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五 (3)

1. 四、壯熱候

小兒壯熱者,是小兒血氣盛,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故令身體壯熱。大體與溫壯相似,而有小異。或挾伏熱,或挾宿寒。其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挾宿寒者,糞白而有酸氣。

此二者,腑臟不調,冷熱之氣俱乘腸胃。蘊積染漸而發,溫溫然熱不甚盛,是溫壯也;其壯熱者,是血氣盛,熏發於外,其發無漸,壯熱甚,以此為異。若壯熱不歇,則變為驚,極重者,亦變癇也。

白話文:

小兒發高燒,是因為他們血氣旺盛,五臟產生熱,向上散發到體表,所以導致身體發熱。這與一般的發熱情況相似,但略有不同。發燒的原因可能是體內潛伏的熱氣,或是先前積累的寒氣。如果是潛伏的熱氣引起的,那麼大便會呈現黃色且有臭味;如果是先前積累的寒氣引起的,那麼大便會呈現白色且帶有酸味。

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內臟功能失調,冷熱之氣同時侵入腸胃。這些冷熱之氣逐漸累積而發作,開始發熱時,熱度不高,像是溫熱的感覺,這就是一般的發熱。而高燒的情況,則是因為血氣旺盛,熱氣直接散發到體表,發熱的過程沒有漸進的過程,而是直接高燒,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如果高燒不退,可能會引起驚厥,嚴重的情況還可能導致癲癇。

2. 五、驚候

小兒驚者,由血氣不和,熱實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驚,甚者掣縮變成癇。

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由熱氣所為。但須微發驚,以長血脈,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耳。

白話文:

小孩子會驚嚇,是因為身體的氣血不調和,體內有熱邪積聚,導致心神不安穩,所以才會發生驚嚇,嚴重的話會抽搐、身體蜷縮,變成癲癇。

另外,小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階段,也會有輕微的驚嚇,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的關係。但這種輕微的驚嚇是必須的,可以幫助生長血脈,不希望有過度的驚嚇。如果驚嚇過度,就應該去灸治驚脈,但如果是出生五、六十天就灸治,驚嚇反而會更嚴重,最好是出生一百天後再灸治驚脈,這樣效果才會好。

3. 六、欲發癇候

夫小兒未發癇欲發之候,或溫壯連滯,或搖頭弄舌,或睡里驚掣,數齧齒,如此是欲發癇之症也。

白話文:

小孩子還沒發作癲癇,但快要發作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徵兆:有時會身體發熱、氣色紅潤且精神不濟,有時會搖頭晃腦、伸舌頭,有時在睡夢中會突然驚醒、抽搐,或是頻繁地咬牙齒。出現這些情況,就是快要發作癲癇的徵兆了。

4. 七、癇候

癇者,小兒病也。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其發之狀,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頸項反折,諸方說癇,名證不同,大體其發之源,皆因三種。三種者,風癇、驚癇、食癇是也。風癇者,因衣厚汗出,而風入為之;驚癇者,因驚怖大啼乃發;食癇者,因乳哺不節所成。然小兒氣血微弱,易為傷動,因此三種,變作諸癇。

凡諸癇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白話文:

癲癇,是小孩會發生的疾病。十歲以上的發作稱為癲,十歲以下的發作稱為癇。發作時的樣子,有時會口眼歪斜、眼球向上轉動,有時會手腳抽搐,有時會背部僵硬挺直,有時會脖子向後彎折。各種醫書對於癲癇的說法、名稱和症狀各有不同,但大致上發作的原因都歸咎於三種:風癇、驚癇、食癇。風癇是因為穿太多衣服流汗,受風寒侵襲而導致;驚癇是因為受到驚嚇大哭而發作;食癇是因為餵奶或飲食不節制而造成。然而,小孩的氣血比較虛弱,容易受到傷害或擾動,因此因為這三種原因,會變化出各種不同的癲癇。

凡是癲癇正在發作時,手腳會抽動收縮,千萬不要去抓住或按住他的手腳,如果這樣做會使關節彎曲變形,無法恢復正常。

5. 八、發癇瘥後身體頭面悉腫滿候

凡癇發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其癇瘥後而腫滿者,是風癇。風癇,因小兒厚衣汗出,因風取涼而得之。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掣縮是也。其癇雖瘥,氣血尚虛,而熱未盡,在皮膚與氣相搏,致令氣不宣泄,故停併成腫也。

白話文:

凡是癲癇發作的樣子,有時候會出現口眼歪斜、眼睛向上翻、手腳抽搐、背部僵硬、頭往後仰、或者手指彎曲像在數數的樣子,這些都是因為小孩子吹風受涼,或是餵奶沒有節制所造成的。癲癇發作過後身體出現腫脹的,這種是風癇。風癇,是因為小孩子穿太厚、流汗後又吹風受涼而引起的。剛開始發作的時候,會手指彎曲像在數數,然後接著抽搐。雖然癲癇已經好了,但是身體的氣血還很虛弱,體內的熱氣也沒有完全消退,這些熱氣在皮膚與氣之間互相搏鬥,導致氣無法順利宣洩,所以停留在體內就形成了腫脹。

