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五 (1)
卷之四十五 (1)
1. 卷之四十五
2. 小兒雜病諸候一(凡二十九論)
3. 一、養小兒候
經說:年六歲以上為小兒,十八以上為少年,二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也。其六歲已還者,經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所承按故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始有小兒方焉。逮乎晉宋,推諸蘇家,傳襲有驗,流於人間。
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傷損。皆當以故絮著衣,莫用新綿也。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抱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之內,重衣溫暖,譬如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任風寒。
又當薄衣,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則令中風寒。從秋習之,以漸稍寒,如此則必耐寒。冬月但當著兩薄襦,一復裳耳,非不忍見其寒,適當佳耳。愛而暖之,適所以害之也。又當消息,無令汗出,汗出則致虛損,便受風寒。晝夜寤寐,皆當慎之。
其飲乳食哺,不能無痰癖,常當節適乳哺。若微不進乳,仍當將護之。凡不能進乳哺,則宜下之,如此則終不致寒熱也。
又,小兒始生,生氣尚盛,無有虛勞,微惡則須下之,所損不足言。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其冬月下之,難將護,然有疾者,不可不下。夏月下之後,腹中常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將護之,數日間。又節哺之,當令多少有常劑。
兒稍大,食哺亦當稍增。若減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當微將藥,勿復哺之,但當乳之,甚者十許日,輕者五六日,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則難治。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百病速除矣。
小兒所以少病癇者,其母懷娠,時時勞役,運動骨血,則氣強、胎養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氣微,胎養弱,則兒軟脆易傷,故多病癇。
兒皆須著帽、項衣,取燥,菊花為枕枕之。兒母乳兒,三時摸兒項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兩風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兩邊各二壯,與風池凡為十壯。一歲兒七壯,兒大者,以意節度,增壯數可至三十壯,唯風池特令多,七歲以上可百壯。
小兒常須慎護風池,諺云:戒養小兒,慎護風池。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邊,有病乃治之。疾微,慎不欲妄針灸,亦不用輒吐下,所以然者,針灸傷經絡,吐下動腑臟故也。但當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臍中膏塗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洗,常以新水洗。
白話文:
一、養育幼兒的方法
古籍說:六歲以上稱為孩童,十八歲以上稱為少年,二十歲以上稱為壯年,五十歲以上稱為老年。至於六歲以下的嬰兒,古籍沒有詳細記載,所以剛出生或哺乳中的嬰兒生病很難治療,因為沒有可以參考的依據。中古時期有巫醫建立《顱囟經》,用來占卜幼兒的壽命,判斷疾病的生死,流傳下來之後,才開始有專門治療幼兒疾病的醫方出現。到了晉朝、宋朝,推廣到蘇氏家族,他們傳承下來的經驗證實有效,因此流傳於民間。
