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三 (3)
卷之十三 (3)
1. 二十五、氣分候
夫氣分者,由水飲搏於氣,結聚所成。氣之流行,常無壅滯,若有停積,水飲搏於氣,則氣分結而住,故云氣分。
白話文:
氣分是由於水液與氣交爭,凝結在一起而形成的。氣的運行通常沒有阻礙,如果有停滯,水液就會與氣交爭,導致氣分凝結而停住,因此稱為氣分。
2. 一、腳氣緩弱候
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
白話文:
所有的腳氣病都是由接觸風毒引起的。得此病時,通常不會立即察覺,有的人可能原本沒有其他疾病,但突然得了腳氣病;也有的人是得了其他疾病後才發病。初期症狀非常輕微,患者還能正常飲食和玩樂,體力也沒有變化,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膝脛洒洒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痛疼,或緩從不隨,或攣急;或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或有物如指,發於腨腸,逕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頭沖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有善忘誤者;或眼濁,精神昏憒者。此皆病之證也,若治之緩,便上入腹。
白話文:
其症狀:
- 從膝蓋到腳踝有麻木感,或像癱瘓,或像蟲子爬行
- 腳趾及膝脛微動
- 腳彎曲無力,無法走路
- 輕微腫脹、極度寒冷、疼痛
- 動作緩慢不協調,或肌肉攣縮
- 嚴重者可進食,部分患者無法進食
- 進食後嘔吐、厭惡食物氣味
- 腹部有如手指般物體,直接衝到心臟,胸氣上湧
- 全身抽筋、身熱、頭痛
- 胸口跳動、不喜歡明亮的環境
- 腹痛合併腹瀉
- 言辭錯亂、健忘、錯誤
- 視力模糊、精神恍惚
這些都是病症的徵兆,如果治療延誤,可能會向上蔓延至腹腔。
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日。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有的會腫脹,有的不會腫脹,但胸脅部位會脹滿,氣逆上衝,很快就會致命。發作急的,通常不超過一天;發作緩慢的,可能在一、二、三天內死亡。初期發病時,應儘快治療,不能像常規疾病一樣處理。
病既入臟,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若病人脈得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若脈轉快而緊,宜服竹瀝湯。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此皆多是因虛而得。若大虛乏氣短,可以間作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若未愈,更作竹瀝湯。
白話文:
疾病一旦進入內臟,脈象可分為三類,內外證狀大同小異,只是脈象不同。
- 如果患者脈象浮大而緩,宜服用續命湯兩劑。
- 如果風氣旺盛,宜改為越婢湯加四兩朮。
- 如果脈象轉為快速而緊實,宜服用竹瀝湯。
- 如果脈象微弱而無力,宜服用風引湯二三劑。這些情況大多是體虛所致。
- 如果體虛乏力,氣短氣促,可以適時服用補湯,根據患者寒熱情況選擇。
- 如果病情未癒,再服用竹瀝湯。
若病人脈浮大而緊快,此是三品之最惡脈。脈或沉細而快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其形或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便死。如此之脈,急服竹瀝湯,日一劑,湯勢恆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內空無湯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的脈搏浮大而緊快,這是三種最壞的脈象之一。脈搏浮大而緊快或沉細而快的人,其病情都一樣嚴重。浮大的脈象表示疾病在身體表面,沉細的脈象表示疾病在身體內部,治療方法沒有區別,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如果脈搏的形狀還算正常,但手腳沒有明顯的虛弱,那麼在幾天之內,病人就會因為上氣不足而死亡。對於這種脈象,需要緊急服用竹瀝湯,每天一劑,湯藥要持續不斷地連服,不要讓病人在半天之內沒有藥喝。
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此湯竹汁多,服之,皆須熱服。不熱,輒停在胸膈,更為人患。若已服數劑,病及脈勢未折,而若脹滿者,可以大鱉甲湯下之。湯熱盡而不得下,可以丸藥助令得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趣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乃佳。
白話文:
如果服用竹瀝湯後,藥效能下行,一定是效果最理想的。因為這帖藥方中竹汁比較多,服用時一定要趁熱喝。如果不趁熱喝,藥液就會停留在胸膈,反而會加重病情。如果已經服用了好幾劑,但病情和脈象還沒有改善,並且有脹滿的感覺,可以用大鱉甲湯幫助藥力下行。喝完熱湯後如果還不能下行,可以搭配丸藥輔助,讓藥力順利下達;下行後再繼續服用竹瀝湯,促進脈象改善,讓氣息穩定下來,病情才會好轉。
