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八 (4)
卷之四十八 (4)
1. 一百三十八、鼻衄候
小兒經脈血氣有熱,喜令鼻衄。夫血之隨氣,循行經脈,通遊腑臟。若冷熱調和,行依其常度,無有壅滯,亦不流溢也。血性得寒即凝澀結聚,得熱即流散妄行。小兒熱盛者,熱乘於血,血隨氣發,溢於鼻者,謂之鼻衄。凡人血虛受熱,即血失其常度,發溢漫行,乃至發於七竅,謂之大衄也。
白話文:
小孩的經脈血氣如果燥熱,就容易流鼻血。血隨著氣運行,在經脈中循環,通達各個臟腑。如果身體的寒熱平衡,血就能按照正常的規律運行,不會有阻塞或溢出的情況。血的特性是遇到寒冷會凝固阻塞,遇到熱就會流動散亂。小孩體內熱盛,熱邪會侵襲血液,使血液跟著氣往上衝,從鼻子溢出,這就叫做鼻衄(流鼻血)。一般來說,如果人體血虛又受到熱邪侵襲,血液就會失去正常的運行軌跡,隨意流散,甚至從七竅(眼、耳、鼻、口)溢出,這種情況就叫做大衄(大量出血)。
2. 一百三十九、䘌鼻候
䘌鼻之狀,鼻下兩邊赤,發時微有瘡而癢是也。亦名赤鼻,亦名疳鼻。然鼻是肺氣所通,肺候皮毛,其氣不和,風邪客於皮毛,次於血氣。夫邪在血氣,隨虛處而入停之,其停於鼻兩邊,與血氣相搏成瘡者,謂之䘌鼻也。
白話文:
「䘌鼻」這種情況,指的是鼻子下方兩側發紅,發作時會稍微長出瘡,而且會癢。它也被稱為「赤鼻」或「疳鼻」。鼻子是肺氣相通的通道,而肺氣主導皮膚毛髮。當肺氣不和諧時,風邪會侵入皮膚毛髮,進而影響血氣。邪氣在血氣中,會隨著身體虛弱的地方侵入並停留,當它停留在鼻子兩側,與血氣互相搏鬥而形成瘡,就稱為「䘌鼻」。
3. 一百四十、齆鼻候
肺主氣而通於鼻,而氣為陽,諸陽之氣,上榮頭面。若氣虛受風冷,風冷客於頭腦,即其氣不和,冷氣停滯,搏於津液,膿涕結聚,即鼻不聞香臭,謂之齆鼻。
白話文:
肺臟主管呼吸,而呼吸之氣是屬於陽氣,所有陽氣都會往上運行到頭面部位。如果肺氣虛弱,又受到風寒侵襲,風寒之邪停留在頭部,就會導致氣機不調和,寒氣停滯在體內,與津液相搏結,形成膿鼻涕堆積,這樣鼻子就聞不到香臭,這就稱為齆鼻。
4. 一百四十一、鼻塞候
肺氣通於鼻,而氣為陽,諸陽之氣,上榮頭面。其氣不和,受風冷,風冷邪氣入於腦,停滯鼻間,即氣不宣和,結聚不通,故鼻塞也。
白話文:
肺的氣息通往鼻子,而氣屬於陽氣,所有陽氣都會向上運行,滋養頭部和臉部。如果肺氣不順暢,受到風寒侵襲,風寒的邪氣就會進入腦部,停留在鼻子部位,導致氣的運行不順暢、聚集堵塞,所以就會發生鼻塞。
5. 一百四十二、喉痹候
喉痹,是風毒之氣,客於咽喉之間,與血氣相搏,而結腫塞,飲粥不下,乃成膿血。若毒入心,心即煩悶懊憹,不可堪忍,如此者死。
白話文:
喉痹這種病,是風邪毒氣侵入咽喉部位,與身體的血氣互相搏擊,導致腫脹阻塞,連喝粥都吞不下去,久了就會化膿出血。如果毒氣侵入心臟,就會感到心煩意亂、非常痛苦,難以忍受,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死亡。
6. 一百四十三、馬痹候
馬痹與喉痹相似,亦是風熱毒氣客於咽喉頷頰之間,與血氣相搏,結聚腫痛。其狀,從頷下腫連頰,下應喉內痛腫塞,水漿不下,甚者膿潰。毒若攻心,則心煩懊悶至死。
白話文:
馬痹這種病和喉痹很像,都是風熱毒氣侵入咽喉和臉頰之間,與體內的血氣相互搏擊,造成局部腫脹疼痛。它的症狀是從下巴下方腫脹連到臉頰,往下會影響到喉嚨內部,導致疼痛腫脹和堵塞感,連水都難以吞嚥,嚴重時會化膿潰爛。如果毒氣侵入心臟,就會出現心煩、懊惱鬱悶的症狀,甚至可能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