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八 (3)
卷之四十八 (3)
1. 一百二十五、咳逆候
咳逆,由乳哺無度,因挾風冷傷於肺故也。肺主氣,為五臟上蓋,在胸間。小兒啼,氣未定,因而飲乳,乳與氣相逆,氣則引乳射於肺,故咳而氣逆,謂之咳逆也。冷乳、冷哺傷於肺,搏於肺氣,亦令咳逆也。
白話文:
咳嗽氣逆,是因為餵奶沒有節制,又因為同時受到風寒侵襲傷害到肺的緣故。肺主管人體的氣,是五臟的上方覆蓋,位於胸腔之間。小孩子哭鬧時,氣息還不穩定,這時候餵奶,奶水就跟氣息互相衝突,氣就會帶著奶水衝擊到肺,所以就會咳嗽且氣往上逆,這就叫做「咳逆」。餵食冰冷的奶水,或是餵奶時受寒,也會傷害到肺,寒氣與肺氣相搏,也會導致咳嗽氣逆。
2. 一百二十六、病氣候
肺主氣,肺氣有餘,即喘咳上氣。若又為風冷所加,即氣聚於肺,令肺脹,即胸滿氣急也。
白話文:
肺臟主管呼吸之氣,如果肺氣過於旺盛,就會出現喘息、咳嗽、氣往上衝的症狀。如果這時又受到風寒侵襲,寒氣會聚集在肺部,導致肺臟腫脹,進而產生胸悶、呼吸急促的狀況。
3. 一百二十七、腫滿候
小兒腫滿,由將養不調,腎脾二臟俱虛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脾主土,候肌肉而剋水。腎虛不能傳其水液,脾虛不能剋制於水,故水氣流溢於皮膚,故令腫滿。其挾水腫者,即皮薄如熟李之狀也;若皮膚受風,風搏於氣致腫者,但虛腫如吹,此風氣腫也。
白話文:
小孩子出現腫脹,是因為照顧不當,導致腎和脾兩個臟腑都虛弱了。腎臟主導體內的水液代謝,它的氣機向下運行並與陰部相通;脾臟主導運化,主宰肌肉,且能制約水液。當腎臟虛弱,無法正常輸布水液,脾臟虛弱,無法制約體內水液時,水氣就會流溢到皮膚,造成腫脹。如果是水腫,皮膚會變得薄而發亮,像成熟的李子一樣;如果皮膚受到風邪侵襲,風邪與體內的氣相搏擊而導致腫脹,則會像吹氣球一樣虛浮腫大,這是因為風邪引起的腫脹。
4. 一百二十八、毒腫候
毒腫,是風熱濕氣搏於皮膚,使血氣澀不行,蘊積成毒,其腫赤而熱是也。
白話文:
毒腫,是因為風、熱、濕三種邪氣侵襲皮膚,導致體內氣血循環不順暢,淤積形成毒素,這種腫塊的特點是紅腫且發熱。
5. 一百二十九、耳聾候
小兒患耳聾,是風入頭腦所為也。手太陽之經,入於耳內。頭腦有風,風邪隨氣入乘其脈,與氣相搏,風邪停積,即令耳聾。
白話文:
小孩子耳朵聽不見,是因為風邪侵入頭部所導致的。手太陽經脈會進入耳朵內部。當頭部有風邪時,風邪會隨著氣進入經脈,與氣互相搏擊,風邪停留在經脈裡積聚,就會造成耳聾。
6. 一百三十、耳鳴候
手太陽之經脈,入於耳內。小兒頭腦有風者,風入乘其脈,與氣相擊,故令耳鳴。則邪氣與正氣相擊,久即邪氣停滯,皆成聾也。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經脈,會進入耳朵裡面。小孩子頭部如果受到風邪侵襲,風邪會沿著經脈侵入,與體內的氣互相衝擊,所以導致耳鳴。如果邪氣與正氣長期相爭,時間久了邪氣停留在耳朵內,就會形成耳聾。
7. 一百三十一、耳中風掣痛候
小兒耳鳴及風掣痛,其風染而。皆起於頭腦有風,其風入經脈,與氣相動而作,故令掣痛。其風染而漸至,與正氣相擊,輕者動作幾微,故但鳴也。其風暴至,正氣又盛,相擊,則其動作疾急,故掣痛也。若不止,則風不散,津液壅聚,熱氣加之,則生黃汁,甚者亦有薄膿也。
白話文:
小孩耳朵出現耳鳴或像被風抽動般疼痛,是因為風邪侵襲所導致的。這些情況都源於頭部有風邪,風邪進入經脈,與體內的氣互相衝突而產生,因此會感到抽痛。風邪是逐漸侵入的,當它與身體的正氣相遇時會產生對抗,如果風邪較輕微,身體反應也比較小,就只會出現耳鳴。如果風邪來勢兇猛,而體內的正氣又比較旺盛,兩者劇烈衝突,耳朵就會出現快速而急迫的抽痛。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不止,風邪就無法消散,體內的津液會壅塞積聚,加上熱氣的影響,就可能產生黃色分泌物,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稀薄的膿液。
8. 一百三十二、聤耳候
