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一、心痛候

心痛者,風冷邪氣乘於心也。其痛發,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

心為諸臟主而藏神,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為真心痛,朝發夕死,夕發朝死。

心有支別之絡脈,其為風冷所乘,不傷於正經者,亦令心痛,則乍間乍甚,故成疹不死。

白話文:

心痛的人,是風寒邪氣侵入心臟所致。這種疼痛發作起來,有會致死的人,也有不會致死的人,還有些人會久病成疾,形成疹子。

心臟是人體諸臟腑之主,主宰著人的精神意識,其正經不容受到損傷。如果正經受傷而導致疼痛,這就是真正的真心痛,往往會在早晨發作,晚上就死亡,或是在晚上發作,早晨就死亡。

心臟有分佈到各個部位的絡脈,如果這些絡脈被風寒邪氣侵入,而沒有傷及正經,也會引起心痛,這種疼痛會時輕時重,因此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疹子,不會致命。

又,心為火,與諸陽會合,而手少陰心之經也。若諸陽氣虛,少陰之經氣逆,謂之陽虛陰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白話文:

此外,心屬火,與其他陽氣相通,而手少陰經是心的經絡。如果其他陽氣虛弱,手少陰經的氣逆行,這種情況稱為「陽虛陰厥」,也會引起心痛,這種疼痛會延伸到喉嚨。

又,諸臟虛受病,氣乘於心者,亦令心痛,則心下急痛,謂之脾心痛也。

足太陰為脾之經,與胃合。足陽明為胃之經,氣虛逆乘心而痛。其狀腹脹,歸於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

白話文:

另外,如果各種臟器虛弱而生病,氣逆上衝到心臟,也會導致心痛,這種情況下,胸口會感到急劇疼痛,稱為脾心痛。

足太陰脾經與胃經相連,足陽明胃經則與胃相連。當氣虛逆流上衝到心臟而導致心痛時,患者會有腹部脹滿的感覺,並且疼痛會集中在心臟部位,非常劇烈,稱為胃心痛。

腎之經,足少陰是也,與膀胱合;膀胱之經,足太陽是也。此二經俱虛而逆,逆氣乘心而痛者,其狀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為腎心痛也。

白話文:

腎經:就是足少陰經,與膀胱經相連。膀胱經:就是足太陽經。這兩條經絡如果都虛寒、氣血逆行,逆氣上衝到心臟而疼痛。症狀是下半身沉重感、身體不能自主收縮、腹瀉、寒中,是腎心痛。

診其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脈沉緊,苦心下有寒,時痛。關上脈緊,心下苦痛。左手寸口脈沉,則為陰絕;陰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毒痛。

白話文:

檢查患者的心脈,脈象微弱發急,是因為心臟疼痛蔓延到背部,導致無法進食。寸口脈沉緊,表示心下有寒氣,會時不時引起疼痛。關上脈緊,表示心下疼痛劇烈。左手的寸口脈沉,表示陰氣已絕;陰氣一絕,心脈就消失,會導致心下劇烈疼痛中毒。

2. 二、久心痛候

心為諸臟主,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者,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別絡脈,為風邪冷熱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發作有時,經久不瘥也。

白話文:

心臟是所有臟腑的君主,它的正氣經絡不可受到傷害。如果傷害到心臟而導致疼痛,那麼早上發作就會晚上死亡,晚上發作就會早上死亡,沒有時間治療。那些長期心痛的人,是因為心臟的支脈經絡,被風邪、寒熱的邪氣侵襲而導致疼痛。所以形成疾病後不會死亡,發作時有固定的時間,且會持續很長時間不會痊癒。

3. 三、心懸急懊痛候

心與小腸,合為表裡,俱象於火,而火為陽氣也。心為諸臟主,故正經不受邪。若為邪所傷而痛,即死。若支別絡脈為風邪所乘而痛,則經久成疹。其痛懸急懊者,是邪迫於陽,氣不得宣暢,壅瘀生熱,故心如懸而急,煩懊痛也。

白話文:

心和小腸互為表裡,都屬於火性,而火就是陽氣。心臟主導所有臟腑,所以正經脈絡不會受到外邪入侵。如果因外邪侵襲而導致心痛,就會危及生命。如果心臟分支的絡脈因風邪侵襲而疼痛,那麼疼痛就會持續很長時間,形成疹子。如果疼痛急促難忍,是外邪迫在陽經,導致氣血不通暢,瘀滯生熱,所以會出現心痛如懸、煩躁難忍的症狀。

4. 四、心痛多唾候

心痛而多唾者,停飲乘心之絡故也。停飲者,水液之所為也。心氣通於舌,心與小腸合,俱象火;小腸,心之腑也,其水氣下行於小腸,為溲便,則心絡無有停飲也。膀胱與腎俱象水,膀胱為腎之腑,主藏津液;腎之液上為唾,腎氣下通於陰,若腑臟和平,則水液下流宣利;若冷熱相乘,致腑臟不調,津液水飲停積,上迫於心,令心氣不宣暢,故痛而多唾也。

白話文:

