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2)

1. 十八、溫病取吐候

溫病熱發四日,病在胸膈,當吐之愈。有得病一二日,便心胸煩滿,為毒已入,兼有痰實,亦吐之。

白話文:

溫病發熱四天,病邪在胸腔和橫膈膜之間,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病就會好轉。有些人得病一兩天,就感到心胸煩悶脹滿,這是因為病邪已經深入體內,並且還有痰液阻塞,也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

2. 十九、溫病變成黃候

發汗不解,溫毒氣瘀結在胃,小便為之不利,故變成黃,身如橘色。

白話文:

發汗治療沒有效果,溫熱病邪的毒氣瘀積在胃部,導致小便不順暢,因此轉變成黃疸,全身皮膚呈現像橘子般的顏色。

3. 二十、溫病咽喉痛候

熱毒在於胸腑,三焦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下部脈不通,熱氣上攻喉咽,故痛或生瘡也。

白話文:

熱毒積聚在胸腔和腹腔,導致三焦的氣機阻隔不通暢,邪氣侵犯足少陰腎經的絡脈,使得下半身的經脈不通暢,熱氣往上衝擊喉嚨和咽喉,所以會感到疼痛,甚至長出瘡瘍。

4. 二十一、溫病毒攻眼候

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毒乘虛上衝於目,故赤痛,重者生瘡翳也。

白話文:

肝臟的精氣是開竅於眼睛的,當肝氣虛弱時,熱性的病毒就會趁虛往上衝到眼睛,所以眼睛會紅腫疼痛,嚴重的話還會長出瘡或產生眼翳。

5. 二十二、溫病衄候

由五臟熱結所為。心主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邪熱傷於心,故衄。衄者,血從鼻出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五臟的熱邪結聚造成的。心臟主管血液,肺臟主管氣的運行,而鼻子是氣出入的通道。當邪熱侵犯心臟,就會導致流鼻血。所謂的流鼻血,就是血從鼻孔流出來。

6. 二十三、溫病吐血候

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不發,致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血積,故吐血也。

白話文:

各種陽氣受到邪氣侵擾,熱邪剛開始在表層,應該要用發汗的方式來疏散,卻沒有發汗,導致熱毒深入體內,結聚在五臟之中,體內有瘀血積聚,因此就會吐血。

7. 二十四、溫病下利候

風熱入於腸胃,故令洞泄。若挾毒,則下黃赤汁及膿血。

白話文:

風熱邪氣侵入腸胃,所以會導致腹瀉不止。如果夾雜毒邪,就會拉出黃色或紅色的汁液,甚至有膿血。

8. 二十五、溫病膿血利候

熱毒甚者,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此由溫毒氣盛故也。

白話文:

熱毒非常嚴重時,會傷害腸胃,所以會拉出像魚腦一樣,或是像腐爛肉汁一樣的膿血,這是因為溫熱的毒氣太盛的緣故。

9. 二十六、溫病大便不通候

脾胃有熱積,發汗太過,則津液少,使胃干,結熱在內,故大便不通。

白話文:

脾胃有熱氣積聚,如果發汗過度,就會導致身體的津液減少,使得胃部乾燥,熱氣結聚在體內,因此造成大便不通暢。

10. 二十七、溫病小便不通候

發汗後,津液少,膀胱有結熱,移入於小腸,故小便不通也。

白話文:

發汗之後,體內水分減少,膀胱裡有熱邪鬱結,熱邪轉移到小腸,所以小便不出來。

11. 二十八、溫病下部瘡候

熱攻腸胃,毒氣既盛,穀氣漸衰,故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則下部生瘡,重者,肛爛見腑臟。

白話文:

熱邪侵犯腸胃,導致體內毒氣旺盛,消化功能逐漸衰退,因此體內寄生蟲開始活動,啃食人體的五臟,進而使得下體生瘡。病情嚴重的,肛門會潰爛到可以看見內臟。

12. 二十九、溫病勞復候

謂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於熱,熱氣還入經絡,覆成病也。

白話文:

意思是說,剛從疾病中康復,身體的津液還沒恢復,氣血也還很虛弱,因為太早勞動,導致身體再次產生熱象。這些熱氣又跑回經絡裡,使得病症復發。

13. 三十、溫病食復候

凡得溫毒病新瘥,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食犬、豬、羊肉並腸、血,及肥魚𧴩脂膩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則不可復救。又禁食餅餌,𧴩膾,棗、慄諸生果難消物,則不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便脹滿結實,大小便不通,因更發熱,覆成病也。非但雜食,梳頭、洗浴諸勞事等,皆須慎之。

白話文:

凡是得了溫熱性的傳染病剛痊癒的人,脾胃功能還很虛弱,消化能力還沒恢復,如果吃了狗肉、豬肉、羊肉以及豬腸、豬血,還有肥魚、油膩的食物,一定會嚴重腹瀉。一旦腹瀉,就很難救治了。

