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十三

2.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3. 一、上氣候

夫百病皆生於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熱則腠理開而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上也。喜則氣和,榮衛行通利,故氣緩焉。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內,故氣消也。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寒則經絡凝澀,故氣收聚也。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故汗大泄也。

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且汗,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身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

診寸口脈伏,胸中逆氣,是諸氣上衝朐中。故上氣、面胕腫、膊息,其脈浮大,不治。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愈。脈洪則為氣。其脈虛寧伏匿者生,牢強者死。喘息低仰,其脈滑,手足溫者,生也;澀而四末寒者,死也。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其湯燙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飲水勿急咽,久成氣病。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向後,合手拓腰向上,急勢,振搖臂肘,來去七。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盡勢,來去二七,去脊、心、肺氣,壅悶消散。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指相對,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指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上。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腳跟向上,坐上,足指並反向外。每坐常學。去膀胱內冷、膝風冷,足疼、上氣、腰痛,儘自消適也。

又云:兩足兩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氣。極用力,令兩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氣出,病人行肺內外,展轉屈伸,隨適,無有違逆。

白話文:

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因為體內氣的運行失調。當人發怒時,氣會往上衝;高興時,氣會變得舒緩;悲傷時,氣會消散;恐懼時,氣會往下沉;感到寒冷時,氣會收縮聚集;感到熱時,皮膚毛孔會張開,氣會洩散;憂慮時,氣會紊亂;勞累時,氣會耗損;思慮過度時,氣會鬱結。這九種不同的情緒與狀態,會導致氣的運行產生不同的變化。

發怒時,氣會逆行向上,嚴重的話會導致嘔吐或咳血,甚至在吃飯時也會感到氣往上衝。高興時,氣會調和,營氣和衛氣運行順暢,所以氣會變得舒緩。悲傷時,心脈會緊縮,肺葉也會向上提,導致上焦氣機不通暢,營氣和衛氣無法正常散布,熱氣會鬱積在體內,因此氣會消散。恐懼時,精氣會向下退縮,精氣退縮會導致上焦閉塞,上焦閉塞氣會往回走,往回走會導致下焦脹滿,所以氣無法正常運行。寒冷時,經絡會凝滯不通,所以氣會收縮聚集。感到熱時,皮膚毛孔會打開,營氣和衛氣會通暢,所以汗會大量排出。

憂慮時,心神無所依託,思緒沒有歸宿,想法沒有定見,所以氣會紊亂。勞累時,會喘氣又會流汗,身體內外都會耗損,所以氣會耗散。思慮過度時,身心會有所停滯,氣會停滯不行,所以氣會鬱結。

如果把脈時發現寸口的脈象沉伏,且胸中感到氣逆,這是因為各種氣都向上衝到胸腔。這種上氣的症狀,會導致面部浮腫、肩膊喘息,脈象會浮大,這種情況難以治療。上氣、脈搏急躁又喘的,屬於肺部問題;肺脹像是要引發風水病,發汗可能會好轉。脈象洪大代表氣盛。脈象虛弱且沉伏的表示生命力尚存,脈象牢實強硬則表示情況危急。喘息時身體會上下起伏,如果脈象滑利且手腳溫暖,表示還有救;如果脈象澀滯且四肢冰冷,則表示情況危急。上氣且脈搏急促的,表示生命力已受損,難以治療。針對這些情況的湯藥、針灸、砭石等治療方法,另有正方,以及補養和疏導的方法,將附在後。

《養生方》說:喝水時不要急著吞嚥,久了會形成氣病。

《養生方·導引法》說:雙手向後,合掌貼住腰部向上推,快速地,振搖手臂和手肘,來回七次。開始時手不要移動,直接向上向下盡力推,來回十四次,可去除脊椎、心臟、肺部氣機的阻塞和鬱悶,使之消散。

又說:凡是學習養生的人,首先要端正坐姿,雙膝雙腳併攏;開始坐時,先讓腳趾相對,腳後跟向外張開。坐穩後,要讓雙腳腳後跟向內相對。坐著時,如果腳趾向外張開感到悶痛,就慢慢抬起身體,好像要起身方便的樣子,再坐好。等到兩個坐姿都適應,不會疼痛後,就可以將雙腳腳後跟向上豎起,腳趾則向外反轉。每次坐著都要這樣練習。可以去除膀胱內的寒氣、膝蓋的風寒、腳痛、上氣、腰痛,讓身體感到舒適。

又說:讓兩腳的腳趾相對,保持五個呼吸的時間。可以引導心肺之氣,去除咳嗽、逆氣、上氣。盡力讓兩腳相對,意念引導肺中的氣排出,讓病人自己活動肺部的內外,伸展屈曲,隨意而行,不要勉強。

