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五 (2)
卷之十五 (2)
1. 四、肺病候
肺象金,旺於秋。其脈如毛而浮,其候鼻,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養皮毛,其藏氣,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陰其經。與大腸合,大腸為腑主表,肺為臟主裡。
肺氣盛,為氣有餘,則病喘咳上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踹、脛、足皆痛,是為肺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是為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於日: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於時:下晡慧,夜半靜,日中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禁寒飲食、寒衣。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秋,肺金王,其脈浮澀而短,是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扶母,病不治自愈;反得緩大而長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為微邪,雖病當愈。肺脈來泛泛而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
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病肺脈來,上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欲咳,其脈微遲,為可治。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秋胃微毛曰平,胃氣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無胃氣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其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多語則氣爭,肺脹口燥。
又云: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
《養生方·導引法》云:肺臟病者,體胸背痛滿,四肢煩悶,用噓氣出。
又云:以兩手據地覆之,口納氣,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
白話文:
肺的特性屬金,在秋季最旺盛。它的脈象像細毛一樣輕微且浮於表面,對應的器官是鼻子,發出的聲音是哭聲,氣味是腥味,味道是辛辣味,分泌的液體是鼻涕,滋養皮膚和毛髮,儲藏氣,對應的顏色是白色,對應的精神是魄;手太陰肺經是其經脈。肺與大腸相連,大腸是腑,主外在;肺是臟,主內在。
肺氣旺盛,屬於氣有餘,就會出現氣喘、咳嗽、呼吸困難、肩背疼痛、出汗,以及臀部、陰部、大腿、膝蓋、小腿、腳等部位的疼痛,這是肺氣過實的表現,應該用瀉的方法來治療;肺氣不足,就會出現呼吸短促、難以順暢呼吸、耳聾、咽喉乾燥,這是肺氣虛弱的表現,應該用補的方法來治療。
從四季來看,肺的疾病在冬季容易好轉;如果冬季沒有好轉,在夏季會加重;如果夏季沒有死亡,會持續到長夏(夏末秋初);病症容易在秋季發作。從一天的時間來看,病情容易在壬癸日(五行屬水)好轉;如果壬癸日沒有好轉,在丙丁日(五行屬火)會加重;如果丙丁日沒有死亡,會持續到戊己日(五行屬土);病症容易在庚辛日(五行屬金)發作。從時辰來看,在傍晚時會感到煩躁,在半夜時會感到安靜,在中午時會感到加重。肺喜歡收斂,應該多吃酸味的食物來幫助收斂,用酸味來補益,用辛辣味來發散。要避免寒冷的食物、飲品和穿著。
診斷肺部的脈象,應在右手關前的寸口部位。正常的肺脈搏動,應當輕柔和緩,像榆樹莢葉飄落一樣,這代表肺氣平和。秋季以胃氣作為根本,秋季是肺金旺盛的季節,正常的脈象應是浮澀而短,這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而出現浮大而洪的現象,這是心火過旺侵犯肺金,屬於大逆之症,多半無法治癒;如果脈象反而出現沉濡而滑的現象,這是腎水滋養肺金,屬於子生母,病症會不治自癒;如果脈象反而出現緩大而長、脈動阿阿的現象,這是脾土滋養肺金,屬於母歸子,即使生病也會痊癒;如果脈象反而出現弦而長的現象,這是肝木侵犯肺金,屬於輕微的邪氣,即使生病也會痊癒。肺脈搏動應輕輕泛動,像微風吹拂鳥背上的羽毛一樣。
