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三 (3)
卷之三十三 (3)
1. 三十二、癰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血氣,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癰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此等五逆者,皆不可治也。或熱或渴,非倉卒而急,可得漸治之也。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燥熱,渴而引飲,飲冷入腸胃,則變下利。胃虛氣逆,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噦也。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瘻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導致血液凝滯不通,才會結成癰和發背。癰膿排出後,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是病情惡化的徵兆:眼白變青黑而且眼球縮小,這是第一種不好的情況;吃藥後就想嘔吐,這是第二種不好的情況;肚子痛而且非常口渴,這是第三種不好的情況;肩膀和脖子活動不靈活,這是第四種不好的情況;聲音嘶啞,臉色蒼白,這是第五種不好的情況。出現這五種不好的情況,都表示病況嚴重,難以治癒。如果只是發熱或口渴,但不是突然發生而且非常急迫的狀況,還可以慢慢地治療。
一般來說,發背會導致熱氣侵入內臟,膿液排出後,氣血會變得虛弱,內臟也會變得乾燥燥熱,所以會口渴而想喝水。如果喝了冷水,冷水進入腸胃,就會導致腹瀉。如果胃虛弱,氣往上逆,就會想嘔吐。嘔吐時如果又遇到寒冷,氣就更不順暢,就會打嗝。
如果瘡的膿汁沒有完全排乾淨,瘡口卻提早癒合,即使表面上痊癒了,之後還是會復發。如果膿液持續滯留在體內,就會變成瘻管。
2. 三十三、癰發背後下利候
此是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癰發背後利者,由內熱而引飲,取冷太過,冷入腸胃,故令下利不止。胃虛氣逆則變嘔。所以然者,脾與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則肌肉受邪,胃虛則變下痢。下利不止,氣逆,故變嘔;嘔而遇冷析,氣逆不通,則噦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血液凝滯不通,於是就形成了癰。癰長在背後卻出現腹瀉,是因為體內有熱,所以想喝水,但喝了太多冷飲,寒氣進入腸胃,導致腹瀉不止。如果胃氣虛弱,氣機上逆就會導致嘔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脾和胃相合,都屬於土的特性。脾主掌全身的肌肉,胃是水穀的匯聚之處。脾虛就會使肌肉容易受到邪氣侵犯,胃虛就會導致腹瀉。腹瀉不止,氣機上逆,所以會出現嘔吐。嘔吐又遇到寒冷,使氣機更加不順暢,就會引起打嗝。
3. 三十四、癰發背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也。癰發背,五臟熱盛虛燥,故渴。而冷飲入腸胃,則變利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導致血液滯澀不通,才會結成癰。癰如果長在背部,通常是五臟的熱氣過盛,導致體內虛弱乾燥,所以會感到口渴。如果這時喝了冰冷的飲料,反而會導致腸胃不適,引起腹瀉。
4. 三十五、癰發背兼嗽候
肺主氣,候於皮毛,氣虛腠理受寒,客於經絡,則血痞澀,熱氣乘之,則結成癰也。肺氣虛,其寒復乘肺,肺感於寒,則成咳嗽,故發癰而兼嗽也。
白話文:
肺臟主管氣,它的功能會表現在皮膚和毛髮上。如果肺氣虛弱,皮膚毛孔的防禦能力就會下降,容易受到寒邪侵襲,寒邪侵入經絡,會導致血液運行不順暢,停滯積聚,如果這時又受到熱邪的侵襲,就會結成癰瘡。因為肺氣虛弱,寒邪還會反過來侵犯肺臟,肺臟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引發咳嗽,所以長癰瘡的同時也會出現咳嗽的症狀。
5. 三十六、癰發背大便不通候
此由寒客於經絡,血氣痞澀,則生熱,蘊結成癰。氣壅在臟腑,熱入腸胃,故令大便不通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鬱積久了就會產生熱,熱邪積聚就形成癰瘡。如果氣機壅滯在內臟,熱邪就會進入腸胃,所以造成大便不通。
