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十五

2. 五臟六腑病諸候(凡十三論)

3. 一、肝病候

肝象木,旺於春;其脈弦,其神魂,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聲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陰其經也。與膽合,膽為腑而主表,肝為臟而主裡。

肝氣盛,為血有餘,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氣逆則頭眩,耳聾不聰,頰腫,是肝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待於冬;起於春。於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待於壬癸;起於甲乙。於時: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靜。禁當風。

肝部,左手關上是也。平肝脈來,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是平脈也。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扶母,雖病當愈;反得沉濡滑者,是腎乘肝,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為土之陵木,土之畏木,雖病不死。

病肝脈來,盛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賾賾然,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養生方》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闊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春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於肝,夏變為寒,則奉長生者少。

《養生方·導引法》云:肝臟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旋眼痛,呵氣出而愈。

白話文:

一、肝病徵兆

肝臟在五行中屬木,在春天最旺盛。肝脈的脈象是弦脈,肝的神志是魂,肝的精華表現在指甲,肝的能量充實在筋,肝發出的聲音是呼,肝散發的氣味是臊味,肝的味覺是酸味,肝的液體是眼淚,肝的顏色是青色,肝的主要功能是儲藏血液。足厥陰肝經是肝所屬的經絡。肝與膽相合,膽是腑,主外在的表現;肝是臟,主內在的功能。

肝氣過於旺盛,導致血液過多時,會出現眼睛發紅、兩側肋骨下方疼痛牽引至小腹、容易發怒等症狀。肝氣上逆則會頭暈、耳鳴聽力下降、臉頰腫脹,這些是肝氣過盛的表現,應該用瀉法治療。肝氣不足時,則會出現視力模糊、兩側肋骨下方感到拘緊、筋脈攣縮、無法深呼吸、指甲枯槁、面色青黃、容易悲傷恐懼,感覺像要被人抓捕一樣,這些是肝氣虛弱的表現,應該用補法治療。

從四季來看,肝病在夏天容易好轉;夏天沒有好轉,秋天會加重;秋天沒有死亡,要等到冬天;會在春天開始發病。從每日時間來看,在丙丁日容易好轉;丙丁日沒有好轉,會在庚辛日加重;庚辛日沒有死亡,要等到壬癸日;會在甲乙日開始發病。從每日時辰來看,清晨精神好,下午加重,半夜安靜。要注意避風。

肝的位置,在左手關脈上。平時肝脈的脈象,輕柔和緩,如彈奏琴瑟之弦,又像揭起長竿的末梢,這就是肝氣平和。春天以胃氣為根本。春天,肝木旺盛,脈象應該是弦細而長的,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反而是微澀而短的脈象,這是肺氣乘虛而攻擊肝氣,是金剋木的現象,是大逆之象,十死不治;如果反而是浮大而洪的脈象,這是心氣滋養肝氣,是子助母的現象,雖然生病也會痊癒;如果反而是沉濡滑的脈象,這是腎氣滋養肝氣,是母歸子的現象,雖然生病也會痊癒;如果反而是大而緩的脈象,這是脾氣攻擊肝氣,是土欺木的現象,因為土會畏懼木,雖然生病也不會死亡。

病態的肝脈,脈象盛大而有力,如撫摸長竿一樣,這是肝病的表現;臨死的肝脈,脈象急促且堅硬,如新張的弓弦一樣,這是肝死的表現;真正的肝脈,脈象內外都急促,如同撫摸刀刃一樣,或是像新張的弓弦一樣。臉色青白而無光澤,毛髮斷折,都是死亡的徵兆。

《養生方》說:春天三個月,叫做發陳,天地都生機勃勃,萬物都欣欣向榮。要晚睡早起,在庭院中散步。披散頭髮,放鬆身形,來順應春天的生發之氣。要生養萬物而不殺戮,給予而不搶奪,獎賞而不懲罰,這才是順應春天陽氣的方法;也是養生的道理。如果違背了這些道理,就會傷肝,夏天就會轉為寒症,奉養長生的人就少了。

