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 (1)

1. 一、濕䘌候

濕䘌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侵食成䘌也。多因下利不止,或時病後,客熱結腹內所為。其狀,不能飲食,忽忽喜睡,綿綿微熱,骨節沉重,齒無色,舌上盡白,細瘡如粟。若上唇生瘡,是蟲食五臟,則心煩懊;若下唇生瘡,是蟲食下部,則肛門爛開;甚者腑臟皆被食,齒下上齦悉生瘡,齒色紫黑,利血而濕,由水氣也。

白話文:

溼熱病是由脾胃虛弱引起的,水溼乘虛而入,腹內生蟲,侵蝕成溼熱。多因長期腹瀉不止,或疾病後,外來的熱邪停滯在腹內所致。其症狀表現爲:不能正常飲食,昏昏欲睡,持續的低燒,骨節沉重,牙齒沒有光澤,舌頭上全是白色,細小的瘡口像小米粒。如果上嘴脣生瘡,說明蟲子在侵食五臟,就會心煩懊惱;如果下嘴脣生瘡,說明蟲子在侵食下部,就會肛門糜爛;嚴重時,腑臟都會被蟲子侵蝕,牙齒上下齦部都會生瘡,牙齒呈紫黑色,同時伴有血便和水氣,這是由於水溼氣入侵造成的。

脾與胃合,俱象土,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水穀之精,化為血氣,以養腑臟。若脾胃和,則土氣強盛,水濕不能侵之。脾胃虛弱,則土氣衰微,或受於冷,乍傷於熱,使水穀不消化,糟粕不儐實,則成下利,翻為水濕所傷。若時病之後,腸胃虛熱,皆令三尸九蟲,因虛動作,侵食五臟,上出唇口,下至肛門。

白話文:

脾臟和胃臟共同作用,都被比喻為「土」。胃臟就像一汪水穀之海,脾臟的作用是將水谷研磨消化。水谷的精華會轉化成血氣,用來滋養各個臟腑。如果脾胃功能正常,那麼「土氣」旺盛,水濕就無法侵襲。但如果脾胃虛弱,則「土氣」衰弱,又可能受到寒邪或熱邪的侵襲,導致水谷無法消化,糟粕無法成形,從而產生腹瀉,或者轉而被水濕所傷。如果在時疫流行後,腸胃虛熱,都會讓三尸九蟲因虛弱而活動,侵蝕五臟,從上到脣口,從下到肛門。

胃虛氣逆,則變嘔噦。蟲食腑臟傷敗,利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虛微,土氣衰弱,為水濕所侵,蟲動成䘌,故名濕䘌也。

又云:有天行之濕,初得不覺,行坐不發,恆少氣力,或微利,或不利,病成則變嘔吐,即是蟲內食於臟。

白話文:

如果胃氣虛弱、氣流逆行,就會發生嘔噦。如果寄生蟲損傷內臟,就會排出黑色的血,這種情況會致命。發生的原因是脾胃虛弱,土氣不足,受到水濕的侵襲,寄生蟲活動導致腫脹,因此稱為濕腫。

又云:有急結濕,先因腹痛下利,膿血相兼出,病成翻大小便不通,頭項滿痛,小腹急滿,起坐不安,亦是內食五臟。凡如此者,雖初證未發於外,而心腹亦常煩懊,至於臨困,䘌口及肛門方復生瘡,即死也。

白話文:

此外,還有所謂的急結濕,一開始是腹痛腹瀉,有膿血排出,後來病情惡化到大小便不通,頭頸部脹痛,下腹脹滿緊繃,坐臥不寧,這也是內食五臟所致。凡是患有這種病症的,即使一開始症狀未在體表顯現,但心中腹中也常常煩悶懊惱,等到病情危重時,才會在口部或肛門長出瘡口,最終導致死亡。

2. 二、心䘌候

心䘌者,由臟虛,諸蟲在腸胃間,因虛而動,攻食心,謂之心䘌。初不覺他病,忽忽嗜睡,四肢沉重。此䘌或食心,則心煩悶懊痛,後乃侵食余處。

診其脈沉而細,手足冷,內濕䘌在心也。

白話文:

心慌氣悶,是因為臟腑虛弱,導致寄生蟲寄存在腸胃中,趁機作祟,攻擊心臟,這種情況稱為心慌。一開始不會感覺到其他疾病,但突然會很愛睡覺,四肢也會覺得沉重。這種心慌有時會侵襲到心臟,讓人感到心煩意亂、胸悶疼痛,最後才會擴散到其他部位。

