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三十八、虛勞寒熱候

勞傷則血氣虛,使陰陽不和,互有勝弱故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相乘,故發寒熱。

白話文:

因為過度勞累損傷,導致身體的氣血虛弱,使得體內的陰陽失去平衡,互相之間出現強弱的變化。陽氣偏盛就會發熱,陰氣偏盛就會發冷,陰陽互相影響,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

2. 三十九、虛勞口乾燥候

此由勞損血氣,陰陽斷隔,冷熱不通,上焦生熱,令口乾燥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漱滿二七,咽。愈口乾。若引腎水發醴泉,來至咽喉。醴泉甘美,能除口苦,恆香潔,食甘味和正。久行不已,味如甘露,無有飢渴。

又云: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漱滿二七,咽。治口苦幹燥。

白話文:

這是因為過度勞累損耗了血氣,導致體內陰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使得上半身產生熱,進而造成口乾舌燥。對於這種情況,湯藥、外敷、針灸等治療方法都有各自的正規處方。關於滋補養生和疏導氣血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記載:面向東坐,頭稍微後仰,閉氣五次,然後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漱口十四次(二七為十四),將口水嚥下,這樣可以治癒口乾。如果能引導腎水向上,使其化為甘甜的泉水(醴泉),來到咽喉,這甘美的泉水能消除口苦,使口氣持久清新,且能使味覺正常,吃任何食物都覺得甘甜美味。長期練習,會感覺到口水像甘露一樣,不會感到飢餓口渴。

此外,書中又記載:面向東坐,頭稍微後仰,閉氣五次,然後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漱口十四次,將口水嚥下。這樣可以治療口苦和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