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

1. 一、溫病候

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

白話文:

中醫典籍記載,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寒冷,這是四季正氣的順序。冬天天氣嚴寒,萬物都潛藏起來,人們也應加強防護,這樣就不會被寒氣所傷。如果接觸並受到寒氣侵襲,就會患上傷寒。因四時之氣而發病的,都能導致疾病,而以傷寒最為厲害,因為它是最毒厲的寒氣。已經發病的就稱為傷寒;還沒有發病的,寒氣就潛藏在肌肉骨骼中,到了春天就會轉化為溫熱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致也。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其冬復有非節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

白話文:

因此,經常勞累的人,到了春夏必定會得溫病,都是因為冬天時受了風寒造成的。凡是因傷寒而轉為溫病的人,在夏至日之前發作的稱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發作的稱為暑病。冬天若出現反常的暖和,這種情況稱為冬溫之毒,與傷寒的性質完全不同。

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曰:病名陰陽交,陰陽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則當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

白話文:

發熱後出汗,出汗後又接著發熱,脈搏又快又急促,出汗後不會退燒,神智不清、無法進食,這種疾病的名稱是什麼?回答:病名為「陰陽交」,陰陽交病會死亡。人之所以會出汗,都是因為吃了穀物,穀物是從精華中產生的。現在邪氣在身體內部互相爭鬥,導致出汗,這表示邪氣衰退,精華占上風,所以應該能進食,不會再次發熱。再次發熱是因為邪氣活躍,出汗是因為精氣旺盛。現在出汗後卻又再次發熱,表示邪氣占上風。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稱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

白話文:

出汗而脈搏仍然急促的人會死亡。現在脈象與出汗的症狀不一致,這與病人的病情不相符,死亡的徵兆很明顯。胡言亂語的人是意亂神迷,意亂神迷會導致死亡。現在看到這三個死亡徵兆,卻看不到一個生機的徵兆,即使治癒了也必死無疑。

凡皮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溫病人,二三日,身軀熱,腹滿,頭痛,食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此病不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

白話文:

凡是皮膚發熱很厲害,脈搏強而快的人,患有溫病。脈搏強而滑溜的人,將會出汗。溫病患者,二到三天後,身體發熱,腹部脹滿,頭痛,食慾和往常一樣,脈搏直而急促,八天後死亡。四到五天後,頭痛,腹部脹滿而嘔吐,脈搏細而有力,十二天後死亡,這種病無法治癒。八到九天後,頭不痛了,身體也不痛了,眼睛不紅了,面色不變了,反而腹瀉,脈搏頻密而緩弱,按壓不彈回,時而變大,心窩堅硬,十七天後死亡。病後三到四天還不出汗,脈搏強而快的人能活;脈搏細而小難以觸摸的人,會死亡且無法治癒。

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存神攘闢,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闢百邪止鬼,令人不病。

東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強

又云: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闢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幹之。可以入溫疫之中。

白話文:

另一說法是:想像自己的心氣是紅色的、肝氣是青色的、肺氣是白色的、脾氣是黃色的、腎氣是黑色的,讓它們充滿全身,還可以驅邪避鬼。想要驅逐各種邪惡鬼怪,就要時刻把心想像成一團烈火,明亮而熾熱,這樣邪惡之物就不敢靠近。即便身處於瘟疫肆虐之地,也能平安無恙。

2. 二、溫病一日候

溫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主表,表謂皮膚也。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痛。

3. 三、溫病二日候

溫病二日,陽明受病。病在於肌肉,故肉熱鼻乾,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白話文:

溫熱病發作兩天,陽明經脈受損。病在肌肉組織,因此肌肉發熱,鼻腔乾燥,無法入睡。可以用膏藥或灸法發汗來治療,就能痊癒。

4. 四、溫病三日候

溫病三日,少陽受病,故胸脅熱而耳聾。三陽始傳病訖,未入於臟,故可發汗而愈。

5. 五、溫病四日候

溫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三陰之首也。三陽受病訖,傳入於陰,故毒氣入胸膈之內,其病咽乾腹滿,故可吐而愈。

白話文:

溫病持續四天,太陰經受病。太陰經是三陰經的始端。三陽經受病後會傳入陰經,所以毒氣會進入胸膈內,症狀會有咽喉乾燥、腹部飽脹,所以可用催吐法治療痊癒。

6. 六、溫病五日候

溫病五日,少陰受病。毒氣入腹,其病口熱舌乾而引飲,故可下而愈。

7. 七、溫病六日候

溫病六日,厥陰受病。毒氣入腸胃,其病煩滿而陰縮,故可下而愈。

8. 八、溫病七日候

溫病七日,病法當愈,此是三陰三陽傳病竟故也。今七日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是經絡重受病也。

白話文:

溫病通常七天後應該康復,這是因為三陰三陽的病程已經結束了。現在七天過去了,病還沒有好,可能是再次傳染上了新病。二次得病,指經絡再次感染疾病。

9. 九、溫病八日候

溫病八日以上病不解者,或是諸經絡重受於病,或經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不罷也。

10. 十、溫病九日以上候

溫病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三陰,所以停滯累日,病證不罷,皆由毒氣未盡,表裡受邪,經絡損傷,腑臟俱病也。

白話文:

溫熱病已經發作超過九天,病情依然不見好轉;或者從最初染病那一瞬間就無法傳播,或者已經傳遍陽經卻無法傳到陰經。這些原因導致病情久拖不癒,是因為體內的毒氣沒有完全清除,表裡都受到了病邪的侵害,經絡受損,腑臟也都出現了病症。

11. 十一、溫病發斑候

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瘡。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戾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發泄,至夏遇熱,溫毒始發出於肌膚,斑爛隱軫如錦文也。

白話文:

冬天受到寒毒侵襲的人,到了春天才會發病。發病初期,症狀可能出現在身體表面,例如出汗、嘔吐、腹瀉等。但這些表面症狀沒有完全消失,毒氣也沒有散去,因此會長出斑點狀的皮膚病。另外,冬天如果天氣溫暖,人體受到不良之氣的影響,不會馬上發病。到了春天,再次受到寒氣的侵襲,毒氣無法排出,到了夏天遇到暑熱,溫毒才會發作,出現在皮膚上,形成斑塊狀的皮膚病,就像錦緞上的花紋一樣。

12. 十二、溫病煩候

此由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氣在於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而繞臍痛也。

白話文:

這是由於陰氣少,陽氣多,所以身體發熱並煩躁。如果毒氣在心中,就會讓人感到悶熱想嘔吐。如果胃中有乾燥的糞便,就會胡言亂語並繞著肚臍疼痛。

13. 十三、溫病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其非素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爭而外並於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戚,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聞視也。

白話文:

當病情嚴重時,患者會脫掉衣服亂跑,爬上高處歌唱,甚至好幾天都不吃東西,還會跳過圍牆,爬上屋頂。這些行為都是以前做不到的,之所以生病後反而能做到,是因為陰陽交爭,陽氣過盛。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邪氣旺盛時,四肢就會充實飽滿,因此能夠爬上高處歌唱;體內熱氣過盛,所以會脫掉衣服想要亂跑;陽氣過剩,所以會胡言亂語、罵人,不顧親友關係;大熱遍及全身,就會亂說話,出現幻視幻聽。

14. 十四、溫病嗽候

邪熱客於胸腑,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令嗽。

15. 十五、溫病嘔候

胃中有熱,穀氣入胃,與熱相併,氣逆則嘔。或吐下後,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

16. 十六、溫病噦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致噦。

17. 十七、溫病渴候

熱氣入於腎臟,腎臟惡燥,熱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