3. 三、疳䘌候

人有嗜甘味多,而動腸胃間諸蟲,致令侵食腑臟,此猶是䘌也。凡食五味之物,皆入於胃,其氣隨其腑臟之味而歸之。脾與胃為表裡,俱象土,其味甘,而甘味柔潤於脾胃。脾胃潤則氣緩,氣緩則蟲動,蟲動則侵食成疳䘌也。但蟲因甘而動,故名之為疳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特別愛吃甜味食物,會刺激腸胃裡的寄生蟲活動,導致它們侵犯身體臟器,這就是「疳積」。凡是吃的食物,都會進入胃部,它們的味道會隨著身體臟器的喜好而歸附。脾和胃是表裡關係,都屬土,它們的味道都是甘甜的,而甘甜的味道滋潤脾胃。脾胃潤澤的話,氣息就會緩慢,氣息緩慢的話,寄生蟲就會活動,寄生蟲活動就會侵蝕身體而形成疳積。由於寄生蟲是因為吃了甜味食物才活動的,因此這種病症被稱為「疳」。

其初患之狀,手足煩疼,腰脊無力,夜臥煩躁,昏昏喜妄,嘿嘿眼澀,夜夢顛倒,飲食無味,面失顏色,喜睡,起即頭眩,體重,䏶脛痠疼。其上食五臟,則心內懊惱;出食咽喉及齒齦,皆生瘡,出黑血,齒色紫黑;下食腸胃,下利黑血;出食肛門,生瘡爛開。胃氣虛逆,則變嘔噦。

白話文:

疾病初期症狀:手腳疼痛難耐,腰脊無力,夜間躺臥不安,昏昏沉沉,胡言亂語,眼神晦暗,夜夢顛倒,飲食索然無味,面色蒼白,嗜睡,起身頭暈目眩,身體沉重,小腿痠痛。

此病侵犯五臟,會導致胸悶心煩。從咽喉和齒齦中嘔出的食物,會形成膿瘡,流出黑色血液,牙齒顏色發黑。侵犯腸胃,會導致拉黑色大便。從肛門排出食物,會形成潰爛的創口。胃氣虛弱上逆,會導致嘔吐、反酸。

急者數日便死;亦有緩者,止沉嘿,支節疼重,食飲減少,面無顏色,在內侵食,乃至數年,方上食口齒生瘡,下至肛門傷爛,乃死。

白話文:

急性的患者幾天就會死亡;也有緩慢的患者,只會感到昏沉、四肢疼痛沉重、飲食減少、面色蒼白,病症向內侵蝕,直到幾年後,纔在口腔和肛門長出瘡爛,最後死亡。

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膚枯燥,面失顏色。二是赤疳,內食人五臟,令人頭髮焦枯。三是蟯疳,食人脊膂,遊行五臟,體重浮腫。四是疳䘌,食人下部疼癢,腰脊攣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臟,多下黑血,數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輕,赤者次,蟯疳又次之,疳䘌又次之,黑者最重。

白話文:

還有記載:五種疳病,第一種是白疳,會讓人皮膚乾枯,臉色蒼白。第二種是赤疳,會侵蝕人的五臟,導致頭髮枯焦。第三種是蟯疳,會侵蝕人的脊椎骨,遊走於五臟之間,導致身體腫脹。第四種是疳䘌,會侵蝕人的下半身,引起疼痛和瘙癢,腰背僵直。第五種是黑疳,會侵蝕人的五臟,經常排出黑色血跡,數日內就會死亡。這五種疳病中,白疳最輕,赤疳其次,蟯疳再次之,疳䘌再次之,黑疳最嚴重。

皆從腸里上食,咽喉齒齦並生瘡,下至穀道傷爛,下利膿血,嘔逆,手足心熱,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極。

又云:面青頰赤,眼無精光,唇口燥,腹脹有塊,日日瘦損者是疳。食人五臟,至死不覺。

白話文:

所有症狀都從腸胃開始,往上蔓延到咽喉、牙齦,造成潰瘍。往下則傷及肛門,導致膿血便瀉、嘔吐,手腳心發熱,腰痛嗜睡。這種病症在秋冬季節比較容易出現,春夏季節則更加嚴重。

另外還有一種病症:患者面色青白,臉頰泛紅,眼睛無神,嘴脣乾裂,腹部脹痛且有腫塊,每天都消瘦,這就是疳積。這種病症會侵蝕人體五臟六腑,最終導致死亡,患者卻毫無察覺。

又云:五疳緩者,則變成五蒸。五蒸者,一曰骨蒸,二曰脈蒸,三曰皮蒸,四曰肉蒸,五曰血蒸。其根源初發形候雖異,至於蒸成,為病大體略同。皆令人腰疼心滿,虛乏無力,日漸羸瘦,或寒熱無常,或手足煩熱,或逆冷,或利,或澀,或汗也。五蒸別自有論,與虛勞諸病相從也。

白話文:

又有人說,五疳如果發展緩慢,就會變成五蒸。五蒸分別是:一、骨蒸,二、脈蒸,三、皮蒸,四、肉蒸,五、血蒸。它們最初發病的症狀雖然不同,但最終發展成五蒸之後,整體病症都差不多。都會導致腰疼、心滿、虛弱無力、逐漸消瘦,或寒熱交替,或手腳發熱,或身體發冷,或腹瀉,或便秘,或出汗。五蒸各有不同的論述,也常與虛勞等疾病同時出現。

