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三 (2)
卷之三十三 (2)
1. 二十七、附骨疽候
附骨疽者,由當風入骨解,風與熱相搏,復遇冷濕;或秋夏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節解間,丈夫及產婦、女人,喜著鼠䖱、髂頭、䏶膝間,嬰孩、嫩兒,亦著膊、肘、背脊也。其大人、老人著急者,則先覺痛,不得轉動,挪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生急,洪洪如肥狀,則是也。其小兒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便啼喚,則是支節有痛處,便是其候也。
大人、老人著緩者,則先覺如肥洪洪耳,經日便覺痹痛不隨也。其小兒則覺四肢偏有不動搖者,如不隨狀,看支節解中,則有肥洪洪處,其名不知是附骨疽;乃至合身成膿,不潰至死,皆覺身體變青黯也。其大人、老人,皆不悟是疽,乃至於死也。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急者為賊風,其緩者謂風腫而已。
白話文:
附骨疽這種病,是因為感受風邪侵入骨骼所導致。風邪和熱邪互相搏擊,又遇到寒冷潮濕的環境;或者在秋天、夏天露宿,被寒冷所傷,導致風熱之邪鬱積,阻塞在骨頭附近而形成毒瘡。這種病喜歡發生在大的關節部位,像是男子、產婦和婦女,容易長在鼠蹊部、髂骨頭、大腿和膝蓋等處;嬰兒和幼童,則容易長在肩膀、手肘和背脊等部位。
成年人和老年人如果發病較急,會先感到疼痛,無法轉動身體,觸碰到患處會感到骨頭疼痛。經過一天左右,便會覺得皮肉緊繃,腫脹得像肥肉一樣,這就是附骨疽的徵兆。小孩子因為不會表達,當抱著他靠近患處時,就會哭鬧,這也表示關節處有疼痛,這也是附骨疽的徵兆。
成年人和老年人如果發病較慢,會先覺得患處像肥肉一樣腫脹,經過幾天後,才會感到麻木疼痛,肢體不靈活。小孩子則會覺得四肢偏向一邊,無法活動,看起來像癱瘓一樣。仔細觀察關節處,會發現有腫脹像肥肉的地方,這就是附骨疽,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如果拖延到全身化膿,膿瘡不破潰,就會導致死亡,而且身體會變青紫色。成年人和老年人,常常不認為這是毒瘡,以致於延誤就醫而死亡。也有人分不清楚附骨疽,把發病急的當作是「賊風」,把發病慢的當作是普通的「風腫」而已。
2. 二十八、久疽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凡疽發諸節及腑臟之俞,則卒急也。其久疽者,發於身體閒處,故經久積年,致膿汁不盡,則瘡內生蟲,而變成瘻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血液滯澀不通,最終結成毒瘡。凡是毒瘡長在關節處或臟腑在背部的穴位,病情就會發展快速且危急。至於久治不癒的毒瘡,通常長在身體不重要的部位,因此拖延多年,導致膿液無法完全排出,瘡內就會生蟲,最後變成瘻管。
3. 二十九、疽虛熱候
此由寒搏於熱,結壅血澀,乃成疽。疽膿雖潰,瘥之後,餘熱未盡,而血已虛,其人吸吸苦熱惙惙虛乏,故謂虛熱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襲體內,與熱邪相互搏擊,導致氣血瘀滯不通,阻塞不暢,進而形成癰疽。癰疽的膿液雖然已經潰破排出,病癒之後,殘餘的熱邪仍然沒有完全消除,而且氣血也已經虛弱,這個人會感到呼吸急促、發熱煩躁、疲憊虛弱,所以稱之為虛熱。
4. 三十、疽大小便不通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寒搏於血,血澀不通,壅結成疽。腑臟熱不泄,熱入大小腸,故大小便不通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寒氣與血液相搏,導致血液運行不暢,阻塞凝結形成癰疽。同時,體內臟腑的熱氣無法排出,熱氣進入大小腸,所以造成大小便不通。
5. 三十一、癰發背候
夫癰發於背者,多發於諸腑俞也。六腑不和則生癰,諸腑俞皆在背,其血氣經絡周於身,腑氣不和,腠理虛者,經絡為寒所客,寒折於血,則壅不通,故結成癰,發其俞也。熱氣加於血,則肉血敗化,故為膿。癰初結之狀,腫而皮薄以澤。
又云:背上忽有赤腫而頭白,搖之連根,入應胸裡動,是癰也。
又,發背若熱,手不可得近者,內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背膏大黃貼。若在背生,破無苦,良久不得膿,以食肉膏、散著甕頭,內癰口中。人體熱氣歇,服術散。五日後癰欲瘥者,服排膿內塞散。
白話文:
背部生癰,大多是發生在各個臟腑的背俞穴。六腑功能失調就會產生癰瘡,而各個臟腑的背俞穴都在背部,背部的血氣經絡遍布全身。如果臟腑氣機不調和,加上皮膚毛孔疏鬆,經絡就容易受到寒邪侵襲,寒邪會阻礙血液運行,導致氣血壅塞不通,因此在背俞穴部位結成癰瘡。如果熱邪加在血分上,就會使肌肉和血液腐敗化膿,所以會形成膿液。癰瘡剛開始形成時,會呈現腫脹、皮膚薄且有光澤的樣子。
另外,如果背上突然出現紅色腫塊,頂端發白,搖晃時會連帶底部,並且感覺胸腔內也有反應,這就是癰瘡。
再者,背部癰瘡如果發熱,讓人無法用手靠近,應該先內服王不留行散,外用發背膏塗抹並貼上大黃藥膏。如果癰瘡長在背部,破潰時沒有疼痛感,但很久都無法排出膿液,可以用肉膏或藥散塗抹在罈子的開口,再將罈口對準癰瘡開口。如果人體熱氣消退,可以服用術散。五天後,如果癰瘡有痊癒的跡象,可以服用排膿內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