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七 (6)
卷之七 (6)
1. 三十、傷寒悸候
悸者,動也,謂心下悸動也。此由傷寒病發汗以後,因又下之,內有虛熱則渴,渴則飲水,水氣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陽病,小便不利者,為多飲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夫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身體重,心悸,不可發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微,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也。
白話文:
心悸,就是指心臟跳動不安。這是因為傷寒病發汗之後,又用瀉下的藥物,導致體內有虛熱,所以會口渴。口渴就會喝水,水氣侵犯到心臟,一定會發冷顫抖而且心下悸動。太陽病,小便不順暢的人,是因為喝太多水,心下一定會心悸。小便量少的人,一定會感到腹內緊迫難受。如果脈象浮而數,照理說應該要發汗就會好,但如果反而用瀉下藥,會導致身體沉重,心悸,這時就不能再發汗了,應該等待身體自行出汗就能痊癒。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尺脈微弱,代表體內虛弱,必須等到表裡都充實,津液自然調和,就會自行出汗而痊癒。
2. 三十一、傷寒痙候
痙之為病,身熱足寒,項頸強,惡寒,時頭熱,面目熱,搖頭,卒口噤,背直身體反張是也。此由肺移熱於腎,傳而為痙。痙有剛柔,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為剛痙;發熱汗出而惡寒,為柔痙。診其脈沉細,此為痙也。
白話文:
痙病這種疾病,會出現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脖子僵硬,怕冷,有時頭部發熱,臉和眼睛也發熱,會搖頭,突然間嘴巴緊閉,背部挺直身體向後彎曲。這是因為肺部的熱傳到了腎臟,進而變成了痙病。痙病有剛痙和柔痙之分,太陽病,發燒但不出汗,反而怕冷,這是剛痙;發燒且出汗,又怕冷,這是柔痙。診斷時如果發現脈搏沉細,這就是痙病。
3. 三十二、傷寒心痞候
太陽少陽並病,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痞者,心下滿也。病發於陰者,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按之自耎,但氣痞耳,不可復下也。若熱毒氣乘心,心下痞滿,面赤目黃,狂言恍惚者,此為有實,宜速吐下之。
白話文:
太陽與少陽同時發病,脈象呈現浮而緊,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緊的脈象反而深入體內,就會形成心下痞滿的症狀。所謂的痞,指的是心下部位感覺脹滿。如果是發病在陰經的疾病,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如果用瀉下方法,就會導致心下痞滿,用手按壓感覺柔軟,這只是氣機阻滯造成的痞滿,不可以再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熱毒之氣侵犯心臟,導致心下痞滿,臉色發紅,眼睛發黃,出現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有實邪,應該立即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
4. 三十三、傷寒結胸候
結胸者,謂熱毒結聚於心胸也。此由病發於陽,而早下之,熱氣乘虛而痞結不散也。按之痛,其脈寸口浮,關上反自沉是也。脈大,不可下,下之即死。脈浮而大,下之為逆。若陽脈浮,關上小細沉緊,而飲食如故,時小便利者,名為臟結。臟結病,舌上白胎滑,為難治。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不胎者,不可攻之。
白話文:
所謂結胸,是指熱毒鬱積在心胸部位。這是因為病起於陽證,卻過早使用瀉下藥,導致熱氣趁虛而凝結不散。按壓胸部會感到疼痛,脈象表現為寸口脈浮,關部卻反而沉。脈象大而有力,不可使用瀉下藥,用了就會死亡。脈象浮大,使用瀉下藥是錯誤的。如果陽脈浮,關部脈象細小、沉緊,但飲食正常,且時常小便順暢,這稱為臟結。臟結的病,舌苔呈現白色且滑膩,難以治癒。如果沒有忽冷忽熱的症狀,病人反而安靜,舌苔沒有出現異常,則不可使用攻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