脈搏跳動兩次表示平穩,跳動三次表示脫離常軌,跳動四次表示精氣耗損,跳動五次表示死亡,跳動六次表示生命將盡。肺部有疾病時,脈象會像雞羽一樣上下顫動,這就是肺病的脈象。肺病的表現是臉色蒼白,身體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時常想咳嗽,脈象微弱而遲緩,這是可以治癒的。瀕臨死亡的肺病脈象會像物體漂浮、像風吹毛髮一樣,這表示肺氣衰竭將亡。秋季時,正常的胃氣脈象應像細毛一樣輕微,胃氣微弱而毛髮脈象過多則是肺病的表現,如果只有毛髮脈象而沒有胃氣,則表示死亡。毛髮脈象帶有弦脈則表示是春季的疾病,弦脈很明顯則表示是現在的疾病。
真正的肺脈搏動應該大而虛弱,像羽毛接觸皮膚一樣,其氣色紅白色而不潤澤,如果毛髮脈象斷裂則表示死亡。關於用湯藥、熨燙、針刺、砭石等方法治療肺病,另有詳細的配方,以及關於如何補養和疏導的方法,都附在後面。
《養生方》提到:說話太多會導致氣機爭奪,造成肺部脹滿、口乾舌燥。
又提到:秋季三個月是容平的時節。天氣變得急促,地氣變得明朗。應該早睡早起,和雞一同作息。使心情安定寧靜,來緩解秋天的蕭瑟之氣。收斂神氣,使秋天的氣息平和。不要讓心志向外散亂,使肺氣清肅。這是適應秋天氣候的方法,也是保養收斂的方法。如果違背這些原則就會損傷肺氣,冬天容易發生腹瀉。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肺臟有疾病的人,身體、胸背部會感到疼痛脹滿,四肢會感到煩躁鬱悶,應該用噓氣的方法來排出體內濁氣。
又提到:將雙手按在地上覆蓋,用口吸氣,用鼻呼氣,可以去除胸中、肺中的疾病。
2. 五、腎病候
腎象水,旺於冬。其脈如石而沉,其候耳,其聲呻,其臭腐,其味鹹,其液唾,其養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陰其經也。與膀胱合,膀胱為腑主表,腎為臟主裡。
腎氣盛,為志有餘,則病腹脹,飧泄,體腫,喘咳,汗出,憎風,面目黑,小便黃,是為腎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腎氣不足,則厥,腰背冷,胸內痛,耳鳴苦聾,是為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待於秋;起於冬。於日:愈於甲乙;甲乙不愈,加於戊己;戊己不死,待於庚辛;起於壬癸。於時: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咸以瀉之,苦以補之。無犯塵垢,無衣炙衣。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名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弦細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腎,火之陵水,為微邪,雖病,治之不死也。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腎風水,其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善驚,驚以心萎者死。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真腎脈至,搏而絕,如彈石辟辟然。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
諸真藏脈見者,皆死不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也,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萎厥。
《養生方·導引法》云:腎臟病者,咽喉窒塞,腹滿耳聾,用呬氣出。
又云:兩足交坐,兩手捉兩足解谿,換之,極勢,頭仰,來去七。去腎氣壅塞。
白話文:
腎屬水,在冬季最旺盛。它的脈象摸起來像石頭一樣沉重,它的徵候表現在耳朵,聲音是呻吟,氣味是腐敗的,味道是鹹的,分泌的液體是唾液,它滋養骨骼,顏色是黑的,主管意志。足少陰經是它的所屬經脈。它與膀胱相合,膀胱是腑,主外,腎是臟,主內。
腎氣旺盛,表現為意志過度,就會生病,出現腹脹、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身體浮腫、氣喘咳嗽、出汗、怕風、面色發黑、小便發黃等症狀,這是腎氣過於強盛的表現,應該用瀉的方法治療。腎氣不足,則會出現手腳冰冷、腰背發冷、胸部內疼痛、耳鳴耳聾等症狀,這是腎氣虛弱的表現,應該用補的方法治療。
從四季來看:腎病,在春季容易好轉;如果在春季沒有好轉,到了長夏會加重;如果長夏還沒死,就要等到秋季;而腎病發作通常在冬季。從時間來看:在甲乙日容易好轉;如果甲乙日沒有好轉,在戊己日會加重;如果戊己日還沒有死,就要等到庚辛日;而腎病發作通常在壬癸日。從一天來看:在半夜容易發作,白天隨著四季變化而加重,傍晚時會安靜。腎喜歡堅實,要趕快吃苦味的食物來使其堅實,用鹹味來瀉除多餘,用苦味來補益不足。不要沾染塵垢,不要穿烤過的衣服。
腎的位置,在左手關脈後的尺中部位。正常的腎脈來時,緩和而連貫像鉤子,按下去感覺堅實,這就是腎脈平穩。冬季以胃氣為根本。冬季,腎水旺盛,它的脈象沉濡而滑,這就是正常的脈象。如果反而出現浮大而緩的脈象,這是脾土克制腎水,屬於大逆之象,十有八九會死亡無法醫治;如果反而出現浮澀而短的脈象,這是肺金生腎水,屬於虛邪,雖然生病容易治療;如果反而出現弦細而長的脈象,這是肝木幫助腎水,屬於實邪,雖然生病也會自己好轉;如果反而出現浮大而洪的脈象,這是心火欺負腎水,屬於輕微的邪氣,雖然生病,但治療後不會死亡。腎病時的脈象,像拉扯葛藤一樣,按下去更堅硬,這就是腎病。
