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七 (1)
卷之七 (1)
1. 一、傷寒候
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夫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
白話文:
經書上說: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寒冷,這是自然界四季變化的規律。冬天嚴寒,萬物都隱藏起來,君子堅守自己的行為規範,就不會被寒冷所傷。那些遭遇寒冷的人,纔可能會傷寒。由於四時氣候變化所引發的疾病,都能導致生病,但是以傷寒最為嚴重,是因為它是最猛烈的寒氣。得了傷寒的就是「傷寒病」;沒有馬上得病的,寒毒就會藏在肌肉和骨骼中;等到春天,就會變成溫病;夏天,就會變成暑病。
暑病者,熱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其時行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少長,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白話文:
患有暑病的人,是體內熱氣過重而引起的。因此,那些辛勞奔波的人,在春夏季節必定會患上溫病,都是因為冬天受了風寒所致,並不是時令流行的病症。那些時令流行的病症,表現為在春天原本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夏天原本應該炎熱,卻反而涼爽;秋天原本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原本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不是合時節卻出現了不合理的氣候。因此,一整年中,患病的情況沒有明顯變化,許多病症都較為相似,這纔是時令流行的病症。
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交爭,榮衛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洗浴發汗即愈。病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故頭痛、胸中滿悶,當吐之則愈。病五日以上,氣深結在臟,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
白話文:
傷寒病的起因是風寒侵襲人體,進入皮膚和肌肉之間,與身體的元氣和血液抗爭,導致氣血不暢通,阻隔在體表。
發病一到兩天,邪氣在皮膚表層,所以患者會頭痛、怕冷、腰背痠痛。這時邪氣在體表,洗熱水澡或發汗可以治癒。
發病三天以上,邪氣上升到胸部,會導致胸悶、心悸,頭痛、胸中發悶,這時應該催吐來治療。
發病五天以上,邪氣深入到內臟,會導致腹脹、身體沉重、骨節痠痛,這時應該瀉下,也就是使用瀉藥來治療。
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何也?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兩傷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食、譫言。
白話文:
凡是發熱的疾病都屬於傷寒之類。得病或好或死,死亡通常在六七天內發生,而痊癒則需十天以上。為什麼呢?少陽是諸陽經脈所屬,其脈絡與風府相連,因此是諸陽經脈的主人。人體受寒就會發熱,熱再厲害也不會死;但寒氣同時侵入少陽兩條經脈導致的疾病,一定會死。寒氣同時侵入少陽兩條經脈,其脈象與病症會如何?一天發病,少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受傷,就會頭痛、口乾舌燥、心情煩躁。兩天發病,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受傷,就會腹脹、發熱、不思飲食、神志昏亂。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則不知人,六日而死。夫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氣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
白話文:
三天後,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就會導致耳聾、小便困難、手腳冰冷、水和食物都不能入口,還認不出人,六天後就會死亡。五臟已經受傷,六腑不通暢,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這種情況後,三天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它的氣血旺盛,所以人會認不出人。三天後,陽明經的氣血就會耗盡,所以人會死亡。
