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五 (2)
卷之四十五 (2)
1. 一、養小兒候
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江東地溫無此疾。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於小兒。是以田舍小兒,任自然,皆得無橫夭。
又云:春夏決定不得下小兒。所以爾者,小兒腑臟之氣軟弱,易虛易實,下則下焦必益虛,上焦生熱,熱則增痰,痰則成病。自非當病,不可下也。
白話文:
一、養小兒候
新生兒如果沒有疾病,絕對不可以逆向針灸。逆向針灸會刺激到五條經脈,引起疼痛,導致孩子驚癇。黃河、洛水一帶土地寒冷,孩子容易得痙攣病。當地習俗是孩子出生三天,就用逆向針灸來預防,還灸頰來預防噤口。患噤口的兒童,舌下脈絡緊張,牙關肌肉緊繃,因為當地寒冷,所以會割破舌下放血,灸頰來預防噤口。但是長江以東地區氣候溫暖,沒有這種疾病。古代雖然有逆向針灸的方子流傳下來,但現代人不知道南北方的差異,就照方抓藥,反而害了許多孩子。因此,農村的孩子,順其自然,大多都能健康成長。
另外,春夏季節絕對不能給小孩子瀉下。原因是小孩子的內臟氣血虛弱,容易虛弱也容易充盈,瀉下會使下焦更加虛弱,上焦則產生熱氣,熱氣會加重痰液,痰液則會導致疾病。如果不是真的生病,絕對不可以瀉下。
2. 二、變蒸候
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泡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哯,無所苦也。變蒸之時,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無所苦。蒸畢,自明瞭矣。
先變五日,後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邊多人。變蒸或早或晚,依時如法者少也。
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審計日數,必是為蒸,服黑散發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小瘥便止,勿復服之。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則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余治;審是變蒸,不得為余治。
其變日數,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變蒸畢。
後六十四日大蒸,後六十四日復大蒸,後百二十八日復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也。
白話文:
小兒的「變蒸」現象,是為了增長血氣。所謂「變」,指的是氣往上衝;所謂「蒸」,指的是身體發熱。變蒸有輕重之分,輕微的表現是身體發熱且稍微驚嚇,耳朵冰冷、髖部也冰冷,上嘴唇會長出像死魚眼睛的白色小泡泡,微微出汗,這樣的狀況快的五天就停止,慢的則要八九天。比較嚴重的表現是身體高熱而且脈搏紊亂,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想吐,但其他地方並沒有感到不舒服。變蒸的時候,眼白的部份會稍微發紅,黑眼珠則會稍微變白,但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等到蒸的階段結束,眼睛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通常先有五天的變,然後有五天的蒸,總共十天,發熱的現象才會消失。變蒸的時候,不宜受到驚嚇,也不要讓太多人在旁邊。變蒸發生的時間有早有晚,能依照規律時間發生的很少。
剛開始變的時候,如果發燒很嚴重,過了應有的天數還沒停,仔細計算天數,如果確定是蒸的現象,可以服用黑散來發汗;如果發燒還是不止,就服用紫雙丸,稍微好轉就停止服藥,不要再繼續吃。變蒸的時候如果遇到寒冷,會讓寒熱交互出現,肚子疼痛、身體彎曲、哭鬧不停,可以用溫熱的東西敷一下就會好轉。
變蒸的狀況和溫壯(身體稍微發熱)、傷寒(外感發熱)很相似,如果不是變蒸,而是身體發熱、耳朵發熱、髖部也發熱,那才是其他的疾病,可以讓我來治療;如果確定是變蒸,就不需要讓我來治療。
變的時間點,從出生到三十二天會有第一次變,六十四天會有第二次變,這次會同時有變和蒸的現象;九十六天會有第三次變,一百二十八天會有第四次變,這次也同時有變和蒸的現象;一百六十天會有第五次變,一百九十二天會有第六次變,這次也同時有變和蒸的現象;二百二十四天會有第七次變,二百五十六天會有第八次變,這次也同時有變和蒸的現象;二百八十八天會有第九次變,三百二十天會有第十次變,這次也同時有變和蒸的現象。累積到三百二十天,小變蒸的階段就結束了。
之後六十四天會有一次大蒸,再過六十四天又會有一次大蒸,再過一百二十八天又會有一次大蒸,累積到五百七十六天,大小蒸的階段就全部結束了。
3. 三、溫壯候
小兒溫壯者,由腑臟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於胃氣。足陽明為胃之經,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調,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名為溫壯。
候小兒大便,其糞黃而臭,此腹內有伏熱,宜將服龍膽湯;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當服紫雙丸。輕者少服藥,令默除之;甚者小增藥,令微利。皆當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和調。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則傷其胃氣,令腹滿。再、三利尚可,過此則傷小兒矣。
白話文:
小孩子出現溫壯(身體發熱但不是很嚴重的病症),是因為體內臟腑功能失調,內裡潛伏著熱氣,或是夾雜著未消化的舊寒氣,這些都會影響到胃的功能。足陽明胃經主導身體的肌肉,如果胃氣不協調,氣的運行就會阻塞不順暢,因此積聚體內產生熱,就稱為溫壯。
觀察小孩子的大便,如果大便呈現黃色而且很臭,表示腹中有潛伏的熱氣,應該服用龍膽湯來治療;如果大便呈現白色而且帶有酸臭味,就表示夾雜著未消化的舊寒氣,應該服用紫雙丸。症狀輕微的,少服一點藥,讓身體慢慢地自行恢復;症狀嚴重的,可以稍微增加藥量,讓身體微微地排泄出來。無論如何,都應該控制小孩的飲食幾天,讓胃氣恢復協調。如果不控制飲食,病情就很容易復發,復發就會傷害到胃氣,導致腹脹。排便一兩次尚可,如果超過這個次數,就會傷害到小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