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十

2. 溫病諸候(凡三十四論)

3. 一、溫病候

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致也。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其冬復有非節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

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曰:病名陰陽交,陰陽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則當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稱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

凡皮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溫病人,二三日,身軀熱,腹滿,頭痛,食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此病不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

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存神攘闢,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闢百邪止鬼,令人不病。

東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強

又云: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闢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幹之。可以入溫疫之中。

白話文:

一、溫病症候

經書上說,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清涼,冬天氣候寒冷,這是一年四季正常運行的順序。冬天非常寒冷,萬物都潛藏起來,君子也會閉藏精氣,這樣就不會受到寒邪的傷害。如果有人不注意保暖,感受了寒邪,才會變成傷寒。其實感受四季之氣都會生病,但之所以說傷寒最厲害,是因為寒邪是最具殺傷力的。如果感受寒邪後立刻生病,那就是傷寒;如果沒有立刻生病,寒邪會潛藏在肌肉骨骼中,到了春天就會轉變成溫病。

所以,辛苦勞碌的人,在春夏兩季多半會得溫病,都是因為冬天不注意保暖而造成的。凡是傷寒轉變成溫病的,如果在夏至之前發病,就叫做溫病;如果在夏至之後發病,就叫做暑病。如果在冬天出現不合時節的溫暖天氣,就叫做冬溫,這種病與傷寒有很大的不同。

有一種溫病,患者出汗後反而發熱,而且脈搏快速躁動,即使出了汗,病情也沒有減輕,還會胡言亂語,吃不下東西,這種病叫什麼名字呢? 這種病叫做「陰陽交」,陰陽交錯就會導致死亡。人之所以會出汗,是因為體內的精氣是由水谷精微化生的,水谷精微又來自於人體的精氣。現在邪氣在骨肉之間與精氣交戰,如果出汗,說明邪氣被驅逐,而精氣佔了上風,那麼患者應該會想吃東西,而且不會再發熱。如果出汗後反而又發熱,說明是邪氣佔了上風。汗水是人體精氣的表現,現在出汗後反而發熱,說明是邪氣勝過了精氣。

如果出汗後脈搏仍然躁動強盛,就預示著死亡。現在脈象與汗出的情況不一致,這就說明病情不符合常理,死亡是必然的。胡言亂語是神志喪失的表現,神志喪失就會死亡。現在看到了三個死亡的徵兆,卻沒有看到一個生存的希望,即使病情有所好轉,最終也必定會死亡。

凡是皮膚發熱嚴重,脈搏強盛躁動的,都屬於溫病。如果脈象強盛而且滑,就說明快要出汗了。一般來說,溫病患者發病兩三天,會出現全身發熱、腹脹、頭痛、食慾正常、脈搏直而且快的情況,這樣的患者會在八天內死亡。如果發病四五天,出現頭痛、腹脹、嘔吐、脈搏細而強的症狀,會在十二天內死亡,這種病是無法醫治的。如果發病八九天,出現頭不痛、身不痛、眼睛不紅、臉色沒有變化,反而開始腹瀉,脈搏緩慢,按壓時感覺無力,時大時小,心下感覺有硬塊,會在十七天內死亡。如果發病三四天內沒有出汗,脈搏洪大而快的,就還有生存的機會;如果脈搏細小難以觸摸到的,就表示死亡,無法醫治。

如果出現腹瀉,腹痛非常厲害的,也屬於死亡的徵兆,無法醫治。關於湯藥、艾灸、針刺、砭石等治療方法,另有詳細的處方,以及存養精神、驅除邪氣的方法,放在後面說明。

**《養生方·導引法》**說:經常在雞叫的時候,心中默念四海神的名字三遍,可以驅除各種邪氣,阻止鬼怪作祟,使人不生病。

東海神的名字叫阿明,南海神的名字叫祝融,西海神的名字叫巨乘,北海神的名字叫禺強。

又說:心想著心氣是紅色的,肝氣是青色的,肺氣是白色的,脾氣是黃色的,腎氣是黑色的,讓這些氣在身體周圍流轉,也可以驅除邪鬼。想要驅除各種邪氣鬼怪,經常讓心中想象著一團火焰,像斗一樣大小,光芒耀眼,那麼各種邪氣就不敢侵犯。這樣就可以進入瘟疫流行的地方。

4. 二、溫病一日候

溫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主表,表謂皮膚也。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痛。

白話文:

溫病剛開始發作的第一天,是太陽經受到了病邪的侵襲。太陽經主要掌管身體的表面,這個表面指的就是皮膚。病邪侵犯在皮膚與肌肉之間,所以會出現頭部、脖子、腰部、背部疼痛的症狀。

5. 三、溫病二日候

溫病二日,陽明受病。病在於肌肉,故肉熱鼻乾,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白話文:

溫病發作兩天,是陽明經受到病邪侵襲。病邪停留在肌肉的部位,所以會出現肌肉發熱、鼻孔乾燥、無法入睡的症狀,這時可以塗抹藥膏,或用火艾灸,藉由發汗的方式來治癒。

6. 四、溫病三日候

溫病三日,少陽受病,故胸脅熱而耳聾。三陽始傳病訖,未入於臟,故可發汗而愈。

白話文:

溫病發作三天後,通常是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所以會出現胸部和脅肋部位發熱,並且耳朵聽不清楚的症狀。這時候病邪才剛從三陽經開始傳遞,還沒有深入到內臟,所以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就能夠痊癒。