心痛又多流口水,是因為水飲積聚在通往心臟的經脈中所致。水飲是指水液積聚。心氣與舌頭相通,心臟與小腸相合,都屬於火性;小腸是心臟的腑,它將水氣向下輸送至小腸,形成尿液和大便,這樣心臟的經脈就不會積聚水飲。膀胱與腎臟都屬於水性,膀胱是腎臟的腑,主要功能是儲藏體液;腎臟的體液上升為唾液,腎氣向下通往陰部。如果腑臟功能平和,水液就會順利向下流動;如果寒熱交加,導致腑臟失調,水液就會積聚,向上壓迫心臟,導致心氣不暢,因此出現心痛和多流口水。

5. 五、心痛不能飲食候

心痛而不能飲食者,積冷在內,客於脾而乘心絡故也。心,陽氣也;冷,陰氣也。冷乘於心,陰陽相乘,冷熱相擊,故令痛也。脾主消水穀,冷氣客之,則脾氣冷弱,不勝於水谷也。心為火,脾為土,是母子也,俱為邪所乘,故痛,復不能飲食也。

白話文:

心痛到無法進食的原因是:體內的寒氣積聚,侵犯了脾臟,進而影響到連接心臟的經絡。心屬陽氣,寒氣屬陰氣。陰氣侵犯心臟,陰陽相衝,冷熱交替作用,所以引起疼痛。脾臟負責消化食物,寒氣侵犯脾臟,會導致脾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心屬火,脾屬土,他們是母子關係,都受到了邪氣的侵犯,所以引起疼痛,並且無法進食。

6. 一、腹痛候

腹痛者,由腑臟虛,寒冷之氣,客於腸胃、募原之間,結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爭相擊,故痛。其有陰氣搏於陰經者,則腹痛而腸鳴,謂之寒中。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者也。

白話文:

腹痛的產生,是因為臟腑虛弱,寒氣侵入腸胃和募原之間,凝結不散,正氣與邪氣相互抗爭搏擊,所以產生疼痛。其中,陰氣搏擊於陰經,就會腹痛伴隨腸鳴,稱為寒中。這是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所致。

診其寸口脈沉而緊,則腹痛。尺脈緊,臍下痛。脈沉遲,腹痛。脈來觸觸者,少腹痛。脈陰弦,則腹痛。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脈當沉。若細而反浮大,故當愈矣。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檢查寸口脈,脈沉且緊,則腹痛。尺脈緊,則臍下痛。脈沉遲,腹痛。脈搏跳動頻繁者,少腹痛。脈搏細而硬者,則腹痛。凡是腹部劇烈疼痛,此處必定有病,其脈象應該沉細。但如果脈象原本細弱,卻突然變成浮大,那麼病情可能好轉。如果病人沒有立即痊癒,必然會死亡,因為病情與脈象相矛盾。關於針灸等治療方法,另有正方,補養通暢的療法,現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臂中所痛者,正偃臥,口鼻閉氣,腹痛,以意推之,想氣往至痛上,俱熱即愈。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記載:治療大腿、小腿、手臂疼痛的方法:將疼痛的一側彎曲,平躺仰臥,閉口閉氣,吸氣憋氣,用意念將氣推向疼痛部位,想像氣息流到疼痛部位,直到感覺發熱,就會痊癒。

又云:正偃臥,以口徐徐納氣,以鼻出之。除裡急。飽食後嚥氣數十,令溫中;若氣寒者,使人乾嘔腹痛。口納氣七十所,大振腹;嚥氣數十,兩手相摩,令熱,以摩腹,令氣下。

又云:偃臥,仰兩足、兩手,鼻納氣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白話文:

也有人說,平躺著,慢慢用嘴巴吸氣,再用鼻子呼氣,可以緩解裡急。吃飽後,嚥氣幾十次,可以溫暖中焦;如果體寒的人這樣做,會導致乾嘔腹痛。用嘴巴吸氣七十次,可以大力振動腹部;嚥氣幾十次,雙手互相摩擦,使其發熱,然後用熱手按摩腹部,可以使氣下行。

還有人說,平躺著,仰起雙腳和雙手,用鼻子吸氣七次,可以緩解腹中弦切般的疼痛。

7. 二、久腹痛候

久腹痛者,臟腑虛而有寒,客於腹內,連滯不歇,發作有時。發則腸鳴而腹絞痛,謂之寒中,是冷搏於陰經,令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寒中久痛不瘥,冷入於大腸,則變下痢。所以然者,腸鳴氣虛故也,腸虛則泄,故變下痢也。

白話文:

長期肚子痛的人,是因為內臟虛弱且受寒,寒氣滯留在腹中,腹中氣機不通而疼痛不止,疼痛會不定期發作。發作時會有腸鳴和腹絞痛的症狀,這稱為「寒中」,是寒邪入侵陰經,導致陽氣不足,陰氣旺盛所造成的。寒中疼痛久了不治癒,寒氣會進入大腸,就會變成拉肚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腸鳴表示氣虛,氣虛就會拉肚子,因此會變成拉肚子。

