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二 (3)
卷之三十二 (3)
1. 十、發癰大小便不通候
此由寒客於經絡,寒搏於血,血澀不通,壅結成癰。臟熱不泄,熱入大小腸,故大小便不通。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邪侵入經絡,寒氣與血液搏鬥,導致血液滯澀不通,鬱積結聚形成癰瘡。臟腑的熱氣無法散發,熱邪進入大小腸,所以大小便不通暢。
2. 十一、發癰內虛心驚候
此由體虛受寒,寒客於經絡,血脈痞澀,熱氣蘊積,結聚成癰。結熱不散,熱氣內迫於心,故心虛熱,則驚不定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又受了寒,寒邪侵入經絡,導致血脈阻塞不通暢,熱氣因此積聚,最終凝結成癰。熱結不散,熱氣往內逼迫到心,使得心產生虛熱,所以會出現心驚不安定的情況。
3. 十二、癰腫久不愈汁不絕候
此由寒客於經絡,則血澀不通,與寒相搏,則結成癰腫。熱氣乘之,則血化為膿。膿潰之後,熱腫乃散,余寒不盡,肌肉未生,故有惡液澳汁,清而色黃不絕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導致血液運行不順暢,和寒氣相互搏擊,就會結成癰腫。熱氣趁機而入,血液就會化成膿液。膿液潰破之後,熱腫雖然消散,但殘餘的寒氣還沒完全清除,肌肉也還沒長好,所以才會出現難聞的液體、淡黃色的汁液,一直流個不停。
4. 十三、癰瘥後重發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血澀不通,壅結成癰。凡癰膿潰之後,須著排膿藥,令熱毒膿血俱散盡。若有惡肉,亦敷藥食之,則好肉得生,真氣得復。若膿血未盡,猶挾餘毒,瘡口便合,當時雖瘥,而後終更發。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瘀積阻塞而形成癰。一般來說,癰瘡膿液潰破之後,必須使用排膿的藥物,使熱毒和膿血完全散盡。如果還有惡性肉芽組織,也要敷藥清除,這樣好的肌肉才能夠生長,身體的元氣才能夠恢復。如果膿血沒有完全排乾淨,仍然殘留毒素,瘡口就癒合了,當時雖然看似痊癒,但之後終究會再次復發。
5. 十四、久癰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血澀不通,壅結成癰。發癰之後,熱毒未盡,重有風冷乘之,冷搏於腫,蘊結不消,故經久一瘥一發,久則變成瘻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瘀積阻塞而形成癰。癰發作之後,熱毒還沒完全消退,又受到風寒侵襲,寒冷與腫脹部位交搏,蘊積結聚無法消散,所以才會時好時壞,反覆發作,久了就會變成瘻管。
6. 十五、疽候
疽者,五臟不調所生也。五臟主裡,氣行經絡而沉。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和,則五臟不調。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稽留於脈。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於熱,寒熱不散,故積聚成疽。
臟氣沉行,主裡,故疽腫深厚,其上皮強如牛領之皮。久則熱勝於寒,熱氣淳盛,蘊結傷肉也。血肉腐壞,化而為膿,乃至傷骨爛筋,不可治而死也。
又,少苦消渴,年至四十以上,多發癰疽。所以然者,體虛熱而榮際痞澀故也。又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黃疸。此由脾胃虛熱故也,年衰亦發癰疽,腑臟虛熱,血氣痞澀故也。
又,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競體癰,癰成九竅皆出。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診其脈,弦洪相薄,外急內熱,欲發癰疽。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肺肝俱到,即發癰疽;四肢沉重,肺脈多即死。凡癰疽脈,洪粗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洗淅惡寒,若有痛處,當有癰也。此或附骨有膿也。
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背三,五臟之俞四,項五。五部有疽者死。
又,疽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寒咽,半日死。其化作膿,瀉之則已。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腫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掖,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鑠,其色不樂,項痛而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於膊及臑,名曰疵疽,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燉𤋲之也。