《養生方·導引法》說:肝臟有病的人,常常會憂愁不快樂,悲傷思慮、嗔怒,頭暈眼痛,可以通過呵氣來緩解。

4. 二、心病候

心象火,旺於夏。其脈如鉤而洪大,其候舌,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養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合,小腸為腑而主表,心為臟而主裡。

心氣盛,為神有餘,則病胸內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膊胛間痛,兩臂內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心氣不足,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為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心,愈於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待於春;起於夏。於日;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待於甲乙;起於丙丁。於時: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禁溫衣熱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夏,心火王,其脈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脈也。反得沉濡滑者,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而長,是肝乘心,母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是脾乘心,子之扶母,雖病當愈;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不死。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夏三月,此謂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英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

《養生方·導引法)云:心臟病者,體有冷熱。若冷,呼氣出;若熱,吹氣出。

又云:左脅側臥,口納氣,申臂直腳,以鼻出之。周而復始,除心下不便也。

白話文:

心屬火,在夏天最旺盛。它的脈象像彎鉤一樣洪大有力,表現在舌頭、說話聲音、帶有焦臭味、味覺苦澀、液體為汗、滋養血液、顏色是紅色,主宰精神。手少陰心經是它的經脈。它與小腸相合,小腸是腑,主外,心是臟,主內。

心氣旺盛,精神過於亢奮,就會出現胸口內疼痛、胸脅脹滿、脅下痛、胸背肩胛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喜歡不停地笑,這是心氣實證,應該用瀉法治療。心氣不足,就會胸腹腫大、脅下與腰背互相牽引著疼痛、容易驚恐心悸、精神恍惚、臉色蒼白、舌頭僵硬、容易憂愁悲傷,這是心氣虛證,應該用補法治療。

從四季來看:心病在長夏容易好轉,長夏沒好,冬天會加重;冬天沒死,等到春天就會好轉,夏天會痊癒。從每天來看:在戊己時辰容易好轉,戊己時辰沒好,在壬癸時辰會加重;壬癸時辰沒死,等到甲乙時辰會好轉,丙丁時辰會痊癒。從時辰來看:中午會感覺好一些,半夜會加重,早上會平靜。禁忌穿過於保暖的衣服和吃過於熱的食物。

心脈的位置在左手寸口。正常的脈象來時,像連續的珠子一樣圓潤,又像撫摸玉石一樣流暢,這叫心脈平和。夏天以脾胃之氣為根本。夏天,心火旺盛,脈象會浮、洪大而散,這稱為正常的脈象。如果反而出現沉、濡、滑的脈象,這是腎水反剋心火,屬於大逆之象,十死不治;如果反而出現弦而長的脈象,這是肝木滋養心火,母歸子,即使生病也會好轉;如果反而出現大而緩的脈象,這是脾土滋養心火,子扶母,即使生病也會好轉;如果反而出現微、澀、短的脈象,這是肺金反剋心火,屬於輕微的邪氣,即使生病也不會死。

患病時的心脈,來時急促且連續,中間略微彎曲,這叫心病脈;臨死的心脈,來時前端彎曲,後端僵硬,像拿著帶鉤的繩子,這叫心死脈;真死的心脈來時,堅硬而搏動有力,像摸著一粒粒薏苡一樣,其顏色赤黑沒有光澤,毛髮斷裂,就會死亡。關於用湯藥、熨燙、針灸、砭石治療,另有正確的方子,關於補養和疏導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說: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生長茂盛的季節。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都開花結果。要晚睡早起,不要厭倦陽光。要讓情緒平和不要發怒,讓花草樹木開花結果,讓體內的氣機得以舒暢,像熱愛的事物在外面一樣。這是順應夏天的氣機,是養護生長的方法。如果違逆了,就會傷害心,秋天會得瘧疾。