腎風水病,它的脈象大而緊,身體沒有疼痛,形體不消瘦,不能吃飯,容易驚嚇,驚嚇後心神衰弱的人會死亡。腎將死時的脈象,像彈撥繩索一樣,像彈石一樣跳動,這就是腎死。冬季胃脈微弱而堅硬是正常的,胃脈少而堅硬脈多是腎病,只有堅硬的脈而沒有胃氣的脈就是死亡,堅硬的脈像鉤子一樣就是夏季會發病,鉤子更明顯就是現在發病。人體的精氣藏在腎中,腎藏著骨髓的精氣。真正的腎脈來時,搏動而斷絕,像彈石一樣跳動。它的顏色黃黑而沒有光澤,毛髮斷裂就表示將要死亡。
凡是出現真藏脈象的,都表示即將死亡無法醫治。關於湯藥、針灸、砭石等治療方法,另有正確的方子,關於補養和疏導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說:冬季三個月,是閉藏的時節。水面結冰,土地開裂,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陽出來。使自己的意志像潛伏一樣,好像有私心一樣,好像已經有所獲得一樣。要避開寒冷,趨向溫暖,不要讓皮膚毛孔張開,使氣耗散。這是冬季的氣候特點,也是養藏的方法。違背它就會傷害腎,春天就會發生萎厥。
《養生方·導引法》說:腎臟有病的人,會出現咽喉堵塞、腹部脹滿、耳朵聽力下降等症狀,可以用呬氣的方法來排出體內邪氣。
又說:兩腿交叉坐下,兩手抓住兩腳的腳踝,交換進行,盡力而為,頭往後仰,來回七次。可以去除腎氣的壅塞。
3. 六、膽病候
膽象木,旺於春。足少陽其經也,肝之腑也,決斷出焉。諸腑臟皆取決斷於膽。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內冒冒不安,身軀軀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膽氣不足,其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數唾,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膽的性質像木頭,在春天最旺盛。足少陽是膽的經絡,膽是肝的腑臟,負責決斷。身體所有臟腑的決斷都取決於膽。
膽氣旺盛,屬於有餘的狀態,就會導致腹內悶悶不舒服,身體也感到躁動不安,這就是膽氣過於實證的表現,應該用瀉法來治療。膽氣不足,氣往上溢就會導致口苦,經常嘆氣,嘔吐出隔夜的汁液,心下空虛,好像有人要抓住自己一樣,喉嚨感到有異物,經常吐口水,這就是膽氣虛弱的表現,應該用補法來治療。
4. 七、小腸病候
小腸象火,旺於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為溲便者,流於小腸。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腸熱,焦竭乾澀,小腸䐜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小腸的性質像火,在夏天最旺盛。手太陽經是它的經脈,小腸也是心臟的腑。體內的水液往下流動變成小便,這個過程是由小腸負責的。
如果小腸的氣太過旺盛,就是有餘的狀態,就會產生小腸熱的病症,導致體內津液乾涸,腸道變得乾澀,甚至小腸會脹大,這就是小腸氣實的表現,應該要用瀉法來治療。如果小腸的氣不足,就會讓寒氣侵入,導致腸道生病,出現驚嚇跳動、不說話、症狀時有時無的情況,這就是小腸氣虛的表現,應該要用補法來治療。
5. 八、胃病候
胃象土,旺於長夏。足陽明其經也,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諸臟腑皆受水穀之氣於胃。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䐜脹,氣滿,是為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胃氣不足,則飢而不受水穀,飧泄嘔逆,是為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胃脈實則脹,虛則泄。關脈滑,胃中有熱,脈滑為實,氣滿不欲食。關脈浮,積熱在胃內。
白話文:
胃就像土一樣,在長夏這個季節最旺盛。足陽明胃經是它的經脈,脾臟是它的腑器,胃是水穀的儲藏處。所有臟腑都從胃這裡接受水穀的精氣。
如果胃氣太過旺盛,就會出現腹部脹滿、氣悶的症狀,這是胃氣過於強盛的表現,應該要用瀉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胃氣不足,就會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大便稀溏、嘔吐,這是胃氣虛弱的表現,應該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
胃脈如果強實,就會腹脹;如果虛弱,就會腹瀉。如果寸關脈滑,表示胃中有熱,脈滑代表實證,會氣悶而不想吃飯。如果寸關脈浮,表示熱邪積聚在胃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