發於掖下,赤堅者,名曰米疽也。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也。
發於胸,名曰井疽也。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十日死。
發於膺,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瓠瓜,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死後出膿。
發於股陽,名曰兌疽。其狀不甚變,而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又云:癰發女子陰旁,名曰改訾疽。久不治,其中生瘜肉,如赤小豆麻黍也。
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若發尻尾,名曰兌疽。若不急治,便通洞一身,十日死。
發於股陰,名曰赤弛。不急治之,六日死。在兩股內者,不治,六十日當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則死。須其色黑柔,乃石之,生也。
發於脛,名曰兔齧疽。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白話文:
十五、疽候
疽是由於五臟功能失調引起的。五臟主內臟,氣運行經絡而沉降。如果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陰陽失調,就會導致五臟功能失調。營衛虛弱,肌膚腠理就會疏鬆,寒邪侵入經絡,經絡被寒邪阻滯,營衛就會滯留在脈絡中。營是血液,衛是氣。血液遇寒則凝滯不通,衛氣隨之,與寒邪搏鬥,也壅塞不通。氣是陽氣,陽氣鬱積,就會產生熱,寒熱不散,因此積聚成疽。
臟腑之氣下沉運行,主於內臟,所以疽腫深厚,其表皮堅硬如同牛皮。時間久了,熱勝於寒,熱邪盛烈,就會損傷肌肉。血肉腐敗,化膿,甚至傷及骨骼筋脈,無法治療而死亡。
此外,少時患有消渴症,四十歲以上的人,容易長癰疽。原因是體虛內熱,營氣阻塞不通。還有因膈痰而口渴的人,壯年時容易患黃疸。這是由於脾胃虛熱所致,年老也容易長癰疽,是因為腑臟虛熱,血氣阻塞不通。
此外,腫塊一寸到二寸大的,是癤;二寸到五寸大的,是癰;五寸到一尺大的,是癰疽;一尺到三尺大的,叫做競體癰,癰腫潰爛,會從九個孔洞流出膿液。各種鬱怒之氣,志願不得實現的人,血氣鬱積,容易患此病。
診脈時,脈象弦洪而有力,外急內熱,預示將要發癰疽。脈來細微而沉,時而直的,身體有癰腫。如果腹部有腫塊,脈象在肺經和肝經都反應出來,就會發癰疽;四肢沉重,肺經脈象盛則會死亡。凡是癰疽的脈象,洪大粗壯的難以治療,脈象細微澀滯的容易痊癒。各種浮數的脈象,應該發熱,反而出現惡寒發冷,如果某處疼痛,則可能會有癰疽,可能是骨頭附近有膿液。
人體有五個部位:伏兔穴(腿部)、腓腸肌(小腿)、背部、五臟的俞穴、項部。這五個部位長疽者會死亡。
此外,疽發生在咽喉中,叫做猛疽。猛疽不治,化膿,膿液不排出,咽喉寒冷,半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了,排出膿液就好了。
發生在頸部,叫做夭疽,腫大且呈赤黑色。不及時治療,熱邪就會下傳到腋下,前方損傷任脈,內部熏蒸肝肺。熏蒸肝肺,十多天就會死亡。
陽氣大盛,耗傷腦髓停留項部,叫做腦鑠,面色不好,項部疼痛,用針刺。煩躁不安的,則不可治療,會死亡。
發生在肩膀和上臂,叫做疵疽,呈現赤黑色,要及時治療。這會導致全身出汗,但不傷害五臟。癰疽發病四五天,可以用熱敷治療。
發生在腋下,堅硬發紅的,叫做米疽。堅硬不潰爛的,叫做馬刀疽。
發生在胸部,叫做井疽。形狀像大豆,三四天後,不及時治療,就會下傳到腹部,無法治療,十天死亡。
發生在胸前,叫做甘疽。形狀像穀物或葫蘆,經常感到寒熱。要及時治療,去除寒熱。不治療,十年後死亡,死後會排出膿液。
發生在大腿外側,叫做兌疽。症狀變化不顯著,但膿液粘附在骨頭上,不及時治療,四十天死亡。
發生在脅肋部,叫做改訾。改訾是女性的疾病。也有人說:癰疽發生在女性外陰部,叫做改訾疽。長期不治療,裡面會長出瘜肉,像紅色的豆子、麻子或小米一樣。
發生在臀部,叫做兌疽。腫塊發紅堅硬很大,要及時治療;不治療,四十天死亡。如果發生在尾骨,叫做兌疽。如果不立即治療,就會貫穿全身,十天死亡。
發生在股溝,叫做赤弛。不及時治療,六天死亡。發生在兩股內側,不治療,六十天會死亡。
發生在膝蓋,叫做疵疽。腫塊很大,癰疽顏色不變,寒熱且堅硬,不要用石頭壓迫,壓迫就會死亡。等到顏色變黑柔軟了,再用石頭壓迫,就會好轉。
發生在小腿,叫做兔齧疽。腫塊發紅到骨頭,要及時治療;不治療,會危及生命。