4. 二、卒上氣候

肺主於氣。若肺氣虛實不調,或暴為風邪所乘,則腑臟不利,經絡痞澀,氣不宣和,則卒上氣也。又因有所怒,則氣卒逆上,甚則變嘔血,氣血俱傷。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交叉頤下,自極,致補氣;治暴氣咳。

以兩手交頤下,各把兩頤脈,以頤句交中,急牽來著喉骨,自極三通,致補氣充足,治暴氣上氣,寫喉等病,令氣調長,音聲弘亮。

白話文:

肺臟主管呼吸之氣。如果肺氣虛弱或過於旺盛,以致於失去平衡,或者突然被風邪侵襲,就會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經絡氣血運行不順暢,呼吸之氣無法順暢調和,就會突然出現呼吸急促、氣喘的症狀。另外,也可能是因為突然發怒,導致氣血突然向上逆行,嚴重的話甚至會吐血,造成氣血兩傷。針對這些情況,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湯藥、熱敷、針灸等,這些都有明確的治療方劑。另外,還有補養和疏導氣血的方法,這些都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將兩手交叉放在下巴下方,盡力向後伸展,可以補氣;能治療突然發作的氣喘咳嗽。

將兩手交叉放在下巴下方,分別按住兩側下巴的脈搏,然後讓兩手交會於下巴中間,迅速向上拉至喉骨處,這樣重複三次,能使氣充足,治療突然發作的氣喘、喉嚨等疾病,可以使呼吸均勻綿長,聲音洪亮。

5. 三、上氣鳴息候

肺主於氣,邪乘於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

診其肺脈滑甚,為息奔上氣。脈出魚際者,主喘息。其脈滑者生,快者死也。

白話文:

三、上氣鳴息的症狀

肺臟主管呼吸的氣,當外來的邪氣侵入肺部,就會造成肺部脹大。肺脹就會導致肺的管道不順暢,管道不順暢則呼吸的氣道會阻塞。因此就會發生氣喘、呼吸困難,甚至發出喘鳴聲,氣息不通暢的狀況。

診斷時如果發現肺脈滑動有力,這表示呼吸急促、氣往上衝。如果脈搏的跳動位置出現在魚際穴,這也是氣喘的表現。脈搏滑順的通常是好現象,如果脈搏快速而無力,就表示病情嚴重。

6. 四、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

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白話文:

肺部的疾病會使人呼吸急促,同時胸腔和橫膈膜充滿痰液,導致氣的運行受阻,呼吸不順暢,以至於喉嚨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

7. 五、奔氣候

夫氣血循行經絡,周而復始,皆有常度。肺為五臟上蓋,主通行於腑臟之氣。若肺受邪,則氣道不利;氣道不利,則諸臟氣壅;則失度,故氣奔急也。

白話文:

氣血在經絡中運行,循環往復,都有一定的規律。肺就像五臟的屋頂,主要負責推動臟腑之間的氣運行。如果肺受到邪氣侵襲,那麼氣的通道就會不順暢;氣的通道不順暢,各個臟腑的氣就會阻塞;氣一旦阻塞就會失去常態,所以氣的運行就會變得急促。

8. 六、賁豚氣候

夫賁豚氣者,腎之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神志傷動,氣積於腎,而氣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賁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事所驚,如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賁豚之狀。

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賁豚之狀。

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賁豚也。腎脈微急,沉厥,賁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後。

白話文:

所謂的賁豚氣,是腎臟積聚的氣。這種氣的產生,是由於受到驚嚇恐懼或過度憂愁思慮所導致。如果受到驚嚇恐懼,就會傷害到心神,因為心臟主管神志;如果過度憂愁思慮,就會傷害到腎志,因為腎臟主管意志。當神志和意志受到傷害擾動,氣就會積聚在腎臟,然後氣會像小豬奔跑一樣,在身體上下游走,所以叫做「賁豚」。

這種氣如果往上衝到心臟,會感覺心中跳動不安,好像受到驚嚇一樣,又像害怕時的感覺。這會導致五臟不穩定,吃東西就想吐,胸中充滿氣體,精神狀態時好時壞,胡言亂語,看到不存在的東西,這些都是受到驚恐導致的賁豚症狀。

如果氣體充滿並衝擊心臟,會感覺心下煩悶混亂,不喜歡聽到人說話,病情發作時好時壞,時輕時重,呼吸短促,手腳冰冷,內心煩躁、有結塊疼痛的感覺,身體發熱想吐,這些都是因為憂愁思慮導致的賁豚症狀。

診斷這種病,如果把脈時感覺脈搏跳動時快時慢,那就是賁豚病。腎脈微弱且急促,沉重且手腳冰冷,就是賁豚。嚴重時,腳會無法控制,不能向前或向後移動。

9. 七、上氣嘔吐候

肺主於氣,肺為邪所乘,則上氣。此為膈內有熱,胃間有寒,寒從胃上乘於肺,與膈內熱相搏,故乍寒乍熱而上氣。上氣動於胃,胃氣逆,故嘔吐也。

白話文:

