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2)

1. 二十二、谷疸候

谷疸之狀,寒熱不食,食畢頭眩,心忪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為谷疸。雖下之,其腹必滿,其脈遲故也。

白話文:

谷疸的症狀:

患上谷疸的人,會感到寒熱交替,食慾不振。吃飯後頭昏腦脹,心裡煩躁鬱悶不安,並且身體發黃。這是因為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胃氣上衝,燻蒸所致。

陽明病與谷疸的關係:

陽明病患者的脈象遲緩,食慾不佳,吃飽後容易感到煩躁頭昏。如果同時出現小便困難,就很有可能發展成谷疸。即使使用瀉藥,腹脹依然存在,這是因為脈象遲緩導致的。

2. 二十三、女勞疸候

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交接竟入水所致也。

白話文:

女性勞累導致黃疸的症狀,身體和眼睛都泛黃,發燒怕冷,下腹部脹痛,小便困難。這是由於過度勞累和高燒交替出現,最終導致熱氣侵入水液所致。

3. 二十四、黑疸候

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夫黃疸、酒疸、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

白話文:

黑疸的症狀,就是肚子苦痛且脹滿,全身皮膚都發黃,額頭反黑,腳底發熱,大便發黑。黃疸、酒疸、女勞疸這三種疸症,如果拖延很久沒有治療,很容易轉變成黑疸。

4. 二十五、九疸候

夫九疸者,一曰胃疸,二曰心疸,三曰腎疸,四曰腸疸,五曰膏疸,六曰舌疸,七曰體疸,八曰肉疸,九曰肝疸。

凡諸疸病,皆由飲食過度,醉酒勞傷,脾胃有瘀熱所致。其病,身面皆發黃,但立名不同耳。

白話文:

九種疸證分別是:

  1. 胃疸
  2. 心疸
  3. 腎疸
  4. 腸疸
  5. 膏疸
  6. 舌疸
  7. 體疸
  8. 肉疸
  9. 肝疸

5. 二十六、胞疸候

胞疸之病,小腸有熱,流於胞內,故大小便皆如柏汁,此為胞疸。

白話文:

「胞疸」這種病,是因為小腸有熱,熱氣流入胞內,所以大小便都會像柏樹的汁液一樣,這就是「胞疸」。

6. 二十七、風黃疸候

夫風濕在於腑臟,與熱氣相搏,便發於黃,即小便或赤或白,好臥而心振,面虛黑,名為風黃疸。

白話文:

風濕如果侵犯到內臟,跟熱氣相互交戰,就會導致黃疸,表現為尿液顏色異常,可能是紅色或白色,患者喜歡躺著休息,心慌心悸,臉色蒼白無光,這叫做風黃疸。

7. 二十八、濕疸候

濕疸病者,脾胃有熱,與濕氣相搏,故病苦身體疼,面目黃,小便不利,此為濕疸。

白話文:

患有濕疸的人,是因為脾胃有熱,和濕氣互相交戰所造成的。因此病人會感到身體疼痛、臉色發黃、小便不順暢,這就是濕疸。

8. 一、病熱候

夫患熱者,皆由血氣有虛實。邪在脾胃,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風邪不得宣散,因而生熱,熱搏於腑臟,故為病熱也。

白話文:

患有發熱症狀的人,都是因為血氣虛弱或過盛造成的。邪氣在脾胃,陽氣過多,陰氣不足,那麼風邪就不能宣散,從而生熱,熱邪攻擊內臟,所以就會得發熱病了。

診其脈,關上浮而數,胃中有熱;滑而疾者,亦為有熱;弱者無胃氣,是為虛熱。跗陽脈數者,胃中有熱,熱則消穀引食。跗陽脈粗而浮者,其病難治。若病者苦發熱,身體疼痛,此為表有病,其脈自當浮,今脈反沉而遲,故知難瘥;其人不即得愈,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診斷其脈象,關脈浮而快,表示胃中有熱;脈滑而快,也表示有熱;脈象弱而無力,是虛熱的表現。跗陽脈跳動快,表示胃中有熱,熱氣會消散消化食物所產生的氣體和引發食慾。跗陽脈粗大而浮,這種病難以治療。如果病人發熱嚴重,身體疼痛,這是表證,此時脈象應浮,但實際脈象卻沉而遲,說明難以痊癒;病人肯定不會很快好轉,一定會死,因為病和脈象相反。至於治療用的湯藥、針灸和石藥,另有專門的方劑,用於補養調和,現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合兩膝,布兩足而伸腰,口納氣,振腹自極七息。除壯熱疼痛,通兩脛不隨。

