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1)

1. 一、肝病候

肝象木,旺於春;其脈弦,其神魂,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聲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陰其經也。與膽合,膽為腑而主表,肝為臟而主裡。

白話文:

肝臟五行屬木,在春季最旺盛;脈象為弦脈,主司魂魄,表現在指甲上,充盈於筋脈,發出的聲音是呼叫,氣味是腥臭的,味道是酸的,汗液為淚水,顏色是青色,藏著血液;足厥陰經是它的經絡。肝臟與膽相配,膽是腑,主司人體的外層,肝臟是臟,主司人體的內部。

肝氣盛,為血有餘,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氣逆則頭眩,耳聾不聰,頰腫,是肝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肝氣旺盛: 由於血液過多,會出現眼睛發紅、兩側肋骨下疼痛並延伸至小腹、容易發怒的症狀。氣息上逆則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臉頰腫脹,這些都是肝氣旺盛的表現,宜瀉肝。

肝氣不足: 表現為視力模糊不清、兩側肋骨拘急、肌肉抽筋、無法深呼吸、指甲乾枯、面色青白、容易悲傷恐懼,彷彿有人要抓他一樣,這是肝氣虛弱的表現,宜補肝。

於四時: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待於冬;起於春。於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待於壬癸;起於甲乙。於時: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靜。禁當風。

白話文:

季節的影響:

  • 病在肝臟,夏天容易痊癒。
  • 如果夏天未痊癒,秋天會加重。
  • 如果秋天不死亡,就會延續到冬天。
  • 到了春天,症狀會再次發作。

時間的影響:

  • 早上症狀較輕,下午加重,半夜則會平靜。
  • 丙丁日容易痊癒。
  • 如果丙丁日未痊癒,庚辛日會加重。
  • 如果庚辛日不死亡,壬癸日會延續。
  • 甲乙日會發病。

其他注意事項:

  • 避免接觸風。

肝部,左手關上是也。平肝脈來,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是平脈也。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扶母,雖病當愈;反得沉濡滑者,是腎乘肝,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為土之陵木,土之畏木,雖病不死。

白話文:

肝臟的部位位於左手掌關節處。肝臟健康的脈象表現為猶如彈奏琴瑟琴絃般的柔和而細長,就像抬起長竿的末端一樣。這種脈象稱為「肝平脈」。

在春季,胃氣為主的季節,肝臟的脈象應為弦細而長,這是肝臟健康的脈象。如果脈象表現出細澀而短促,則表示肺氣侵犯了肝臟,金元素剋制了木元素,患者病情危重,十死無生。

如果脈象表現出浮大而洪盛,則表示心氣侵犯了肝臟,心子滋養肝母,患者的病情會得到好轉。

如果脈象表現出沉濡而滑利,則表示腎氣侵犯了肝臟,肝母滋養腎子,患者的病情會得到好轉。

如果脈象表現出大而緩慢,則表示脾氣侵犯了肝臟,土元素剋制了木元素,木元素畏懼土元素,患者雖然有病,但不會危及生命。

病肝脈來,盛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賾賾然,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白話文:

肝臟有病時,脈象強勁有節奏,摸起來像摩挲一根長竹竿。

肝臟衰竭時,脈象急促有力,像新張的弓弦。

健康肝臟的脈象,內外均急,像觸摸刀刃般銳利,也像新張的弓弦。面色青白而無光澤。如果毛髮脫落,則肝臟衰竭。

《養生方》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闊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春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於肝,夏變為寒,則奉長生者少。

白話文:

《養生方》中說:春天的三個月,萬物生發,天地同生,萬物繁茂。夜裡早睡早起,在院子裏大步散步,披散頭髮,舒展身體,讓春天的陽氣生發。萬物興發時不要殺生,有餘力就要佈施,欣賞萬物而不加懲罰,這是順應春氣的養生之道。違背春令就會傷害肝臟,到了夏天就會轉變成寒症,不利於身體健康。