6. 三十七、癰發背惡肉不盡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膿潰之後,外有風氣搏之,變而生惡肉,壅塞於瘡者,則毒氣內侵,須敷藥以食之。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才會形成癰和背疽。膿液潰散之後,如果又受到風邪侵襲,就會轉變成惡性肉芽組織,堵塞在瘡口,這會使毒氣往內侵入,必須敷藥來清除這些惡性組織。
7. 三十八、疽發背候
疽發背者,多發於諸臟俞也。五臟不調則發疽,五臟俞皆在背,其血氣經絡周於身。腑臟不調,腠理虛者,經脈為寒所客,寒折於血,血壅不通,故用結成疽,其發臟俞也。熱氣施於血,則肉血敗腐為膿也。疽初結之狀,皮強如牛領之皮是也。疽重於癰,發者多死。
刺疽發,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也。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理。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膊髃,二十日不瀉即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膿見青者,死不治。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膊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白話文:
背部生疽,大多發生在各臟腑的俞穴部位。五臟功能失調就會長疽,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而人體的氣血經絡遍布全身。如果臟腑功能失調,加上皮膚毛孔虛弱,經脈容易被寒邪侵入,寒邪阻礙血液運行,導致血液瘀滯不通,因此形成疽,而疽又常發生在臟腑俞穴處。如果熱氣侵入血液,就會導致肌肉和血液腐敗化膿。疽剛開始形成的樣子,皮膚會像牛頸部的皮膚一樣堅硬。疽比癰更嚴重,長疽的人大多會死亡。
如果疽從肺俞或肝俞的位置長起,沒有適當的處理,二十天內就會死亡。在發病的第八天可以進行治療。如果疽發紅,上面有像花椒籽一樣的肉粒,就表示病入膏肓,無法醫治。人在十九歲、二十五歲、三十三歲、四十九歲、五十七歲、六十歲、七十三歲、八十一歲、九十七歲時,神氣都在背部,不能讓它見血,見血就會死亡。
如果背上長的疽像蜂窩一樣,並且從心俞或膊髃(肩膀)的位置長起,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二十天內就會死亡。在發病的第八天可以進行治療。如果疽的顏色是紅黑色,而且膿液呈現青色,就表示病入膏肓,無法醫治。人在六歲、十八歲、二十四歲、四十歲、五十六歲、六十七歲、七十二歲、九十八歲時,神氣都在肩膀,不能讓它見血,見血就會死亡。
8. 三十九、疽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發背。疽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皆不可治。自余或熱渴,或利嘔,非倉卒之急也,可得漸治。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積熱,渴而引飲,飲冷入於腸胃,則變下痢。胃虛氣逆,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即噦也。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瘻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血脈不通暢,才會形成背部癰疽。癰疽化膿流出後,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屬於病情惡化:眼白呈現青黑色,眼睛變小,這是第一種惡化;吃藥後就嘔吐,這是第二種惡化;腹痛且非常口渴,這是第三種惡化;肩膀和脖子活動不順暢,這是第四種惡化;聲音沙啞,臉色蒼白,這是第五種惡化。出現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癒。至於其他像是發熱口渴,或腹瀉嘔吐等情況,雖然也算危急,但不至於立刻致命,可以慢慢治療。
一般來說,背部癰疽是因為熱氣侵入內臟所致。膿液流出後,氣血會變得虛弱,內臟則會積熱,因此會感到口渴而想喝水,如果喝了冷水進入腸胃,就可能變成腹瀉。如果胃氣虛弱而上逆,就會導致嘔吐。如果嘔吐時又吃了冷食或吹到冷風,導致氣機不通暢,就會打嗝。
如果癰疽的膿汁沒有完全流出,傷口就過早癒合,雖然看似痊癒,但之後還是會復發,如果膿液持續積在體內,就會變成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