6. 九、發癇瘥後六七歲不能語候

凡癇發之狀,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瘛瘲,或脊背強直,或頭項反折,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而癇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癇。風癇,因兒衣厚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發瘛瘲是也。心之聲為言,開竅於口,其癇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也。

白話文:

大意是說,癲癇發作的樣子,像是嘴角眼角抽動,或是眼珠向上翻,或是手腳抽搐,或是背部僵硬,或是頭頸向後彎,這些都是因為小孩吹風受涼,或是餵奶不當造成的。癲癇發作過後不能說話,這種屬於風癇。風癇是因為小孩穿太多衣服出汗,又吹風受涼太過,被風邪侵襲而得。剛開始發作的樣子,手指會彎曲像在數數,然後才會抽搐。心發出的聲音是語言,開竅於口,雖然癲癇發作停止了,但風寒的氣仍然停留在心臟的經絡裡,使得心氣不順,聲音發不出來,所以就不能說話了。

7. 十、驚癇候

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精神傷動,氣脈不定,因驚而發作成癇也。初覺兒欲驚,急持抱之,驚自止。故養小兒常慎驚,勿聞大聲。每持抱之間,常當安徐,勿令怖。又雷鳴時常塞兒耳,並作余細聲以亂之。

驚癇當按圖灸之,摩膏,不可大下。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下之內虛,則甚難治。凡諸癇正發,手足掣縮,慎不可捉持之,捉之則令曲突不隨也。

白話文:

所謂的驚癇,是因為受到驚嚇大哭,導致精神受到傷害、氣脈不穩定,因而受到驚嚇就發作成為癇症。剛開始感覺到小孩快要受到驚嚇時,要趕快抱住他,驚嚇就會停止。所以照顧小孩要常常小心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不要讓他聽到巨大的聲響。每次抱小孩的時候,都要輕柔緩慢,不要讓他害怕。還有,打雷的時候要常常塞住小孩的耳朵,並且製造其他細小的聲音來干擾他。

驚癇應該依照圖示來針灸,塗抹藥膏,不可以大量地使用瀉藥。為什麼呢?因為驚癇是心氣不穩定,使用瀉藥會導致體內更加虛弱,就會更難治療。所有癇症發作時,手腳會抽搐,千萬不可以去抓住或按住他,抓住反而會讓他抽搐更加嚴重,不順暢。

8. 十一、風癇候

風癇者,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或衣厚汗出,腠理開,風因而入。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掣縮是也。當與㹠心湯。

又病先身熱,瘛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內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病先身冷,不驚瘈,不啼喚,乃成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內在五臟,外在骨髓,極者難治。

病發時,身軟時醒者,謂之癇,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

診其心脈滿大,癇瘈筋攣;肝脈小急,亦癇瘈筋攣。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直,不得俯仰。小兒風癇,三部脈緊急,其癇可治。小兒脈多似雀鬥,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者,必風癇。

凡諸癇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白話文:

風癇這種病,是因為嬰兒時期餵養不當,導致身體氣血不調,受到風邪侵襲;或者因為穿太多衣服,出汗後毛孔張開,風邪趁虛而入。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會先屈指像在數數一樣,然後才開始抽搐。這種情況應該服用㹠心湯來治療。

另外,如果發病前先發燒,出現抽搐、驚嚇啼哭,然後才發作癲癇,而且脈搏浮在表面,這種屬於陽癇,病位在六腑,病邪在肌肉皮膚,比較容易治療。如果發病前先感到身體冰冷,沒有驚嚇啼哭的症狀,然後才發病,而且發作時脈搏沉在裡面,這種屬於陰癇,病位在五臟,病邪深入骨髓,病情嚴重的就很難治癒。

發病時,如果身體柔軟、很快清醒,這種稱為癇;如果身體僵硬、向後彎曲像弓一樣,並且持續不清醒,這種稱為痙。

診斷時,如果發現心脈飽滿有力,會出現癲癇、抽搐和肌肉痙攣;如果肝脈細小而急促,也會出現癲癇、抽搐和肌肉痙攣。如果寸關尺三處的脈搏都浮在表面,而且直上直下,這表示病在督脈,會出現腰背僵硬,不能彎腰或仰頭。小兒風癇如果三處脈搏都緊張急促,這種癲癇還可以治療。小兒的脈象很多像雀鳥打架一樣難以捉摸,主要還是要觀察寸關尺三處的脈搏,如果脈搏緊張,那一定是風癇。

所有癲癇發作時,都會出現手腳抽搐,千萬不要按住或抓牢病人的手腳,如果這樣做,反而會導致關節彎曲僵硬,無法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