《養生方·導引法》云:肝臟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旋眼痛,呵氣出而愈。

2. 二、心病候

心象火,旺於夏。其脈如鉤而洪大,其候舌,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養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合,小腸為腑而主表,心為臟而主裡。

白話文:

心像火一樣,在夏季最旺盛。脈象像魚鉤一樣又大又強,舌頭會出現異常症狀,說話聲音嘶啞,口臭,口苦,出汗多,滋養血液,面色發紅,收藏精神;手少陰心經。心和小腸相合,小腸是腑,主外;心是臟,主內。

心氣盛,為神有餘,則病胸內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膊胛間痛,兩臂內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心氣不足,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為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當心氣過盛,會導致精神亢奮,出現胸腔疼痛、肋骨間脹滿、肋骨下方疼痛、前胸、後背、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等症狀,持續喜笑不止。這種情況屬於心氣過實,應當通過瀉法治療。

相反,如果心氣不足,則可能出現胸腹脹大、肋骨下方和腰背部疼痛相連、心悸、神不守舍、面色蒼白、舌根發硬、容易悲傷憂鬱等症狀。這種情況屬於心氣虛弱,應當通過補法治療。

於四時:病在心,愈於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待於春;起於夏。於日;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待於甲乙;起於丙丁。於時: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禁溫衣熱食。

白話文:

逐漸轉好的時序:

  • 心臟病症,在長夏(夏天後半段)會有好轉;長夏未好轉,冬天會更嚴重;冬天不惡化,等到春天再說;病症起源於夏天。

逐漸轉差的時序:

  • 病症在戊己日(土日)有好轉;戊己日未好轉,加重在壬癸日(水日);壬癸日不惡化,等到甲乙日(木日)再說;病症起源於丙丁日(火日)。

每日時間:

  • 正午神志清醒,半夜最嚴重,天亮時平靜。
  • 避免穿暖衣、吃熱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夏,心火王,其脈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脈也。反得沉濡滑者,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而長,是肝乘心,母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是脾乘心,子之扶母,雖病當愈;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不死。

白話文:

心經脈絡位於左手寸口脈位。正常的心脈來勢平緩,就像一串連珠,又像滑過琅玕珠,稱為「心平」。夏季以胃氣為基礎。夏季,心火旺盛,其脈浮出,脈身洪大而散亂,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而沉穩順滑,則表示腎氣冒犯心臟,水剋火,是大凶之兆,十死無生。如果脈象反而弦長,則表示肝氣侵犯心臟,母親回歸兒子,雖然有病也將痊癒。如果脈象反而大而緩慢,則表示脾氣侵犯心臟,兒子扶持母親,雖然有病也將痊癒。如果脈象反而微澀而短促,則表示肺氣侵犯心臟,金克火,為輕微之邪,雖然有病也不致命。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病人心脈脈搏: 喘息氣促,脈象連續,其中略有彎曲,這是心臟疾病。

臨終之心脈脈搏: 脈象前面彎曲,後面僵硬,像拿著釣魚鉤,這是心臟衰竭。

健康之心脈脈象: 脈搏堅實而有力,像薏仁粒一顆顆相連。脈象顏色暗紅不鮮明,體毛脫落就預示死亡。

對於這些脈象的治療,有專門的湯藥、針灸和石砭等方法。補養和疏導的方法也在後面附上。

《養生方》云:夏三月,此謂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英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

白話文:

《養生方》中說:夏季這三個月,稱為「蕃莠」。天地之氣交會,萬物繁盛。夏天應該晚上早點睡,早上早點起,不要厭煩白天漫長。讓自己的心情保持平和,不生氣,這樣才能讓草木繁茂,讓氣機得到舒展,就像把所愛之物放在外面一樣。這是順應夏季之氣,養生之道。違背這一原則,就會傷及心臟,秋天容易得瘧疾。