耳,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小兒腎臟盛,而有熱者,熱氣上衝於耳,津液壅結,即生膿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內,而不傾瀝令盡,水濕停積,搏於血氣,蘊結成熱,亦令膿汁出。皆為之聤耳,久不瘥,即變成聾也。
白話文:
耳朵是身體各條經脈匯聚的地方,也是腎氣相通的通道。小孩子的腎氣比較旺盛,如果體內有熱,熱氣就會向上衝到耳朵,導致耳朵裡的津液阻塞,進而產生膿液。也有些情況是因為洗澡時,水跑進耳朵裡,沒有把水完全倒出來,水濕停留在耳內,與血氣互相搏結,積久產生熱,也會導致膿汁流出。這些狀況都稱為「聤耳」,如果長期沒有治好,就會變成耳聾。
9. 一百三十三、目赤痛候
肝氣通於目。臟內客熱,與胸膈痰飲相搏,熏漬於肝,肝熱氣衝發於目,故令目赤痛也。甚則生翳。
白話文:
肝臟的氣與眼睛相通。如果身體內部有熱邪,和胸膈的痰飲互相搏擊,熱邪會蔓延到肝臟,導致肝臟發熱,熱氣向上衝到眼睛,就會使眼睛紅腫疼痛。嚴重的話,還會產生眼翳。
10. 一百三十四、眼障翳候
眼是腑臟之精華,肝之外候,而肝氣通於眼也。小兒腑臟痰熱,熏漬於肝,沖發於眼,初只熱痛,熱氣蘊積,變生障翳。熱氣輕者,止生白翳結聚,小者如黍粟,大者如麻豆。隨其輕重,輕者止生一翳,重者乃至兩三翳也。
若不生翳,而生白障者,是疾重極,遍覆黑睛,滿眼悉白,則失明也。其障亦有輕重,輕者黑睛邊微有白膜,來侵黑睛,漸染散漫。若不急治,熱勢即重,滿目並生白障也。
白話文:
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匯聚的地方,也是肝臟的外在表現,因為肝氣是通往眼睛的。小孩子如果五臟六腑有痰熱,這些痰熱會侵襲肝臟,然後向上衝到眼睛,初期只會感到發熱疼痛,但熱氣積累久了,就會產生眼翳。熱氣輕微的,只會產生白色翳狀物結聚,小的像黍米,大的像麻豆。依照情況輕重,輕微的只會產生一個翳狀物,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兩三個。
如果沒有產生翳狀物,而是產生白障,表示病情已經非常嚴重,白障會覆蓋整個黑眼珠,滿眼都是白色,就會失明。白障也有輕重之分,輕微的只是黑眼珠邊緣有薄薄的白膜,慢慢侵入黑眼珠,逐漸蔓延開來。如果不趕快治療,熱勢就會加重,導致整個眼睛都長滿白障。
11. 一百三十五、目青盲候
眼無障翳,而不見物,謂之青盲。此由小兒臟內有停飲而無熱,但有飲水積漬於肝也。目是五臟之精華,肝之外候也。肝氣通於目,為停飲所漬,臟氣不宣和,精華不明審,故不赤痛,亦無障翳,而不見物,故名青盲也。
白話文:
眼睛沒有任何遮蔽物,卻看不見東西,這就叫做「青盲」。這種情況是因為小孩子體內有積存的停滯水液,而且沒有發熱的症狀,只是因為停滯的水液積聚在肝臟。眼睛是五臟的精華所在,也是肝臟的外在表現。肝氣通往眼睛,但因為被停滯的水液浸泡,導致內臟的氣機不順暢,精華無法清晰地表現出來,因此眼睛不會紅腫疼痛,也沒有遮蔽物,但就是看不見東西,所以才叫做青盲。
12. 一百三十六、雀目候
人有晝而睛明,至暝便不見物,謂之雀目。言其如鳥雀,瞑便無所見也。
白話文:
有些人白天眼睛看得清楚,到了晚上就看不見東西,這叫做「雀目」。意思是說,他們的眼睛像鳥雀一樣,天黑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13. 一百三十七、緣目生瘡候
風邪客於瞼眥之間,與血氣相搏,挾熱即生瘡,浸漬緣目,赤而有汁,時瘥時發。世云小兒初生之時,洗浴兒不淨,使穢露浸漬眼瞼睫眥,後遇風邪,發即目赤爛生瘡,喜難瘥,瘥後還發成疹,世人謂之胎赤。
白話文:
風邪侵襲眼瞼邊緣,和血氣互相搏擊,夾帶熱邪就會產生瘡,蔓延到眼瞼邊緣,呈現紅色且有汁液流出,時好時壞反覆發作。世俗傳說,小孩子剛出生時,洗澡時沒洗乾淨,使得髒污浸泡眼瞼和睫毛邊緣,之後遇到風邪,就會發紅潰爛長瘡,很難痊癒,痊癒後還會復發變成疹子,世人稱之為胎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