另外,也要禁止吃餅類糕點、生魚片、棗子、栗子等不易消化的生冷水果,否則會無法消化,停留在腸胃裡,造成腹脹、便秘,大小便不通暢,因此又會發燒,病情復發。不只是飲食要避免雜亂,像是梳頭、洗澡等勞累的事情,也都要謹慎小心。

14. 三十一、溫病陰陽易候

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溫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之交接,因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陽易。其婦人得病雖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易。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於人,如換易也。

其病之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㽲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裡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搖動,起居仰人,或引歲月方死。

白話文:

所謂的「陰陽易病」,是指男子或婦人得了溫病剛痊癒,身體還沒完全復原,就發生性行為,因而導致的疾病,就稱為「陰陽易」。其中,男子剛病好,身體還沒復原,就和婦人性交而得病的,稱為「陽易」。婦人剛病好,身體還沒復原,和男子性交而得病的,稱為「陰易」。如果是兩個男子或兩個女子之間,就不會有互相傳染的情形。之所以稱之為「易」,是因為陰陽互相感應,病邪之毒會傳染到對方身上,就像換了一個身體一樣。

這種病的症狀,會感到身體發熱直衝胸口,頭部沉重抬不起來,眼睛會出現眼屎,四肢感到拘攣緊縮,小腹抽痛,手腳彎曲,這些狀況通常會立即導致死亡。但也有些人不會立即死亡,而是會感到小腹內部急迫疼痛,熱氣向上衝到胸口,頭部沉重不想抬起,全身關節鬆散無力,經脈虛弱,氣血虛損,骨髓耗竭,變得恍惚不定,氣力越來越少,躺在床上無法動彈,生活起居需要依靠他人照顧,這種情況可能會拖延好幾年才死亡。

15. 三十二、溫病交接勞復候

病雖瘥,陰陽未和,因早房室,令人陰腫縮入腹,腹㽲痛,名為交接之勞復也。

白話文:

雖然病已經好了,但體內的陰陽之氣尚未調和,如果太早行房事,會導致陰部腫脹、陰莖縮入腹部,造成腹部絞痛,這種情況就叫做因房事不慎引起的勞復。

16. 三十三、溫病瘥後諸病候

謂其人先有宿疢,或患虛勞、風冷、積聚、寒疝等疾,因溫熱病,發汗、吐、下之後,熱邪雖退,而血氣損傷,腑臟皆虛,故因茲而生諸病。

白話文:

指的是這個人原本就有舊疾,或是患有虛勞、風寒、積聚、寒疝等疾病,因為得了溫熱病,經過發汗、嘔吐、瀉下的治療後,熱邪雖然退了,但是氣血已經受損,五臟六腑都變得虛弱,因此就因此產生各種病症。

17. 三十四、溫病令人不相染易候

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

白話文:

這種疾病都是因為氣候不調和,氣溫變化失去規律,人們感受到了不正的邪氣而生病。這種病氣會互相傳染,甚至導致全家死亡,蔓延到外人。所以必須事先服用藥物,或者使用一些法術來預防。

18. 疫癘病諸候(凡三論)

19. 一、疫癘病候

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云疫癘病。

《養生方》云:封君達常乘青牛,魯女生常乘駁牛,孟子綽常乘駁馬,尹公度常乘青騾。時人莫知其名字為誰,故曰:欲得不死,當問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駁牛為上,青牛次之,駁馬又次之。三色者,順生之氣也。云古之青牛者,乃柏木之精也;駁牛者,古之神宗之先也;駁馬者,乃神龍之祖也。云道士乘此以行於路,百物之惡精,疫氣之厲鬼,將長揖之焉。

《養生方·導引法》云:延年之道,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闢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幹之。可以入溫疫之中。

白話文:

一、疫癘病候

這種病跟隨著季節的變化、溫熱等疾病很相似,都是因為一年之中,節氣不調和,寒冷和暑熱不按時序出現,或者有突然的狂風暴雨,霧氣露水久久不散,那麼人民就容易發生瘟疫。這種病不分老少,症狀都差不多,好像有鬼怪作祟的樣子,所以稱為疫癘病。

《養生方》說:過去有位叫封君達的人常常騎著青牛,魯女生常常騎著花牛,孟子綽常常騎著花馬,尹公度常常騎著青騾。當時的人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是誰,所以說:想要長生不死,就應該請教騎青牛的道士。想要得到這種顏色,花牛是最好的,青牛次之,花馬又次之。這三種顏色,都是順應生命之氣的。據說古代的青牛,是柏木的精靈;花牛,是古代神宗的祖先;花馬,是神龍的祖先。據說道士騎著它們行走,所有邪惡的精怪,瘟疫的厲鬼,都會向他們長揖敬禮。

《養生方·導引法》說:想要延年益壽的方法,就是要觀想心氣是紅色的,肝氣是青色的,肺氣是白色的,脾氣是黃色的,腎氣是黑色的,這些氣在身體周圍流動,還可以避開邪鬼。想要驅除各種邪惡鬼怪,要經常觀想自己的心像一團火炬一樣,光明閃耀,那麼所有的邪惡就不敢侵犯。這樣就可以進入瘟疫流行的地區。