《養生方·導引法)云:心臟病者,體有冷熱。若冷,呼氣出;若熱,吹氣出。

又云:左脅側臥,口納氣,申臂直腳,以鼻出之。周而復始,除心下不便也。

3. 三、脾病候

脾象土,王於長夏。其脈緩,其形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養形肉,其色黃而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胃為腑主表,脾為臟主裡。

白話文:

脾髒五行屬土,主司夏季。脈搏緩和,形狀似口,聲音洪亮,氣味香甜,味道甘甜,分泌液為涎液,滋養肌肉,顏色黃色,藏有思慮活動;足太陰脾經是脾臟所屬的經絡。脾與胃相搭配運作,胃為腑,主司體表,脾為臟,主司體內。

脾氣盛,為形有餘,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飢,足萎不收,行善瘈,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後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白話文:

脾氣盛

脾氣旺盛,身體強健,會出現腹脹、小便不利、身體沉重、飢餓難耐、腿腳萎縮、骨節痠痛、腳底疼痛等症狀,這是脾氣過盛。應該採用瀉法治療。

脾氣虛

脾氣虛弱,會出現四肢無力、下痢、食物不消化、嘔吐、腹脹、腸鳴等症狀,這是脾氣不足。應該採用補益法治療。

於四時: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待於夏;起於長夏。於日:愈於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待於丙丁;起於戊己。於時:日昳慧,平旦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瀉之;甘以補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白話文:

在一年四季中: 疾病在脾臟,在秋天會好轉;秋天不痊癒,在春天會加重,春天不死的話,等到夏天;病情在初夏開始。

在一天中: 疾病在庚辛日(早上 9 點至下午 3 點)好轉;庚辛日不痊癒,在甲乙日(上午 9 點至下午 3 點)加重;甲乙日不死的話,等到丙丁日(下午 3 點至晚上 9 點);病情在戊己日(下午 9 點至上午 9 點)開始。

在一天的時間段中: 下午陽氣強盛時病情好轉,清晨陽氣弱時病情加重,傍晚陽氣平和時病情平穩。脾臟喜緩和,宜用急食甜味食物緩解;用苦味食物瀉下;用甜味食物補益。禁止進食溫熱食物、吃飽、睡在潮濕的地方、穿濕衣服。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也。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母之歸子,當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當瘥。脾脈長長而弱,來疏去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

白話文:

脾臟的位置在右手的手腕上。正常的脾臟脈搏平緩柔和,就像雞在地上行走一樣。夏季以胃氣為基礎。六月,脾臟最旺盛,它的脈搏很大,緩慢而有力,叫做平脈。

如果出現弦而急的脈象,表示肝臟侵犯脾臟,木氣剋制土氣,這是非常嚴重的病症,十死無生。如果出現微澀而短的脈象,表示肺臟侵犯脾臟,子孫扶養母親,這種病不用治療也能自愈。如果出現浮而洪的脈象,表示心臟侵犯脾臟,母親迴歸兒子,這種病可以治癒,但不會死亡。如果出現沉濡而滑的脈象,表示腎臟侵犯脾臟,水氣壓迫土氣,這是輕微的病症,可以治癒。

脾臟脈搏細長而虛弱,來得稀疏,去得緩慢,脈搏第二次來臨後表示正常,第三次來臨後表示超出正常範圍,第四次來臨後表示奪取精氣,第五次來臨後表示死亡,第六次來臨後表示生命殆盡。

病脾脈來,實而盛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堅銳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其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白話文:

脾脈出現,脈象強勁有力、數次很多,就像雞抬起腳一樣,表示脾臟有病;脾脈停止跳動,脈象堅硬銳利如烏鴉的嘴,或像鳥的爪子,或像屋頂的漏水,或像水的滲漏,表示脾臟已死;真正的脾臟脈象,脈勢虛弱而且時而緊密時而稀疏。脾臟的部位皮膚顏色呈現青黃色而且沒有光澤,如果毛髮斷裂則表示脾臟已死。

《養生方·導引法》云:脾臟病者,體面上游風習習,痛,身體癢,煩悶疼痛,用嘻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