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2)

1. 十八、溫病取吐候

溫病熱發四日,病在胸膈,當吐之愈。有得病一二日,便心胸煩滿,為毒已入,兼有痰實,亦吐之。

2. 十九、溫病變成黃候

發汗不解,溫毒氣瘀結在胃,小便為之不利,故變成黃,身如橘色。

3. 二十、溫病咽喉痛候

熱毒在於胸腑,三焦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下部脈不通,熱氣上攻喉咽,故痛或生瘡也。

4. 二十一、溫病毒攻眼候

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毒乘虛上衝於目,故赤痛,重者生瘡翳也。

5. 二十二、溫病衄候

由五臟熱結所為。心主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邪熱傷於心,故衄。衄者,血從鼻出也。

6. 二十三、溫病吐血候

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不發,致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血積,故吐血也。

7. 二十四、溫病下利候

風熱入於腸胃,故令洞泄。若挾毒,則下黃赤汁及膿血。

8. 二十五、溫病膿血利候

熱毒甚者,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此由溫毒氣盛故也。

9. 二十六、溫病大便不通候

脾胃有熱積,發汗太過,則津液少,使胃干,結熱在內,故大便不通。

10. 二十七、溫病小便不通候

發汗後,津液少,膀胱有結熱,移入於小腸,故小便不通也。

11. 二十八、溫病下部瘡候

熱攻腸胃,毒氣既盛,穀氣漸衰,故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則下部生瘡,重者,肛爛見腑臟。

12. 二十九、溫病勞復候

謂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於熱,熱氣還入經絡,覆成病也。

13. 三十、溫病食復候

凡得溫毒病新瘥,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食犬、豬、羊肉並腸、血,及肥魚𧴩脂膩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則不可復救。又禁食餅餌,𧴩膾,棗、慄諸生果難消物,則不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便脹滿結實,大小便不通,因更發熱,覆成病也。非但雜食,梳頭、洗浴諸勞事等,皆須慎之。

白話文:

凡是得了溫熱性疾病剛痊癒的人,脾胃仍虛弱,消化功能尚未恢復。此時如果食用狗肉、豬肉、羊肉以及其腸、血,還有肥魚、油膩食物,一定會導致嚴重腹瀉。腹瀉嚴重就不可救治了。此外,還禁止食用黏餅、油酥餅,生魚片、生肉,棗子、栗子等難以消化的生果,因為這些食物不易消化,停滯在腸胃中,就會導致脹滿結實,大小便不通,進而發熱,病情復發。不僅是飲食上要多加註意,梳頭、洗澡等勞累的事情也都要謹慎為之。

14. 三十一、溫病陰陽易候

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溫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之交接,因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陽易。其婦人得病雖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易。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於人,如換易也。

白話文:

其病之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㽲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裡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搖動,起居仰人,或引歲月方死。

這種病的症狀是:身體發熱直衝胸中,頭部沉重難以抬起,眼睛生瘡,四肢拘攣疼痛,小腹絞痛,手腳緊握成拳,這些症狀出現後,大多很快會死亡。還有一些人不立即死亡,但會出現病苦,主要表現為小腹急痛,熱氣上衝胸中,頭部沉重不想抬起,全身關節筋骨鬆散無力,經脈虛弱,氣血不足,骨髓枯竭,經常會覺得恍惚迷糊,呼吸困難,氣力越來越少,躺在牀上無法動彈,起居全靠別人照料,或者拖着病體活上好幾年才死去。

15. 三十二、溫病交接勞復候

病雖瘥,陰陽未和,因早房室,令人陰腫縮入腹,腹㽲痛,名為交接之勞復也。

16. 三十三、溫病瘥後諸病候

謂其人先有宿疢,或患虛勞、風冷、積聚、寒疝等疾,因溫熱病,發汗、吐、下之後,熱邪雖退,而血氣損傷,腑臟皆虛,故因茲而生諸病。

白話文:

這類人本來有舊疾,例如氣虛、體虛、風寒、積食、寒疝等,由於得了溫熱病,發汗、嘔吐、腹瀉之後,雖然熱邪消退,但氣血受損,腑臟虛弱,因此舊疾復發,產生各種併發症。

17. 三十四、溫病令人不相染易候

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

白話文:

這種疾病都是因為氣候變化不調,溫暖和寒冷時節沒有適當過渡,人受到不協調的氣候影響而生病,就會讓病氣容易互相傳染,甚至導致全家滅門,還傳染給外人,因此,需要及時服用藥物並採取法術來預防。

18. 一、疫癘病候

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云疫癘病。

白話文:

這種疾病跟時氣、溫、熱等病症很像,都是在一年之內,節氣失調、天氣異常,或是突然颳風下暴雨、霧氣久久不散,導致民眾生病。不論老少,症狀都差不多,好像有鬼神作祟,所以稱為疫癘病。

《養生方》云:封君達常乘青牛,魯女生常乘駁牛,孟子綽常乘駁馬,尹公度常乘青騾。時人莫知其名字為誰,故曰:欲得不死,當問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駁牛為上,青牛次之,駁馬又次之。三色者,順生之氣也。云古之青牛者,乃柏木之精也;駁牛者,古之神宗之先也;駁馬者,乃神龍之祖也。云道士乘此以行於路,百物之惡精,疫氣之厲鬼,將長揖之焉。

白話文:

《養生方》中記載:

