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4)

1. 五十八、傷寒病後虛羸候

其人血氣先虛,復為虛邪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陰陽竭絕,熱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穀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病焉。

白話文:

這個人原本就氣血虛弱,又被虛弱的邪氣侵襲,經過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後,身體的經絡受到損傷,陰陽之氣也衰竭殆盡。雖然熱邪已經散去,但身體的元氣仍然不足,五臟功能還很虛弱,消化吸收的功能也還沒恢復,沒有足夠的津液來滋養身體,所以才會導致身體虛弱消瘦而生病。

2. 五十九、傷寒病後不能食候

此由陽明太陰受病,被下之後,其熱已除,而脾胃為之虛冷,穀氣未復,故不能食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陽明經和太陰經生病,經過瀉藥治療後,熱邪已經清除,但脾胃因此變得虛弱寒冷,消化功能尚未恢復,所以才會吃不下東西。

3. 六十、傷寒病後虛汗候

夫諸陽在表,陽氣虛則自汗。心主於汗,心臟偏虛,故其液妄出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所有陽氣都是在體表的,如果陽氣虛弱,就會自己流汗。心臟主管汗液,如果心臟偏於虛弱,汗液就會不正常地流出來。

4. 六十一、傷寒內有瘀血候

夫人先瘀結在內,因傷寒病,若熱搏於久瘀,則發熱如狂;若有寒,則小腹滿,小便反利,此為血瘀。宜下之。其脈沉結者,血證諦也。

白話文:

這個人原本體內就有瘀血積聚,後來又得了傷寒,如果熱邪和體內積久的瘀血互相搏擊,就會發高燒到神智不清;如果體內有寒氣,就會感到小腹脹滿,小便反而增多,這都是因為體內有瘀血的緣故。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脈象呈現沉而結的狀態,那就可以確定是血瘀的病症。

5. 六十二、傷寒毒攻眼候

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乘虛上衝於目,故目赤痛;重者生瘡翳、白膜、瘜肉。

白話文:

肝臟的精氣通往眼睛。如果肝氣虛弱,熱邪就會趁虛往上衝到眼睛,所以眼睛會紅腫疼痛;嚴重的會長出瘡、翳障、白膜、息肉。

6. 六十三、傷寒毒攻手足候

此由熱毒氣從內而出,循經絡攻於手足也。人五臟六腑井滎俞,皆出於手足指,故毒從臟腑而出。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熱毒之氣從內部發散出來,沿著經絡運行,侵襲到手腳的緣故。人的五臟六腑都有與手腳指頭相連的穴位,像是井、滎、俞等,所以毒氣才會從臟腑發散出來,跑到手腳。

7. 六十四、傷寒毒流腫候

人陰陽俱虛,濕毒氣與風熱相搏,則榮衛澀,榮衛澀則血氣不散,血氣不散則邪熱致壅,隨其經絡所生而流腫也。

白話文:

人體陰陽都虛弱,濕毒之氣與風熱互相搏擊,就會導致體內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不順暢。營衛運行不順暢,那麼氣血就無法正常散佈。氣血無法正常散佈,邪熱就會壅塞。邪熱會隨著經絡的走向而發生腫脹。

8. 六十五、傷寒病後腳氣候

此謂風毒濕氣,滯於腎經。腎主腰腳,今腎既濕,故腳弱而腫。其人小腸有餘熱,即小便不利,則氣上,腳弱而氣上,故為腳氣也。

白話文:

這指的是風邪、毒邪和濕氣滯留在腎經所造成的狀況。腎臟主管腰部和腿腳,現在腎臟受到濕氣侵擾,所以腿腳會感到軟弱無力且腫脹。這個人小腸內還有殘餘的熱氣,會導致小便不順暢,氣就往上衝。腿腳軟弱無力加上氣往上衝,這就是所謂的腳氣。

9. 六十六、傷寒病後霍亂候

霍亂吐下,利止後,更發熱。傷寒其脈微澀,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當利,本素嘔下利者,不治。若其人似欲大便,但反失氣而仍不利,是為更屬陽明,便必強,二十二日愈。所以然者,經竟故也。下利後便當強,強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

若不愈者,不屬陽明也。惡寒脈浮而後利,利止必亡血。

白話文:

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在腹瀉停止後,如果又開始發燒,而且脈象變得微弱而澀滯,這原本是霍亂的表現,現在看起來又像傷寒。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四五天,病邪從陰經蔓延,轉為陰證就應該腹瀉。如果患者本來就容易嘔吐、腹瀉,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癒。

如果患者好像想排便,卻只是放屁而沒有排便,並且腹瀉依然持續,這表示病邪又回到陽明經,這時一定會出現便秘。如果二十二天左右能夠康復,這是因為經脈的運行已經結束。腹瀉停止後應該出現便秘,便秘後如果能開始進食,就能痊癒。如果腹瀉停止後反而沒有食慾,到了下次經脈運行時稍稍能吃一點,再過一個經脈運行的時間就能正常進食,再過一天就會痊癒。

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就不是陽明經的問題了。如果發冷、脈象浮,然後才開始腹瀉,腹瀉停止時必定會因為失血而虛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