8. 三、腹脹候

腹脹者,由陽氣外虛,陰氣內積故也。陽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陰氣也。冷積於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擁,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

白話文:

腹脹的原因是陽氣虛弱在外,陰氣積聚在內。陽氣虛弱,容易受風寒邪氣侵襲;風寒就是陰氣。陰寒之氣積聚在五臟六腑之間無法散去,與脾氣糾結在一起,虛弱就會導致腹脹,所以腹部會脹滿,呼吸也會微喘。

診其脈,右手寸口氣口以前,手陽明經也,脈浮為陽,按之牢強,謂之為實。陽實者,病腹滿,氣喘嗽。右手關上脈,足太陰經也,陰實者,病腹脹滿,煩擾不得臥也;關脈實,即腹滿響;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內,腹脹急,心內澹澹,食欲嘔逆;關脈浮,腹滿不欲食,脈浮為是虛滿。

白話文:

檢查脈搏,右手的寸口氣口之前為手陽明經所屬,脈象浮起為陽,按壓時牢固有力,稱為「實」。陽氣實盛者,症狀為腹部脹滿,氣喘咳嗽。右手關上脈為足太陰經所屬,陰氣實盛者,症狀為腹部脹滿,煩躁不安,無法入睡;關脈實,即腹部脹滿,有響聲;關上脈浮起且寬大,風氣停留在胃中,腹部急脹,心中不寧,欲嘔吐;關脈浮起,腹部脹滿但不想進食,脈浮表示為虛脹。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少陰經。沉者為陰,陰實者,病苦小腹滿。左手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腹脹善鳴。左手關後尺中脈浮為陽,陽實者,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腰痛。脈來外澀者,為奔腹脹滿也,病苦腹滿而喘。

脈反滑利而沉,皆為逆,死不治。腹脹脈浮者生,虛小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左手小指邊緣,關脈後方,神門穴之後的脈絡,屬於足少陰腎經。脈搏深沉為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則會導致小腹脹滿。左手小指邊緣,關脈後方的脈搏深沉者,表示腎氣過盛,會導致腹脹、腹中鳴叫。左手關脈後方,小指邊緣的脈絡浮動為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則會導致膀胱實熱,表現為小腹脹滿,牽引腰痛。脈搏浮動而脈象外觀粗糙者,表示腹中氣機亂竄,導致腹脹滿,表現為腹脹氣喘。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坐,住心,卷兩手,發心向下,左右手搖臂,遞互欹身,盡膊勢,卷頭築肚,兩手衝脈至臍下,來去三七。漸去腹脹肚急悶,食不消化。

又云:腹中苦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止。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蹲坐在地上,集中注意力,雙手捲曲,下壓,左右手輪流搖動,身體隨之左右傾斜,盡量伸展手臂,把頭縮進肚子中,雙手推按肚臍以下的衝脈,如此往復三十七次。漸漸減輕腹脹、腹痛、胸悶和消化不良等症狀。

又云: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納氣數十。除腹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白話文:

此外還說:如果腹部脹滿,食量過度,端坐著伸腰,用嘴巴吸氣幾十次,然後將氣一口氣吐出,這樣就可以緩解不適;如果感到不適,也可以這樣做。如果感到寒氣,腹部不適,也可以這樣做。

又云:兩手向身側一向,偏相極勢;發頂足,氣散下,欲似爛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來三七;始正身,前後轉動膊腰七。去腹肚脹,膀胱、腰脊臂冷,血脈急強,悸也。

又云:苦腹內滿,飲食善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

白話文:

另一說法:兩隻手向身體兩側伸展開來,兩隻手呈現完全相反的姿勢;頭頂腳底,氣息散落下來,就像腐爛的物體散開一樣。手掌和手指伸直展開,左右手都這樣,伸展和收回的次數為七次;一開始站直身體,然後前後轉動肩膀和腰部七次。這樣可以消除腹脹,改善膀胱、腰背和手臂的寒冷,讓急促而強勁的血脈平緩下來,緩解心悸。

又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臍上下並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始得左回右轉三七。和氣如用,要用身內一百一十三法,迴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臟腑均調,和氣在用。頭動轉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向下,分明知去知來。

白話文:

作者也說:脾臟主屬土,土性溫暖如人體皮肉,所以要先讓身體溫暖起來,才能驅除風寒邪氣。如果腹中有脹氣,必須先暖腳、按摩肚臍上下和氣海穴,按揉次數不限,越多越好。接著再按左邊往右邊轉動摩擦腹部三百六十下。這樣才能使氣血運行通暢、身體各部位協調,而且知道氣在哪個部位運行。頭部搖動,手氣往上,心氣往下,明確知道氣血運行的情況。

莫問平手、欹腰,轉身,摩氣,屈蹙迥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湧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白話文:

不要管手是否伸平、腰是否側傾,轉動身體、按摩穴位、彎曲收縮,靈活而有韻律地運動,最後讓心氣遍佈全身,傳達到腳底湧泉穴,每個動作都要到位,不能浪費氣力。正確使用這些方法會有益處,不懂得使用的人,會覺得像氣息混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