封君達經常騎著青牛,魯女生經常騎著花斑牛,孟子綽經常騎著花斑馬,尹公度經常騎著青騾。當時的人都不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所以說:「想要長生不老,就要向騎青牛的道士詢問。」想要得到這種能力,花斑牛是最好的,其次是青牛,再次是花斑馬。這三種動物都是順應生氣的。傳說古代的青牛是柏木的精靈;花斑牛是古代神宗的祖先;花斑馬是神龍的祖先。據說道士騎著這些動物行走於世,所有的邪惡精怪和厲鬼都會向他們行長揖禮。

《養生方·導引法》云:延年之道,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闢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幹之。可以入溫疫之中。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延年益壽之道,是將心氣想象成赤色、肝氣為青色、肺氣為白色、脾氣為黃色、腎氣為黑色,環繞全身,還能驅除邪鬼。想要祛除百邪百鬼,就要經常想象心臟像鬥中熊熊烈火,光亮耀眼,那麼邪祟之物就不敢靠近。這樣就可以進入被瘟疫溫病感染的地方。

19. 二、疫癘疱瘡候

熱毒盛,則生疱瘡,瘡周匝遍身,狀如火瘡,色赤頭白者毒輕,色黑紫瘀者毒重。亦名豌豆瘡。

20. 三、瘴氣候

夫嶺南青草、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南地暖,故太陰之時,草木不黃落,伏蟄不閉藏,雜毒因暖而生。故嶺南從仲春訖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訖孟冬,行黃芒瘴。量其用藥體性,嶺南傷寒,但節氣多溫,冷藥小寒於嶺北。時用熱藥,亦減其錙銖,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遲,因經絡之所傳,與傷寒不異。

白話文:

嶺南的青草瘴和黃芒瘴,就像嶺北的傷寒一樣。嶺南氣候溫暖,所以太陰(秋冬季)的時候,草木不枯黃凋落,動物也不冬眠,各種毒物因為溫暖而繁殖滋生。因此,嶺南從仲春(4月)到仲夏(6月),流行青草瘴,從季夏(7月)到孟冬(11月),流行黃芒瘴。

根據嶺南傷寒的用藥特點,由於季節多溫暖,所以嶺南傷寒使用的寒藥比嶺北的藥性稍弱。如果使用熱藥,也要減少用量,三分去二。但是,嶺南傷寒的外在徵兆出現較慢,因為經絡傳變與傷寒沒有區別。

然陰陽受病,會同表裡,須明識患源,不得妄攻湯艾。假令宿患痼熱,今得瘴毒,毒得熱更煩,雖形候正盛,猶在於表,未入腸胃,不妨溫而汗之。已入內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溫瘴,雖暴壯熱煩滿,視寒正須溫藥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藥下之。夫下利治病等藥在下品,藥性凶毒,專主攻擊,不可恆服,疾去即止。

白話文:

當陰陽同時遭受病邪侵擾,內外結合,必須明確辨別病源,不能盲目使用湯藥和艾灸。比如如果既有陳年的熱症,又感染了瘴毒,瘴毒遇熱更加猖獗,雖然症狀表現很嚴重,但仍在表層,未進入腸胃,不妨使用溫熱藥物發汗治療。如果已經進入內臟,不妨使用平性藥物瀉下。再比如本來有虛寒證,又感染了溫熱的瘴氣,即使突然出現壯熱煩滿等熱症,也要辨證為寒證,需要使用溫熱藥物發汗治療,發汗治療無效時,不妨使用寒性藥物瀉下。瀉下類藥物治療疾病屬於下品,藥性猛烈,專門用於攻伐,不可長期服用,病情解除後就應停止用藥。

病若日數未入於內,不可預服利藥,藥盡胃虛,病必乘虛而進。此不可輕治。治不瘥,成黃疸;黃疸不瘥,為屍疸。屍疸疾者,嶺南中瘴氣,土人連歷不瘥,變成此病,不須治也。嶺北客人,猶得斟酌救之。病前熱而後寒者,發於陽;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發於陽者,攻其外;發於陰者,攻其內。

白話文:

疾病如果發生的天數還沒有到達內臟,不要提前服用補藥,因為藥物會消耗胃氣,疾病必定會趁虛而入。這種情況不能輕易治療。如果治療不好,就會變成黃疸;黃疸如果治療不好,就會變成屍疸。屍疸這種疾病,多發生在嶺南地區有瘴氣的地方,當地人經常得這種病而無法痊癒,演變成這種疾病,不需要治療。嶺北的遊客,還可能有機會通過治療來挽救。疾病先發熱後發冷的,病因在陽氣;沒有發熱但怕冷的,病因在陰氣。病因在陽氣的,治療要針對身體外部;病因在陰氣的,治療要針對身體內部。

其一日、二日,瘴氣在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若寒氣在表,發汗及針必愈。三日以上,氣浮於上,填塞心胸,使頭痛胸滿而悶,宜以吐藥,吐之必愈。五日以上,瘴氣深結在臟腑,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或人得病久,方告醫,醫知病深,病已成結,非可發表解肌,所當問病之得病本末,投藥可專依次第也。

白話文:

第一、二天,瘴氣在皮膚之間流竄,所以病人會頭痛、惡寒,腰背痠痛。如果寒氣在外表,發汗或針灸治療後就會好轉。三天後,瘴氣上升到上半身,堵塞了心胸,導致病人頭痛、胸悶,應服用催吐藥,催吐後才會好。五天後,瘴氣深入臟腑,所以病人腹脹、身體沉重,骨節痠痛,應服用瀉藥治療。有些人拖延病情很久才來看病,醫生知道病情已深入,病邪已經積結成塊,不能再用發散解表的方法治療。此時應該詢問病人的發病過程,再根據病情依序投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