江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易傷於人。初得此病,多從下上,所以腳先屈弱,然後毒氣循經絡,漸入腑臟,腑臟受邪,氣便喘滿。以其病從腳起,故名腳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在江東和嶺南這些地區,地理環境低窪,濕氣過重,容易對人體造成損害。這種疾病剛開始的時候,多從下往上發作,因此腳部會最先出現無力、酸軟的症狀。接著,毒氣會沿著經絡逐漸蔓延到內臟。內臟一旦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出現氣喘、胸悶的症狀。由於這種疾病從腳部開始發作,因此被稱為「腳氣」。治療腳氣的湯藥、針灸和礦石療法各有特定的方法,而補養和宣導的方法,在此一併附上。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後屈一足,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向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遞互亦然。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痹、日日漸損。
又云:覆臥,傍視,立兩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腳痠疼,腳痹弱。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記載:
坐著時,雙腿伸直,讓身體自然放鬆,吸氣沉入丹田,使心境平和舒暢;然後盤腿而坐,一隻手放在膝蓋下方,另一隻手伸直,腳尖向上,用力伸展;仰臥時,頭部不要挨著牀,雙手用力向前伸展,頭部向上用力伸展。每次保持每個姿勢一段時間,來回做七次,交替進行。這樣反覆練習,可以減輕腳痛、腰腿冷、血氣不足、風濕等症狀,每天堅持練習會有逐漸好轉的效果。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湧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卷,將兩手急捉腳湧泉,挽。足踏手挽,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送氣向下,三七,不失氣。數尋。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也。
白話文:
他又說:兩腳平放坐著,讓氣散佈到湧泉穴,可以打通任、督、沖三脈。直到氣通暢再收功;右腳彎曲弓起,用雙手快速抓住腳湧泉穴,拉緊。腳蹬手拉,用力瞬間。手腳同時用力,將氣送到下面,吸氣三次、吐氣七次,不要漏氣。這樣做多次。能消除腎臟內部的冷氣、膝蓋的寒氣,腳疼也能治癒。
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頭。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一手拓膝頭向下急捺,一手向後拓席。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白話文:
還有說法:將一條腿彎曲,腳趾向上,用力伸直;另一條腿壓在膝蓋上。放鬆心神,兩腳後跟發力向下。一隻手用力按住膝蓋向下,另一隻手向後按壓蓆子。同時用力,左右兩側都這樣做,重複七次。可以緩解膝蓋和大腿疼痛。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向後,將足解谿安踹上。急努兩手,偏相向後,側身如轉,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白話文:
同時,有一隻腳踏在地上,另一隻腳向後,用腿解開谿安穴的堵塞並踹向對面。迅速用雙手用力,兩手偏向後方,身體側轉如要旋轉,力量極大,左右兩側也如此。可以消除腿足的疼痛、麻痺、急痛以及腰痛。
3. 二、腳氣上氣候
此由風濕毒氣,初從腳上,後轉入腹,而乘於氣,故上氣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風濕毒氣,一開始從腳部入侵,然後蔓延到腹部,並且乘著氣往上走,所以才會上氣喘不過氣。
4. 三、腳氣痹弱候
此由血氣虛弱,若受風寒濕毒,與血並行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身體血氣虛弱,如果再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這些邪氣會隨著血液進入肌膚和毛孔,由於邪氣盛而正氣不足,就會導致血氣運行不暢,變得阻塞。阻塞就會引起痹症,而虛弱則會加重痹症,因此就會出現痹弱的症狀。
5. 四、腳氣疼不仁候
此由風濕毒氣,與血氣相搏,正氣與邪氣交擊,而正氣不宣散,故疼痛。邪在膚腠,血氣則澀,澀則皮膚厚,搔之如隔衣不覺知,是名為痹不仁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風濕毒氣與血氣爭鬥,正氣與邪氣交戰,但正氣無法散開,所以疼痛。邪氣在皮膚表面,血氣就會阻塞,阻塞就會使皮膚變厚,抓癢時就像隔著衣服一樣感覺不到,這就是所謂的「痹症不仁」。
6. 五、腳氣痹攣候
腳氣之病,有挾風毒,風毒則搏於筋,筋為攣。風濕乘於血,則痹,故令痹攣也。
白話文:
腳氣病,有時候會伴隨著風毒,風毒就會攻擊筋脈,造成筋脈攣縮。如果風濕侵襲血液,就會導致痹症,因此會出現筋脈攣縮的症狀。
7. 六、腳氣心腹脹急候
此由風濕毒氣,從腳上入於內,與臟氣相搏,結聚不散,故心腹脹急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風濕毒氣從腳部侵入體內,與臟腑之氣互相搏鬥,積聚在一起無法散開,所以才會導致心腹部脹滿急痛。
8. 七、腳氣腫滿候
此由風濕毒氣,搏於腎經。腎主於水,今為邪所搏,則腎氣不能宣通水液,水液不傳於小腸,致壅溢腑臟,腑臟既浸漬,溢於皮膚之間,故腫滿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風濕毒邪侵入腎經所致。腎臟主導水液,現在被邪氣侵襲,導致腎氣無法正常運作,水液無法輸送到小腸,造成身體內部水液過多,水液浸潤臟腑,溢出到皮膚之間,所以會出現腫脹。
9. 八、腳氣風經五臟驚悸候
夫溫濕成腳氣,而挾風毒,毒少風多,則風證偏見。風邪之來,初客膚腠,後經腑臟,臟虛,乘虛而入,經遊五臟,與神氣相搏,神氣為邪所乘,則心驚悸也。
白話文:
溫熱的濕氣會導致腳氣病,如果同時夾雜風毒,風毒少而風邪多,就會出現風證的偏頗症狀。風邪最初會停留於皮膚表層,之後會進入內臟,如果內臟虛弱,風邪就會趁虛而入。風邪遊走於五臟,與人體神氣搏鬥。如果神氣被風邪所擊,就會導致心驚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