嬰兒剛出生時,肌膚還很稚嫩,不應該穿太厚的衣服,穿太厚會讓筋骨變得鬆弛虛弱。應該要適時讓嬰兒接觸陽光和空氣。如果都不接觸陽光和空氣,皮膚就會變得脆弱柔軟,容易受傷。嬰兒應該穿著舊的棉絮製成的衣服,不要穿新的棉花做的衣服。天氣溫和沒有風的時候,母親應該抱著嬰兒在陽光下玩耍,多接觸陽光和空氣,就能使血液凝固,氣血剛強,肌肉緊實,能夠抵抗風寒,不會生病。如果總是把嬰兒藏在帳篷裡,穿著厚重的衣服保暖,就像陰暗地方的草木一樣,見不到陽光,會變得軟弱脆弱,無法抵擋風寒。
另外,嬰兒應該穿著較薄的衣服。穿薄衣的方法應該從秋天開始練習,不可以春夏突然減少衣服,這樣會容易受風寒。從秋天開始練習,慢慢的適應寒冷,這樣就能夠耐寒。冬天只要穿兩件薄的短衣,再穿一件長褲就可以了,並不是捨不得讓嬰兒受寒,而是這樣穿是適當的。過度溺愛而保暖,反而會傷害到嬰兒。還要隨時注意,不要讓嬰兒出汗,出汗會導致虛弱,容易受風寒。無論白天晚上,清醒還是睡覺,都要小心謹慎。
嬰兒喝奶或吃粥時,難免會有痰或積食的狀況,應該時時控制奶和食物的量。如果稍微不喝奶,就要特別照顧。凡是不能喝奶或吃粥的,應該給予通便,這樣就不會導致發冷發熱。
而且,嬰兒剛出生時,生氣旺盛,沒有虛弱的狀況。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就要通便,這樣損失不大,等到病好了,反而會得到很大的好處。如果沒有及時通便,就會形成大病,大病就很難治療了。冬天通便之後,比較難照顧,但是生病了還是要通便。夏天通便之後,肚子裡常常會有一點脹滿,所以要控制餵奶,特別照顧幾天。控制餵奶時,應該讓嬰兒每次吃多少要有固定的量。
嬰兒稍微長大後,吃的食物也要稍微增加。如果食量減少,表示肚子裡可能有些不舒服,應該稍微給予藥物治療,不要再餵食粥類,只能餵奶,情況嚴重的十幾天,輕微的五六天,自然就會恢復正常。如果完全不肯吃粥,只喝奶,表示有積食,而且病情嚴重,一定要通便,不能不通便。不通便就會發冷發熱,或是嘔吐抽搐,或是腹瀉,這些都是病情嚴重,沒有及時通便造成的,就很難治療了。在病症輕微的時候就治療,嬰兒就不會受到損害,各種疾病也能快速痊癒。
幼兒比較少有抽搐的狀況,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常常勞動,活動筋骨,氣血就會強盛,胎兒發育也比較好。如果懷孕時被過度伺候,氣血不足,胎兒發育比較弱,嬰兒就會變得軟弱容易受傷,所以容易生病抽搐。
嬰兒都需要戴帽子、穿護頸衣,保持乾燥,可以用菊花做枕頭。母親餵奶時,應該三不五時摸摸嬰兒的後頸風池穴,如果感到發熱,就要用熨燙的方式,讓嬰兒稍微出汗。如果稍微出汗沒有好轉,就用艾灸灸兩邊的風池穴,以及背部的第三、第五、第七、第九椎兩旁各兩處,加上風池穴,總共灸十壯。一歲的嬰兒灸七壯,年紀大的嬰兒,可以自行衡量,增加艾灸的次數,最多可以到三十壯,只有風池穴可以特別灸多一點,七歲以上的可以灸到一百壯。
幼兒時常需要小心保護風池穴,俗語說:養育幼兒,要小心保護風池穴。風池穴在頸項兩側的筋的旁邊。有病才需要治療。如果病情輕微,不應該隨便針灸,也不要隨便催吐或通便。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針灸會傷害經絡,催吐或通便會擾動腑臟。只要用退熱的藥湯洗澡,塗抹退熱散粉,塗抹退熱的紅色藥膏,以及塗抹臍膏。讓嬰兒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禁止用水洗澡,常常用乾淨的水清洗。
剛出生的嬰兒如果沒有疾病,絕對不可以隨便針灸。隨便針灸會讓嬰兒忍痛,擾動五脈,反而會因為驚嚇而抽搐。黃河洛陽一帶的土地比較寒冷,嬰兒容易發生痙攣。當地的習俗是嬰兒出生三天,喜歡用反向艾灸來預防,也會灸臉頰來預防口噤。如果發生口噤,舌下脈搏會變得急促,牙關的筋也會變得緊張。當地因為氣候寒冷,都會切開舌下放血,並灸臉頰來預防口噤。長江以東地區氣候溫和,沒有這種疾病。古時的醫方傳有反向針灸的方法,現在的人沒有仔細分辨南北的差異,就按照古方使用,反而會傷害到嬰兒。因此,鄉下的小孩,順其自然生長,反而都能平安無事。
還有一種說法是:春夏兩季絕對不可以給幼兒通便。原因是幼兒的腑臟之氣比較軟弱,容易虛弱也容易亢奮,通便會讓下焦更加虛弱,上焦產生熱,有熱就會增加痰,有痰就會生病。除非是生病了,否則不可以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