4. 一、九蟲候

九蟲者,一曰伏蟲,長四分;二曰蛔蟲,長一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肉蟲,狀如爛杏;五曰肺蟲,狀如蠶;六曰胃蟲,狀如蝦蟆;七曰弱蟲,狀如瓜瓣;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九曰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

白話文:

九種蟲子:

  1. 伏蟲:長約四公分。
  2. 蛔蟲:長約一尺。
  3. 白蟲:長約一寸。
  4. 肉蟲:形狀像爛杏仁。
  5. 肺蟲:形狀像蠶。
  6. 胃蟲:形狀像青蛙。
  7. 弱蟲:形狀像瓜瓣。
  8. 赤蟲:形狀像生肉。
  9. 蟯蟲:非常細小,形狀像菜蟲。

伏蟲,群蟲之主也。蛔蟲,貫心則殺人。白蟲相生,子孫轉多,其母轉大,長至四五尺,亦能殺人。肉蟲,令人煩滿。肺蟲,令人咳嗽。胃蟲,令人嘔吐,胃逆喜噦。弱蟲,又名膈蟲,令人多唾。赤蟲,令人腸鳴。蟯蟲,居胴腸,多則為痔,極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瘻、瘑、疥、齲蟲,無所不為。

白話文:

伏蟲:所有寄生蟲的總稱。

蛔蟲:如果穿透心臟,會致命。

白蟲:母蟲會生出子蟲,子孫越來越多,母蟲會逐漸長大,長到四五尺,也能致命。

肉蟲:會讓人煩躁、脹滿。

肺蟲:會讓人咳嗽。

胃蟲:會讓人嘔吐、胃液倒流、打嗝。

弱蟲(又稱膈蟲):會讓人多唾液。

赤蟲:會讓人腸鳴。

蟯蟲:寄生在腸道,數量多會變成痔瘡,極度嚴重時會演變成癩疾。它們還會趁人有傷口時寄生,引發各種癰瘡、癬、瘑、疥、蛀牙等疾病。

人亦不必盡有,有亦不必盡多,或偏有,或偏無者。此諸蟲依腸胃之間,若腑臟氣實,則不為害,若虛則能侵蝕,隨其蟲之動而能變成諸患也。

白話文:

人不必全部都有,有也不必太多,有些人偏有,有些人偏無。這些寄生蟲依附在腸胃之間,如果臟腑氣血充足,它們就不會危害人體,如果虛弱了,它們就會侵蝕人體,隨著寄生蟲的活動而引起各種疾病。

5. 二、三蟲候

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也。為三蟲,猶是九蟲之數也。長蟲,蛔蟲也,長一尺,動則吐清水,出則心痛,貫心則死。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腸鳴。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多則為痔,極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瘻、瘑、疥、齲蟲,無所不為。

白話文:

所謂「三蟲」,指的是蛔蟲、赤白蟲和蟯蟲。說它們是「三蟲」,是因為這屬於「九蟲」的範疇。

  • 蛔蟲:又稱「長蟲」,身長可達一尺。活動時會吐出清水,如果吐出心臟就會導致死亡。
  • 赤白蟲:形狀像生肉,活動時會導致腸鳴。
  • 蟯蟲:非常小,形狀像菜蟲,寄生在腸道中。數量多時會導致痔瘡,極端情況下會導致麻風病。這些蟲子還會通過傷口進入人體,引起各種疾病,如癰、疽、癬、瘻、瘑、疥瘡,甚至蛀牙。

此既是九蟲內之三者,而今別立名,當以其三種偏發動成病,故謂之三蟲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這三種病蟲是九種內部寄生蟲中的一部分,現在單獨命名為三蟲,是因為它們三種分別引發疾病,因此稱為三蟲。治療三蟲的湯劑、熱敷、針灸和石藥,另有具體的方子。關於滋補和疏通的內容,現附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著頭相叉,長引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從外抱膝中,疾低頭,入兩膝間,兩手交叉頭上,十二通,愈三尸也。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說:用雙手抱住頭部,互叉相扣,深深吸氣,然後吐氣。坐在地上,放鬆伸展雙腿,雙手從外側抱住膝蓋,迅速低下頭,讓頭進入雙膝之間,雙手交叉放在頭上,做十二次。這樣可以治療三屍神。

又云:叩齒二七過,輒嚥氣二七過,如此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蟲伏屍皆去,面體光澤也。

白話文:

另外還說:叩擊牙齒 27 次,就咽氣 27 次,這樣重複 300 次後停止。堅持 20 天,體內的邪氣就能完全清除;堅持 60 天,小疾病就能痊癒;堅持 100 天,大疾病就能根除,體內的寄生蟲都會被殺死,面部和身體都會變得光澤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