20. 二、疫癘疱瘡候

熱毒盛,則生疱瘡,瘡周匝遍身,狀如火瘡,色赤頭白者毒輕,色黑紫瘀者毒重。亦名豌豆瘡。

白話文:

熱毒太過旺盛,就會產生疱瘡,這種瘡會遍佈全身,看起來像被火燒傷一樣,呈現紅色,頂端是白色的,代表毒性比較輕;如果顏色是黑紫色瘀血狀,就代表毒性很重。這種病也叫做豌豆瘡。

21. 三、瘴氣候

夫嶺南青草、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南地暖,故太陰之時,草木不黃落,伏蟄不閉藏,雜毒因暖而生。故嶺南從仲春訖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訖孟冬,行黃芒瘴。量其用藥體性,嶺南傷寒,但節氣多溫,冷藥小寒於嶺北。時用熱藥,亦減其錙銖,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遲,因經絡之所傳,與傷寒不異。

然陰陽受病,會同表裡,須明識患源,不得妄攻湯艾。假令宿患痼熱,今得瘴毒,毒得熱更煩,雖形候正盛,猶在於表,未入腸胃,不妨溫而汗之。已入內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溫瘴,雖暴壯熱煩滿,視寒正須溫藥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藥下之。夫下利治病等藥在下品,藥性凶毒,專主攻擊,不可恆服,疾去即止。

病若日數未入於內,不可預服利藥,藥盡胃虛,病必乘虛而進。此不可輕治。治不瘥,成黃疸;黃疸不瘥,為屍疸。屍疸疾者,嶺南中瘴氣,土人連歷不瘥,變成此病,不須治也。嶺北客人,猶得斟酌救之。病前熱而後寒者,發於陽;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發於陽者,攻其外;發於陰者,攻其內。

其一日、二日,瘴氣在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若寒氣在表,發汗及針必愈。三日以上,氣浮於上,填塞心胸,使頭痛胸滿而悶,宜以吐藥,吐之必愈。五日以上,瘴氣深結在臟腑,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或人得病久,方告醫,醫知病深,病已成結,非可發表解肌,所當問病之得病本末,投藥可專依次第也。

白話文:

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就像嶺北地區的傷寒一樣。南方氣候溫暖,所以即使到了太陰時節(指秋末冬初),草木也不會枯黃凋落,蟄伏的動物也不會閉藏起來,各種毒素因為溫暖而產生。因此,嶺南地區從仲春到仲夏,容易流行青草瘴;從季夏到孟冬,容易流行黃芒瘴。

在用藥方面,要考量藥物的屬性,嶺南地區的傷寒,因為節氣大多溫熱,所以使用的寒涼藥物,其寒性要比嶺北地區的稍微減弱一些。有時需要使用溫熱藥物時,也要減少劑量,大約減去三分之二。這種病的外在症狀發病比較遲緩,因為它會經由經絡傳播,這點和傷寒類似。

然而,無論是陰或陽受到病邪侵襲,都會同時影響到表裡兩方面,所以必須清楚辨識病邪的來源,不能胡亂使用湯藥或艾灸。假設病人原本就患有熱病,現在又感染了瘴毒,毒素遇到熱就會更加煩躁,即使外在症狀看起來很嚴重,但病邪仍然在表層,還沒進入腸胃,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溫藥發汗。如果病邪已經進入體內,則可以使用平和的藥物來攻下。假設病人原本就體寒,現在又感染了溫熱的瘴氣,即使出現突然發熱、煩躁、胸悶等症狀,也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寒象,如果的確有寒象,必須使用溫藥來發汗,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消退,可以考慮使用寒涼藥物來攻下。

一般來說,攻下藥屬於下品藥,藥性猛烈,主要用於攻擊病邪,不應該長期服用,病癒後就要停止。如果病程還沒有深入體內,不可以預先服用利下藥,因為藥物會損耗胃氣,導致病情乘虛而入。這種病不能輕忽,如果治療不當,會發展成黃疸;黃疸如果沒有治好,會變成屍疸。罹患屍疸的病人,是嶺南地區感染瘴氣的土著,經過長時間的拖延也沒有治好,才變成這種病,這種病不用治療也會死亡。如果是從嶺北來的客人,還可以斟酌情況來搶救。

疾病發病初期,如果先熱後寒,屬於陽證;如果沒有發熱而只是怕冷,屬於陰證。陽證應該從體表治療,陰證則要從體內治療。

在發病的第一、二天,瘴氣還在皮膚之間,所以病人會頭痛、怕冷、腰背僵硬沉重。如果寒邪在表,使用發汗或針灸治療通常都能痊癒。到了第三天以上,病氣會浮於體表,堵塞胸腔,使人頭痛、胸悶,這時可以使用催吐藥,吐出來後病就會好。如果到了第五天以上,瘴氣已經深入臟腑,導致腹脹、身體沉重、骨節煩痛,應該使用攻下藥。有時候病人拖延很久才來求醫,醫生如果知道病情已經很深,而且已經形成結塊,就不能再用發散藥物來解除表邪,應該先問清楚病人得病的來龍去脈,再依據病情來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