7. 五、溫病四日候

溫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三陰之首也。三陽受病訖,傳入於陰,故毒氣入胸膈之內,其病咽乾腹滿,故可吐而愈。

白話文:

溫病發作四天時,是太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太陰經是三陰經的首位。當三陽經的病邪結束後,就會傳入陰經,因此毒氣會進入胸腔與橫膈膜之間,病人會感到喉嚨乾燥、腹部脹滿,此時若能以催吐的方式將病邪排出,病情就能好轉。

8. 六、溫病五日候

溫病五日,少陰受病。毒氣入腹,其病口熱舌乾而引飲,故可下而愈。

白話文:

溫病到了第五天,是少陰經受邪氣侵犯的時候。病邪的毒氣進入腹部,病症會出現口乾舌燥想喝水的狀況,所以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這樣就能痊癒。

9. 七、溫病六日候

溫病六日,厥陰受病。毒氣入腸胃,其病煩滿而陰縮,故可下而愈。

白話文:

溫病發作六天後,病邪會傳到厥陰經。這時,毒邪已經進入腸胃,所以會出現煩躁、腹脹滿悶、陰莖收縮的症狀,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病就能痊癒。

10. 八、溫病七日候

溫病七日,病法當愈,此是三陰三陽傳病竟故也。今七日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是經絡重受病也。

白話文:

溫病如果病程到了第七天,照理說應該會痊癒,這是因為疾病已經在三陰經和三陽經之間傳遞完畢的緣故。如果到了第七天病還沒好,就表示病情將會再次發生變化。所謂的再次發生變化,是指經絡再次受到疾病侵擾。

11. 九、溫病八日候

溫病八日以上病不解者,或是諸經絡重受於病,或經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不罷也。

白話文:

溫病如果過了八天還沒好,可能是因為多條經絡同時受到病邪侵擾,或是因為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後,病邪毒氣還沒完全清除,所以病症才會持續不退。

12. 十、溫病九日以上候

溫病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三陰,所以停滯累日,病證不罷,皆由毒氣未盡,表裡受邪,經絡損傷,腑臟俱病也。

白話文:

溫病如果超過九天還沒好,有些是一開始生病就沒有按照規律傳變,有些是已經傳遍了三陽經卻無法傳到三陰經,這些情況導致病情停滯拖延多日,病症無法消除,都是因為體內的毒邪還沒完全清除,表裡都受到邪氣侵擾,經絡受損,連帶臟腑都生病了。

13. 十一、溫病發斑候

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瘡。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戾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發泄,至夏遇熱,溫毒始發出於肌膚,斑爛隱軫如錦文也。

白話文:

有的人冬天感染了寒邪毒氣,到了春天疾病才發作。剛開始病在表層,可能已經發過汗、吐、或瀉,但表層的症狀還沒消除,毒氣也沒有散去,所以就長出斑疹。還有一種情況是冬天天氣溫暖,人感染了不正的邪氣,當時沒有馬上發病,到了春天又被積存的寒氣壓制,毒氣無法發散,到了夏天遇到熱,溫熱的毒氣才從皮膚發出來,斑疹呈現出像錦繡花紋一樣的色彩。

14. 十二、溫病煩候

此由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氣在於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而繞臍痛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所以身體發熱而感到煩躁。如果毒邪之氣影響到心臟而引起的煩躁,就會讓人感到胸悶想吐。如果是因為腸胃裡有乾燥的糞便導致的煩躁,就會出現胡言亂語和肚臍周圍疼痛的症狀。

15. 十三、溫病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其非素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爭而外並於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戚,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聞視也。

白話文:

病人如果病情嚴重,就會出現脫衣奔跑、爬高歌唱,甚至可能好幾天不吃飯,還會翻牆上屋頂,這些行為都不是他平常能做到的;如果生病後反而能做出這些事,都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調,邪氣與陽氣相爭,導致陽氣過盛於外。四肢是陽氣的根本所在,邪氣旺盛時,四肢會感到充實有力,有力氣才能爬高歌唱;身體發熱嚴重,所以才會脫衣想跑;陽氣過盛,所以會胡言亂語、罵人,不顧親疏關係,這是因為全身都發熱,才會出現胡言亂語、產生幻聽幻視的現象。

16. 十四、溫病嗽候

邪熱客於胸腑,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令嗽。

白話文:

邪熱侵犯到胸腔和腹部,上焦(指身體上部,包含心肺等)有熱,這個人一定會想喝水。喝下去的水停留在心下(胃部附近),就會向上影響到肺,所以會引起咳嗽。

17. 十五、溫病嘔候

胃中有熱,穀氣入胃,與熱相併,氣逆則嘔。或吐下後,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

白話文:

胃裡有熱,食物消化產生的氣進入胃部,和熱結合在一起,氣向上逆行就會導致嘔吐。或者是在吐瀉之後,喝了太多水,導致胃虛寒冷,也會引起嘔吐。

18. 十六、溫病噦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致噦。

白話文:

潛藏的熱邪在胃裡,會讓人感到胸悶,胸悶就會導致氣往上逆,氣往上逆就會打呃。如果大量使用瀉藥後,胃氣虛弱寒冷,也會導致打呃。

19. 十七、溫病渴候

熱氣入於腎臟,腎臟惡燥,熱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

白話文:

熱邪侵入腎臟,腎臟厭惡乾燥,熱邪過盛就會導致腎臟乾燥,腎臟乾燥就會引起口渴而想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