其不兩傷於寒者,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骨,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耳聾。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通於臟也,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於胃,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白話文:
如果沒有同時受到寒氣的影響,那麼就會出現以下情況:
- 巨陽受寒:出現頭項疼痛、腰背僵硬。
- 陽明受寒:陽明主導肌肉,其經脈與鼻子連接,所以會出現發熱、鼻腔乾燥、難以入睡的症狀。
- 少陽受寒:少陽主導骨骼,其經脈沿著肋間延伸,與耳朵相連,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耳鳴的症狀。
這三條陽經都受到病氣的影響,但尚未傳入臟腑,因此只要透過發汗的方式即可改善。
- 太陰受寒:太陰經脈分佈在胃部,與喉嚨相通,所以會出現腹脹、喉嚨乾燥的症狀。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熱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白話文:
第五天,少陰受影響,少陰脈絡貫穿腎臟和肺臟,連接舌根,所以口熱舌乾且口渴。
第六天,厥陰受影響,厥陰脈循著生殖器官而與肝臟相連,所以會出現煩躁和囊腫。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會生病,氣血運行不暢,五臟不通暢則會死亡。
如果沒有同時受到寒冷的影響,那麼:
第七天,巨陽病勢衰退,頭痛會稍微緩解。
第八天,陽明病勢衰退,發燒會稍微緩解。
第九天,少陽病勢衰退,耳聾會有所好轉。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咳。十二日厥陰病衰,囊從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白話文:
病後十天,太陰經虛弱,腹脹減輕仍如常,此時開始想進食。病後十一天,少陰經虛弱,口渴停止但仍不解渴,舌頭乾燥並開始咳嗽。病後十二天,厥陰經虛弱,小腹處的包塊從少腹處稍稍下移。人體的元氣都已耗盡,病情在逐漸好轉。
治之奈何?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其病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病三日過者,可泄之而已。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並自當愈,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當針補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矣。
白話文:
如何治療?治療方法是疏通對應的臟腑經脈,讓病邪逐漸衰減。發病未滿三天的,只需要發汗即可;發病超過三天的,只需要瀉下即可。太陽病,頭痛症狀持續超過七天,就會自己痊癒,這是因為太陽經運行結束了。如果想要防止轉化為另一種疾病,應針灸補益陽明經,讓經氣不繼續傳遞,這樣就能夠痊癒。
相病之法,視色聽聲,觀病之所。候脈要訣,豈不微乎。脈洪大者,有熱,此傷寒病也。夫傷寒脈洪浮,秋佳春成病。寸口脈緊者,傷寒頭痛。脈來洪大,傷寒病。少陰病,惡寒身拳而利,手足四逆者,不治;其人吐利,躁逆者死。利止而眩,時時自冒者死。四逆,惡寒而身拳,其脈不至,其人不煩而躁者死。
白話文:
用來診斷疾病的方法,包括觀察氣色、傾聽聲音和查看病症所在部位。把脈的要訣,豈不是非常精妙嗎?脈搏洪大有力者,身體有熱,這是患了傷寒病。傷寒者的脈搏浮大洪盛,在秋天會病情加重,在春天則發病。寸口脈搏緊者,傷寒伴有頭痛。脈搏來勢洶洶,是傷寒病。少陰病,惡寒,身體蜷縮起來,手腳冰涼,無法轉動者,無法治癒;此人嘔吐、腹瀉,神志不清者會死亡。腹瀉停止後頭暈,時而昏厥者會死亡。四逆,惡寒且身體蜷縮,脈搏微弱無力,病人不發熱卻神志不清者會死亡。
病六日,其息高者死。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頭痛,脈短澀者死;浮滑者生。未得汗,脈盛大者生;細小者死。診人瀼瀼大熱,其脈細小者,死不治。傷寒熱病,脈盛躁不得汗者,此陽之極,十死不治。未得汗,脈躁疾,得汗生;不得汗難瘥。頭痛脈反澀,此為逆,不治;脈浮大而易治;細微為難治。
白話文:
- 疾病已經六天了,呼吸急促的會死亡。
- 傷寒發熱嚴重,脈搏浮大有力的人會生還,脈搏沉細無力的人會死亡。
- 頭痛,脈搏短促澀滯的人會死亡;脈搏浮動順滑的人會生還。
