即愈矣。

白話文:

積聚候(積聚的狀況)

積聚這種病症,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調、臟腑虛弱,又受到風邪侵襲,風邪與臟腑之氣互相搏擊所造成的。腑屬於陽,臟屬於陰。陽氣輕浮而動,陰氣沉靜而伏藏。積是指陰氣凝聚,由五臟產生,最初發病時不會離開其所在的部位,所以有固定的上下範圍;聚是指陽氣凝聚,由六腑產生,所以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沒有固定的停留處,疼痛的部位也經常變化。各個臟腑受到邪氣侵襲,最初可能不會形成積聚,但如果邪氣長期停留在體內,就會形成積聚。

肝的積聚,叫做肥氣。它位於左側脅下,像倒扣的杯子,有頭有腳,如果長期不癒,會使人發作瘧疾,而且會持續好幾年。這種病通常在季夏(農曆六月)的戊己日出現,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肺有病會傳給肝,肝有病會傳給脾,而脾在季夏當令,當令的臟腑不會受邪,肝氣想要回到肺,但肺氣不接受,所以停留在肝形成積聚,因此知道肥氣是在季夏得病的。

心的積聚,叫做伏梁。它從肚臍上方開始,粗大如手臂,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如果長期不癒,會使人感到心煩。這種病通常在秋季的庚辛日出現,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腎有病會傳給心,心有病會傳給肺,而肺在秋季旺盛,腎在冬季旺盛,旺盛的臟腑不受邪,心氣想要回到腎,但腎氣不接受,所以停留在心形成積聚,因此知道伏梁是在秋季得病的。

脾的積聚,叫做痞氣。它位於胃脘(胃的入口處),覆蓋面積像一個大盤子,如果長期不癒,會使人四肢無力,出現黃疸,飲食無法化為肌肉。這種病通常在冬季的壬癸日出現,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肝有病會傳給脾,脾有病會傳給腎,而腎在冬季當令,當令的臟腑不受邪,脾氣想要回到肝,但肝氣不接受,所以停留在脾形成積聚,因此知道痞氣是在冬季得病的。

肺的積聚,叫做息賁。它位於右側肋下,像倒扣的杯子,如果長期不癒,會使人忽冷忽熱,咳嗽氣喘,甚至發作肺癰(肺膿瘍)。這種病通常在春季的甲乙日出現,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心有病會傳給肺,肺有病會傳給肝,而肝在春季旺盛,旺盛的臟腑不受邪,肺氣想要回到心,但心氣不接受,所以停留在肺形成積聚,因此知道息賁是在春季得病的。

腎的積聚,叫做賁㹠。它從少腹開始,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像小豬奔跑一樣上下移動不定。如果長期不癒,會使人氣喘、骨骼萎縮、氣短。這種病通常在夏季的丙丁日出現,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脾有病會傳給腎,腎有病會傳給心,而心在夏季旺盛,旺盛的臟腑不受邪,腎氣想要回到脾,但脾氣不接受,所以停留在腎形成積聚,因此知道賁㹠是在夏季得病的。以上就是五種積聚。

診斷脈象:

  • 脈象快速而緊,表示有積聚。
  • 脈象浮在表面,按下去卻感覺很牢固,表示有積聚。
  • 脈象橫向移動,表示脅下有積聚。
  • 脈象微小而沉實,表示胃中有積聚,無法正常進食,吃下就吐。
  • 脈象微細而沉伏在骨頭附近,表示有積聚。
  • 脈象在左邊明顯,積聚在左邊;脈象在右邊明顯,積聚在右邊;脈象兩邊都明顯,積聚在中間,根據脈象所在的部位判斷。

各臟腑積聚的脈象與症狀:

  • 肺積的脈象: 浮在表面,感覺毛茸茸的,按下去會彈開。症狀是脅下氣逆,背部牽引疼痛,氣短,健忘,眼睛昏花,皮膚發冷,秋季好轉,夏季加重。主要症狀是皮膚時常疼痛,像有蟲子爬一樣,嚴重時像針刺一樣,時而發癢,皮膚顏色偏白。
  • 心積的脈象: 沉在底下,中間空虛,時上時下,沒有固定位置。症狀是心悸,腹中發熱,臉色潮紅,咽喉乾燥,心煩意亂,手掌發熱,嚴重時會吐血。主要症狀是身體抽搐,血厥,夏季好轉,冬季加重。皮膚顏色偏紅。
  • 脾積的脈象: 浮在表面,脈象寬大而長。飢餓時脈象減弱,飽食時脈象明顯,腹部鼓脹像要與食物爭奪空間,像一串串桃李一樣隆起,明顯可見。症狀是腹脹,嘔吐,腹瀉,腸鳴,四肢沉重,腿腳腫脹,嚴重時無法平躺。主要症狀是肌肉消瘦,季夏好轉,春季加重。皮膚顏色偏黃。
  • 肝積的脈象: 像琴弦一樣細而緊。症狀是兩脅下疼痛,疼痛會延伸到心臟下方,腿腳冰冷,脅痛會牽引到小腹,男性會患疝氣,女性會患淋症。身體沒有光澤,容易抽筋,指甲枯黑,春季好轉,秋季加重。皮膚顏色偏青。
  • 腎積的脈象: 沉在底下,而且急促。症狀是腰背部牽引疼痛,飢餓時脈象明顯,飽食時脈象減弱。主要症狀是腰痛,小腹拘急,口乾,咽喉腫痛,眼睛昏花,骨頭內部發冷,嚴重時會發生髓厥,健忘,冬季好轉,夏季加重。皮膚顏色偏黑。