肺臟主管呼吸之氣,如果肺被外邪侵襲,就會出現呼吸氣喘的症狀。這是因為橫膈膜內有熱,胃部卻有寒氣,寒氣從胃向上侵犯到肺,與橫膈膜內的熱互相衝擊,所以會時而發冷時而發熱,並且出現呼吸氣喘。氣喘的症狀影響到胃部,導致胃氣上逆,因此會發生嘔吐。

10. 八、上氣腫候

肺主於氣,候身之皮毛。而氣之行,循環臟腑,流通經絡,若外為邪所乘,則膚腠閉密,使氣內壅,與津液相併,不得泄越,故上氣而身腫也。

白話文:

肺臟主管全身的氣,它的功能會反應在皮膚和毛髮上。氣的運行,會循環於各個臟腑,流通於全身經絡。如果身體受到外來的邪氣侵襲,導致皮膚的毛孔閉塞,使得氣滯留在體內,與體內的津液相互結合,無法順利排出,就會造成氣向上逆行,並導致全身腫脹。

11. 九、結氣候

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於內。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哭泣悲來,新哭訖,不用即食,久成氣病。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伸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臂,覆右手,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息間,稍頓右手。除兩臂背痛、結氣。

又云: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結氣。

又云:兩手拓肘頭,拄席,努肚上極勢,待大悶始下,來去上下五七。去脊背體內疼、骨節急強、肚腸宿氣。行忌太飽,不得用肚編也。

白話文:

結氣病,是因為憂愁思慮過度產生的。心中有所掛念,精神就停留在那個地方,導致氣滯留在體內無法運行,所以結聚在內部。針對這種病症,藥湯、溫敷、針灸、砭石等治療方式,另有正確的處方,以及補養、疏導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說:哭泣悲傷後,剛哭完不要立刻進食,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氣病。

《養生方·導引法》說:坐著,挺直腰,舉起左手,手掌向上,向後伸展右臂,右手掌向下,用鼻子吸氣,吸到極限,持續七個呼吸。在每次呼吸之間,稍微停頓一下右手。這樣可以消除兩臂背部疼痛和結氣。

又說:端正坐好,挺直腰,舉起左手,手掌向上,用右手托住右脅,用鼻子吸氣,吸到極限,持續七個呼吸。這樣可以消除結氣。

又說:兩手彎曲手肘,撐在席子上,肚子向上用力到極限,等到感覺很悶的時候才放鬆,這樣上下來回五到七次。這樣可以去除脊背體內疼痛、骨節僵硬、肚腸內的積氣。進行這個動作時,忌諱吃得太飽,也不要用肚子編織繩子。

12. 十、冷氣候

夫臟氣虛,則內生寒也。氣常行腑臟,腑臟受寒冷,即氣為寒冷所並,故為冷氣。其狀或腹脹,或腹痛,甚則氣逆上而面青、手足冷。

白話文:

人體內臟的氣虛弱,就會產生內在的寒氣。氣本來在臟腑之間運行,如果臟腑受到寒冷的侵襲,氣就會被寒冷所影響,因而形成冷氣。這種情況可能表現為腹部脹滿,或腹部疼痛,嚴重的話,氣甚至會往上衝逆,導致臉色發青、手腳冰冷。

13. 十一、七氣候

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憂氣、喜氣、愁氣。凡七氣積聚,牢大如杯若柈,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飲食不能,時來時去,每發欲死,如有禍狀,此皆七氣所生。

寒氣則嘔吐、噁心;熱氣則說物不章,言而遑;怒氣則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氣息也;恚氣則積聚在心下,心滿不得飲食;憂氣則不可極作,暮臥不安席;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愁氣則喜忘,不識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手足筋攣不舉。

白話文:

所謂的「七氣」是指:寒氣、熱氣、怒氣、恚氣、憂氣、喜氣和愁氣。這七種氣如果積聚在體內,會像杯子或盤子一樣大,在心下和腹部形成腫塊,讓人痛到快要死掉,吃不下東西,時好時壞,每次發作都像要死了一樣,感覺像是要發生什麼災禍一樣,這些都是七氣造成的。

寒氣會導致嘔吐、噁心;熱氣會讓人說話語無倫次、顛三倒四;怒氣會讓人氣往上衝、難以忍受,感覺到灼熱的疼痛向上衝擊心臟,導致呼吸急促、快要窒息,無法順暢呼吸;恚氣會積聚在心下,讓人感到心口脹滿、吃不下東西;憂氣會讓人過度疲勞,晚上躺在床上也難以安睡;喜氣則會讓人不能快走,也無法久站;愁氣則會讓人健忘,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東西隨便亂放,然後就找不到放在哪裡了,如果聽到緊急的事情,就會手腳抽筋、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