又云:覆臥去枕,立兩足,以鼻納氣四十所,復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熱、背痛。

又云:兩手卻據,仰頭向日,以口納氣,因而咽之數十。除熱、身中傷、死肌。

白話文:

躺在床上,雙膝併攏,伸直雙腿,張開雙手,用口吸氣,然後鼓起肚子,持續七次呼吸。可以消除發燒疼痛,使雙腿靈活。

另外,俯臥,頭部不要枕枕頭,雙腳伸直,用鼻子吸氣四十次,再用鼻子呼氣,直到微微感覺氣體進入鼻子,但不要讓鼻子有明顯感覺。可以消除身體發熱、背部疼痛。

最後,雙手撐地,頭部仰望太陽,用口吸氣,然後吞嚥數十次。可以消除發熱、身體受傷、肌肉僵硬。

9. 二、客熱候

客熱者,由人腑臟不調,生於虛熱。客於上焦,則胸膈生痰實,口苦舌乾;客於中焦,則煩心悶滿,不能下食;客於下焦,則大便難,小便赤澀。

白話文:

客熱:是因為人的內臟失調,而產生的虛熱。

客熱停留在上焦:就會導致胸膈部位產生痰液沉積,口苦舌乾。

客熱停留在中焦:就會導致心裡煩悶鬱結,無法進食。

客熱停留在下焦:就會導致大便困難,小便赤熱刺痛。

10. 三、病冷候

夫虛邪在於內,與衛氣相搏,陰勝者則為寒。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內生寒。

白話文:

當虛弱的邪氣入侵人體,與人體的衛氣交戰,陰氣較盛的話,就會導致寒症。 真氣流失,人體就虛弱,虛弱就會導致體內產生寒氣。

視其五官,色白為有寒。診其脈,遲則為寒;緊則為寒;澀遲為寒;微者為寒;遲而緩為寒;微而緊為寒;寸口虛為寒。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觀察其五官,面色蒼白為有寒氣。診其脈象,遲緩為寒;緊促為寒;澀而遲緩為寒;脈象細微為寒;遲緩而軟弱為寒;細微而緊促為寒;寸口脈虛弱為寒。

針對寒症的湯藥、艾灸、針刺、石藥等治療方法,另有專門的方劑。關於補益和疏導的治療方法,詳見後文。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向下踏地,一足長舒向前,極勢,手掌四方取勢,左右換易四七。去腸冷、腰脊急悶、骨疼,令使血氣上下布潤。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記載:一隻腳向下踏地,另一隻腳向前方伸展到極致,手掌張開向四方取勢,左右手交換動作,重複做四到七次。這個動作可以去除腸道寒氣、緩解腰脊痠痛和骨頭疼痛,促進氣血在全身上下流動,滋潤身體。

又云:兩足相合,兩手仰捉兩腳,向上急挽,頭向後振,極勢三七。欲得努足,手兩向舒張,身手足極勢二七。去竅中生百病、下部虛冷。

白話文:

另記載:兩腳併攏,兩手向後抓住腳,向上快速拉,頭向後甩,極力達到三次七次。要用力蹬腳,雙手向兩側伸展,身體、手腳極力達到兩次七次。去除竅中產生的百病,下部虛寒。

又云:叉跌,兩手反向拓席,漸漸向後,努齊腹向前散氣,待大急還放,來去二七。去齊下冷、腳疼、五臟六腑不和。

又云:兩手向後拓腰,蹙膊極勢,左右轉身來去三七。去腹肚齊冷,兩膊急,胸掖不和。

白話文:

又說:叉跌,雙手反方向拍打牀蓆,逐漸向後移動,用力收縮腹部向前散發氣息,等到氣息達到極點時再放開,如此往返七次。可以消除下半身的寒氣、腳痛,以及五臟六腑的不協調。

又云:互跪,兩手向後,手掌合地,出氣向下。始漸漸向下,覺腰脊大悶還上,來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氣,轉腰三七。去齊下冷悶、解谿內疼痛。

