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2)

1. 十三、時氣嘔候

胃家有熱,穀氣入胃,與熱相併,氣逆則嘔。或吐、下後,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

白話文:

如果胃部有熱氣,食物進入胃後,就會和熱氣交匯,導致氣逆而嘔吐。或者在嘔吐或腹瀉之後,喝了太多水,胃虛寒,也會造成嘔吐。

2. 十四、時氣乾嘔候

熱氣在於脾胃,或發汗解後,或大下之後,胃內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故心煩而嘔也。

白話文:

當體內熱氣積聚在脾胃,或者因為大量流汗、瀉藥後,胃部功能失調,還留有餘熱,這些熱氣向上燻蒸,就會導致心煩嘔吐。

3. 十五、時氣噦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致噦也。

白話文:

當暑熱停留在胃裡,會讓人感到胸口飽滿,胸口飽滿就會導致氣逆,氣逆就會出現呃逆。如果服用峻下藥之後,胃氣虛寒,也會導致呃逆。

4. 十六、時氣嗽候

熱邪客於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上氣而嗽也。

白話文:

熱邪入侵肺部,上焦(指胸部)有熱氣,這樣的人一定會口渴想喝水。水積在心臟下方,就會往上衝到肺部,所以才會上氣咳嗽。

5. 十七、時氣渴候

熱氣入於腎臟,腎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故渴而引飲也。

白話文:

當熱氣進入腎臟時,腎臟本身不喜歡乾燥,熱氣旺盛就會導致腎臟乾燥。腎臟乾燥就會感到口渴,進而想要喝水。

6. 十八、時氣衄血候

時氣衄血者,五臟熱結所為。心主於血,邪熱中於手少陰之經,客於足陽明之絡,故衄血也。衄者,血從鼻出也。

白話文:

季節變化時容易流鼻血的人,是因為五臟火氣過旺造成的。心臟主管血液,外邪火熱侵犯到手少陰經脈,又侵入足陽明經絡,所以導致流鼻血。衄血就是指鼻孔出血。

7. 十九、時氣吐血候

諸陽受病,不發其汗,熱毒入深,結在五臟,內有瘀血積,故令吐血也。

白話文:

當人體的陽氣受到病邪侵襲,卻無法透過出汗的方式將病邪排出,熱毒就會深入體內,積聚在五臟六腑,導致內部瘀血積聚,最終就會出現吐血的症狀。

8. 二十、時氣口瘡候

發汗下後,表裡俱虛,而毒氣未盡,熏於上焦,故喉口生瘡也。

白話文:

發汗、瀉下之後,身體表面和內部都虛弱,但體內的毒氣還沒有完全排除,往上燻到上焦(指胸部和頭部),所以才會喉嚨長瘡。

9. 二十一、時氣喉咽痛候

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毒氣上熏,攻於咽候,故痛或生瘡也。

白話文:

當陰陽失衡,隔絕不通時,邪氣就會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並向上蔓延,侵襲咽喉,導致疼痛或生瘡。

10. 二十二、時氣發斑候

夫熱病在表,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後,熱毒氣不散,煩躁謬言語,此為表虛里實,熱氣躁於外,故身體發斑如錦文。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令瘡開泄,更增斑爛,表虛故也。

白話文:

熱病在體表的初期,已經發汗但還沒有緩解,或者在嘔吐、腹瀉之後,熱毒之氣沒有散發,感到煩躁不安,語言錯亂,這是因為體表虛弱,體內氣血充實,熱氣在體外躁動,所以身體上出現斑點,像錦緞上的花紋。凡是出現斑點時,不能再使用發散的藥物,這樣會讓瘡口擴散,斑點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為身體表虛的緣故。

11. 二十三、時氣毒攻眼候

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毒乘虛上衝於目,故赤痛,或生翳、赤白膜、瘜肉及瘡也。

白話文:

肝臟與眼睛相通,當肝氣虛弱時,體內的熱毒便趁虛而上,衝擊眼睛,因此眼睛會發紅疼痛,甚至出現翳膜、白膜、瘜肉或瘡瘍等病症。

12. 二十四、時氣毒攻手足候

熱毒氣從臟腑出,攻於手足,手足則焮熱赤腫疼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俞,皆出於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出也。

白話文:

當身體內有熱毒之氣,從內臟和五臟六腑排出時,就會攻擊手腳,導致手腳發熱、發紅、腫脹、疼痛。因為人體的五臟六腑的經絡穴位,都與手腳的指頭相連,所以這種毒素會從內部向外發散。

13. 二十五、時氣疱瘡候

夫表虛里實,熱毒內盛,則多發疱瘡。重者周匝遍身,其狀如火瘡。若根赤頭白者,則毒輕;若色紫黑則毒重。其瘡形如豋豆,亦名豋豆瘡。

白話文:

當身體表層虛弱,內部卻有熱毒積聚,就會長出很多水泡。嚴重的會蔓延全身,其形狀像被火燙傷。如果水泡的根部是紅色,頭部是白色的,表示毒性較輕;如果顏色偏紫偏黑,則表示毒性較重。這種水泡的形狀像扁豆,也稱為扁豆瘡。

14. 二十六、時氣瘙瘡候

夫病新瘥,血氣未復,皮膚尚虛疏,而觸冒風日,則遍體起細瘡,瘙癢如癬疥狀,名為逸風。

白話文:

剛痊癒的病人,氣血還沒完全恢復,皮膚仍然虛弱,如果碰到風寒,就會全身長出細小的瘡,又癢又難受,就像癬疥一樣,這種病叫做「逸風」。

15. 二十七、時氣䘌候

毒氣結在腹內,穀氣衰,毒氣盛,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多令泄利,下部瘡癢。若下唇內生瘡,但欲寐者,此蟲食下部也,重者肛爛,見五臟也。

