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一、虛勞候
又云:坐抱兩膝,下去三里二寸,急抱向身極勢,足兩向身,起,欲似胡床,住勢,還坐。上下來去三七。去腰足臂內虛勞、膀胱冷。
又云:外轉兩腳,平踏而坐,意努動膝節,令骨中鼓,挽向外十度,非轉也。
又云:兩足相踏,向陰端急蹙,將兩手捧膝頭,兩向極勢,捺之二七,竟;身側兩向取勢二七,前後劭腰七。去心勞、痔病、膝冷。調和未損盡時,須言語不瞋喜,偏跏,兩手抱膝頭,兩向極勢,挽之三七,左右亦然。頭須左右仰扒。去背急臂勞。
又云:兩足相踏,令足掌合也;蹙足極勢,兩手長舒,掌相向腦項之後,兼至膊,相挽向頭膊,手向席,來去七;仰手,合手七。始兩手角上極勢,腰正,足不動。去五勞。七傷,齊下冷暖不和。數用之,常和調適。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五勞、三里氣不下。
又云:蛇行氣,曲臥以,正身復起,踞,閉目隨氣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腸,服氣為食,以舐為漿,春出冬藏,不財不養。以治五勞七傷。
又云:蝦蟆行氣,正坐,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七傷、水腫之病也。
又云:外轉兩足,十遍引。去心腹諸勞。內轉兩足,十遍引,去心五息止。去身一切諸勞疾疹。
白話文:
一、虛勞候
-
盤腿坐下,雙手抱膝,膝蓋往下壓,直到極限,雙腳盡量靠近身體,然後起身,動作像是在使用胡床(一種古代坐具)一樣,保持這個姿勢一會兒,再坐下。重複這個動作三七(21)次,可以治療腰部、腿部、手臂虛勞以及膀胱寒冷。
-
雙腳向外旋轉,平放著坐下,用力活動膝蓋,讓骨頭內部感到有響聲,然後向外旋轉膝蓋十度,注意不是完全旋轉。
-
雙腳互相踩踏,腳尖盡量向內收緊,雙手捧住膝蓋,用力向內壓,重複二七(14)次;身體向左右兩側各用力二七(14)次,前後用力按摩腰部七次。可以治療心勞、痔瘡、膝蓋寒冷。如果病症尚未完全痊癒,需要保持心情平和,不發怒也不過度喜悅,盤腿坐下,雙手抱住膝蓋,用力向內旋轉三七(21)次,左右兩側都要做,頭部也要左右側向仰起。可以治療背部、手臂勞累。
-
雙腳互相踩踏,讓腳掌貼合;用力將腳尖向內收緊,雙手伸長,掌心相對,向後伸到腦後及肩膀,然後向頭部和肩膀方向拉,手再回到席子上,重複七次;然後雙手向上舉起,合掌七次。開始時雙手要盡量向兩側伸展到極限,腰部保持正直,腳不動。可以治療五勞七傷,以及下腹部冷暖不調。經常做這個動作,可以保持身體健康。
-
一隻腳踩在地上,一隻腳屈膝,雙手抱住犢鼻穴(膝蓋下)下方,用力向內拉到極限。左右腳交換做四七(28)次。可以治療五勞七傷,以及三里穴氣血運行不暢。
-
模仿蛇的動作進行呼吸運動,彎腰躺下,然後挺直身體再起身,盤腿而坐,閉上眼睛,順著氣的流動呼吸,不要停止,少吃一點點東西,讓腸胃通暢,以呼吸吐納為食,以唾液為飲,春天活動,冬天休息,不追求財富,不追求養生。用來治療五勞七傷。
-
模仿青蛙的動作進行呼吸運動,端坐,搖動雙臂,持續十二次呼吸。用來治療五勞七傷和水腫。
-
雙腳向外旋轉十次。治療心腹部各種勞累。雙腳向內旋轉十次。治療心臟及五臟六腑的疾病,以及全身各種疾病。
2. 二、虛勞羸瘦候
夫血氣者,所以榮養其身也。虛勞之人,精髓萎竭,血氣虛弱,不能充盛肌膚,此故羸瘦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滿口乃吞之,輒琢齒二七過,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練精。
又云:咽之三過,乃止。補養虛勞,令人強壯。
白話文:
人體的血液和氣,是用來滋養身體的。虛勞的人,精髓已經枯竭,血液和氣都虛弱,無法充分滋潤肌肉皮膚,所以才會瘦弱。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療法,都有相應的正確方法。至於如何透過補養和疏導來調理,會在後面附上說明。
《養生方》說:每天早上都服用玉泉,可以使人身體強健,氣色紅潤,去除體內寄生蟲,並且使牙齒牢固。所謂玉泉,指的是口中的唾液。早上還沒起床時,先漱口中的唾液,等到唾液充滿整個口腔,就將其吞下,接著叩齒十四次,這樣做三次後停止,這個方法叫做練精。
書中又說:把唾液分三次吞下後停止。這個方法可以補養虛勞,使人身體強壯。
3. 三、虛勞不能食候
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虛勞則臟腑不和,脾胃氣弱,故不能食也。
白話文:
脾臟掌管身體的肌肉,胃是容納水穀食物的海洋。虛勞這種病症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脾胃的氣也虛弱,所以就吃不下東西了。
4. 四、虛勞胃氣虛弱不能消穀候
胃為腑,主盛水穀;脾為臟,主消水穀。若脾胃溫和,則能消化。今虛勞,血氣衰少,脾胃冷弱,故不消穀也。
白話文:
胃是腑,主要負責容納水穀;脾是臟,主要負責消化水穀。如果脾胃功能溫和協調,就能順利消化食物。現在因為虛勞,導致身體氣血衰弱減少,脾胃也變得虛寒衰弱,所以無法消化食物。
5. 五、虛勞三焦不調候
三焦者,謂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熱,則胸膈痞滿,口苦咽乾;有寒則吞酢而吐沫。中焦有熱,則身重目黃;有寒則善脹而食不消。下焦有熱,則大便難;有寒則小腹痛而小便數。三焦之氣,主焦熟水穀,分別清濁,若不調平,則生諸病。
白話文:
三焦指的是上焦、中焦、下焦。如果上焦有熱,就會感到胸口和橫膈膜脹悶不舒服,嘴巴發苦、喉嚨乾燥;如果上焦有寒,就會吞下酸水又吐出泡沫。中焦有熱,會覺得身體沉重、眼睛發黃;如果中焦有寒,則容易腹脹且消化不良。下焦有熱,會導致大便困難;如果下焦有寒,則會小腹疼痛且小便頻繁。三焦之氣主要負責將食物消化成熟,並區分清濁,如果三焦功能不協調,就會產生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