白話文:

另有人說:互相跪著,兩手向後,手掌貼地,將氣向下運。一開始慢慢地向下運,感覺腰脊非常悶脹就再往上,這樣來回做七次。身體坐正後,向左向右散發氣,轉腰七次。可以去除下半身的冷痛,緩解小腹內的疼痛。

11. 四、寒熱候

夫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陽者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不通則寒獨留於外,故寒慄也。陰虛內生熱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胸中,故內熱也。陽盛而外熱者,上焦不通利,皮膚緻密,腠理閉塞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也。

白話文:

陽虛:

  • 身體虛弱,外感寒邪。

陰虛:

  • 身體虛弱,內部產生熱氣。

陽盛:

  • 身體壯盛,外感熱邪。

陰盛:

  • 身體虛弱,內部產生寒氣。

陽氣:

  • 接受上焦氣息,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
  • 如果寒氣在體表,說明上焦氣機不通。
  • 不通導致寒氣聚集在體表,所以會寒戰。

陰虛內熱:

  • 身體勞累虛弱,氣血不足。
  • 上焦氣機不暢,下脘不通暢。
  • 胃氣鬱熱,上蒸胸腔,所以內熱。

陽盛外熱:

  • 上焦氣機不通暢。
  • 皮膚緊繃,毛孔閉塞。
  • 衛氣無法宣發,所以外熱。

陰盛而內寒者,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不通,脈則盛大以澀,故中寒。陰陽之要,陰密陽固,若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白話文:

體質內陰過盛而內部寒氣過重者,寒氣會逆行向上,導致寒氣積聚在胸腔,無法排出。寒氣無法排出,就會導致體內的溫暖之氣散失,寒氣獨留不去。這時,血液就會凝結、阻塞,進而導致血管不通暢。血管不通暢,脈搏就會變得強勁有力而澀滯,這就是患有內寒的表現。陰陽調和是身體健康的基本法則,陰氣應當被陽氣所包裹。如果陰陽不協調,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因此,要調理身體,就要調和陰陽,達到陰密陽固的狀態,這纔是治病的上策。如果陽氣過於強盛,就會使陰氣無法被包裹,最終導致疾病。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凡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骨寒熱,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爪槁,死不治。診其脈,沉細數散也。

白話文:

因為受到露水和風寒的侵襲,就會導致寒熱交加的病症。體質虛弱,骨骼纖細、肌肉瘦弱的人,容易患上寒熱病。

患上寒熱病,身體無處安寧,汗水不停地流。牙齒根部枯萎,取少陰經脈於陰股部的經絡進行治療;牙齒和指甲枯萎,病症嚴重,無法治癒。診斷脈象,脈沉細、頻數且散亂。

12. 五、寒熱往來候

夫寒氣並於陰則發寒,陽氣並於陽則發熱,陰陽二氣虛實不調,故邪氣更作,寒熱往來也。

脈緊而數,寒熱俱發,必當下乃愈。脈急如弦者,邪入陽明,寒熱。脾脈小甚為寒熱。

《養生方》云:已醉飽食,發寒熱也。

白話文:

如果寒氣入侵陰氣,就會感到寒冷;陽氣入侵陽氣,就會感到發熱。陰陽二氣虛弱失調,就會導致邪氣更加猖獗,進而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

脈象緊而快速,並且伴隨寒熱症狀,必須及時治療才能痊癒。脈象急促如弦,表示邪氣入侵陽明經,導致寒熱交替。脾脈細小,往往也是寒熱症狀的表現。

《養生方》中記載:吃飽喝醉後,容易出現寒熱症狀。

13. 六、冷熱不調候

夫人榮衛不調,致令陰陽痞塞,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冷。上焦有熱,或喉口生瘡,胸膈煩滿;下焦有冷,則腹脹腸鳴,絞痛泄痢。

白話文:

當一個人體內的氣血運行不調和,就會導致陰陽失衡。陽氣上亢,就會出現上半身發熱;陰寒下沉,就會出現下半身發冷。

上焦(包括心肺)有熱,可能導致喉嚨生瘡,胸膈發悶。下焦(包括肝腎)有寒,可能導致肚子脹、腸子鳴叫,絞痛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