《養生方·導引法》說:心臟有病的人,身體會有寒熱的感覺。如果感覺冷,就呼氣;如果感覺熱,就吹氣。

又說:側臥,口吸氣,伸直手臂和腳,用鼻子呼氣。這樣反覆進行,可以消除胸口不適。

5. 三、脾病候

脾象土,王於長夏。其脈緩,其形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養形肉,其色黃而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胃為腑主表,脾為臟主裡。

脾氣盛,為形有餘,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飢,足萎不收,行善瘈,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後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待於夏;起於長夏。於日:愈於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待於丙丁;起於戊己。於時:日昳慧,平旦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瀉之;甘以補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也。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母之歸子,當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當瘥。脾脈長長而弱,來疏去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

病脾脈來,實而盛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堅銳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其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養生方·導引法》云:脾臟病者,體面上游風習習,痛,身體癢,煩悶疼痛,用嘻氣出。

白話文:

脾屬土,主宰長夏時節。脾的脈象是緩慢的,對應的形體是口,發出的聲音是歌唱,散發的氣味是香的,味道是甘甜的,分泌的液體是口水,滋養的是肌肉,對應的顏色是黃色,主導意念;足太陰脾經是它所屬的經絡。脾和胃相合,胃是腑,主外在,脾是臟,主內在。

脾氣旺盛,身體形體有餘,就會導致腹脹,小便不順暢,身體沉重而且容易飢餓,腳無力不能收縮,走路時會抽搐,腳底疼痛,這是脾氣實證,應該用瀉法來治療。脾氣不足,就會四肢無力,腹瀉,消化不良,嘔吐,腹脹,腸鳴,這是脾氣虛證,應該用補法來治療。

從四季來看:脾臟生病,在秋天容易好轉;秋天沒有好轉,會在春天加重,春天沒死,要等到夏天;病起於長夏時節。從日期來看:在庚日和辛日容易好轉;庚日和辛日沒有好轉,會在甲日和乙日加重;甲日和乙日沒死,要等到丙日和丁日;病起於戊日和己日。從時間來看:日落時脾氣最穩定,早晨時脾氣最盛,傍晚時脾氣最靜。脾喜緩,應吃甘味的食物來緩解它;用苦味的食物來瀉它;用甘味的食物來補它。禁止吃溫熱的食物、吃太飽、待在潮濕的地方、穿潮濕的衣服。

脾的部位,在右手寸關尺的關部。平穩的脾脈來時,是和緩柔順且彼此有間隔,就像雞在地上走動一樣,這叫做脾平穩。長夏時節以胃氣為根本。六月,脾土旺盛,脈象寬大、緩和,這叫做平脈。如果反而出現脈象弦急,這是肝氣侵犯脾,木剋土,是為大逆,十死不治;如果反而出現脈象微弱、澀滯、短促,這是肺氣侵犯脾,是子氣扶持母親,不治自癒;如果反而出現脈象浮而洪大,這是心氣侵犯脾,是母親歸向兒子,會好轉不會死亡;如果反而出現脈象沉濡而滑,這是腎氣侵犯脾,是水欺凌土,是為輕微的邪氣,會好轉。脾脈長而軟弱,來得疏散,去得急促,兩次搏動之間是正常的,三次搏動之間就離經了,四次搏動之間就喪失精氣,五次搏動之間就會死亡,六次搏動之間生命就會終結。

患病時的脾脈來時,脈象實而盛大急促,像雞抬起腳一樣,這叫做脾病。將死之人的脾脈來時,脈象堅硬尖銳像鳥的喙,像鳥的爪,像屋子漏水,像水滴下,這叫做脾死。真脾脈來時,微弱而時快時慢。如果臉色青黃不潤澤,毛髮斷裂,就會死亡。

《養生方·導引法》說:脾臟有病的人,身體表面會有風在遊走,會感到疼痛,身體發癢,煩悶疼痛,可以用嘻的發音來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