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3)

1. 七、寒熱厥候

夫厥者,逆也。謂陰陽二氣卒有衰絕,逆於常度。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白話文:

所謂「厥」,就是指身體氣血逆亂。這指的是陰陽二氣突然衰竭,違反了正常的運行規律。如果陽氣衰弱在下焦,就會導致寒厥;如果陰氣衰弱在下焦,就會導致熱厥。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也。故陽氣勝則足下熱。熱厥者,酒入於胃,是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此人必數醉若飽已入房,氣聚於脾中未得散,酒氣與穀氣相併,熱起於內,故遍於身,內熱則尿赤。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腳為之熱。

白話文:

發熱伴有神昏的熱厥,其發病的熱一定是從足部開始的。因為人體的陽氣從足部的五個腳趾開始,而陰脈則會彙集在足部並聚集在足心。因此,當陽氣過盛時,足部就會發熱。

患有熱厥的人,是因為酒進入胃部後,體內的絡脈充盈,而經脈卻虛弱。脾臟掌管胃部的津液運行,如果陰氣虛弱,陽氣就會侵入;陽氣侵入,胃部就會不調和;胃部不調和,精氣就會耗盡;精氣耗盡,四肢就會失去濡養。

這種人一定經常喝醉酒,或者在吃飽後就立刻進行房事,導致氣血聚積在脾臟中無法散發出去。酒氣和食物中的精氣相結合,在體內產生熱量,因此遍佈全身,體內發熱就會導致尿液發紅。

酒氣過於旺盛,會導致體內陰氣減弱,陽氣過於旺盛,因此手腳才會發熱。

寒厥之為寒,必從五指始,上於膝下。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寒。寒厥何失而然?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衰,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其所用,下氣上爭,未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故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

白話文:

寒厥症的寒氣,總是從五個手指頭開始,向上延伸到膝蓋以下。陰氣從手指內側產生,在膝蓋以下聚集,在膝蓋以上積累,所以陰氣盛的時候,從五個手指頭到膝蓋以上都會覺得寒冷。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從體內產生的。寒厥症是如何造成的呢?下陰部位是宗筋聚集的部位,也是太陰經和陽明經交會的部位。春夏季節陽氣旺盛而陰氣衰弱,秋冬季節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這個人體質健壯,但是在秋冬季節被過度消耗,下焦寒氣向上侵犯,還沒能恢復正常,精氣下溢,邪氣也隨之向上侵犯,氣滯於體內,陽氣衰弱,不能滋養經絡,所以陽氣逐漸減少,只有陰氣存在,因此手腳才會寒冷。

夫厥者,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此由陰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不知人。

白話文:

厥症發作時,有的會導致腹脹,有的會突然神智不清,甚至會昏迷半晝到一日才恢復神智。這是因為陰氣聚集在身體上部,導致下部氣息上衝,邪氣逆行,逆行導致陽氣混亂,混亂就會神智不清。

太陽之厥,踵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能臥,臥則面赤而熱,妄見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胸熱脅痛,䯒不可以運。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之則嘔,不得臥也。少陰之厥者,則舌乾尿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者,少腹腫痛,䐜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脛內熱。

白話文:

太陽經的虛脫: 症狀:頭暈眼花、頭重腳輕、步履維艱,發作時會頭暈目眩。

陽明經的虛脫: 症狀:癲癇發作,想要跑跳呼叫,腹部脹滿無法平躺,平躺則臉紅發熱,胡言亂語、產生幻覺。

少陽經的虛脫: 症狀:突發性耳聾、臉頰腫脹,胸部發熱、肋骨疼痛,無法伸展身體。

太陰經的虛脫: 症狀:腹部脹滿、硬塊,排便不暢,食慾不振,進食後嘔吐,無法平躺入睡。

少陰經的虛脫: 症狀:舌頭乾燥、小便發紅,腹部脹滿、心痛。

厥陰經的虛脫: 症狀:小腹腫痛、脹滿,小便不利,喜歡蜷縮著睡覺,陰部腫脹,小腿內側發熱。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偃臥,展兩足,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過止。除足寒厥逆也。

白話文:

這些湯藥、熨貼、針灸、藥石,都有特定的正確方法,分別用於補養或宣導身體。以下列出一些方法供參考:

《養生方·導引法》裡說:身體平躺,雙腳伸直,用鼻子吸氣,盡力吸氣七次,然後搖動雙腳三十次即可。這可以去除足寒厥逆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