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二、傷寒發汗不解候

傷寒初一日至二日,病在皮膚,名為在表。表者陽也,法宜發汗。今發汗而不解者,此是陽不受病。陽受病者,其人身體疼痛,發熱而惡寒,敕嗇拘急,脈洪大者,有此證候,則為病在表,發汗則愈。若但煩熱,不惡寒,身不疼痛,此為表不受病,故雖強發其汗,而不能解也。

白話文:

傷寒從發病第一天到第二天,病症表現在皮膚上,稱之為表證。表是指陽氣,治療方法應該是發汗。現在雖然發汗了但是病情沒有好轉,這是因為陽氣沒有受到病邪侵襲。陽氣受到病邪侵襲的人,全身疼痛,發熱而且怕冷,身體緊繃僵硬,脈搏洪大。出現這些症狀,則說明病症在表,發汗就可以痊癒。如果只是煩躁發熱,不畏寒,身體不疼痛,這是表不受病,所以即使強行發汗也不能治癒。

2. 三、傷寒取吐候

傷寒大法,四日病在胸膈,當吐之愈。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悶,此為毒氣已入,有痰實者,便宜取吐。

3. 四、中風傷寒候

中風傷寒之狀,陽浮而陰弱。陽浮熱自發,陰弱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吸吸發熱,鼻鳴乾嘔,此其候也。

白話文:

中風傷寒的症狀:陽氣浮在上,陰氣虛弱。陽氣浮在上面,發熱是自然產生的;陰氣虛弱,汗水自行流出;發涼卻感覺寒冷,怕風卻怕微風吹拂,發熱時還會吸氣,鼻子呼呼作響,乾嘔,這些都是症狀。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常,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即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諴言,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尋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白話文:

太陽病中風,醫師用火攻法發出汗液。邪風被火熱逼迫,血氣運行異常,陽氣過盛,兩陽相火灸灼,身體就會發黃。陽氣太盛就會想流鼻血;陰氣不足就會小便困難。陰陽同時虛弱,身體就乾枯,只有頭部出汗,汗液流到脖子就停止。腹部脹滿,呼吸微喘,口乾舌爛,可能便祕。時間久了,會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嘔吐。手腳不安分,到處摸索衣物或牀鋪。小便方便的患者,病情可以控制。

陽明中風,口苦而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白話文:

陽明經中風,會出現口苦、咽喉乾澀、腹部脹滿、呼吸微喘、發熱惡寒的症狀,脈象浮而緊。若使用瀉下法治療,會加重腹脹,小便也會困難。陽明經病證,如果還能進食,稱為中風;如果不能進食,稱為中寒。

少陽中風,兩耳無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之,吐之則悸而驚。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其脈陽微陰澀而長,為欲愈。

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為欲愈。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4. 五、傷寒一日候

傷寒一日,太陽受病,太陽者,膀胱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其脈絡於腰脊,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而頭項背膊腰脊痛也。

白話文:

傷寒第一日,太陽經受病。太陽經是膀胱經,為三陽經之首,所以最先受病。它的經脈循行於腰脊,主司頭項。因此,得病第一天就會出現頭項、背、膊、腰、脊疼痛。

5. 六、傷寒二日候

傷寒二日,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之經也,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熱鼻乾,不得眠也。諸陽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白話文:

傷寒到了第二天,陽明經受病了。陽明經是胃的經絡,主管肌肉,經脈連接著鼻子和眼睛。所以一旦得病到第二天,肌肉發熱、鼻子乾燥,無法入睡。諸陽在體表,體表開始受病,在皮膚表層,可以用藥膏塗抹、火灸,讓身體發汗就能痊癒。

6. 七、傷寒三日候

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者,膽之經也,其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皆可汗而解。

白話文:

發病三天,少陽經受邪氣侵犯。少陽經是膽經,其脈絡沿著脅部循行,向上至頸部和耳朵。因此,患病三天後,就會出現胸脅發熱、耳聾的症狀。此時,三陽經絡的邪氣剛剛開始相互傳遞,病邪還沒有進入臟腑,所以都可用發汗法來治療。

7. 八、傷寒四日候

傷寒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是故三日以前,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也。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

白話文:

得了傷寒四天,太陰經受病了。太陰經是脾臟的經脈,是三條陰經中最主要的。因此,在傷寒發病三天前,陽經受病完畢,傳給陰經,而太陰經就受病了。它在脾臟運行,並與喉嚨相關聯。所以,得了這種病四天後,就會腹脹而喉嚨乾。由於病竈在胸腔和橫膈膜,所以嘔吐就能痊癒。

8. 九、傷寒五日候

傷寒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者,腎之經也,其脈貫腎絡肺,繫於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渴而引飲也。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五天之後,少陰經受到病邪的侵襲。少陰經是腎經,它的經絡與腎臟、肺臟相通,並且連接著舌頭。所以發病五天後,患者會出現口熱舌乾、口渴想喝水的症狀。少陰經病證在腹中,因此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9. 十、傷寒六日候

傷寒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此則陰陽俱受病,毒氣在胃,故可下而愈。

白話文:

傷寒發病六天後,厥陰(肝)經受病。厥陰經是肝臟的經絡,它的經脈沿著陰部,與肝臟相連。所以發病六天後,會感覺煩躁、脹滿,而陰囊會縮小。這是因為陰陽兩經都受到了病邪,毒氣在胃中,因此可以下瀉來治療,就能痊癒。

10. 十一、傷寒七日候

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今七日以後,病反甚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是陰陽諸經絡,重受病故也。

白話文:

傷寒病經過七天,病情應當稍微好轉,這是因為陽經的邪氣已經傳變了一輪。現在七天後,病情反而加重,這是因為邪氣再傳到另一輪經絡,造成再經病。再經病是指邪氣再次侵襲陰陽經絡,導致疾病加重。

11. 十二、傷寒八日候

傷寒八日,病不解者,或是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猶有也。

12. 十三、傷寒九日以上候

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罷者;或三陽三陰傳病已竟,又重感於寒,名為兩感傷寒,則腑臟俱病,故日數多而病候改變。

白話文:

傷寒發病超過九天,病情沒有好轉;或者剛開始發病時,病邪就無法傳變;或者已經傳變到三陽經完成,卻無法傳入陰經,導致病邪停留多日,症狀持續;或者三陽三陰的病邪傳變已經結束,又再次受到寒邪侵襲,稱為兩感傷寒,這時腑臟都會受到影響,所以病程長且症狀會變化。

13. 十四、傷寒咽喉痛候

傷寒病過經而不愈,脈反沉遲,手足厥逆者,此為下部脈不至,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毒氣上熏,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瘡。

白話文:

傷寒病經過使用經絡治療後仍未痊癒,脈象反而沉弱、緩慢,手腳冰冷,這是因為身體下部的脈絡不通,陰陽之氣阻隔,邪氣侵入了足少陰經的絡脈。毒氣上升蒸燻,因此咽喉疼痛或生瘡。

14. 十五、傷寒斑瘡候

傷寒病證在表,或未發汗,或經發汗未解,或吐下後而熱不除,此毒氣盛故也。毒既未散,而表已虛,熱毒乘虛出於皮膚,所以發斑瘡隱軫如錦文,重者,喉口身體皆成瘡也。

白話文:

當傷寒病症出現在體表時,可能的情況包括:

  • 尚未發汗
  • 曾經發汗但未完全解除病症
  • 吐瀉後仍有餘熱

這些情況都表明體內的毒氣過於旺盛。當毒氣未被散發排出,而體表又處於虛弱狀態時,熱毒就會趁虛而出,表現於皮膚上。因此,患者會出現斑點或瘡疹,像錦緞上的花紋。嚴重時,喉嚨和全身都會潰爛化膿。

15. 十六、傷寒口瘡候

夫傷寒,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以其表裡俱熱,熱不已,毒氣熏上焦故也。

16. 十七、傷寒豌豆瘡候

傷寒勢毒氣盛,多發疱瘡,其瘡色白或赤,發於皮膚,頭作瘭漿,戴白膿者,其毒則輕;有紫黑色作根,隱隱在肌肉裡,其毒則重。甚者,五內七竅皆有瘡。其瘡形如豌豆,故以名焉。

白話文:

患上傷寒時,由於病邪毒氣強盛,經常會出現水痘。這些水痘的顏色有白色或紅色,長在皮膚表面,頭上會化膿,長出白色膿液的人,病情較輕;如果有紫色或黑色的痘根,深藏在肌肉中,病情則較重。嚴重時,身體內部各器官和七竅都會長出水痘。這些水痘的形狀像豌豆,因此以此命名。

17. 十八、傷寒豌豆瘡後滅瘢候

傷寒病發豌豆瘡者,皆是熱毒所為。所病折則瘡愈,而毒氣尚未全散,故瘡痂雖落,其瘢猶黶,或凹凸肉起,所以宜用消毒滅瘢之藥以敷之。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後長豌豆瘡的,都是熱毒造成的。病情好轉後瘡就會癒合,但毒氣還沒有完全消散,所以瘡痂脫落後,疤痕還是黑色的,或者凸凹不平長出肉瘤,因此宜用消毒滅疤的藥物敷於其上。

18. 十九、傷寒謬語候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者,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久則諴語。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諴語,其脈反和者,不死。陽明病,下血而諴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穴,隨其實者而瀉之,濈然汗出者則愈。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得洪大,而反手足四厥,脈反沉細而微者,死病也。

白話文:

傷寒第四、五天時:

  • **脈沉而喘滿:**脈搏深沉表示病邪在體內,但卻發出汗來,導致津液大量流失,大便困難,外表虛弱而內部實熱。如果長時間這樣,就會出現胡言亂語。
  • **發汗後又再次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損,出現胡言亂語。如果脈搏能恢復平和,則不死。

陽明病:

  • **下血且胡言亂語:**說明熱邪侵入了血室,但此時頭部出汗。應刺期門穴放血,以實證治療。如果出汗緩解,則病情好轉。
  • **譫言妄語,身體發熱,脈搏洪大:**但手腳卻冰冷,脈搏又沉細微弱。這是危重的病症。

譫言妄語,身熱,脈洪大生;沉細微,手足四逆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