白話文:

當毒氣積聚在腹部時,體內的健康之氣就會衰弱,毒氣就會旺盛。體內的寄生蟲就會開始活動,啃食人的內臟,導致腹瀉和下體潰瘍發癢。如果下嘴脣內部生了瘡,而且一直想睡覺,這表示寄生蟲正在啃食下體。情況嚴重時,肛門會潰爛,甚至可以看到內臟。

16. 二十八、時氣熱利候

此由熱氣在於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熱氣積聚在腸胃,夾雜著毒素,所以排泄物才會呈現黃赤色。

17. 二十九、時氣膿血利候

此由熱毒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㽲痛,此濕毒氣所為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熱毒傷害了腸胃,所以排泄出膿血,看起來像魚腦,或者像腐爛的肉汁。患者會發高燒,肚子絞痛,這是濕毒引起的。

18. 三十、時氣䘌利候

夫熱蓄在臟,多令人下利。若毒氣盛,則變膿血,因而成䘌。䘌者,蟲食人五臟及下部也。若食下部,則令穀道生瘡而下利,名為䘌利;若但生瘡而不利者,為䘌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熱毒積聚在臟腑,常會導致腹瀉。當毒性強烈時,會化膿出血,進而形成「蚘」。蚘是一種寄生蟲,會侵蝕人體五臟六腑和下半身。如果蚘侵蝕的是下半身,就會導致肛門生瘡,並伴隨腹瀉,稱為「蚘痢」;如果只是生瘡但沒有腹瀉,則稱為「蚘」。

19. 三十一、時氣大便不通候

此由脾胃有熱,發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干,結熱在內,大便不通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脾胃有熱,過度發汗,導致津液流失殆盡。津液枯竭,胃就乾燥,熱氣鬱結在體內,所以大便不通。

20. 三十二、時氣小便不通候

此由汗後津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出汗後體內津液不足,而且此人小腸內有潛藏的熱氣,所以導致小便不通。

21. 三十三、時氣陰陽毒候

此謂陰陽二氣偏虛,則受於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煩悶,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為陽毒。若身重背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為陰毒。或得病數日,變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依證急治。失候則殺人。

白話文:

當人體陰陽二氣偏虛時,容易受到毒邪侵襲。如果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腰背疼痛、煩悶、臉上出現紅疹、咽喉疼痛,甚至腹瀉和發狂亂跑,這屬於陽性毒邪證。如果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背部僵硬,呼吸急促、噁心嘔吐,嘴脣發紫、臉色發黑,四肢發冷,這屬於陰性毒邪證。無論是生病幾天后出現毒邪,還是剛發病就有毒邪,都應該根據症狀緊急救治。如果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則有可能危及生命。

22. 三十四、時氣變成黃候

夫時氣病,濕毒氣盛,蓄於脾胃,脾胃有熱,則新谷鬱蒸,不能消化,大小便結澀,故令身面變黃,或如橘柚,或如桃枝色。

白話文:

當時的天氣潮濕,濕毒之氣旺盛,積聚在脾胃中。脾胃有熱,就會讓新進食的食物鬱積難消,大小便不通暢,導致身體和麪部發黃,有的人黃得像橘子或柚子,有的人則黃得像桃花枝。

23. 三十五、時氣變成瘧候

病後邪氣未散,陰陽尚虛,因為勞事,致二氣交爭,陰勝則發寒,陽勝則發熱,故令寒熱往來,有時休作而成瘧。

白話文:

病後邪氣殘留,陰陽虛弱。勞累過度,導致陰陽交戰。陰氣旺盛,則發冷;陽氣旺盛,則發熱。因此,冷熱交替,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久而久之演變成瘧疾。

24. 三十六、時氣敗候

此謂病後餘毒未盡,形證變轉,久而不瘥,陰陽無復綱紀,名為敗病。

白話文:

這就是說,病癒之後,體內殘留的毒素尚未清除,身體症狀反覆變換,久久不能痊癒,陰陽失調,失去正常運作,這種情況稱為「敗病」。

25. 三十七、時氣勞復候

夫病新瘥者,血氣尚虛,津液未復,因即勞動,更成病焉。若言語思慮則勞於神,梳頭澡洗則勞於力,未堪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還經絡,復為病者,名曰勞復。

白話文:

剛從疾病中康復的人,血氣還很虛弱,津液尚未恢復。如果此時過度勞動,就會再次發病。例如,過度說話或思考會消耗精神,梳頭或洗澡會消耗體力。身體還承受不了勞動,強行勞動就會產生熱氣。熱氣會循著經絡流動,再次導致疾病,這種情況稱為「勞復」。

26. 三十八、時氣食復候

夫病新瘥者,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即食肥肉、魚鱠、餅餌、棗、慄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也。

白話文:

當疾病剛剛痊癒的時候,脾胃依然虛弱,消化功能尚未恢復。如果此時立即食用肥肉、生魚片、糯米糕點、紅棗、板栗等食物,就會因為無法消化而積聚在腸胃中,導致脹氣、便祕和發熱。這樣一來,疾病就會復發,這種情況稱為「食復」。

27. 三十九、時氣病瘥後交接勞復候

夫病新瘥者,陰陽二氣未和,早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腹內㽲痛,名為交接勞復。

白話文:

對於新病初癒的人,陰陽二氣還未調和,如果過早進行性生活,可能會導致陰部腫脹,甚至脹痛會延伸至腹部,這被稱為“交接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