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五 (4)
卷之四十五 (4)
1. 十二、發癇瘥後更發候
癇發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瘛瘲,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皆由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其瘥之後而更發者,是余勢未盡,小兒血氣軟弱,或因乳食不節,或風冷不調,或更驚動,因而重發。如此者,多成常疹。凡諸癇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白話文:
癲癇發作時的樣子,有時會出現嘴角和眼睛互相牽引抽動,有時眼珠向上翻動,有時手腳抽搐,有時背部僵硬挺直,有時頭部和脖子向後彎折,有時手指彎曲好像在數數,這些都是因為吹風受涼、餵奶不當所導致的。如果癲癇痊癒後又再次發作,那是因為病邪的殘餘勢力還沒完全消除,加上小孩的氣血虛弱,或者因為餵奶飲食不注意,或者風寒侵襲導致身體不協調,或者再次受到驚嚇,因而又再次發作。像這樣的情況,大多會變成經常發作的疾病。凡是癲癇正在發作時,手腳抽搐,千萬不要去抓著或按住,抓著或按住會使抽搐更加不順暢。
2. 十三、傷寒候
傷寒者,冬時嚴寒,而人觸冒之,寒氣入腠理,搏於血氣,則發寒熱,頭痛體疼,謂之傷寒。又春時應暖而反寒,此非其時有其氣,傷人即發病,謂之時行傷寒者。小兒不能觸冒寒氣,而病傷寒者,多由大人解脫之時久,故令寒氣傷之,是以小兒亦病之。
診其脈來,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便是得病六日。其脈來洪者易治,細微者難治也。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是因為冬天嚴寒的時候,人接觸到寒冷,寒氣侵入皮膚肌肉的紋理之間,與體內的氣血相搏鬥,就會出現發冷發熱、頭痛、身體疼痛的症狀,這就叫做傷寒。另外,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這不是當時節氣應該有的氣候,如果這種反常的寒氣侵犯人體,也會導致發病,這叫做時行傷寒。小孩子通常不會自己接觸到寒氣,之所以會得傷寒,大多是因為大人脫掉厚衣服的時間太長,導致寒氣侵襲到小孩身上,所以小孩也會因此生病。
診斷時把脈,如果脈搏跳一下就停止(停頓),就表示生病一天;如果脈搏跳六下就停止(停頓),就表示生病六天。脈象來勢洪大的容易治療,脈象細小微弱的就比較難治療。
3. 十四、傷寒解肌發汗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寒從外搏於血氣,腠理閉密,冷氣在內,不得外泄,蘊積生熱,故頭痛、壯熱、體疼。所以須解其肌膚,令腠理開,津液為汗,發泄其氣,則熱歇。
凡傷寒,無問長幼男女,於春夏宜發汗。又脈浮大宜發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是因為寒氣侵襲皮膚,寒邪從外侵入血氣,導致皮膚的毛孔閉塞緊密,寒氣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久而久之產生熱,所以會出現頭痛、高燒、身體疼痛等症狀。因此,必須要疏解肌肉,使毛孔打開,讓身體的津液化為汗水,把體內的邪氣發散出去,熱才能消退。
凡是得了傷寒,不論年紀大小、男女老幼,在春夏時節都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另外,如果把脈發現脈象浮大,也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病邪在體表。
4. 十五、傷寒挾實壯熱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人本臟氣實者,則寒氣與實氣相搏,而壯熱者,謂之挾實。實者有二種,有冷有熱,其熱實,糞黃而臭;其冷實,食不消,糞白而酸氣,比候知之。其內雖有冷熱之殊,外皮膚皆壯熱也。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與體內的氣血搏鬥,導致皮膚的毛孔緊閉,氣無法順暢排出,鬱積久了就產生熱,所以會頭痛、身體疼痛,而且發高燒。如果這個人原本體內氣就強盛,那麼寒氣和體內的強盛之氣互相搏鬥,而導致發高燒,這就叫做「挾實」。體內強盛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寒性一種是熱性。如果是熱性實證,那麼大便會是黃色而且有臭味;如果是寒性實證,那麼食物難以消化,大便會是白色而且有酸臭味,可以藉由這些情況來判斷。雖然體內有寒熱的區別,但外在皮膚都會呈現發高燒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