- 還沒有出汗,脈搏強有力的人會生還;脈搏細弱無力的人會死亡。
- 診斷患者,身體發熱厲害,但脈搏細弱無力,無法救治。
- 傷寒發熱,脈搏強勁、煩躁,卻不出汗,這是陽氣極盛的表現,十死無生。
- 還沒有出汗,脈搏煩躁快速,出汗了會生還;不出汗很難治癒。
- 頭痛時脈搏反而澀滯,這是逆證,無法治癒;脈搏浮大則容易治癒;脈搏細微表示難治癒。
發汗若吐下者、若亡血無津液者,而陰陽自和必愈。夫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陽已虛,尺中弱者,不可發其汗也。咽乾者,不可發其汗也。傷寒病,脈弦細,頭痛而發熱,此為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諴語,為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悸。
白話文:
如果發汗像嘔吐或拉肚子一樣嚴重,或像失血而沒有津液一樣,只要陰陽調和就能痊癒。發汗後如果小便不利,這是津液不足的表現,不要治療,小便通暢後自然會好。陽氣已經虛弱,脈搏尺部位虛弱的人,不能發汗。咽喉乾澀的人,不能發汗。傷寒病中,脈搏細而緊,頭痛發熱,這是屬於少陽證。少陽證不可發汗,發汗後會說胡話,這是屬於胃證。胃氣和調則會痊癒,不和調則會煩躁不安和心悸。
少陰病,脈細沉而微,病在裡,不可發其汗。少陰病,脈微,亦不可發汗,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澀者,復不可下。太陽病,發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不可發其汗;脈浮,可發其汗。發熱自汗出而不惡寒,關上脈細數,不可吐。若諸四逆厥者,不可吐,虛家亦然。
白話文:
少陰病
- 脈細、沉、微弱,表明病在裡面,不可發汗。
- 脈微弱,也不可發汗,因為陽氣不足。
- 陽氣已經虛弱,尺脈(手少陰脈)弱澀,更不能泄下。
太陽病
- 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不可發汗。
- 脈浮,可以發汗。
- 發熱自汗而出而不惡寒,關脈(手少陽脈)細數,不可吐。
- 如果出現手腳逆冷等虛寒症狀,不可吐。家裡有人虛寒病,也不可吐。
寒多熱少,可吐者,此謂痰多也。治瘧亦如之。頭項不強痛,其寸脈微浮,胸中愊牢,氣上衝喉咽不得息,可吐之。治傷寒欲下之,切其脈牢,牢實之脈,或不能悉解,宜摸視手掌,濈濈汗濕者,便可下矣。若掌不汗,病雖宜下,且當消息,溫暖身體,都皆津液通,掌亦自汗,下之即了矣。
白話文:
身體受寒較多,發熱較少,如果可以吐出東西,說明痰液較多。治療瘧疾也一樣。頭頸部不疼痛,寸脈微浮,胸中鬱悶,氣息衝上喉嚨咽部而無法停止,可以進行催吐治療。治療傷寒時如果想要瀉下,檢查脈搏,如果脈搏緊實有力,或者不能完全解開,應該撫摸手掌,如果手掌溫熱、出汗,就可以瀉下。如果手掌不出汗,即使病情需要瀉下,也應該先緩一緩,溫暖身體,等津液通暢,手掌自然會出汗,這時再瀉下就可以了。
太陰之為病,腹滿吐食,不可下,下之益甚,時腹自痛。下之,胸下結牢,脈浮,可發其汗。陽明病,心下牢滿,不可下,下之遂利,殺人,不可不審,不可脫爾,禍福正在於此。
白話文:
太陰病發生時,會出現腹脹、嘔吐食物的症狀,這個時候不能瀉下導便,因為瀉下會讓病情加重,而且時常會腹痛。如果勉強瀉下,胸口以下就會出現硬塊,脈搏浮動,這時可以發汗治療。
陽明病發生時,心口下方會出現脹滿硬結的症狀,這個時候也不能瀉下導便,因為瀉下就會導致腹瀉,可能會危及生命。因此,在治療時不能輕率地做出瀉下的決定,因為禍福就決定在這一刻。
太陽與少陽並病,心下牢,頭項強眩,不可下。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大小便調,其脈浮牢而數,渴欲飲水,此不可下。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白話文: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胸悶,頭頸強痛眩暈,不能大便。三陽病同時發作,腹脹,身體沉重,大小便正常,脈搏浮動且有力而急促,口渴想喝水,這種情況不能用瀉法治療。治療要用湯藥、熱敷、針灸、藥物,有專門的正方,用於補充營養,疏通經絡,現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生腰,徐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徐徐閉目吐氣。治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又云:舉左手,頓左足,仰掌,鼻納氣四十息止,除身熱背痛。
白話文:
《養生指南·導引方法》中說:端正坐好,舒展腰部,慢慢用鼻子吸氣,用右手按住鼻子,慢慢閉上眼睛呼氣。治療傷風頭痛和清洗身體,都應以出汗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