心腹積聚: 脈象牢固、強勁而且急促,表示可以治癒;脈象虛弱而且急促,表示難以治癒。

積聚的脈象: 脈象有力而強勁,表示可以治癒;脈象沉伏無力,表示難以治癒。

治療積聚的湯藥、熨敷、針灸等方法,另外有專門的處方,可以採用補養、疏導等方法。

以下附錄《養生方·導引法》中的導引方法:

  • 用左腳踩在右腳上,可以消除心下的積聚。
  • 患有心下積聚,端坐伸直腰,面對太陽仰起頭,慢慢用嘴吸氣,然後吞下,重複三十次停止,然後睜開眼睛。
  • 左側臥,伸直手臂和腳,用嘴吸氣,用鼻呼氣,反覆進行,可以消除積聚、心下不適。
  • 用左手按住右脅,盡力舉起右手,可以消除積聚和舊瘀血。
  • 閉上嘴,輕微呼吸,正坐面對旺盛的氣場,張開鼻孔吸氣,將氣導引到肚臍下方,再用小口慢慢呼氣,重複十二次,可以消除結聚。低頭不呼吸十二次,可以幫助消化,使身體輕盈強壯。在冬季練習,可以使人不感到寒冷。
  • 端坐伸直腰,身體向上挺直,展開兩臂,手掌向上,用鼻子吸氣然後閉氣,盡力屏氣七次,叫做「蜀上喬」,可以消除脅下的積聚。
  • 清晨,去掉枕頭,身體平躺,伸直手臂和腿,閉上眼睛和嘴巴,屏住呼吸,盡力鼓起腹部,伸展雙腳,再休息片刻,然後吸氣收腹,彎曲雙腳,然後再輕微呼吸,恢復正常,如此重複。春季做三次,夏季做五次,秋季做七次,冬季做九次。可以洗滌五臟,滋潤六腑,所有的疾病都能痊癒。腹部有積聚疾病的人,張開肚子呼吸,熱感出現就能停止,癥瘕就會消散破裂,病就會痊癒。

4. 二、積聚痼結候

積聚痼結者,是五臟六腑之氣已積聚於內,重因飲食不節,寒溫不調,邪氣重沓,牢痼盤結者也。若久即成症。

白話文:

所謂的「積聚痼結」,指的是五臟六腑的氣已經在體內積聚,又因為飲食不節制、天氣忽冷忽熱、外來邪氣反覆侵擾,導致這些氣結牢固地盤踞在體內。如果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實質的腫塊或疾病。

5. 三、積聚心腹痛候

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此皆由寒氣搏於臟腑,與陰陽相擊下上,故心腹痛也。

診其寸口之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聚痛。又,寸口脈細沉滑者,有積聚在脅下,左右皆滿,與背相引痛。

又云:寸口脈緊而牢者,脅下腹中有橫積結,痛而泄利。脈微細者生,浮者死。

白話文:

積病是陰氣所生,源於五臟,它的疼痛不會離開所屬的部位,所以疼痛的範圍有上下一定的界限。聚病是陽氣所生,源於六腑,所以沒有固定的根源,疼痛會上下遊走不定,沒有固定的位置。這些病都是因為寒氣侵襲臟腑,與體內的陰陽之氣互相衝擊,導致心腹疼痛。

診斷時,如果寸口的脈象呈現沉而橫的狀態,同時脅肋下方有積塊,腹中有橫向的積聚疼痛,就是積聚病。另外,如果寸口的脈象呈現細、沉、滑的狀態,表示有積聚在脅肋下方,左右兩邊都脹滿,而且會牽引到背部疼痛。

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寸口的脈象呈現緊而牢的狀態,表示脅肋下方和腹中有橫向的結塊,會有疼痛和腹瀉。脈象微弱細小的,病情還能好轉;脈象浮在表面的,病情就危險了。

6. 四、積聚心腹脹滿候

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也。積聚成病,蘊結在內,則氣行不宣通,氣搏於腑臟,故心腹脹滿.心腹脹滿則煩而悶,尤短氣也。

白話文:

積是指陰氣的積聚,是五臟功能失調所產生的,它的疼痛位置不會離開原本的部位,所以會有上下範圍的界限。聚是指陽氣的鬱結,是六腑功能失調所造成的,它沒有固定的根本,上下到處遊走不定,疼痛也沒有固定的位置。積聚形成的疾病,會蘊藏積結在體內,導致氣的運行不順暢,氣與腑臟相互衝擊,因此造成心腹脹滿。心腹脹滿就會感到煩躁和鬱悶,更會出現呼吸短促的現象。

7. 五、積聚宿食候

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也。積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臟腑為寒氣所乘,脾胃虛冷,故不消化,留為宿食也。

診其脈來實,心腹積聚,飲食不消,胃中冷也。

白話文:

積,指的是屬於陰氣的病症,由五臟產生,它的疼痛位置不會離開發病的部位,所以會有一定的範圍。聚,指的是屬於陽氣的病症,由六腑產生,所以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到處都會發生,它的疼痛位置也沒有一定的規律。積聚的病症,加上食物消化不良而堆積,是因為臟腑被寒氣侵襲,導致脾胃虛弱寒冷,所以無法消化食物,使食物滯留在體內成為宿食。

診斷時,如果發現脈象強實,加上心腹部有積聚,且有飲食消化不良的情況,那就是胃部寒冷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