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三 (4)
卷之三十三 (4)
1. 四十、疽發背熱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疽發背,則腑臟皆熱,熱則臟燥,故渴也。而冷飲入腸胃,則變痢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瘀滯結聚形成毒瘡。毒瘡長在背部,會使內臟都感到熱,熱就會使內臟乾燥,所以會感到口渴。如果這時喝冷飲,冷飲進入腸胃,反而會轉變成痢疾。
2. 四十一、腸癰候
腸癰者,由寒濕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狀,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
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
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寮非者,是腸癰也。卒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殺人。
寸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難,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家成引日。
又,諸浮數脈,當發熱,而反洗淅惡寒,若有痛處者,當積有膿。脈滑澀相搏,腸癰出血者也。
《養生方》云:六畜卒疫死,及夏病者,腦不中食,喜生腸癰也。
白話文:
腸癰這種病,是由於寒濕侵襲身體,或者情緒起伏過大,導致邪氣干擾身體的正常運行,邪氣停留在腸道內,遇到熱就會加重,使得血氣積聚,最後結成腫塊。熱氣積聚不散,血肉腐爛,就會化成膿。這種病的症狀是,小腹感覺沉重且稍微僵硬,按壓就會疼痛,小便次數頻繁像淋病一樣,時常出汗,又會怕冷,皮膚粗糙像鱗片一樣,腹部皮膚緊繃,看起來像腫起來一樣。診斷時,如果脈象洪大且快速,表示已經化膿;如果脈象遲緩且緊繃,表示尚未化膿。
嚴重時,腹部會脹大,翻身時可以聽到肚子裡有水聲;或者肚臍周圍長出瘡,瘡破後流出膿;或者膿從肚臍流出;或者大便排出膿血。這種情況一定要趕快治療。
還有說法是,大便有膿血,看起來像赤白痢疾,但實際上不是,這就是腸癰。如果突然得了腸癰卻不知道,治療錯了,會導致死亡。
寸脈滑而快速,滑代表實證,快速代表熱證;滑代表營分,快速代表衛分;衛分快速下降,營分滑利上升;營衛互相干擾,血液就會混濁敗壞。小腹脹滿堅硬,小便可能困難,會出汗,或者又會怕冷,這表示膿已經形成。如果脈象遲緩緊繃,表示是瘀血積聚,讓瘀血排出就會痊癒,如果久不處理就會拖延時日。
另外,各種浮大且快的脈象,本應發熱,卻反而發冷怕寒,如果又有疼痛的地方,那應該是積聚了膿。脈象滑澀搏擊,表示腸癰正在出血。
《養生方》中說:家畜突然得了瘟疫死亡,以及夏天生病的人,腦部虛弱,不宜吃東西,容易產生腸癰。
3. 四十二、內癰候
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氣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癰也。
胸內痛,少氣而發熱,當入暗室中,以手按左腿,而其右眼見光者,胸內結癰也;若不見光,熛疽內發。若吐膿血者,不可治也,急以灰掩其膿血,不爾才著人。腸內有結痛,或在脅下,或在臍左近,結成塊而壯熱,必作癰膿。
診其脈數,而身無熱者,內有癰。
《養生方》云:四月勿食暴雞肉,作內癰,在胸掖下,出瘻也。
白話文:
內癰這種病,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忽冷忽熱,導致寒氣侵入體內,可能在胸腔或腸胃。寒氣阻礙血液循環,使血氣停滯,與寒氣互相搏擊,壅塞凝結而無法消散。如果這時又受到熱氣的影響,就會化膿,所以稱作內癰。
如果胸部內部疼痛,呼吸短促而且發熱,這時應該進入暗室中,用手按住左腿,如果右眼能看到光,就表示胸腔內已經結成內癰;如果看不到光,則是體內已經發了熛疽。如果吐出膿血,就表示病情無法醫治,必須趕快用灰燼掩蓋住膿血,不然會傳染給其他人。腸道內有結塊疼痛,可能在脅下或肚臍左邊附近,結成硬塊而且發高燒,這必定會形成內癰膿腫。
診斷時如果發現脈搏跳動很快,但身體沒有發熱,就表示體內有內癰。
《養生方》說:四月份不要吃太多雞肉,否則會導致內癰,長在胸部腋下,並形成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